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Web2.0时代的网络民意 表达与限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Web2.0时代的网络民意  表达与限制
  • 张燕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10679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12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325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应用-民主政治-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Web2.0时代的网络民意 表达与限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部分 网络民意综述 5

第1章 互联网的民意价值 5

1.1 民意与民意表达 5

1.1.1 民意的界定 5

1.1.2 民意表达的内涵和价值 7

1.2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8

1.2.1 发展规模 8

1.2.2 担纲的社会角色 12

1.2.3 运营模式 14

1.3 互联网成为汇集民意的新空间 17

1.3.1 互联网在我国的使用现状 17

1.3.2 互联网凝聚民意的主流渠道作用逐渐被政府高层和公民大众认可 21

1.3.3 互联网的平民化色彩愈加浓厚,民意的代表性更为广泛 22

1.3.4 网络民意的作用日益彰显 23

第2章 网络传播新模式与网络社会 25

2.1 互联网的选择性交互模式 25

2.1.1 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 25

2.1.2 互联网的文字式选择交互模式 28

2.1.3 互联网的图解式选择交互模式 34

2.2 网络社会的到来 40

2.2.1 网络社会的本质 41

2.2.2 新兴社会群体——网民 42

2.2.3 网络改变传统社会人际交往模式 45

2.2.4 网络重塑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模式 49

2.2.5 网络社会的权力结构 50

第3章 互联网与公共领域 54

3.1 公共领域概念对我国的适用性 55

3.1.1 “公共领域”的定义及标准 55

3.1.2 公共领域的两个发生前提我国并不完全具备 57

3.1.3 适用于中国的对公共领域的温和理解 61

3.1.4 中国公共领域发育的社会条件 63

3.3 传统媒体与公共领域 70

3.3.1 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的主要载体 70

3.3.2 传统媒体对公共领域的偏离 72

3.4 互联网与公共领域 78

3.4.1 网络传播特性为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潜在可能 78

3.4.2 网络传播与公共领域构建的天然联系 80

3.4.3 我国网络舆论的实践轨迹 85

第二部分 Web2.0时代网络民意表达的新元素 105

第4章 Web2.0综述 105

4.1 何为Web2.0 105

4.2 Web2.0时代的传播实践图景 107

4.2.1 Web2.0的理论基础 107

4.2.2 社会性软件是Web2.0的核心和载体 116

4.2.3 Web2.0的实践特征 119

第5章 个人化的传播工具——博客(Blog) 128

5.1 什么是博客 128

5.2 博客的互动技术 130

5.2.1 RSS:化信息为影响 130

5.2.2 Trackback 133

5.2.3 Pingback 135

5.3 从博客到播客——网络自我表达越来越接近人的表达天赋 136

5.3.1 播客——音频、视频博客 136

5.3.2 播客使得人们的自我表达变得更加便捷和个性化 138

5.3.3 播客挑战传统大众传媒 139

5.4 从博客到微博:更加便捷、即时、交互的民意表达 140

5.4.1 微博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140

5.4.2 微博的传播特性 142

5.4.3 微博意见表达的多元化格局 144

5.5 博客模式与网络民意表达 149

5.5.1 作为自媒体典型代表的博客为网络民意表达提供了新渠道 149

5.5.2 博客模式多维高效的互动为意见整合提供了便利 155

5.5.3 博客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结合,丰富了网络民意表达的内容和功能 158

5.5.4 博客空间自愿实名的优势 163

5.5.5 博客和播客体现了“地球村”口头表达文化的回归 164

第6章 大众分类的社会书签模式 166

6.1 何为“社会书签” 166

6.2 社会书签的大众分类 167

6.2.1 大众分类的原理 168

6.2.2 大众分类的价值 170

6.2.3 分众分类——大众分类的高级阶段 174

6.3 社会书签的新形式——Digg(掘客)模式 175

6.3.1 Digg(掘客)模式的创始——digg.com 175

6.3.2 Digg(掘客)模式的精髓 176

6.3.3 掘客模式时传统传播模式的革新 177

6.3.4 进一步商业化——掘客精神期待大众普及 179

6.4 社会书签模式与网络民意表达 181

6.4.1 社会书签模式为广大网民的集体智慧提供了阵地 181

6.4.2 社会书签模式提供了意见共享和交流的便捷通道 183

6.4.3 社会书签的标签云能够客观中立地整合和呈现社会合意 185

6.4.4 合作过滤模式能够有效过滤重复信息和不良信息,从而提高网络民意的传播效率 186

第7章 协同创作与共同规范的维客模式 187

7.1 Wiki概况 187

7.1.1 什么是Wiki 187

7.1.2 Wiki精神 188

7.1.3 Wiki的特点 190

7.1.4 Wiki的信任风险防范措施 191

7.2 Wiki的主要应用——维基百科和维基新闻 192

7.2.1 维基百科 192

7.2.2 维基新闻 196

7.3 Wiki模式与网络民意表达 197

7.3.1 Wiki能够在意见形成的过程中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 197

7.3.2 意见表达在Wiki的实验——维基社论 199

第8章 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模式 205

8.1 什么是SNS 205

8.2 SNS的理论基础 206

8.2.1 六度分隔理论 206

8.2.2 弱连接理论 206

8.2.3 结构洞理论 209

8.3 网络社交是国内SNS的主要应用 212

8.4 SNS与网络民意表达 213

8.4.1 借助SNS建立起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意见的分享与整合 213

8.4.2 SNS建立的是信任度相对较高的网络,有助于提升网络民意的理性和整合程度 217

第9章 信息分类聚合的RSS模式 221

9.1 RSS的兴起 221

9.2 RSS的特性 224

9.3 RSS对信息传播的贡献:受众与媒体双赢 226

9.3.1 RSS对受众的贡献 226

9.3.2 RSS对媒体网站的贡献 227

9.3.3 RSS带来新的推拉结合的传播方式 228

9.4 RSS与网络民意表达 229

9.4.1 个人意见借助RSS更容易传播 229

9.4.2 RSS带来便捷的自我议程设置 230

9.4.3 RSS分类聚合内容的同时聚合关系,有利于意见的交流整合 231

第三部分 网络民意表达的限制与回应 237

第10章 网络民意表达限制综述 237

10.1 数字鸿沟的现实存在限制网络民意表达主体的普遍性 237

10.1.1 数字鸿沟的定义和本质 238

10.1.2 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 240

10.1.3 对待数字鸿沟的态度 242

10.1.4 数字鸿沟对网络民意表达的限制 243

10.2 匿名引发行为失范,破坏网络民意表达的秩序 244

10.2.1 匿名性利于自由表达但也会导致网络行为非理性 245

10.2.2 网络谣言是网络表达失范的一个重要表现 249

10.2.3 网络暴力是自由表达权利滥用的集体狂欢 251

10.3 网络传播信噪比偏低妨碍网络民意的扩散和交流 256

10.3.1 网络传播噪音的内涵与成因 256

10.3.2 网络传播信噪比偏低会降低网络信息的接受质量 257

10.3.3 网络传播信噪比偏低对网络民意表达带来的限制 258

10.4 协同过滤与群体极化阻碍不同意见的交流 258

10.4.1 协同过滤使得表达自由失去多元选择的机会 258

10.4.2 群体极化使得网络民意走向一个个极端的意见群落 260

10.5 网络霸权的存在威胁话语表达自由 262

10.5.1 文化霸权 262

10.5.2 语言的霸权和隔膜 263

10.5.3 经济霸权 264

第11章 Web2.0时代得到缓解的限制 266

11.1 Web2.0降低网络匿名性,加强网络民意表达的理性程度 266

11.1.1 从理论上看互联网的匿名性存在消逝的可能 266

11.1.2 Web2.0的实践模式降低了网络匿名性 268

11.2 Web2.0提高网络层创行为的可能 272

11.2.1 层创行为与互联网 273

11.2.2 Web2.0提高了网络层创行为的可能性 274

11.3 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将持续缓解网络非理性行为带来的限制 275

11.3.1 媒介素养的内涵 275

11.3.2 Web2.0时代媒介素养的新内涵——学会成为负责任的传播者 276

11.3.3 自媒体对公锱铢必较、对私包容大度的伦理标尺 278

11.4 Web2.0能有效缓解意见过于分散的状态 280

11.4.1 Web2.0的各种聚合模式有助于用户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280

11.4.2 Web2.0聚合同一主题信息的同时聚合志同道合的人 281

11.4.3 Web2.0的聚合模式能客观呈现社会合意的形成过程 281

11.4.4 Web2.0提供了集体智慧产生的各种条件 281

11.4.5 Web2.0高效便捷的互动为意见整合提供了优越条件 282

第12章 Web2.0时代依然无法逾越的限制 283

12.1 协同过滤与群体极化 283

12.1.1 协同过滤现象被Web2.0强化 283

12.1.2 群体极化现象被Web2.0强化 284

12.1.3 解决思路:综合门户与Web2.0网站各司其职 285

12.2 数字鸿沟 286

12.2.1 网络民主并不是要以直接民主取代间接民主 287

12.2.2 公共知识分子在互联网的崛起形成弱势群体的代言机制 290

12.2.3 社会信息化进程下数字鸿沟现状具备改善的空间 296

结语 300

主要参考文献 303

后记 31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