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CO2浓度和土壤CO2通量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CO2浓度和土壤CO2通量
  • 高程达,孙向阳著 著
  • 出版社: 阳光出版社
  • ISBN:755250327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55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170页
  • 主题词:贺兰山-森林资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CO2浓度和土壤CO2通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引言 1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4

2.1 CO2的一般性质 4

2.1.1 物理性质 4

2.1.2 化学性质 5

2.1.3 CO2与人身安全和健康 7

2.2 大气CO2 8

2.2.1 起源和演化 8

2.2.2 近代研究史 10

2.2.3 当前大气组分及其度量单位 11

2.2.4 浓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12

2.2.5 浓度增大的后果 13

2.2.6 重要性 14

2.2.7 应对措施 16

2.3 土壤CO2 16

2.3.1 组成和来源 16

2.3.2 分布和变化特征 17

2.3.3 通量及其度量单位 18

2.3.4 运动机理、条件及其影响因子 19

2.3.5 研究意义 20

2.3.6 研究评述 22

2.4 存在问题 24

2.4.1 增汇、减排 24

2.4.2 “碳失汇”之谜 25

3 研究目的、基本思路、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7

3.1 研究目的 27

3.2 基本思路 27

3.3 研究内容 29

3.3.1 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原位观测方法及其装置 29

3.3.2 土壤剖面CO2通量的原位观测方法及其装置 29

3.3.3 近地层空气CO2浓度的变化特征 29

3.3.4 土壤表面(土壤—大气界面)CO2通量的变化特征 29

3.3.5 土壤剖面CO2通量的变化特征 29

3.4 技术路线 30

4 自然概况和试验设计 31

4.1 地点选定原则 31

4.1.1 干旱地区的原则 31

4.1.2 典型植被类型的原则 33

4.1.3 代表性的原则 34

4.2 自然概况 35

4.2.1 内蒙古部分 35

4.2.2 宁夏部分 37

4.3 样地设计和布局 40

4.3.1 典型草原/栗钙土 40

4.3.2 荒漠草原/灰钙土 42

4.3.3 灰榆林/粗骨土 43

4.3.4 油松林/山地灰褐土 43

5 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原位观测方法及装置★ 44

5.1 导言 44

5.2 实验部分 47

5.2.1 测试原理 47

5.2.2 测试装置 48

5.2.3 操作步骤 49

5.2.4 结果计算 49

5.3 案例 49

5.4 结果与讨论 50

5.4.1 持续和间断供电 50

5.4.2 测定间隔时间问题 51

5.4.3 技术细节问题 51

5.5 小结 52

6 土壤剖面CO2通量的原位观测方法及装置★ 54

6.1 导言 54

6.2 实验部分 56

6.2.1 测试原理 56

6.2.2 装置构成 56

6.2.3 操作步骤 57

6.2.4 结果计算 58

6.3 案例 59

6.4 结果与讨论 60

6.4.1 使用范围及条件 60

6.4.2 取样问题 61

6.4.3 技术细节问题 61

6.5 小结 63

7 近地层空气CO2浓度的变化特征 64

7.1 导言 64

7.2 方法和仪器 66

7.2.1 观测地点简述 66

7.2.2 CO2浓度的观测 66

7.2.3 空气湿度和温度的观测 67

7.2.4 数据统计和分析 67

7.3 结果和分析 67

7.3.1 本底浓度 67

7.3.2 植被类型变化 67

7.3.3 季节变化 70

7.3.4 日变化 72

7.4 讨论 76

7.4.1 本底浓度 76

7.4.2 植被类型变化 78

7.4.3 季节变化 79

7.4.4 日变化 80

7.5 小结 82

7.5.1 本底浓度 82

7.5.2 植被类型变化 82

7.5.3 季节变化 82

7.5.4 日变化 82

8 土壤表面(土壤—大气界面)CO2通量的变化特征 83

8.1 导言 83

8.2 方法和仪器 85

8.2.1 观测样地概况 85

8.2.2 观测方法及其仪器 87

8.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89

8.3 结果和分析 89

8.3.1 土壤类型的变化 89

8.3.2 季节变化 91

8.3.3 日变化 93

8.3.4 环境因子的影响 98

8.4 讨论 100

8.4.1 土壤类型的变化 100

8.4.2 季节变化 102

8.4.3 日变化 103

8.4.4 环境因子的影响 104

8.5 小结 106

8.5.1 土壤类型变化 106

8.5.2 季节变化 106

8.5.3 日变化 106

8.5.4 环境因子的影响 107

8.5.5 建议 107

9 土壤剖面CO2通量的变化特征 108

9.1 导言 108

9.2 方法、仪器装置及数据统计分析 109

9.2.1 观测样地概况 109

9.2.2 CO2通量的观测方法 109

9.2.3 环境因子的观测 110

9.2.4 数据统计和分析 110

9.3 结果和分析 111

9.3.1 CO2通量变化 111

9.3.2 土壤类型变化 111

9.3.3 环境因子影响 119

9.4 讨论 119

9.4.1 CO2通量变化 119

9.4.2 土壤类型变化 121

9.4.3 环境因子影响 123

9.5 小结 123

9.5.1 CO2通量变化 123

9.5.2 土壤类型变化 124

9.5.3 环境因子影响 124

9.5.4 建议 124

10 结论与建议 125

10.1 结论 125

10.1.1 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原位观测方法及装置 125

10.1.2 土壤剖面CO2通量的原位观测方法及装置 125

10.1.3 近地层空气CO2浓度的变化特征 125

10.1.4 土壤表面(土壤—大气界面)CO2通量的变化特征 126

10.1.5 土壤剖面CO2通量的变化特征 127

10.2 建议 128

参考文献 130

致谢 15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