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学原理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教育学原理
  • 胡德海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 ISBN:754231586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22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545页
  • 主题词:教育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教育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教育学概论 1

第一章 教育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体系 1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

(一)界说研究对象的意义 1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

(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 4

二、教育学的性质 9

(一)“性质”一词的界说 9

(二)教育学理论的主要特性 10

(三)教育学的科学性质及其特点 11

三、教育学的任务与意义 17

(一)教育学的任务 17

(二)教育学的意义 20

四、教育学体系 27

(一)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27

(二)教育学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30

(三)“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2

第二章 教育学的基础 38

一、教育学基础的含义 38

二、教育学的实践基础 39

(一)现实的教育实践 40

(二)前人的教育实践 44

(三)外国的教育实践和经验 46

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47

(一)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含义 47

(二)教育学理论的知识基础 48

四、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52

(一)教育学的相关学科 52

(二)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54

第三章 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68

一、研究教育学发展历史过程的意义 68

(一)教育学的历史渊源和教育学在中国的出现 68

(二)研究教育学发展历史过程的意义 69

二、教育学发展阶段划分的一种可资借鉴的理论 71

(一)教育学的潜在时期 74

三、教育学形成以前人类教育思想概况 74

(二)中国历史上教育思想存在概况 75

(三)西方古代历史上的教育思想概况 79

四、教育学在近代欧洲的形成 84

(一)教育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84

(二)夸美纽斯在教育学形成中的作用与时代局限性 89

(三)教育学的形成始于赫尔巴特 90

(一)近、现代美国主要教育学派和教育学家 92

五、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学派和教育学家 92

(二)近、现代欧洲主要教育学派和教育学家 96

(三)对西方近、现代教育学的历史评价和对当代教育学的展望 99

六、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 103

(一)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阶段 103

(二)中国教育学的建设和发展 106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09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109

一、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109

第四章 教育科学研究 109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地位 111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 112

(一)从教育科学自身内容上来划分 112

(二)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形式上来划分 115

三、教育科学研究活动 118

(一)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构成的基本因素 118

(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 123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26

(一)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126

(二)横断科学方法 127

(三)全方位研究法 128

(四)抽象方法 129

(五)比较研究法 130

(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法 130

(七)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132

五、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139

第二编 教育基本理论 143

第五章 教育的起源 143

一、教育起源问题的含义和研究的意义 143

二、教育学术史上三种教育起源理论 144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144

(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147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147

三、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150

(一)杨贤江、钱亦石的有关见解 151

(二)理论上的依据 153

第六章 教育的存在和发展 163

一、教育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 163

(一)学习、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 163

(二)对教育历史阶段划分的意见 164

二、教育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166

(一)人类历史上的自在教育 167

(二)人类自为教育及其三个发展阶段 169

三、人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点 177

(一)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177

(二)教育具有阶级性 177

(三)人类教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79

四、决定和影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180

(一)决定和影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因素 180

(二)决定和影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因素 189

五、人类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190

(一)教育发展史展示着教育形式的曲折变迁 190

(二)教育内容综合化的出现 191

(三)教育目标的演变 194

(四)教育传递手段的发展 194

(五)教育观念的更新 198

第七章 教育的形态和本质 201

一、教育的形态 201

(一)认识教育形态的意义 201

(二)教育形态的存在和种类 204

(三)人类社会的教育形态 206

二、教育的本质 213

(一)认识教育本质的意义和方法 213

(二)前人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215

(三)我国教育学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争论 217

(四)教育是什么 221

第八章 自我教育是人类文化另一传承手段 229

一、文化传承的含义 229

二、教育与自我教育在理论上的基本区别 231

三、教育与自我教育在实践上的统一性与互补性 233

四、教育学史上两种不同的教育现 238

第九章 教育功能的基本理论 241

一、有关教育功能问题讨论概况 241

(一)关于教育功能的分类 241

(二)关于教育的育人功能 242

(三)关于教育的社会功能 242

(一)“功能”、“价值”、“作用”诸范畴及其辨析 243

二、教育功能的含义 243

(二)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 245

(三)教育价值与教育评价的关系及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247

三、教育功能的研究意义 249

(一)研究教育功能的理论意义 249

(二)研究教育功能的实践意义 251

四、教育的本体功能 252

(一)教育功能的层次性 252

(二)教育与人及社会的关系 253

(三)教育的本体功能及其两个基本属性 255

第十章 教育对人的作用 258

一、教育对人的作用的表现与特点 258

(一)教育在“成人”与“成材”两个方面的作用 258

(二)人的发展的教育学含义及其主要特点 259

二、教育的成人作用 262

(一)“成人”一词的含义 262

(二)人的发展和人的存在状态 265

(三)实现人的社会化和成人的具体途径 266

(四)几个脱离了文化环境所造成严重恶果的事例 270

三、教育对人的成材作用 273

(一)“成材”的教育学含义与意义 273

(二)教育学人才概念的主要特点及人才的层次和素质结构 276

四、人可以接受教育的基本原因和人的成材因素 277

(一)人可以接受教育的基本原因 277

(二)人的成材的基本因素 281

(一)“社会”的含义和社会系统 291

一、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含义 291

第十一章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及其地位 291

(二)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含义 293

二、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基本特点和具体表现 294

(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表现的基本特点 294

(二)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具体表现 296

三、教育与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 297

四、教育与社会人才的培养 300

(二)教育的基础和战略地位 306

五、教育在社会、国家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 306

(一)教育地位的确定原则 306

第三编 教育活动 313

第十二章 教育者 313

一、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313

(一)教育活动及其结构与功能 313

(二)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 314

二、教师是人类社会中专业的教育者 319

(一)教师的概念 319

(二)教师劳动的性质和主要特点 320

(三)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324

(四)若干非学校、非教师职业的悖论 338

三、教师的基本职责 340

四、教师的条件与素养 341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 341

(二)教师的业务素质 344

(三)教师的教育理念 348

一、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特点 350

(一)“受教育者”一词的含义 350

(二)学生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350

第十三章 受教育者 350

(三)学生在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具有的基本特点 353

二、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57

(一)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 357

(二)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359

(一)人的先天禀赋 362

三、人的发展与先天禀赋 362

(二)人的思维存在着差异 369

第十四章 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372

一、教育目标 372

(一)教育目标的作用和依据 372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376

(三)我国的教育目标 378

(一)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380

二、教育内容 380

(二)学校中教育、教学内容的结构与功能 381

第十五章 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 387

一、教育形式 387

(一)教育形式的含义 387

(二)自为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 388

二、教育手段 390

(一)教育手段的含义 390

(二)媒体的发展历史 392

(三)电子媒体对教育实践的教育学意义 397

第四编 教育事业 407

第十六章 教育事业及其目的与结构 407

一、教育事业概述 407

(一)“教育事业”一词的主要含义 407

(二)教育事业部分普遍包含的基本内容 408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411

(二)教育事业的目的与教育结构 411

二、教育事业的目的 411

(三)教育事业的基本目的 413

三、教育事业的结构 413

(一)教育事业结构概述 413

(二)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 416

(三)教育事业的基本结构 418

(四)我国近代学制的发展和现行学制的构成 421

(五)我国各级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实施教育的机构 423

第十七章 教育与社会 427

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427

(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之含义 427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之基本内涵 427

二、教育事业的存在与发展对社会的依存性 428

三、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 431

(一)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含义与意义 431

(二)教育事业在促进一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435

(三)教育系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436

(四)知识经济与教育事业 438

四、教育事业与社会政治 440

(一)什么是政治 440

(二)社会政治对教育事业的影响和作用 441

五、科学文化与教育 443

六、社会意识形态与教育 450

第十八章 教育事业的管理 453

一、管理和教育事业管理 453

(一)“管理”一词的含义和意义 453

(二)教育事业管理的含义、性质和特征 456

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管理 458

(一)西方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管理 458

(二)教育事业的行政管理体制 459

三、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和责任 463

(一)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463

(二)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责任 465

(一)教育行政机构配置的基本原则 468

四、教育行政机构配置和教育管理的原则 468

(二)教育行政管理的原则 469

五、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管理 476

(一)国家机关职权和责任的分工 476

(二)今后改革与进一步完善的任务 477

第十九章 教育事业管理的法制化 479

一、教育事业管理法制化的含义、意义与特点 479

(一)教育事业管理法制化的含义与意义 479

(二)教育事业管理法制化的特点 480

二、国外教育立法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483

三、我国教育法制的建设 486

(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历程 486

(二)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基本框架 48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制定及其意义 490

(四)我国完备的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 496

四、教育法制建设与教育法学 497

(一)建立教育法学的意义 497

(二)教育法学的基本内容 499

第二十章 教育评价 501

一、教育评价的发展过程 501

(一)教育评价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 501

(二)教育评价的对象 503

二、教育评价的分类、性质和作用 504

(一)教育评价的分类和性质 504

(二)教育评价的作用 505

(一)教育评价的原则 507

三、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标准 507

(二)教育评价的标准 509

四、教育评价的类型和步骤 510

(一)教育评价的类型 510

(二)教育评价的步骤 514

五、我国两种基本的教育评价制度 515

(一)教育督导制度 516

(二)教育评估制度 517

主要参考文献 519

后记 52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