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泵理论与技术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泵理论与技术
  • 袁寿其,施卫东,刘厚林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45616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48页
  • 文件大小:129MB
  • 文件页数:662页
  • 主题词:泵-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泵理论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泵概述 1

1.1 泵的定义 1

1.2 泵的分类 1

1.2.1 叶片式泵 1

1.2.2 容积式泵 1

1.2.3 其他类型泵 1

1.3 泵的过流部件 2

1.3.1 叶轮 2

1.3.2 吸水室 3

1.3.3 压水室 3

1.4 叶片式泵的结构形式 5

1.5 泵的用途 7

1.6 泵的发展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第2章 泵基本理论 11

2.1 泵的基本参数 11

2.1.1 流量 11

2.1.2 扬程 11

2.1.3 转速 11

2.1.4 汽蚀余量 11

2.1.5 功率和效率 11

2.2 泵的基本方程 12

2.2.1 基本方程的推导和说明 12

2.2.2 动扬程、势扬程和反击系数 14

2.3 比转速 14

2.3.1 比转速公式推导 14

2.3.2 关于比转速的说明 15

2.4 特性曲线 16

2.4.1 泵的特性曲线 16

2.4.2 特性曲线的形状分析 16

2.4.3 几何参数对泵特性曲线的影响 17

2.5 相似理论 19

2.5.1 相似理论的基本概念 19

2.5.2 泵相似定律 19

2.5.3 泵相似理论的应用 21

2.6.泵的能量损失 22

2.6.1 泵内的各种损失及泵的效率 22

2.6.2 泵损失的计算 23

参考文献 23

第3章 泵汽蚀 24

3.1 泵汽蚀概论 24

3.1.1 泵内汽蚀的发生过程 24

3.1.2 泵发生汽化时的危害 24

3.2 汽蚀基本方程式 24

3.3 汽蚀余量计算方法 26

3.3.1 泵汽蚀余量计算方法 26

3.3.2 装置汽蚀余量计算方法 28

3.4 提高泵抗汽蚀性能的措施 30

3.4.1 考虑抗汽蚀性能泵的设计要点 30

3.4.2 防止汽蚀的措施 32

参考文献 32

第4章 离心泵和混流泵过流部件的水力设计 33

4.1 泵设计理论与方法 33

4.1.1 泵设计理论 33

4.1.2 泵设计方法 33

4.2 设计参数及其水力结构方案确定 34

4.2.1 提供设计的参数和要求 34

4.2.2 泵轴功率P及配用原动机的额定功率P′g 38

4.2.3 确定泵进出口直径 38

4.3 叶轮水力设计 38

4.3.1 泵轴径和叶轮轮毂直径 38

4.3.2 叶轮设计的相似换算法 39

4.3.3 速度系数法计算叶轮主要尺寸 42

4.3.4 叶片绘型 50

4.4 压水室的水力设计 62

4.4.1 压水室的水力设计原理 62

4.4.2 蜗室的水力设计 63

4.4.3 双蜗室的水力设计 66

4.4.4 环形压水室的设计 67

4.4.5 径向及流道式导叶的设计 67

4.4.6 空间导叶的设计 73

4.5 吸水室的水力设计 75

4.5.1 直锥形吸水室 75

4.5.2 环形吸水室 75

4.5.3 半螺旋形吸水室 76

参考文献 78

第5章 轴流泵水力设计 80

5.1 轴流泵简介 80

5.2 过流部件结构参数及设计理论 80

5.2.1 圆柱截面间液流互不相关假设 80

5.2.2 结构参数的初步确定 81

5.2.3 设计理论 82

5.3 翼型及升力法设计轴流泵叶轮 83

5.3.1 翼型及其特性 83

5.3.2 升力法设计轴流泵叶片的基本方程 83

5.3.3 翼型组和翼型族及NACA翼型族对称翼型 85

5.4 圆弧法设计轴流泵叶轮 85

5.4.1 圆弧叶栅参数及轴流泵叶轮设计所需要的数据图表 85

5.4.2 圆弧法设计轴流泵叶轮示例 85

5.5 流线法设计轴流泵叶轮 88

5.5.1 叶轮出口流动微分方程 88

5.5.2 自由旋涡和强制旋涡 89

5.5.3 环量修正和流线法设计轴流泵叶轮 89

5.6 系列高效轴流泵叶轮出口流动规律 90

5.6.1 试验装置 90

5.6.2 测量方法 90

5.6.3 试验测量结果 94

5.6.4 轴流泵叶轮出口环量和轴面速度分布规律 97

参考文献 98

第6章 泵特殊水力设计方法 99

6.1 无过载设计方法 99

6.1.1 无过载离心泵及其设计方法的定义 99

6.1.2 单级单吸无旋进水的无过载离心泵设计方法 99

6.1.3 带前置导叶的无过载离心泵设计方法 101

6.1.4 无过载排污泵的设计方法 102

6.2 加大流量设计方法 104

6.2.1 加大流量设计的基本原理 104

6.2.2 基本方法及放大系数的优化 105

6.2.3 主要几何参数的选择原则 107

6.2.4 应用实例 110

6.3 分流叶片和堵塞流道设计方法 111

6.3.1 分流叶片设计方法 111

6.3.2 堵塞流道设计方法 114

6.4 极大扬程设计方法 115

6.4.1 极大扬程设计法定义 115

6.4.2 极大扬程设计法设计井泵的步骤 116

6.4.3 极大扬程设计法设计井泵的实例 118

6.5 叶轮和压水室的匹配及面积比原理 121

6.5.1 定义 121

6.5.2 面积比与泵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经验统计 121

6.6 离心泵无驼峰设计 123

6.6.1 叶轮和泵体形状对扬程曲线驼峰的影响 123

6.6.2 叶轮和泵体相对位置对扬程曲线驼峰的影响 127

6.6.3 离心泵无驼峰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27

6.7 高速泵恒扬程设计方法 128

6.7.1 高速泵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128

6.7.2 高速泵的结构 130

6.7.3 高速泵的设计 131

参考文献 133

第7章 泵CAD技术 134

7.1 泵CAD软件开发的编程基础 134

7.1.1 开发泵CAD软件需采用的主要技术 134

7.1.2 开发泵CAD软件的编译环境 134

7.1.3 泵CAD软件的支撑平台和开发工具 135

7.2 ObjectARX应用程序 137

7.2.1 ObjectARX应用程序的结构 137

7.2.2 ObjectARX应用程序的加载、运行和卸载 137

7.3 Pro/TOOLKIT应用程序 137

7.3.1 Pro/TOOLKIT应用程序的结构 138

7.3.2 应用程序的注册、运行和卸载 138

7.4 泵CAD软件及应用实例 138

7.4.1 泵水力设计软件PACD 138

7.4.2 泵性能预测软件PCAD-CP 139

7.4.3 泵三维造型软件PCAD-3D 139

7.4.4 基于泵CAD软件的泵设计实例 139

7.4.5 PCAD应用情况 145

参考文献 146

第8章 泵CFD理论与应用 147

8.1 概述 147

8.1.1 CFD的技术简介 147

8.1.2 常用的CFD商用软件 147

8.1.3 CFD技术在泵中的应用 148

8.2 CFD基础理论 150

8.2.1 CFD的工作步骤 150

8.2.2 CFD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 150

8.2.3 泵CFD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156

8.3 应用实例 159

8.3.1 离心泵三维定常及非定常计算结果和分析 159

8.3.2 轴流泵三维全流场定常计算结果和分析 162

参考文献 169

第9章 泵设计方法进展 170

9.1 泵的性能预测 170

9.1.1 流场计算法 170

9.1.2 水力损失法 171

9.1.3 神经网络法 173

9.2 泵的优化设计 174

9.2.1 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 174

9.2.2 优化设计在泵中的应用 176

9.3 泵的反问题设计 177

9.3.1 正、反问题的基本概念 177

9.3.2 泵叶轮三维设计新进展 177

9.3.3 离心泵全三维反问题计算 178

9.4 泵的全寿命成本设计 179

9.4.1 LCC概述 179

9.4.2 泵LCC分析 179

9.4.3 泵LCC的设计实例 180

9.4.4 泵系统LCC的设计实例 181

9.5 泵的可靠性分析 182

9.5.1 概述 182

9.5.2 可靠性设计理论 184

9.5.3 泵的零部件可靠性设计 185

9.5.4 可靠性试验 188

9.6 泵的快速成形 189

9.6.1 RP技术制造原理及特点 189

9.6.2 基于激光技术的快速成形工艺方法 190

9.6.3 快速成形技术软件系统 193

9.6.4 快速成形实例 194

参考文献 195

第10章 潜水泵 197

10.1 潜水泵概况 197

10.1.1 潜水泵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97

10.1.2 潜水泵的主要技术特点 198

10.1.3 潜水泵的类型 198

10.2 潜水泵典型结构 201

10.2.1 潜水泵的主要零部件 202

10.2.2 飞力公司的C泵系列潜水泵 204

10.2.3 潜水清水泵 204

10.2.4 潜水污水泵 205

10.2.5 潜水混流泵与潜水轴流泵 206

10.2.6 矿用多级潜水泵 206

10.2.7 矿用抢险排水泵 207

10.3 潜水泵的安装方法 208

10.3.1 飞力公司潜水泵安装方法 208

10.3.2 QW型潜水排污泵安装方法 209

10.3.3 QHD与QZ型潜水泵安装方法 210

10.4 潜水泵的控制与保护系统 212

10.4.1 起动方法 212

10.4.2 水位控制系统 213

10.4.3 故障诊断系统 215

参考文献 216

第11章 固液两相流泵 217

11.1 固液两相流泵概述 217

11.1.1 杂质泵的种类、特点及发展概况 217

11.1.2 无堵塞泵的种类、特点及发展概况 217

11.2 固体颗粒的运动 218

11.2.1 物料和浆体的物理性质 218

11.2.2 固体颗粒在叶轮中的运动 220

11.2.3 泵抽送固液混合物时的理论扬程 221

11.2.4 泵输送浆体时的性能变化 221

11.3 泵的磨蚀 221

11.3.1 磨蚀机理 221

11.3.2 泵的磨蚀过程 222

11.3.3 防止和减轻泵磨蚀的措施 223

11.4 渣浆泵的设计方法 223

11.4.1 经验系数设计法 223

11.4.2 畸变速度设计法 225

11.4.3 固液速度比设计法 225

11.4.4 渣浆泵典型结构图 226

11.5 单流道泵设计方法 227

11.5.1 水力设计方法 227

11.5.2 单流道叶轮设计实例 229

11.5.3 单流道泵典型结构图 230

11.6 双流道泵设计方法 230

11.6.1 水力设计方法 230

11.6.2 设计实例 235

11.6.3 双流道泵典型结构图 235

11.7 螺旋离心泵设计方法 236

11.7.1 螺旋离心泵的特点 236

11.7.2 水力设计方法 237

11.7.3 轴向力和径向力 239

11.7.4 螺旋离心泵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239

11.7.5 设计实例 239

11.7.6 螺旋离心泵典型结构图 239

11.8 前伸式双叶片泵设计方法 240

11.8.1 前伸式双叶片污水泵的水力设计 240

11.8.2 设计实例和性能试验结果 241

11.9 旋流泵设计方法 242

11.9.1 旋流泵概述 242

11.9.2 旋流泵几何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242

11.9.3 旋流泵设计方法及设计实例 244

11.9.4 旋流泵典型结构图 245

参考文献 246

第12章 自吸离心泵与射流泵 249

12.1 气液混合式自吸离心泵 249

12.1.1 气液混合式自吸离心泵概述 249

12.1.2 气液混合式自吸离心泵设计 250

12.1.3 影响气液混合式自吸离心泵性能的因素 253

12.2 射流式喷灌自吸离心泵 254

12.2.1 射流式喷灌自吸离心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54

12.2.2 射流式喷灌自吸离心泵的理论与设计 254

12.2.3 射流式喷灌自吸离心泵水力设计实例 259

12.2.4 喷嘴的射流原理及结构设计 263

12.2.5 回流阀的工作原理 264

12.3 自吸离心泵典型结构 265

12.3.1 半开式叶轮自吸离心泵 265

12.3.2 自吸离心泵其他几种典型结构 265

12.4 水环泵 267

12.4.1 单腔水环泵 267

12.4.2 双腔水环泵 268

12.5 射流泵及射流-离心泵装置 269

12.5.1 射流泵概述 269

12.5.2 射流泵的参数及工作性能方程 269

12.5.3 射流泵的汽蚀 270

12.5.4 水射流泵的设计 271

12.5.5 液气射流泵的设计 272

12.5.6 离心-射流泵组合装置性能 272

参考文献 273

第13章 旋涡泵 275

13.1 旋涡泵工作原理和特点 275

13.1.1 工作原理 275

13.1.2 旋涡泵特点 275

13.1.3 旋涡泵基本方程式 276

13.2 旋涡泵分类和典型结构 276

13.2.1 旋涡泵分类 276

13.2.2 旋涡泵典型结构形式 277

13.3 旋涡泵的水力设计 279

13.3.1 水力设计计算 279

13.3.2 过流部件几何形状对泵性能的影响 282

13.3.3 单级小流量旋涡泵设计实例 282

参考文献 284

第14章 磁力泵 285

14.1 磁力泵概述 285

14.1.1 新型磁力传动技术 285

14.1.2 磁力泵的发展与应用 285

14.1.3 磁力泵的基本结构 285

14.1.4 磁力泵的主要特点 285

14.2 磁力耦合器 286

14.2.1 磁力耦合器传动原理 286

14.2.2 磁力耦合器转矩计算 287

14.2.3 磁力耦合器设计 288

14.2.4 磁力耦合器试验装置 290

14.3 磁转子能量损失分析 291

14.3.1 磁涡流损失分析 291

14.3.2 其他损失 291

14.4 磁性材料 291

14.4.1 永磁材料 291

14.4.2 磁路材料选择 292

14.4.3 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 293

14.5 磁力泵的主要技术 293

14.5.1 轴向力平衡 293

14.5.2 冷却润滑循环液回路 293

14.5.3 导轴承与推力盘 294

14.5.4 低汽蚀余量设计 294

14.5.5 主要零部件材料 294

14.5.6 其他设计 294

14.6 磁力泵的应用 294

参考文献 296

第15章 屏蔽泵 298

15.1 屏蔽泵概述 298

15.1.1 屏蔽泵的发展 298

15.1.2 屏蔽泵的结构原理 298

15.1.3 屏蔽泵的主要特点 299

15.2 屏蔽泵的结构设计 299

15.2.1 屏蔽泵的主要结构 299

15.2.2 屏蔽泵的主要零部件设计 302

15.3 屏蔽泵冷却回路设计 308

15.3.1 屏蔽泵冷却循环回路 308

15.3.2 屏蔽泵冷却循环回路计算 309

15.4 屏蔽泵轴向力平衡设计计算 312

15.4.1 轴向力限定值 312

15.4.2 屏蔽泵的轴向力平衡设计 312

15.4.3 屏蔽泵的轴向力平衡试验 314

15.4.4 屏蔽泵轴向力计算程序的设计 314

15.5 屏蔽泵能耗的分析与计算 316

15.5.1 屏蔽电动机能耗的分析 316

15.5.2 屏蔽泵能耗的计算 316

15.5.3 屏蔽泵的泵头部分效率的计算 317

15.5.4 屏蔽泵机组的总效率 318

15.6 屏蔽泵监控技术设计 318

参考文献 318

第16章 核电用泵 320

16.1 核电用泵概述 320

16.2 核主泵 320

16.2.1 核主泵功能 320

16.2.2 核主泵发展历程 321

16.2.3 轴封式核主泵结构 325

16.2.4 AP1000屏蔽泵结构 332

16.2.5 核主泵内部非定常流动特性 339

16.2.6 核主泵失水事故汽液两相流动特性 341

16.2.7 核主泵瞬态流动特性 344

16.3 离心式上充泵 345

16.3.1 离心式上充泵概述 345

16.3.2 上充泵的其他要求 346

16.3.3 上充泵的结构特点 346

16.3.4 上充泵多工况水力设计 350

16.3.5 上充泵转子系统临界转速计算 352

16.3.6 上充泵结构抗震计算 355

16.4 余热排出泵 359

16.4.1 余热排出泵简介 359

16.4.2 技术要求 359

16.4.3 余热排出泵结构 360

16.4.4 AP1000余热排出泵 360

16.4.5 转子模态分析 361

16.5 给水泵 362

16.5.1 给水泵功能 362

16.5.2 汽动给水泵装置 362

16.5.3 汽动给水泵结构 364

16.5.4 引漏系统 366

16.5.5 国内外核电站给水泵配置方案介绍 366

16.6 电动辅助给水泵 367

16.6.1 电动辅助给水泵简介 367

16.6.2 电动辅助给水泵国内外研究现状 367

16.6.3 泵组布置与性能参数 367

16.6.4 电动辅助给水泵结构介绍 368

16.7 凝结水泵 370

16.7.1 凝结水泵简介 370

16.7.2 凝结水泵结构 370

16.8 循环水泵 370

16.8.1 混凝土蜗壳循环泵结构 371

16.8.2 混凝土蜗壳循环泵水力模型开发 372

16.8.3 AP1000立式循环水泵 374

参考文献 375

第17章 泵作透平 377

17.1 泵作透平概论 377

17.1.1 泵和泵作透平的区别与联系 377

17.1.2 泵作透平利用压力能的优点 378

17.1.3 泵作透平的使用场合 378

17.1.4 泵作透平的使用形式 378

17.1.5 泵作透平的应用范围 378

17.2 泵作透平基本参数 379

17.2.1 流量 379

17.2.2 扬程 379

17.2.3 转速 380

17.2.4 功率 380

17.2.5 效率 380

17.3 泵作透平外特性曲线的分析 380

17.3.1 扬程-流量曲线 380

17.3.2 轴功率-流量曲线 381

17.3.3 效率-流量曲线 381

17.4 泵作透平的外特性预测 381

17.4.1 理论分析 381

17.4.2 经验公式 382

17.5 泵作透平效率的提高 382

17.5.1 进口圆角 382

17.5.2 尾水管 382

17.6 使用泵作透平时的注意事项 383

17.6.1 选型 383

17.6.2 机械校核 383

参考文献 384

第18章 往复泵 385

18.1 往复泵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385

18.1.1 工作原理 385

18.1.2 往复泵的工作特点 385

18.2 结构类型与应用 386

18.2.1 往复泵的分类 386

18.2.2 往复泵的用途 386

18.3 机动往复泵主要性能参数 387

18.3.1 流量 387

18.3.2 压力和真空度 389

18.3.3 功率和效率 390

18.3.4 吸入性能 391

18.4 泵阀的基本理论 392

18.4.1 泵阀运动理论的研究 392

18.4.2 最大允许往复次数的确定及泵阀计算 394

18.5 往复泵的设计 395

18.5.1 往复泵的结构形式 396

18.5.2 泵主要结构参数的选择 399

18.5.3 原动机的选择 401

18.6 空气室的设计 401

18.6.1 空气室的工作原理 401

18.6.2 空气室的计算 402

18.7 计量泵 404

18.7.1 计量泵概述 404

18.7.2 计量精度 404

18.7.3 计量泵的种类和特点 405

18.7.4 计量泵的控制 407

参考文献 407

第19章 回转式容积泵 408

19.1 回转式容积泵概述 408

19.1.1 工作原理与主要类型 408

19.1.2 主要性能参数 408

19.1.3 性能特征与应用 409

19.2 回转式容积泵的泵内间隙与吸入条件 409

19.2.1 泵内间隙 409

19.2.2 吸入条件 410

19.3 齿轮泵 411

19.3.1 外啮合齿轮泵 411

19.3.2 内啮合齿轮泵 415

19.4 螺杆泵 416

19.4.1 单螺杆泵 416

19.4.2 三螺杆泵 419

19.4.3 双螺杆泵 420

19.5 旋转活塞泵 423

19.5.1 凸轮泵 423

19.5.2 滑片泵 424

19.6 挠性泵 425

19.6.1 蠕动泵 425

19.6.2 挠性转子泵 426

19.6.3 挠性衬圈泵 426

参考文献 427

第20章 诱导轮 428

20.1 诱导轮基本理论 428

20.1.1 诱导轮结构及作用 428

20.1.2 诱导轮基本理论 429

20.1.3 诱导轮改善泵汽蚀性能原因分析 430

20.2 诱导轮叶栅稠密度、轮缘间隙及进口边作用 430

20.3 诱导轮设计 431

参考文献 438

第21章 泵的轴封 439

21.1 泵的轴封概述 439

21.2 常用密封类型及应用 439

21.3 填料密封 440

21.3.1 填料密封的原理 440

21.3.2 填料的材料 440

21.3.3 填料的选型 440

21.4 机械密封 442

21.4.1 机械密封的工作原理 442

21.4.2 机械密封的类型 442

21.4.3 机械密封的典型结构 443

21.5 机械密封的选型 445

21.6 常用机械密封材料 445

21.7 机械密封的设计计算 447

21.7.1 机械密封的主要参数确定 447

21.7.2 机械密封的计算 448

21.8 API 682标准规定的密封系统方案 450

参考文献 452

第22章 泵零件的强度计算 453

22.1 轴向力及径向力计算 453

22.1.1 轴向力的计算 453

22.1.2 轴向力的平衡 454

22.1.3 平衡盘的计算及应用 460

22.1.4 径向力计算及其平衡 463

22.2 泵轴的强度、刚度计算 464

22.2.1 泵轴强度校核的方法 464

22.2.2 泵轴直径初步计算 464

22.2.3 精确强度校核计算 465

22.2.4 轴的刚度校核 468

22.2.5 泵轴强度校核软件SPCAD系统 472

22.3 泵轴临界转速的计算 474

22.3.1 临界转速的计算 474

22.3.2 影响临界转速的因素 481

22.3.3 临界转速程序化计算 481

22.4 泵体的强度计算 482

22.4.1 蜗壳式泵体的强度计算 482

22.4.2 分段式多级泵中段的强度计算 484

22.4.3 双层壳体泵体的强度计算 485

22.5 叶轮、键、联轴器、平衡盘的强度计算 486

22.5.1 叶轮强度计算 486

22.5.2 键的强度计算 487

22.5.3 联轴器强度计算 487

22.5.4 平衡盘强度计算 488

22.6 泵体连接螺栓、进出口法兰的强度计算 489

22.6.1 螺栓计算的基本原理 489

22.6.2 连接螺栓计算步骤 490

22.6.3 泵进出口法兰的强度计算 490

22.7 多级泵穿杠和中段密封凸缘宽度的强度计算 491

22.7.1 受力分析 491

22.7.2 计算步骤 491

参考文献 492

第23章 泵进出水流道 493

23.1 泵装置结构形式 493

23.1.1 泵装置结构形式分类 493

23.1.2 不同形式泵装置比较 493

23.2 进水池 498

23.2.1 进水池流态对水泵工作的影响 498

23.2.2 进水池形状和尺寸确定 498

23.2.3 水泵吸水管口的合理位置确定 499

23.3 进水流道 503

23.3.1 进水流道的设计要求 503

23.3.2 肘形进水流道 504

23.3.3 钟形进水流道 506

23.3.4 簸箕形进水流道 507

23.4 出水流道 508

23.4.1 虹吸式出水流道 508

23.4.2 直管式出水流道 510

23.4.3 其他形式出水流道 512

23.5 断流装置 513

23.5.1 真空破坏阀 513

23.5.2 拍门 513

23.5.3 快速闸门 514

参考文献 515

第24章 泵的振动与噪声 516

24.1 噪声和振动理论基础 516

24.1.1 有关概念及单位 516

24.1.2 声波的物理性质 517

24.1.3 声波方程 519

24.1.4 声波的传播 521

24.1.5 声信号的分析技术 522

24.1.6 振动信号的分析技术与模态分析 524

24.2 泵的噪声 525

24.2.1 简单声源 525

24.2.2 泵的机械噪声 527

24.2.3 泵的流动诱导噪声 528

24.2.4 泵的噪声辐射 531

24.2.5 噪声控制技术 532

24.2.6 噪声测量 534

24.3 泵的振动 537

24.3.1 简单振动模型 537

24.3.2 泵的机械振动 538

24.3.3 流动诱导振动 540

24.3.4 模态分析及实例 541

24.3.5 流动诱导振动计算实例 543

24.3.6 振动控制技术 544

24.3.7 振动测量 547

24.3.8 泵机械故障诊断 550

参考文献 550

第25章 泵试验 552

25.1 试验装置 552

25.1.1 标准试验装置 552

25.1.2 模拟试验装置 553

25.1.3 开式循环回路 554

25.1.4 闭式循环回路 556

25.2 泵性能参数的传感与测量 558

25.2.1 压力的测量 558

25.2.2 流量的测量 560

25.2.3 转速的测量 567

25.2.4 轴功率的测量 568

25.3 泵试验方法 573

25.3.1 试验条件 573

25.3.2 性能试验 575

25.3.3 汽蚀试验 579

25.4 泵试验的误差分析 583

25.4.1 泵试验不确定度的估算 583

25.4.2 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及有效数字 585

25.5 泵性能的计算机测试简介 586

25.5.1 测试系统的组态结构 586

25.5.2 测试系统的功能 588

25.5.3 测试系统实例 589

参考文献 598

第26章 泵内流测试技术与应用 599

26.1 泵内流测试技术概述 599

26.2 传统流动显示技术 600

26.2.1 染色线法 600

26.2.2 氢气泡法 600

26.2.3 油流法 601

26.2.4 丝线法 602

26.3 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 603

26.3.1 PIV基本原理 603

26.3.2 PIV测试流程 603

26.3.3 PIV系统 604

26.3.4 示踪粒子的选择 606

26.3.5 PIV测试基本参数的选择原则 607

26.3.6 PIV的发展 607

26.4 激光多普勒测速(LDV)技术 608

26.4.1 LDV概述 608

26.4.2 LDV基本原理 609

26.4.3 LDV系统 609

26.4.4 示踪粒子 610

26.4.5 LDV系统的特点 610

26.5 激光相位多普勒测速(PDPA)技术 611

26.5.1 PDPA系统 611

26.5.2 PDPA基本原理 611

26.5.3 PDPA光路参数的选择与光路调节 613

26.6 应用实例 614

26.6.1 应用油流法研究离心泵诱导轮内流动 614

26.6.2 应用PIV研究离心泵叶轮内流动 614

26.6.3 应用PIV研究采用不同示踪粒子时离心双流道泵内流动 615

26.6.4 应用LDV研究微型轴流血泵内流动 617

26.6.5 应用PDPA研究旋流泵内两相流动 618

参考文献 620

第27章 泵的运行 621

27.1 泵工况的确定 621

27.1.1 管路特性曲线和装置扬程特性曲线 621

27.1.2 泵工况点的确定 622

27.2 泵的并联与串联运行 622

27.2.1 泵的并联 622

27.2.2 泵的串联 624

27.3 泵工况的调节 625

27.3.1 装置扬程特性的调节 625

27.3.2 泵特性的调节 625

27.3.3 综合调节 627

27.4 泵站的经济运行 628

27.4.1 经济运行指标 628

27.4.2 泵站经济运行 628

参考文献 636

附录 637

附录A 泵的材料选用 637

附录B 单位换算 644

附录C 常见液体的密度 647

附录D 国内主要城市的海拔和大气压力 64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