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 创造性转化与大众实践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哲学  创造性转化与大众实践
  • 王钱超 著
  • 出版社: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56502978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40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15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 创造性转化与大众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的背景 1

1.1.2 研究的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有待研究的问题 3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3

1.2.2 有待研究的问题 5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5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5

1.3.2 重难点与创新点 7

第2章 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 10

2.1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10

2.1.1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提出 10

2.1.2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主要内容 11

2.1.3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意义与不足 12

2.2 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13

2.2.1 中国哲学的界定 13

2.2.2 儒、道的核心要义 14

2.2.3 创学视野下的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内涵 19

第3章 当代新儒家与新道家的理论建设与发展 22

3.1 当代新儒家 23

3.1.1 熊十力:“新唯识论” 23

3.1.2 牟宗三:“道德形上学” 27

3.1.3 林安梧:“存有三态论” 30

3.2 当代新道家 35

3.2.1 董光璧:道实论、生成论、循环论和无为论 36

3.2.2 李约瑟: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 38

3.2.3 汤川秀树:道家思想的现代性 40

3.2.4 卡普拉:道家思想的生态智慧 42

3.3 评析与思考 45

第4章 “综创家”的理论建设与发展 50

4.1 张岱年的综合创新论 50

4.1.1 综创论的起与承 51

4.1.2 综创论的转与合 55

4.2 “综创论”的“接着讲”——创学 57

4.2.1 创学的生成之路:生生之源、生生之寻、生生之创 58

4.2.2 “创学”视野之下的创造观、天人观、价值观、思维观 60

4.3 评析与启示 71

第5章 中国哲学的大众实践 75

5.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76

5.1.1 实践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基本的观点 76

5.1.2 实践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先的基本的观点 76

5.1.3 实践是回归现实生活的观点 77

5.2 中国哲学的大众实践 79

5.2.1 回归现实生活:中国哲学实践观 79

5.2.2 大众化:中国哲学的实践的检验标准 79

5.2.3 道:中国哲学特有的实践指向 81

第6章 儒家大众实践的典范 87

6.1 平民学者的风采——王艮 87

6.1.1 生平、求学及其著作 87

6.1.2 代表性的思想观点 91

6.2 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学”的思想演进 94

6.2.1 “百姓日用即道”的内涵 94

6.2.2 在百姓日用中寻道 96

6.2.3 在百姓日用中传道 97

6.3 王艮“百姓日用之学”的思想对当今中国哲学建设启示 98

6.3.1 评析 98

6.3.2 启示 98

第7章 综合创新论指导下创学的大众实践之路 102

7.1 愿景构想——中华文化大学 102

7.1.1 修养篇:明明德与心灵境界 103

7.1.2 体验篇:亲民与大众实践 106

7.1.3 达用篇:止于至善与创造之道 109

7.2 实践阵地——中华文化大学堂 110

7.2.1 传播内容的新意——创学与儒释道学齐举 111

7.2.2 传播方法的特色——意会知识与言传知识并重 113

7.2.3 学子与大众同修的模式探索 114

7.3 课堂试点——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课改革为例 118

7.3.1 教学内容的创新:“创学”理念的融入 118

7.3.2 教学模式的选择:以互动性、开放性、体验性为目标 120

7.3.3 教学课程的考核:对道的感悟 123

总结与展望 126

参考文献 130

致谢 13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