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 徐晓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5781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计算机课-教学研究-中小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3

第1章 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3

1.1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3

1.1.1 教育信息化的由来 3

1.1.2 信息化社会教育的新理念 5

1.1.3 回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学校教育 6

1.1.4 知识创造与社会进步 8

1.1.5 信息化社会与公民的生存技能 9

1.2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内涵 9

1.2.1 由计算机教育到信息素养教育 9

1.2.2 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10

1.2.3 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11

1.2.4 信息媒体与信息技术教育 11

1.2.5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12

1.3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13

1.3.1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13

1.3.2 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 13

思考与练习 14

参考文献 15

第2章 信息知识与信息处理 16

2.1 信息的概念与类型 16

2.1.1 什么是信息 16

2.1.2 信息的类型 20

2.2 数据与信息 22

2.2.1 数据 22

2.2.2 数据与信息 24

2.2.3 知识 25

2.2.4 智慧 26

2.3 信息的本质、特征和传播 26

2.3.1 信息的本质 26

2.3.2 信息的特征 29

2.3.3 信息的传播 32

2.4.1 数据统计分析概述 38

2.4 信息处理的方法 38

2.4.2 逻辑学与唯物辩证法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40

2.4.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41

思考与练习 44

参考文献 44

第3章 信息能力与技能 46

3.1 素养与信息素养概念 46

3.1.1 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 46

3.1.2 素养、信息素养及具有信息素养的人的特征 47

3.1.3 信息素养与相邻概念的关系 49

3.1.4 信息素养的构成 50

3.2.1 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的信息素养指标 52

3.2 信息能力及其分类 52

3.2.2 艾森伯格(Eisenberg)等人提出的Big6技能 54

3.2.3 美国科罗拉多州信息素养评价量规 55

3.3 问题解决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思维技能的特点 57

3.3.1 问题与问题解决 57

3.3.2 问题解决过程 58

3.3.3 问题解决策略 59

3.3.4 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和意义 59

3.3.5 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61

3.3.6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62

3.3.7 信息技术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63

3.4 人类的信息认知能力特征 64

3.4.1 选择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课题 64

3.4.2 人类的信息加工特征 66

3.4.3 态度对信息加工的影响 68

3.4.4 信息加工中社会行为的制约 69

3.4.5 从小学阶段开展人类信息加工特征教育的可能性 70

3.4.6 结论 72

思考与练习 73

参考文献 73

4.1.2 培养积极的信息意识和情感 75

4.1.1 什么是信息意识 75

第4章 信息意识与伦理道德 75

4.1 信息意识与情感 75

4.2 网络交往与社会道德规范 77

4.2.1 网络化社会的特征 77

4.2.2 网络交往以及社会道德规范 80

4.3 计算机网络犯罪与安全 84

4.3.1 网络犯罪 84

4.3.2 网络安全 87

4.3.3 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89

4.3.4 黑客及防范 90

4.4.1 网上侵犯个人信息与隐私权 91

4.4 个人信息与网络侵权 91

4.4.2 其他网络侵权行为 94

思考与练习 97

参考文献 97

第5章 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 99

5.1 虚拟世界的现实性和现实世界的虚拟性 99

5.1.1 虚拟世界的特征 99

5.1.2 虚拟世界的现实性与现实社会的虚拟性 99

5.2 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的讨论 101

5.2.1 虚拟教育势在必行 101

5.2.2 虚拟学习空间的学习特征与教育特征 102

5.2.3 虚拟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03

5.2.4 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的讨论 104

5.3 网络时代学校教育的意义 105

5.3.1 网络时代学校教育的意义 106

5.3.2 网络科技时代师生关系 107

5.3.3 网络时代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108

思考与练习 110

参考文献 110

6.1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113

6.1.1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 113

6.1.2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113

第6章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 113

第二篇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113

6.1.3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116

6.2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117

6.2.1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117

6.2.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118

6.3 独立学科信息技术教育的特殊性 119

6.4 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120

6.4.1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设置 121

6.4.2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122

6.4.3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123

6.4.4 发达国家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27

6.5.1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整体思考 128

6.5 系统构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128

思考与练习 130

6.5.2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理念、内容与方法 130

参考文献 131

第7章 校本课程的开发 132

7.1 特色学校与校本课程 132

7.1.1 特色学校 132

7.1.2 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 133

7.2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134

7.2.1 综合实践活动的涵义和内容 135

7.2.2 如何理解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135

7.2.4 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136

7.2.3 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136

7.2.5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137

7.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42

7.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143

7.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144

7.3.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145

7.3.4 正确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47

思考与练习 148

参考文献 148

8.1.1 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理论 153

8.1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过程的理论 153

第三篇 信息技术教育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 153

第8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 153

8.1.2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理论 156

8.2 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的设计 160

8.2.1 什么是学习环境 160

8.2.2 学习环境设计及其理论基础 161

8.2.3 几种常见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及其设计策略 164

8.3 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模式 166

8.3.1 计算机在教育和人类学习中的作用 166

8.3.2 作为工具的计算机 167

8.3.3 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与资源 169

8.3.4 ITE、CAI、CMI、CSCW、CSCL 172

思考与练习 177

参考文献 177

第9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179

9.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做中学” 180

9.1.1 “做中学”的原则 180

9.1.2 信息技术教育中实施“做中学”教学模式 181

9.2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 181

9.2.1 PBL的特点 182

9.2.2 PBL设计步骤 183

9.3.1 基于方案学习的特点 184

9.3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方案的学习 184

9.3.3 基于方案学习的步骤 185

9.3.2 基于方案学习的形式 185

9.4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主题与论题的学习 186

9.5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GBS的学习 186

9.5.1 GBS简介 187

9.5.2 基于GBS的学习设计 190

思考与练习 191

参考文献 191

10.1.1 自主学习的含义、特征 195

10.1.2 自主学习研究的演进及主要理论 195

第10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195

10.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195

第四篇 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环境 195

10.1.3 自主学习的具体教学指导模式 197

10.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 201

10.2.1 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概念及区别 201

10.2.2 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202

10.2.3 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的一般模式 203

10.3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际协作学习 204

10.3.1 校际协作学习的概念与原理 204

10.3.2 校际协作学习的优势与开展方法 206

10.3.3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案例简介 207

10.3.4 校际协作学习案例 208

思考与练习 210

参考文献 211

第11章 构筑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新型学校 212

11.1 中小学校园网建设 212

11.1.1 校园网的含义、功能与意义 212

11.1.2 校园网建设的原则 213

11.1.3 校园网的基本框架 213

11.1.5 校园网及校园网群的应用 215

11.1.4 校园网群的形成 215

11.2 高度信息化环境中的课堂教学 216

11.2.1 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教学 217

11.2.2 “明日苹果教室”里的教师 218

11.3 未来学家对信息社会学校的畅想 221

11.3.1 未来学家的畅想 222

11.3.2 未来的教育形象 226

思考与练习 229

参考文献 229

12.1.2 “校校通”工程的四要素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30

12.1.1 “校校通”和“校校通”工程的目标 230

第12章 “校校通”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环境 230

12.1 认识“校校通” 230

12.2 “校校通”硬件环境的组成模式 231

12.3 “校校通”软件环境的组成 232

12.3.1 基于P2P技术的“校校通”方案 232

12.3.2 多功能“校校通”软件平台 233

12.4 “校校通”工程课程资源建设 233

12.4.1 “校校通”课程资源建设的模式 234

12.4.2 网络课程设计模式的两种类型 235

思考与练习 238

参考文献 239

13.1.1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的内涵 240

第13章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 240

13.1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概述 240

13.1.2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产生的起因 241

13.1.3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内容 241

13.1.4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的作用 241

13.2 美国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的发展及其特点 242

13.3 日本的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 245

13.4 中国的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 246

思考与练习 248

参考文献 248

14.1.1 电子政务 250

14.1 促进信息素养发展的社会环境 250

第14章 促进信息素养发展的社会环境与信息化社会教育模式 250

14.1.2 电子商务 254

14.1.3 电子化国家 257

14.2 信息化社会教育模式 260

14.2.1 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征 260

14.2.2 信息化社会教育的基本模式 261

14.3 远程教育 262

14.3.1 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263

14.3.2 现代远程教育的组织形式 264

14.3.3 现代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 265

14.3.4 我国的远程教育 266

14.3.5 发达国家的远程教育 267

14.4 远程教育的未来 270

思考与练习 272

参考文献 272

第五篇 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与技术以及评价 277

第15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与技术 277

15.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 277

15.1.1 WebQuest学习的环境模块和过程 277

15.1.2 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279

15.1.3 补充说明 279

15.2.1 综合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80

15.2 综合学习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案例 280

15.2.2 综合学习中涵盖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281

15.2.3 在综合学习中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 281

15.2.4 教师角色和作用 281

15.2.5 综合学习活动成果 283

15.2.6 综合学习活动评价的方式 289

15.2.7 补充说明 290

15.3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 290

15.3.1 教学目标 290

15.3.2 教学过程 290

15.3.5 提供参考资料和补充材料 292

15.3.6 补充说明 292

15.3.4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292

15.3.3 教师角色和作用 292

15.4 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 293

15.4.1 学习目标 293

15.4.2 学习的步骤 293

15.4.3 教师角色和作用 296

15.4.4 提供的参考资料和资源 296

15.5 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 296

15.5.1 基于项目学习的步骤及相应 296

的学生活动 296

15.5.3 教师在此项目学习中的角色和作用 300

15.5.2 学生交流的意义 300

15.5.4 基于项目学习中需要给学生提供的帮助 301

15.6 基于主题的学习案例 301

15.6.1 学习目标 301

15.6.2 主题学习活动步骤 301

15.6.3 教师角色及作用 302

15.6.4 给学生提供的相关学科的资料 302

15.7 教师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的方法 303

15.7.1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评价标准 303

15.7.2 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 304

15.7.3 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原则 305

15.7.4 教师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的实例——基于GBS的教学设计与教材开发的方法 306

思考与练习 309

参考文献 309

第16章 信息技术教育实践 311

16.1 建立教师指导组织和协作体制 311

16.1.1 建立教师共同体的必要性 311

16.1.2 教师共同体的支持系统 312

16.2 教学设计和制作指导方案 313

16.3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用于支持发现学习的案例 314

16.3.1 多媒体技术 314

16.3.3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模拟与发现学习 315

16.3.2 网络与计算机技术 315

16.4 计算机用于辅助创新、设计和创作 316

16.4.1 计算机辅助创新 316

16.4.2 计算机辅助设计 317

16.4.3 计算机辅助创作 319

16.5 计算机用于支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与交流 319

16.5.1 网络环境下交互的类别 320

16.5.2 网络环境下交互的特点 321

16.6 利用计算机通信获取与他人交流和工具资源 321

16.6.4 IP电话(或FAX) 322

16.6.6 其他常见的网络实时交流工具 322

16.6.5 视频会议系统 322

16.6.2 Web白板 322

16.6.3 BBS 322

16.6.1 E-mail 322

16.7 利用计算机通信开展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交流 323

16.7.1 在线教育 323

16.7.2 网络课程 324

16.7.3 在线课堂 325

思考与练习 325

参考文献 326

17.1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327

17.1.1 计算机文化阶段(1981—1986年) 327

第17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研修 327

17.1.2 计算机工具阶段(1986—2000年) 328

17.1.3 信息素养教育阶段(2000—) 329

17.2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者 330

17.2.1 导师 330

17.2.2 合作者 331

17.2.3 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331

17.2.4 学习顾问 331

17.2.5 研究者 332

17.2.6 学习者 332

17.3.1 骨干教师培训 333

17.3 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研修方法 333

17.3.2 案例教学 334

17.3.3 任务驱动 337

17.3.4 校本研究 338

17.3.5 反思 339

17.4 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课题 341

思考与练习 345

参考文献 346

第18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 347

18.1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内涵、原则及特征 347

18.1.1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内涵 347

18.1.2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348

18.1.3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特征 349

18.2 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文件夹评价 352

18.2.1 学习文件夹评价法的发展及其意义 352

18.2.2 学习文件夹评价的含义和特征 353

18.2.3 学习文件夹评价的实施步骤 354

18.2.4 应用学习文件夹评价的教案 356

思考与练习 358

参考文献 358

19.1.1 一个典型的英国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实例 361

19.1 英国信息技术教育案例及其分析 361

第19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案例及其分析 361

第六篇 信息技术教育的案例及其分析 361

19.1.2 “亚马逊危机”课程教学的分析 362

19.2 美国信息技术教育案例及其分析 363

19.2.1 案例——世界饥饿:面对饥饿 363

19.2.2 案例分析 367

19.3 日本信息技术教育案例及其分析 369

19.3.1 基于网络的远程合作学习 369

19.3.2 实践结果和考察 371

19.3.3 专家在线答疑 375

19.3.4 案例简评 376

参考文献 37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