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转型 理论、机制与建构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鲁洁,冯建军,王建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417297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60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274页
- 主题词:教育改革-中国-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转型 理论、机制与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专题一 教育转型的理论分析 1
一、教育转型的形式内涵 1
(一)相关的概念 1
(二)教育转型的内涵 4
(三)在相关概念辨析中认识“教育转型” 6
(四)教育转型的特点 8
(五)教育转型的类型 9
二、教育转型的实质内涵 9
(一)社会系统中的教育转型 10
(二)人类发展中的教育转型 12
(三)教育系统自身的转型 14
三、促使人的转型:教育转型的核心 18
(一)教育的原点是育人 19
(二)“人的自我期待”转型与教育认识的转型 22
(三)教育转型的核心:使人不断地成为“人” 33
四、教育转型引导社会转型 37
(一)教育为社会转型所制约的合理性与有限性 37
(二)教育何以引导社会转型 39
(三)教育以何引导社会转型 42
五、当代中国的教育转型 44
(一)新中国教育转型的历程 44
(二)人的形态教育:当代中国教育转型的指向 53
专题二 影响教育转型的外部因素引言:一种分析框架 61
一、观念变迁与教育转型 65
(一)观念的力量 67
(二)观念变迁的历程 70
(三)观念变迁对教育转型的影响 73
(四)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中的观念因素 77
二、制度变迁与教育转型 80
(一)制度的力量 81
(二)制度变迁的历程 85
(三)制度变迁对教育转型的影响 87
(四)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中的制度因素 91
三、媒介变迁与教育转型 95
(一)媒介的力量 96
(二)媒介变迁的历程 97
(三)媒介变迁对教育转型的影响 105
(四)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中的媒介因素 109
四、利益分化与教育转型 112
(一)利益的力量 113
(二)利益分化的历程 117
(三)利益分化对教育转型的影响 121
(四)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中的利益因素 125
五、权力转移与教育转型 129
(一)权力的力量 129
(二)权力转移的历程 133
(三)权力转移对教育转型的影响 137
(四)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中的权力因素 139
专题三 教育转型的内部机制 143
导论 143
(一)“机制”理论与教育转型的内部机制研究 143
(二)形成中的系统:首要的转型 145
(三)转型中的系统:转型研究中教育系统的结构和要素的确立 149
一、教育目的:教育系统与教育转型的目标机制 155
(一)“教育目的”的意涵及其生成因素 155
(二)教育系统中的目标机制及其图式 163
(三)我国教育转型中的目标机制 169
二、教育理念:教育系统与教育转型的观念机制 172
(一)教育理念的内涵及范畴 172
(二)教育理念与教育系统的观念机制 176
(三)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中的观念机制 179
三、教育政策:教育系统与教育转型的宏观运行机制 187
(一)教育政策的过程机制及其宏观调整范围 187
(二)教育政策的执行机制 197
(三)我国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转型) 200
四、课程执行:教育系统与教育转型的微观运行机制 203
(一)以课程为中心的教育微观运行机制 203
(二)课程改革与教育转型 206
专题四 教育转型的价值变迁与期待 216
一、价值与教育价值链 216
二、“应当”与“是”的关系 221
三、教育价值的存在论基础 223
四、人是走向途中的存在 227
五、教育功能发挥:政治功能—经济功能—育人功能 232
六、教育价值的关注点:主体性—主体间性—共同主体性 235
(一)前主体性阶段 235
(二)主体性阶段 236
(三)主体间性阶段 238
(四)公共性阶段 241
七、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性—学术性—人文性 243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教育研究 244
(二)作为学术符号的教育研究 245
(三)作为人文关怀的教育研究 247
八、马克思的“完整的人”——当代教育的价值追求 248
(一)完整的人的出处与深刻内涵 248
(二)马克思的“完整的人”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250
(三)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 253
后记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