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生第一等事 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 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瑞士)耿宁著;倪梁康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10561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40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6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生第一等事 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1
总引论 明代中期儒者的一些生活状况 21
第一节 儒者以及他们为国家公职所做的准备 22
A)县府级层面上的各种考试[院试、州试] 25
B)省级层面上的各种考试[乡试、省试] 26
C)都城北京的考试[会试、廷试、殿试] 28
第二节 明朝的行政管理 32
A)北京的行政管理中心 32
B)省、府、县的行政管理 33
第三节 儒家哲学家与他们的正典 35
A)《四书》(四部著作) 35
B)《五经》(五部经典) 40
C)我们研究的这些哲学家与儒家正典的关系 45
第四节 明儒思想中的两个对立极:孟子与朱熹 48
A)孟子:伦理行为的根据在于人心(精神) 49
B)朱熹:伦理行为在于与宇宙秩序的一致。其基础是一种在宁静中的敬畏凝神的精神态度 60
总引论的附录:1499至1583年期间的五位皇帝 67
A)弘治皇帝(1487-1505年) 67
B)正德皇帝(1506-1521年) 68
C)嘉靖皇帝(1522-1566年) 71
D)隆庆皇帝(1567-1572年)与万历皇帝的前十年(1572-1582年) 77
第一部分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与他的三个不同“良知”概念引论 87
第一节 王阳明(1472-1529年)生平与思想概述 87
A)王阳明早期:对一种哲学定位的寻求(1472-1506年) 88
B)王阳明中期:对一个哲学基础的认识(1507-1518年) 116
C)王阳明晚期:通过新的“良知”概念来深化哲学基础(1519-1529年) 143
第二节 王阳明对其著作出版所持的态度以及我们对其学说做系统考察时所面临的困境 166
第一部分 引论的附录:王阳明哲学原始文本的刊印史 174
第一章 王阳明的第一个“良知”概念:向善的秉性(“本原能力”) 184
第一节 对“良知”这个表达以及对“本原知识”这个翻译的前说明 185
第二节 1520年前的文本中的“本原知识”及其“实现” 188
第二章 王阳明的第二个良知概念:对本己意向中的伦理价值的直接意识(本原意识、良心) 195
第一节 对意向的伦理区分问题 195
A)对心的根本实在的明见[见心体] 197
B)“自然智性”[天聪明] 199
C)“肯定正确与否定错误的心”[是非之心] 200
D)“本己的心”[本心] 201
E)“独自知道”[独知] 202
第二节 本原知识之新概念的形成 214
第三节 本原知识(良心)的遮蔽与晦暗以及对它进行澄明的任务。什么叫作在对本原知识之澄明中实现本原知识? 227
A)通过一个依照“良心”的行为来澄明“良心” 234
B)通过面对“独自所知”的审慎与畏惧来澄明“本原知识” 235
C)通过“明见”对“本原知识”的澄明 243
第四节 “意志的确立”与“本原知识”:在“本原知识之实现”中的力量运动 248
第五节 “实现本原知识”作为“追求对自己的满意”。对自己的满意作为“与自己的一致”。快乐在于重新找到本原知识的完善本己本质 264
第三章 王阳明的第三个良知概念:始终完善的良知本体 271
第一节 关于“本体”与“体”的歧义性和同义性的术语上的前说明:这两个表达都既可以意味着某物的本己(真正)本质,也可以意味着某物的实体。在涉及“良知”时这两个含义的等值性 274
第二节 始终完善的良知本体。良知的实现作为“向其本体的回复” 281
第三节 作为“良知”之作用的心(精神)的作用。作为世界起源的“良知” 285
第四节 “本原知识之本己(真正)本质”的历史前提:“佛性” 293
第五节 “良知本体”是“仁”或“真诚恻怛” 299
第六节 “良知本体”是动与静的统一或动中有静 309
第七节 利己主义与“执着某物”对“良知本体”的遮蔽 322
第八节 王阳明设定一种始终完善的“本原知识”的动机 334
第四章 对王阳明三个良知概念之区分的一个历史证明。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344
第一节 通过王阳明亲炙弟子黄弘纲来证实我们所做的三个“良知”概念的区分 345
第二节 本原知识的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348
第五章 对于伦理正确的行为而言,良知是否充分的问题:对此还需要附加的认识吗? 356
第一节 王阳明与其弟子们关于本原知识与对实现道德善之正确手段的认识之间关系所做的讨论 359
第二节 王阳明关于“良知”与通过他人和儒家正典而进行的教育之间关系的看法。他的弟子王艮的相关意见 368
第二部分 王阳明后学之间关于“致良知”的讨论 385
引论 385
第一节 王阳明去世后的弟子共同体 386
第二节 杭州南部天真书院作为学派的新机构中心以及它的衢州分部 398
第三节 王阳明去世后在欧阳德领导下学派于南京的复兴 406
第四节 欧阳德与罗钦顺在1534/35年的通信中关于“人性”、“良知”与“觉知”的分歧 413
A)欧阳德的生平备要 413
B)欧阳德与罗钦顺的分歧 418
第五节 王艮的泰州学派以及他对“良知”的社会理解 441
第六节 王阳明学派在江西省吉安府的最繁荣中心。刘氏家族与邹守益作为领导力量,颜钧与何心隐作为这个中心的交替力量 482
第七节 邹守益与他的通过“戒慎恐惧”来“致良知”的学说 502
第八节 学派中的一场早期论争:“致良知”中自然与警惕的对立。季本的龙的警惕 521
第九节 南京直隶的宁国水西书院 540
第一章 钱德洪与王畿之间的讨论:“致良知”究竟是通过依照良心的行为,还是通过对“良知本体”的明见? 554
第一节 钱德洪和王畿的生平 554
第二节 钱德洪与王畿在王阳明“四句教”方面的意见分歧 571
第三节 王阳明在“天泉桥”上对自己两个弟子的分歧的态度 590
第四节 钱德洪在以“良知本体”为出发点的工夫面前的动摇态度 614
第五节 王畿通过“先天”、“后天”口诀对两种“致良知”方式的统一 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