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方立天文集 第5卷 中国古代哲学 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方立天文集  第5卷  中国古代哲学  上
  • 方立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7514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42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65页
  • 主题词:方立天-文集;哲学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方立天文集 第5卷 中国古代哲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 1

前言 3

第一章 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 8

引言 8

第一节 先秦时代宇宙生成论  10

一、史伯的“五行”杂以成百物的命题   10

二、老子的“道”生天地万物说   12

三、《管子 心术》等篇的“精气”化生万物的思想 15

四、《周易大传》的“太极”化生论和图式论 16

五、惠施的“小一”观念 18

六、《吕氏春秋》的“太一”说 20

第二节 两汉三国时代宇宙生成论 22

一、《淮南子》的“虚廓生宇宙”说 22

二、董仲舒的天神主宰和阴阳五行运转的宇宙模式 24

三、《易纬 乾凿度》的天地起源四阶段说 27

四、王充的天地合气生物说 28

五、《太平经》的“元气”与“三统共生”说 30

六、杨泉的“成天地者,气也”的命题 33

第三节 隋—清时代宇宙生成论 35

一、吉藏的“八不缘起”说 35

二、柳宗元、刘禹锡的元气自然论 37

三、道教的“混元”说 39

四、邵雍的象数化宇宙模式 41

五、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43

六、王安石的“五行”生成万物的思想 45

七、吕坤的气形论 47

八、戴震的气化流行说 49

结语 50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本体论 56

引言 56

第一节 先秦时代本体论 57

一、老子的“道”为“天地根”说 57

二、《管子 水地》篇的水为万物本原说 60

三、《周易大传》的道器论辨正 60

四、《庄子》的“本根”论 61

第二节 汉魏晋时代本体论 63

一、《淮南子》的“道”是“虚无”说 63

二、王弼的“贵无”论 65

三、裴頠的“崇有”论 67

四、郭象的“独化”论 68

五、葛洪的“畅玄”说 71

六、僧肇的“不真空”论 72

一、智顗的“一念三千”说 75

第三节 隋唐时代本体论 75

二、玄奘、窥基的“唯识”论 77

三、法藏的理事说 79

四、慧能的“自心显万法”的思想 81

五、宗密对儒、道、佛三家本体论的总评判 83

六、良价、本寂的“曹洞五位”说 85

第四节 宋元明清时代本体论 87

一、张载的“太虚即气”论 87

二、二程的“天理”观 89

三、朱熹的“理为气本”说 92

四、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命题 97

五、王守仁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 100

六、王廷相的“气者造化之实体”和“气为理本”说 103

七、黄宗羲的“心即气”说 106

八、方以智由“气论”向“心论”的转变 108

九、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和“天下惟器”的学说 110

结语 114

引言 118

第三章 中国古代时空观 118

第一节 先秦时代时空观 119

一、《尸子》的“宇”“宙”界说 119

二、《庄子》的“宇宙”观念 119

三、《墨经》的“宇徙久”的命题 120

第二节 汉唐时代时空观 123

一、扬雄的“阖天”“辟宇”观念 123

二、张衡的“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命题 123

三、《列子 汤问篇》的时空“有极”、“无极”思想 124

四、僧肇的时间“不真”、“不迁”说 126

五、法藏的时空“圆融”说 127

六、柳宗元的天“无中无旁”的命题 129

七、刘禹锡的“空者,形之希微者也”的命题 130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时空观 131

一、邵雍的天地有生灭,宇宙无始终的思想 131

二、邓牧的天地之外复有天地的思想 132

三、王廷相的空间“有穷”“无穷”矛盾说 133

四、方以智的“宙轮于宇”的论点 134

五、王夫之的“宇宙者,积而成久大者也”的命题 135

结语 136

第四章 中国古代常变观 139

引言 139

第一节 先秦时代常变观 140

一、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思想 140

二、《周易大传》的变化日新的思想 142

三、战国后期辩者的“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等命题 145

四、《庄子》的“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观点 146

五、荀子的“天行有常”和“积微者著”的思想 148

六、韩非的“常”“变”标准观和“质”“量”统一观 149

七、《吕氏春秋》的“圜道”观 151

第二节 汉唐时代常变观 152

一、董仲舒的“应天之变”和“变不易实”的思想 152

二、扬雄的变化九段说 155

三、王弼的静本动末的思想 155

四、僧肇的“物不迁论” 157

五、范缜的“欻”变与“渐”变的观念 160

六、刘禹锡的“数”和“势”的观念 161

七、《道教义枢》的“动寂义” 162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常变观 164

一、周敦颐的“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两类动静说 164

二、张载的“化”和“变”两种形式说 165

三、王安石的“新故相除”的命题 167

四、程颐的“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的命题 167

五、朱熹的理主动静和“渐化”、“顿变”的思想 169

六、王廷相的“道有变化”和“不可骤变”说 172

七、王夫之的“动静互涵”和“参变知常”的学说 173

结语 178

第五章 中国古代矛盾观 183

引言 183

第一节 先秦时代矛盾观 184

一、伯阳父的阴阳对立观念 184

二、史伯的“和”、“同”思想 186

三、史墨的“各有妃(配)耦”的论点 187

四、老子的正反互转的学说 188

五、孔子的“中庸”观念 191

六、《管子》的“至则反,盛则衰”的观点 193

七、孙武的“知彼知己”和“奇正相生”的思想 194

八、《周易大传》的阴阳刚柔说 196

九、《中庸》的“时中”、“用中”观念 199

十、惠施的同异思想 200

十一、庄子的“道通为一”说 201

十二、公孙龙的“二无一”的命题 202

十三、荀子的“分”、“合”、“和”的观念 203

十四、韩非的矛盾和不可两立的思想 205

第二节 汉唐时代矛盾观 206

一、《黄帝内经》的辩证整体观 206

二、董仲舒的“凡物必有合”和“阴者阳之合”的思想 207

三、扬雄的不极不反,极则必反的思想 209

四、郭象的差异观念 210

五、法藏的“事事无碍”说 212

六、柳宗元的阴阳“自斗”说 213

一、邵雍的“一分为二”法 214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矛盾观 214

二、张载的“两一”学说 215

三、王安石的“耦之中又有耦”的思想 217

四、二程的“无独必有对”和“物极必反”的观点 219

五、朱熹的“一个包两个”的思想 221

六、方以智的“二而一,一而二。分合,合分”的学说 224

七、王夫之的“分一为二”和“合二以一”的学说 227

结语 235

引言 242

第六章 中国古代形神观 242

第一节 先秦时代形神观 244

一、孔子的怀疑鬼神的思想 244

二、《管子 内业》等篇的“思”“知”起源于“精气”说 245

三、墨子的“明鬼”论 247

四、《庄子》内篇的形变而神不死说 248

五、荀子的“形具而神生”的命题 250

第二节 两汉时代形神观 252

一、《黄帝内经》的五脏藏精神说 252

二、《淮南子》的“神主形从”说 254

三、司马迁父子的“神本”论 255

四、桓谭的“人死如烛灭”的学说 256

五、王充的“生无不死”和“死不为鬼”的思想 259

六、《太平经》的“形神常合”和“守气”“守神”说 265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形神观 267

一、杨泉的“人死无遗魂”的观点 267

二、葛洪的形神俱不灭的思想 267

三、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 269

四、梁武帝萧衍的“神明”观念 273

五、范缜的“神灭”论 276

第四节 隋—清时代形神观 284

一、隋—清时代形神观在相对沉寂中缓慢发展 284

二、张载的神鬼观念 285

三、程朱的鬼神说 287

四、熊伯龙的无鬼论 289

五、方以智的“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的命题 291

六、王夫之的“形、神、物三相遇而发知觉”和“鬼神在我”说 292

七、王清任的“脑髓”说 293

结语 295

第七章 中国古代人性论 299

引言 299

第一节 先秦时代人性论 300

一、孔子的“性相近”的观点 300

二、告子的“性无善恶”论 301

三、孟子的“性善”论 303

四、《庄子》的人性自然论 308

五、荀子的“性恶”论 312

第二节 两汉时代人性论 318

一、董仲舒的“性有贪仁”和“性分三品”说 318

二、扬雄的“性善恶混”的命题 320

三、王充的气决定性和善恶“在于教”的思想 322

四、荀悦的“形神为性”和“情不独恶”的观点 324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代人性论 326

一、诸葛亮的“知人性”说 326

二、刘邵的“禀阴阳以立性”的思想 327

三、王弼的“性其情”说 329

四、钟会关于“才性四本”的总结 331

五、郭象的“安其天性”和“仁义是性”的观点 333

六、竺道生的“佛性”说 334

第四节 隋唐时代人性论 336

一、慧能的“净性自悟”说 336

二、韩愈的性情三品说 338

三、李翱的“复性”说 339

四、宗密的“本觉真心”说 341

第五节 两宋时代人性论 343

一、邵雍的“性公而明,情偏而暗”的观点 343

二、周敦颐的“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的命题 344

三、张载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 345

四、王安石的“性本情用”和“性无善恶”的思想 349

五、二程的“天命之谓性”和“生之谓性”的观点 352

六、朱熹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 355

七、陆九渊的“本心无有不善”的命题 360

第六节 明清时代人性论 361

一、罗钦顺的“性必有欲”的思想 361

二、王守仁的“无性气之分”和“性无善无恶”说 363

三、王廷相的“人具形气而后性出”的命题 364

四、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说 365

五、颜元的“非气质无以为性”的命题 369

六、戴震的“欲、情、知”说 371

结语 374

引言 382

第八章 中国古代人生理想观 382

第一节 先秦时代人生理想观 383

一、老子的“无为”说 383

二、孔子的“仁”学 387

三、墨子的“兼爱”思想 390

四、《周易大传》的“与天地合德”思想 393

五、《大学》的“止于至善”说 394

六、《中庸》的人道原于天道的思想 396

七、孟子的“仁义”学说 397

八、《庄子》的“逍遥”论 400

九、荀子的人“最为天下贵”和人定胜天的学说 405

第二节 汉唐时代人生理想观 411

一、董仲舒的“人之命在天”和“三纲”“五常”说 411

二、王充的人生命定论 418

三、徐幹的德艺兼备论 423

四、阮籍的“至人”观和嵇康的“神仙”说 424

五、《列子》的享乐主义和力命论思想 425

六、道教的“长生不死”和“得道成仙”说 427

七、佛教的业报轮回说和慧远的因果报应论 429

八、何承天的人高于禽兽的思想 435

九、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说 437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人生理想观 439

一、邵雍的人“当兆物之物”说 439

二、周敦颐的圣人观 440

三、张载的“民胞物与”的学说 442

四、程颢的“与物同体”的命题和程颐的“与理为一”的思想 445

五、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 450

六、陆九渊的明心自立说 455

七、王守仁的“致良知”说 456

八、王夫之的“尽人道而合天德”的学说 461

九、颜元、李塨的“践形以尽性”的思想 463

十、戴震的达情遂欲论 464

结语 468

第九章 中国古代历史观 474

引言 474

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国 475

第一节 先秦时代历史观 475

二、孔子的“民无信不立”和“百世可知”的思想 476

三、《管子》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主张 478

四、商鞅的变法观念和三世说 480

五、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481

六、荀子的“明分使群”论和“法后王”说 486

七、邹衍的“五德终始”思想 490

八、《礼运》的“大同”社会和“小康”之世说 492

九、韩非的“变古易常”说和人口论 494

一、陆贾的圣人史观 496

第二节 两汉时代历史观 496

二、贾谊的“民者,万世之本”的命题 497

三、《淮南子》的分不均则争和时势造圣贤说 499

四、董仲舒的“三统”、“三正”说 503

五、司马迁的“利”的观念和“忠、敬、文”循环论 504

六、王充的“昌衰兴废皆天时也”的思想 507

七、仲长统的“人事为本”和“乱世长而化世短”的观点 509

一、刘邵的英雄史观 511

第三节 魏晋—隋唐时代历史观 511

二、王弼的“治众者至寡者也”的命题 513

三、刘知几的“成败以人事为主”的思想 514

四、韩愈的“圣人立教”说 515

五、吕温的“人文化成”论 517

六、柳宗元的“生人之意”观 518

第四节 五代—明清时代历史观 519

一、谭峭的“民事之急,无甚于食”的命题 519

二、李觏的“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的学说 520

三、邵雍的“元、会、运、世”循环论和“皇、帝、王、霸”退化论 523

四、司马光的“君心”决定论 524

五、王安石的“归之太古,非愚则诬”的观点 525

六、朱熹的“王霸之辨”和“义利之辨” 527

七、陈亮的气数论和王霸杂用说 530

八、王廷相的“法久必弊,弊必变,变所以救弊”的思想 532

九、王夫之的“理势合一”论 533

结语 53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