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时间概念史导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时间概念史导论
  • (德)海德格尔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9278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25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52页
  • 主题词:现象学-研究;时间哲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时间概念史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讲座的课题及其探索方式 1

第一节 作为科学对象域的自然和历史 1

第二节 以时间概念史为线索的关于历史和自然的现象学引论 7

第三节 讲座的大纲 10

准备性部分 现象学研究的意义和任务 15

第一章 现象学研究的兴起与初步突破 15

第四节 十九世纪下半叶哲学的形势。哲学与科学 15

a)实证主义的立场 18

b)新康德主义——从科学论立场重新发现康德 19

c)对实证主义的批判——狄尔泰对于人文科学独立方法的探求 20

d)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对狄尔泰问题的肤浅化处理 21

e)哲学作为“科学的哲学”——作为哲学基础科学的心理学(关于意识的学说) 23

α)弗兰茨·布伦塔诺 24

β)埃德蒙德·胡塞尔 30

第二章 现象学的基本发现,它的原则和对其名称的阐明 35

第五节 意向性 35

a)作为体验之结构的意向性:对此的揭示和初步阐明 37

b)李凯尔特对现象学与意向性的误解 42

c)意向性本身的根本枢机 48

α)感知中的被感知者:自在自足的存在者(寰世物、自然物、物性) 49

β)感知中的被感知者:被意向状态的方式(存在者的被感知状态,亲身具体的-在此之特征) 54

γ)关于意向性基本性向之为Intentio(意向行为)与Inten-tum(意向对象)之共属一体的初步阐明 61

第六节 范畴直观 67

a)意向式意指与意向式充实 68

α)自证作为呈示性的充实 68

β)明见作为自证性的充实 70

γ)真理作为呈示性的自证 72

δ)真理与存在 75

b)直观与表达 79

α)感知的表达 80

β)简捷的和多层的行为 86

c)综合行为 91

d)观念直观行为 98

α)防止各种误解 101

β)这一发现的意义 106

第七节 先天的原初含义 107

第八节 现象学的原则 112

a)“朝向事情本身”这一座右铭的意义 112

b)现象学自我理解为对先天的意向性的分析性描述 117

第九节 对“现象学”这一名称的阐明 120

a)对这个名称各构成成分源本含义的阐明 120

α)ψαινóμενον(现象)的源本含义 121

β)λóγο?(逻各斯)的源本含义[λóγο? ?ποψαντιкó?(陈示性逻各斯)与λóγο? σημαντ ιкó?(意会性逻各斯)] 125

b)关于“现象学”的意义整体的规定和与之相切合的研究 128

c)排除几种对于现象学的典型误解——这些误解就产生于“现象学”这个名称 133

第三章 现象学研究的最初成型和对现象学的一种既深入其里又超出其外的彻底思考的必要性 135

第十节 课题域的厘定:关于意向性的基本规定 136

a)解释胡塞尔和舍勒对现象学课题域的界划和对现象学研究视域的限定 136

b)关于课题域之本源结构的基本思考:将纯粹意识看作独立的存在领域加以廓清 142

第十一节 现象学研究的内在批判:有关纯粹意识四个规定的批判性讨论 153

a)意识是内在的存在 155

b)意识是在绝对的被给予性意义上的绝对的存在 156

c)意识是在“nulla re indiget ad existendum”(无需存在者也可达到存在)意义上的绝对既与的存在 157

d)意识是纯粹的存在 159

第十二节 现象学耽误了对作为现象学研究基本领域的意向武存在者之存在的追问 162

第十三节 现象学耽误了对存在的意义本身和对人的存在的追问 172

a)与自然主义心理学相对,关于现象学的必要的界定以及对这种心理学的克服 175

b)狄尔泰的“人格主义心理学”尝试——他的作为人格之人的观念 176

c)胡塞尔在《逻各斯-论文》中对人格主义倾向的接纳 180

d)在现象学基础上对人格主义心理学的原则性批判 188

e)舍勒规定行为与行为实行者之存在方式的不成功尝试 191

f)上述批判性思考的结论:对存在本身的问题和意向式存在者之存在问题的耽误植根于此在本身的沉沦 196

主干部分 时间现象的分析和时间概念的界定 207

第一部 对研究领域的准备性描述,借此显露时间现象 207

第一章 植根于存在追问的现象学 207

第十四节 依据对现象学原则之意义的一种彻底的理解而对存在问题所作的阐发 207

a)把传统接受为真正的重演 211

b)通过对存在本身的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而对现象学的课题域、它的科学的研究方式以及今日现象学的自我理解作出修正 212

c)依循时间线索展开存在问题 215

第二章 通过对此在的初步阐释厘定存在问题 218

第十五节 存在问题起源于此在的无规定的前理解——存在问题与存在理解 218

第十六节 存在问题的问题结构 220

第十七节 存在问题与发问的存在者(此在)之间的关联 225

第三章 由此在的日常状态出发对此在进行最切近的阐释。此在的根本枢机即为在-世界-中-存在 230

第十八节 寻获此在根本枢机所具有的基本结构 231

a)此在处于一种“当下切己的-去-存在”之中 232

b)此在的日常状态即是以当下切己的方式“去-存在” 235

第十九节 此在的根本枢机之为在-世界-中-存在。此在的“之中-在”与现成之物的“处于其中” 238

第二十节 认知作为此在的“之中-在”的派生样式 244

第二十一节 世界的世间性 257

a)世界的世间性就是让此在能够与之际会的那个“其间” 258

b)寰世的世间性:寰围,由世间性所构成的“寰”的原初空间特性 261

第二十二节 以笛卡儿为例表明传统哲学跳过了世界的世间性问题 263

第二十三节 对世界的世间性基本结构的正面显示 288

a)世界的际会特性之分析(指引,指引整体,熟信,“常人”) 289

b)寰世的际会结构之分析:照面特性本身现象上的奠基关系 294

α)对操持所及的寰世的更确切的现象学解释——生产世界 296

β)生产世界所特有的让最切近的寰世物照面的际会功用——现成可用之物特有的实在性品格 301

γ)生产世界特有的际会功用:让总是已然在此的现成可见之物照面 308

c)将世间性的根本结构规定为意蕴 311

α)把指引现象看作实体与功能的错误解释 312

β)作为意蕴的世界所具有的际会结构之意义 313

γ)意蕴、标记、指引、关联现象之间的相关性 317

δ)理解性、操持性的在-世界-中-存在开显出了作为意蕴的世界 325

第二十四节 外部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内在结构 333

a)外部世界的实在存在超拔于一切关于其存在的证据和信念之上 334

b)实在之物的实在性(世界的世间性)不是依据它的对象化状态和被把捉状态而获得规定的 338

c)实在性不能通过“自-在”得到解释,而自在这一特性本身恰好还需要解释 340

d)实在性不是根据被感知者的物体形质而原本地获得理解的 341

e)实在性不是根据作为驱动与追求之对象的阻力现象而获得充分阐明的 343

第二十五节 世界的空间性 348

a)去远、场域、定向彰显出了寰围本身的现象结构 350

b)此在本身源本的空间性:去远、场域、定向是此在作为“在-世界-中-存在”的存在规定 355

c)寰世与寰世空间的空间化——例如莱布尼茨以数学方法规定的空间与广延 366

第二十六节 在-世界-中-存在之“谁” 369

a)此在作为共在;作为共同此在的他人之存在(对同感论的批判) 370

b)常人:作为日常状态中的相互共存之“谁” 381

第四章 对之中-在的更为原初的阐释:此在的存在即为牵挂 392

第二十七节 “之中-在”与牵挂——纲要 392

第二十八节 开觉现象 394

a)此在在它的世界中所具有的开觉状态之结构:现身情态 394

b)开觉状态之形诸存在:理解 402

c)理解在解释中的成型 406

d)言说与语言 408

α)言说与聆听 414

β)言说与缄默 417

γ)言说与闲谈 418

δ)言说与语言 422

第二十九节 沉沦作为此在的一种基本动向 425

a)闲谈 425

b)好奇 428

c)模棱两可 434

d)沉沦所固有的动向特征 439

e)以沉沦状态为视野来考察此在的基本结构 441

第三十节 惶然失所的结构 442

a)逃逸和惧怕现象 442

α)从惧怕的四种本质环节考察,惧怕作为在某物面前的害怕 444

β)惧怕的各种变形 449

γ)在缘何而怕意义上的惧怕 451

b)惶恐与惶然失所 452

c)以此在的根本枢机即牵挂为先导对沉沦和惶恐(惶然失所)进行原初的解释 457

第三十一节 牵挂作为此在的存在 459

a)对牵挂的分环结构的规定 459

b)驱迫与趣向现象 462

c)牵挂与开觉状态 465

d)牵挂与理解和解释中的“先”特征(先有、先见、先执) 468

e)Cura(牵挂女神)寓言作为有关此在的一种原初的自我解释的证据 472

f)牵挂与意向性 476

第二部 解释时间本身 479

第三十二节 基本的此在分析的成果与任务:厘定存在本身的问题 479

第三十三节 开辟对作为整体的此在进行现象学解释这一课题的必要。死亡现象 482

第三十四节 对作为此在现象的死亡的现象学解释 490

a)日常状态的存在样式中死亡的极端可能性 495

b)此在朝向死亡的原本的存在干系 499

第三十五节 “要有良知”现象与负罪现象 501

第三十六节 作为存在的时间,在其中此在能够成为它的整体 502

编者后记 504

附录一 德-汉术语对照表 509

附录二 古希腊语-汉语词语对照表 517

附录三 拉丁语-汉语词语对照表 519

译后记 52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