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淮北平原涝渍水文效应与田间调蓄技术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淮北平原涝渍水文效应与田间调蓄技术
  • 刘猛,王振龙,秦天玲,陈小凤等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ISBN:731204088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24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3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淮北平原涝渍水文效应与田间调蓄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

1.2.1 研究目标 2

1.2.2 研究内容 3

1.3 总体技术方案 4

1.4 主要研究过程及投入情况 4

1.4.1 主要研究过程 4

1.4.2 研究投入情况 9

1.5 主要研究成果 11

1.5.1 淮北平原区水资源及涝渍灾害演变规律 11

1.5.2 淮北平原区水资源与涝渍灾害演变机理 12

1.5.3 淮北平原区水资源多目标立体调蓄模式 12

1.5.4 淮北平原区水资源立体调蓄要素关键阈值 12

1.5.5 淮北平原区地表水调蓄工程方案 12

1.5.6 淮北平原区土壤水调蓄工程方案 13

1.5.7 淮北平原区地下水调蓄工程方案 13

1.5.8 淮北平原区立体调蓄工程实践 13

1.5.9 其他成果 14

1.6 创新特色 14

1.6.1 考虑涝渍水排蓄影响的淮北平原区水资源演变规律 14

1.6.2 面向序贯决策的淮北平原区水资源多目标立体调蓄阈值 15

1.6.3 淮北平原区水资源多目标立体调蓄关键技术与工程优化 15

第2章 淮北平原区域概况与水资源及涝渍灾害问题 17

2.1 自然地理概况 17

2.1.1 地理位置 17

2.1.2 地质地貌 18

2.1.3 气候水文 22

2.1.4 土壤植被 23

2.2 社会经济概况 27

2.2.1 行政分区 27

2.2.2 人口与GDP 27

2.2.3 产业结构及农业生产 27

2.3 区域水资源状况及涝渍问题 29

2.3.1 区域水资源状况 29

2.3.2 涝渍问题 30

2.4 小结 31

第3章 区域水资源及涝渍灾害演变规律 32

3.1 区域水资源开发及涝渍灾害治理历程 32

3.1.1 自然调蓄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 32

3.1.2 排涝降渍阶段(20世纪60~80年代) 32

3.1.3 涝渍强排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 33

3.1.4 排蓄结合阶段(2000年之后) 33

3.2 区域水循环与水资源演变规律 33

3.2.1 降水时空演变规律 33

3.2.2 地表径流与地表水资源演变 43

3.2.3 土壤水资源演变特征 48

3.2.4 地下水演变规律 53

3.2.5 区域蒸散发 65

3.2.6 降水入渗补给规律 86

3.2.7 “四水”转化水文模型 107

3.3 区域主要洪涝灾害事件及涝渍灾害演变规律 117

3.3.1 区域主要旱涝灾害事件 117

3.3.2 区域涝渍演变规律 128

3.4 小结 134

第4章 区域水资源与涝渍灾害演变机理 136

4.1 基于流域水循环的区域水资源演变与涝渍灾害的形成机理 136

4.1.1 基于流域水循环的区域水资源演变机理 136

4.1.2 基于流域水循环的区域涝渍灾害形成机理 136

4.2 调蓄系统对区域水循环及涝渍过程的影响机理 137

4.2.1 蓄水系统 137

4.2.2 排水系统 138

4.3 农田单元水循环及涝渍过程对农作物的影响 139

4.3.1 农作物生长与需水规律 139

4.3.2 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机理 148

4.3.3 土壤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机理 161

4.3.4 地下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机理 164

4.4 涝渍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69

4.4.1 涝渍对作物生育环境的破坏 169

4.4.2 涝渍灾害对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影响 171

4.4.3 涝渍灾害对大豆减产的影响 173

4.4.4 作物涝渍减产特征及御灾机理 174

4.5 小结 175

第5章 区域水资源多目标立体调蓄模式与关键阈值 176

5.1 区域水资源多目标立体调蓄模式 176

5.1.1 区域水资源多目标立体调蓄思路 176

5.1.2 区域水资源多目标立体调蓄模型构建 177

5.2 立体调蓄系统关键参数选取 183

5.3 作物生长适宜土壤含水量确定 184

5.3.1 不同作物生长适宜的土壤水分指标 184

5.3.2 土壤水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87

5.4 面向地下水可恢复性水位控制阈值 188

5.4.1 研究区潜水蒸发临界埋深 188

5.4.2 典型作物适宜地下水水位 194

5.5 小结 207

第6章 农田区地表水调蓄工程及关键工程参数 208

6.1 农田区地表排水工程及关键工程参数 208

6.1.1 地表径流规律发生显著改变 208

6.1.2 土壤中水分运移规律的改变 209

6.1.3 不同排水工程标准的水文效应比较 214

6.2 农田区地表蓄水工程及关键工程参数 214

6.2.1 地表蓄水工程水位对农田地下水水位调控的影响因素 214

6.2.2 地表蓄水工程对地下水影响范围分析 216

6.2.3 地表蓄水工程对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 217

6.2.4 地下水向河沟地表水排泄实验分析 218

6.2.5 蓄水工程形式及工程参数 223

6.3 立体调蓄工程布局 224

6.3.1 地下水调蓄措施 224

6.3.2 农田降渍实验分析 224

6.3.3 农田排涝降渍排水系统工程布局与规格分析 225

6.4 小结 229

第7章 农田土壤水调控及灌溉制度优化 231

7.1 适时适量灌溉技术 231

7.1.1 渠灌 231

7.1.2 管灌 232

7.1.3 喷灌 233

7.2 土壤墒情监测与预报 235

7.2.1 土壤墒情监测技术 235

7.2.2 土壤墒情预报方法与模型 235

7.2.3 参数指标确定及预报流程图 244

7.2.4 墒情信息及查询 247

7.3 小结 250

第8章 区域浅层地下水调控及关键工程参数 251

8.1 浅层地下水安全开采量概念 251

8.2 浅层地下水安全开采量计算 252

8.2.1 计算参数确定 253

8.2.2 计算结果分析 255

8.3 浅层地下水开采潜力分析 261

8.3.1 浅层地下水安全开采潜力标准 261

8.3.2 浅层地下水安全开采区划分 262

8.3.3 浅层地下水安全开采潜力评价 264

8.4 浅层地下水开采布局方案 267

8.5 小结 268

第9章 区域典型水资源立体调蓄工程实践 269

9.1 固镇县韦店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 269

9.1.1 模型的建立 269

9.1.2 基础资料 271

9.1.3 计算结果 273

9.1.4 计算结果分析 275

9.2 毫州城北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 275

9.2.1 模型的建立 275

9.2.2 成果分析 278

9.2.3 灵敏度分析 281

9.3 淮北平原典型区域农田水资源立体调蓄应用实例 281

9.3.1 淝北片区 282

9.3.2 涡淝片区 284

9.3.3 涡南闸上片区 285

9.3.4 蒙城县农田水资源利用效果分析 286

9.4 效益评价 287

9.4.1 社会经济效益 287

9.4.2 生态环境效益 288

9.5 小结 288

第10章 成果总结 289

10.1 主要结论 289

10.1.1 淮北平原区水资源与涝渍灾害演变规律 289

10.1.2 淮北平原区水资源与涝渍灾害演变机理 290

10.1.3 淮北平原区多目标立体调蓄模式与关键阈值 291

10.1.4 淮北平原区立体调蓄工程及关键参数 292

10.1.5 淮北平原区工程实践及效果分析 294

10.2 成果创新性和先进性 296

10.2.1 成果的创新性 296

10.2.2 成果的先进性 297

10.3 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 297

10.3.1 提高技术水平 297

10.3.2 解决的关键问题 298

10.3.3 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299

10.4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300

10.4.1 工作开展的系统性 300

10.4.2 理论的创新程度 300

10.4.3 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 301

10.5 综合效益 301

10.5.1 环境效益 301

10.5.2 经济效益 301

10.5.3 社会效益 302

第11章 成果的应用 303

11.1 成果应用领域 303

11.1.1 在农业节水增产方面的应用 303

11.1.2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 303

11.2 应用前景 304

附录1发表文章 305

F.1 SCI论文(23篇) 305

F.2 EI论文(10篇) 306

F.3 核心刊物(29篇) 307

附录2出版论著 309

附录3授权专利与软件著作权 310

附录4人才培养 311

附录5工程实践应用现场照片 312

参考文献 31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