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解构武术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翠霞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51960073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03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214页
- 主题词:武术-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解构武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1.研究的源起 1
2.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 2
3.对现代武术文化的认识 4
第二章 现代化之殇:中国武术的当代困境 6
1.中国武术拳种之殇 7
1.1 小拳种的传承与消失 7
1.2 大拳种的分化与泛化 9
2.中国武术技术之殇 11
2.1 技术的专业化 11
2.2 技术的模式化 13
2.3 传统技术的缺失化 15
3.中国武术文化之殇 17
3.1 文化心理的失衡 17
3.2 文化构成的失调 19
4.中国武术之未来 21
4.1 武术的现代化 21
4.2 武术的全球化 22
第三章 加与减:中国武术的自解之道 23
1.加:中国武术发展之“累” 24
1.1 中国武术的身体主观体验性决定了技术传承中的叠加效应 24
1.2 加是一种感性思维的体现 26
1.3 加是一种满足多元需求的调和之路 27
2.减: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另一思考模式 29
2.1 减是一种反省后的自生之路 29
2.2 减不是生硬切割而是一种元典提炼 30
2.3 减是一种普式传播的通途 32
3.重建:加与减的新组合 33
3.1 理论体系的加与减 33
3.2 技术体系的减与加 34
第四章 固守与变更:传统武术文化的再认识 37
1.为什么要认清传统 37
2.动静之间的传统 38
2.1 静态的传统 38
2.2 动态的传统 39
3.传统武术中的传统特征 41
4.固守与变更:传统武术何去何从 42
4.1 固守:传统主义的回归之梦 42
4.2 变更:反传统主义的现代设想 43
第五章 变迁与重构:武术生存空间的再思考 47
1.武术生存空间的挤压 47
2.生存空间的变迁:传统武术必须直面的现实 48
2.1 变革的生存体系 48
2.2 压缩的空间体系 50
3.媒介的力量:现代体育生存之道 51
3.1 话语权力的掌控:体育媒介化的根源所在 51
3.2 商业法则的映射:媒介信息主导下的大众体育文化 53
4.回归身体:传统武术中的生存转向 54
4.1 话语权的确立:传统武术中身心同修的世界认同 54
4.2 生存空间的重构:传统武术的身体回归 56
第六章 立足田野:武术研究范式的拓展与回归 59
1.传统武术研究需要回归“田野” 59
2.实践与理论:田野调查在当代武术研究范式中的应用 60
3.文本与现实:田野调查对传统武术研究领域的双重验证 62
4.传统与现代:田野调查对传统武术研究的拓展与融合 63
5.回归与还原:田野调查对传统武术本体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65
第七章 标识与身份:竞技武术的当代特质 67
1.由古特曼教授相关著作引发的思考 67
2.对竞技武术中七大特征的剖析 68
2.1 竞技武术的世俗性 68
2.2 竞技武术的平等性 70
2.3 竞技武术的专业化 72
2.4 竞技武术的理性化 73
2.5 竞技武术的科层化 75
2.6 竞技武术的量化 77
2.7 竞技武术中的纪录 78
第八章 影响武术步入国际化的五大历史原因 82
1.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决定了武术发展的封闭性 82
2.儒道互补的自觉认知体系决定了武术文化的滞后性 83
3.封建君主集权体制决定了武术传承形态上的宗派性 84
4.以伦理学为中心的认知观决定了武术意识形态上的模糊性 85
5.重视技巧缺乏科学指导决定了武术在修炼中的体悟性 86
第九章 身体:武术教育的原点与归宿 88
1.身体的自我参与是武术教育的原点 89
2.身体的自我感悟是武术教育的切入点 90
3.身体的自我肯定是武术教育的内在动力 92
4.身体的自我养成是武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95
第十章 传统武术在教育体系的传承 97
1.将传统武术项目引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研究现状 98
2.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设传统武术项目的价值探讨 98
2.1 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和发扬 99
2.2 利于地域传统武术项目的规范化发展 99
2.3 利于丰富现代体育课程学科,即充实地域高校特色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99
2.4 利于地域学校合理利用资源,保证传统武术项目的开展实施 100
3.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设传统武术项目的方法探讨 100
3.1 多元选择,易于掌握 100
3.2 多样分解,增强兴趣 101
3.3 强化师资,提高技能 101
3.4 因地制宜,择优开展 102
4.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设传统武术项目的考核方法探讨 102
4.1 改变传统技术考核为出勤考核 102
4.2 改变统一考核为选项考核 103
5.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具体措施 104
5.1 加强思想认识,转变观念 104
5.2 发掘民间资源,形成学校与地方师资互补 104
5.3 以地方高校为中心,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机制 105
5.4 制定地方武术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丰富学校体育学科 105
5.5 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105
第十一章 身体哲学视角下的中国武术 107
1.武术的身体 109
2.身体的武术 110
2.1 身体是武术起源的基础和发展的灵魂 110
2.2 武术的博大精深反向证明了身体的差异性 111
2.3 形神统一是武术修炼的最佳途径 112
2.4 身心合一是武术发展的全新境界 113
3.武术最终要回归身体,武术是身体的诠释 114
第十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域下的中国武术:以山西省为例 115
1.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115
2.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17
3.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主体思路 120
3.1 针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调查 120
3.2 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数据进行采集 120
3.3 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加工 120
3.4 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121
第十三章 对武侠文化的认识与批判 122
1.武、侠、武侠文化的概说 122
1.1 武的概说 122
1.2 侠的概说 123
1.3 武侠文化的概说 124
2.武侠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 125
2.1 先秦时期的武侠形成 125
2.2 两汉武侠的兴盛 126
2.3 唐宋武侠的发展 128
3.文学中的武侠文化和影视中的武侠文化 129
3.1 文学中的武侠文化 129
3.2 影视中的武侠文化 131
4.武侠文化中对“武”的误解 133
4.1 武侠文化中对“武”的误解,增进了武术的神秘化,不利于武术科学化 133
4.2 武侠文化中对武功修炼传承方式的误解,不利于武术的普及化 135
4.3 过分地夸大武侠文化中的“武技”,缺少文化支撑,不利于武术的传播与推广 137
5.武侠文化中对“侠”的误读 138
5.1 对快意恩仇的误读演绎出来的只是一种个人利己主义的泛化 138
5.2 对江湖义气的误读无形中助长小团体主义的泛滥 140
5.3 对英雄侠客的误读只会产生个人英雄主义,对现实生活并没有多大益处 141
第十四章 对武舞文化变迁的历史审视 144
1.武舞的产生 144
1.1 原始军事活动与武舞 144
1.2 原始娱乐活动与武舞 144
1.3 原始宗教活动与武舞 145
2.武舞的发展变迁 145
2.1 先秦时期的武舞 145
2.2 秦汉两晋时期的武舞 146
2.3 隋唐时期的武舞 146
2.4 宋明清时期的武舞 147
3.武舞的延续 148
第十五章 创新与发展:中国武术的未来架构 149
1.概念的界定 150
1.1 创新概述和界定 150
1.2 武术基本概念的界定 152
1.3 武术的分类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154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58
2.1 国内研究现状 158
2.2 国外研究现状 159
3.研究方法 160
3.1 文献资料法 160
3.2 系统论的方法 161
3.3 定性分析的方法 161
3.4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和逻辑分析法 161
4.武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创新 161
4.1 武术文化学理论创新 162
4.2 武术社会学理论创新 166
4.3 武术史学理论创新 168
4.4 武术教育学理论创新 170
4.5 武术伦理学理论创新 171
4.6 武术美学理论创新 173
4.7 武术管理学理论创新 175
4.8 武术哲学理论创新 176
5.武术自然科学理论体系创新 177
5.1 武术生理生化学理论创新 177
5.2 武术医学理论体系创新 181
5.3 武术生物力学理论创新 182
5.4 武术心理学理论创新 184
5.5 武术训练学理论创新 186
6.小结 189
参考文献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