图书介绍

作为政治的传播 新闻传播学文库 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作为政治的传播  新闻传播学文库  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 赵云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241654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08页
  • 文件大小:115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新闻事业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作为政治的传播 新闻传播学文库 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诞生:辅佑政事与延揽民意的传播活动 1

第一节 史官记事 2

第二节 官方文书通讯 5

第三节 采风 8

第四节 乡校议政 14

第二章 作为统治工具的传播媒介 16

第一节 露布 16

一、露布形态的演变 17

二、露布的功能 22

第二节 榜、制(诏)书、悬书、扁书 25

第三节 从情报通讯到官方媒介的邸报 30

一、邸报的产生 30

二、邸报的演化 32

第四节 民办的小报 34

第三章 作为新知与意识形态桥梁的在华外国人报刊 37

第一节 媒介自身便为“新知” 37

一、西人带来的媒介技术革命 38

二、通信、交通技术使时间战胜空间 40

三、现代报刊理念的引入 42

第二节 报刊作为连载的“百科全书” 46

一、南洋漂来的西学 46

二、传播西学的集大成者——《万国公报》 49

三、其他在华外国报刊传播新知的概况 51

第三节 作为意识形态桥梁的外国人报刊 52

一、启蒙言论自由 52

二、介绍政治制度与宣传主权在民 55

三、中国问题的讨论 57

四、外报在华的复杂情愫 62

第四章 作为启蒙与解放工具的新式报刊 65

第一节 知识话语权的唤醒与突破 66

一、报禁的突破 66

二、报刊的唤醒与启蒙 69

第二节 改良抑或革命?——一场关于如何解放的辩论 77

一、报刊作为解放的武器 77

二、改良还是革命? 80

第三节 妇女报刊与女性解放 87

一、妇女报刊与女报人的出现 88

二、妇女解放思想的宣传 92

第五章 作为公共领域的民国文人报刊 95

第一节 文人办报与公共领域的酝酿 96

一、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型与文人报刊崛起 96

二、文人报刊对民国公共领域的构建 101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报刊对公共领域的构建 106

一、文人的呐喊——新文化运动时期言论空间的开创 108

二、文人报刊对新文化公共论坛的构建 112

三、报刊的编读交往的形成 115

第三节 报刊作为“社会公器”的进一步成熟 120

一、秉持“四不”主义的新记《大公报》 120

二、文人报刊的绝唱——关于“第三条道路”的讨论 122

第六章 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大众传播媒介 135

第一节 从“争取自由”到“专制工具”——中国资产阶级新闻观 137

一、反封建的阶级斗争工具 137

二、从“标榜自由”到“专制工具” 142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报模式的确立 146

一、中国无产阶级早期报刊实践及办报理念 147

二、党报理论体系的建立 151

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强调 159

第三节 政治运动中的大众媒介 161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业改造和政治批判 162

二、大众传播不断“左倾”的十年 170

三、“文革”中的新闻业 179

第七章 在政治和市场双重压力下的大众传播媒介 184

第一节 新闻界的“拨乱反正” 184

第二节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传媒业走向市场运作 188

一、《市场》报的诞生和报刊广告的重现 190

二、读者调查——受众话语权的提升 193

三、“利改税”——媒体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 195

第三节 《苦恋》风波——政治批判的降温 197

第四节 新闻与宣传关系的讨论与深度报道的兴起 201

一、新闻与宣传关系的讨论 201

二、“渤海二号”事故报道——负面新闻的突破 202

三、深度报道的兴起 205

四、舆论监督的加强 206

第五节 “正面宣传为主”的强化 208

第六节 从对“报纸商品属性”的肯定到“传媒产业化” 210

第七节 市场化报业的迭进与“繁荣” 214

一、周末版、周末报的热潮 215

二、晚报的复兴 217

三、都市报的勃兴 219

四、厚报时代的来临 223

五、报业集团化之路 224

第八节 电视新闻:从“新闻立台”到“娱乐至死” 227

一、电视新闻的“深度”改革 227

二、娱乐节目的泛滥 230

第八章 媒介革命 235

第一节 作为“第四媒体”兴起的互联网 235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公共空间的形成及其特性 238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先锋话语上的互动与合作 238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 243

三、网络话语权的阶层性 246

四、政府与民众协商机制的出现 248

五、中国网络公共空间的局限性 250

第三节 记者职业地位的陨落 252

一、“自我认同”的贬斥: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 252

二、“社会认同”的错位:是“舆论监督者”还是“社会建设的参与者”? 255

三、陨落的不仅仅是地位 259

第四节 消解在互联网语境中的深度报道 263

一、从“独家的深度”走向“众说的深度” 264

二、从“居高临下的说教”走向“平等参与的讨论” 265

三、从“他把关的深度”走向“自把关的严肃阅读” 265

第五节 传统媒体衰落的结构性原因和社交媒体的兴起 267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数传统型媒体成为冗余的资讯生产机构 267

二、机构刻意维持的臃肿的传统型媒体 269

三、摆脱控制的“新新媒体革命” 270

结语:“传播即政治” 274

一、在“民主”和“专制”两种框架之下演进的新闻传播媒介 275

二、“看得见”的新闻传播媒介与“看不见”的新闻传播媒介 276

三、作为“新知”“启蒙”与“解放”工具的新闻传播媒介 278

四、阶级斗争与新闻传播媒介 279

五、疲惫的受众与媒介革命 281

参考文献 283

后记 30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