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完全手册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完全手册
  • 陈绍荣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龙门书局
  • ISBN:750880497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83页
  • 文件大小:308MB
  • 文件页数:716页
  • 主题词:语文课-高中-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完全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语言知识 1

汉字 1

一、字音 1

(一)汉语拼音方案 1

1.字母 1

2.声母 1

3.零声母 1

4.韵母 1

5.韵(韵头、韵腹、韵尾) 1

6.声调与标调歌 2

7.隔音符号 2

8.拼写六规则 2

9.大写 2

10.连写和分写 3

11.轻声 3

12.儿化 4

13.变调 4

(二)相关知识 5

1.普通话 5

2.七大方言 5

3.语音 5

4.音节 5

5.音素 5

6.元音 6

7.辅音 6

8.古声四调 6

9.入声 6

二、字形 6

(一)汉字特点 6

1.汉字特点 6

2.字体演变 6

3.汉字结构 7

4.笔画 7

5.笔顺 7

6.笔画排序 7

7.字体简化 8

8.独体字与合体字 8

(二)字形与字义 9

1.六书 9

2.偏旁 10

3.部首 10

4.形似字 10

5.多义字 10

6.同音异形字 10

三、字典 11

(一)正音正形以《新华字典》为据 11

(二)常用检字法 11

1.部首检字法 11

2.音序检字法 11

3.笔画检字法 11

4.四角号码检字法 12

(三)常用字典 12

1.《康熙字典》 12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2

3.《中华大字典》 12

4.《辞源》 13

5.《辞海》 13

6.《现代汉语词典》 13

(四)字典中的符号 13

词语 14

(一)基本成分 14

1.语素 14

2.词素 14

3.词根 14

4.词缀 15

5.词的本义 15

6.词的引申义 15

7.词的比喻义 15

(二)词语的构成方式 15

1.单纯词 15

2.合成词 15

(三)词的性质 18

1.词义 18

2.同义词 18

3.反义词 19

(四)词类的区别 20

1.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 20

2.动词与形容词 21

3.形容词与副词 21

4.动词与介词 21

5.连词与介词 22

6.动量词与物量词 22

7.关联词类 22

(五)词类表 23

(六)成语 25

1.神话故事 25

2.历史故事 25

3.诗文语句 25

4.口语俗语 25

(七)熟语 26

1.惯用语 26

2.谚语 26

3.歇后语 26

4.格言 26

句子 27

一、短语 27

(一)一般短语 27

1.主谓短语 27

2.并列短语 27

3.偏正短语 27

4.动宾短语 27

5.动补短语 27

(二)特殊短语 27

1.方位短语 27

2.“的”字短语 27

3.复指短语 27

4.能愿短语 28

5.连动短语 28

6.兼语短语 28

7.趋向短语 28

8.介宾短语 28

9.双宾短语 28

10.固定短语 28

(三)短语的层次划分法 28

1.逐层组合法 28

2.逐层切分法 28

二、句子 29

(一)成分与标示符号 29

1.主语 29

2.谓语 29

3.宾语 29

4.定语 29

5.状语 29

6.补语 29

7.独立成分 30

8.无主句 30

9.省略句 30

10.倒装句 31

(二)单句句式 31

1.主谓句 31

2.非主谓句 31

3.陈述句 31

4.疑问句 31

5.祈使句 32

6.感叹句 32

7.把字句 32

8.被动句 32

9.连动句 32

10.兼语句 33

11.判断句 33

12.存现句 33

13.双宾句 33

14.独词句 33

(三)复句 33

1.并列复句 34

2.承接复句 34

3.递进复句 34

4.选择复句 34

5.因果复句 35

6.转折复句 35

7.假设复句 36

8.条件复句 36

9.解说复句 36

10.目的复句 36

11.紧缩复句 36

12.整句 37

13.散句 37

14.多重复句的分析方法 37

(四)句群 38

1.定义 38

2.特点 38

3.分类表 39

4.句群与复句的区别 40

修辞 41

一、修辞的意义 41

(一)定义 41

(二)作用 41

(三)修辞的类型 41

1.消极修辞 41

2.积极修辞 41

二、修辞格 42

(一)常见修辞格 42

1.比喻 42

2.比拟 43

3.借代 43

4.夸张 44

5.对偶 44

6.排比 45

7.设句 45

8.反问 45

(二)其他常见的修辞格 45

1.互文 45

2.引用 46

3.对比(对照) 46

4.衬托 46

5.反复 46

6.回环(回文) 46

7.顶真 46

8.双关 46

9.反语 47

10.仿词 47

11.讳饰 47

12.呼告 47

13.通感(移觉) 47

14.移就(移用) 47

15.层递 47

16.摹状(摹绘、仿移、摹写、模拟) 47

17.歇后语 47

18.警策 47

19.倒装 47

20.飞白 48

21.镶嵌 48

22.转品 48

23.析字 48

24.复迭(类叠) 48

25.委婉 48

标点 49

一、标点符号 49

(一)定义 49

(二)作用 49

1.表示停顿 49

2.表示语气 49

3.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49

(三)分类 50

二、标点符号使用规则 50

(一)句末点号 50

1.句号 50

2.问号 50

3.叹号 51

(二)句中点号 51

1.逗号 51

2.顿号 51

3.分号 52

4.冒号 52

(三)标号 53

1.引号 53

2.括号 53

3.破折号 54

4.省略号 55

5.着重号 55

6.连接号 55

7.书名号 56

8.间隔号 56

9.专名号 56

(四)其他标号 56

1.虚缺号 56

2.注释号 56

3.隐讳号 56

4.斜线号 56

5.代替号 57

6.标识号 57

7.箭头号 58

8.连珠号 58

9.示亡号 58

语言运用 59

用准汉字 59

一、朗读常识 59

(一)读准字音 59

1.形声字依声旁断音 59

2.形似字依笔画断音 59

3.多音字依义定音 59

4.有些多音字依词性定音 59

5.地名姓氏的异读 60

(二)朗读知识 60

1.押韵 60

2.平仄 60

3.重音 60

4.节奏 61

5.语调 61

6.语气 62

二、认准字形 62

(一)异形同音依义定形 62

(二)异音形近依笔画区别 62

词语运用 63

一、选用词语 63

(一)弄清词语本身的意义 63

(二)分析同义词的附加意义 64

1.词义的轻重 64

2.范围的大小 65

3.词义的具体与概括 65

4.词义的着重点 65

5.词语的搭配习惯 65

6.词性与组句功能 65

7.构词能力与词形变化 65

8.词义的褒贬 66

9.使用对象的感情色彩 66

10.词语的语体色彩 66

(三)词语的联想意义 66

1.联想意义的产生 66

2.运用联想意义的作用 66

3.运用联想意义注意两点 66

(四)选用虚词 67

1.用准词性 67

2.明确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 67

3.搭配对应 67

4.表达对应 67

5.辨析异同 67

6.辨明语气 68

7.避免赘余、遗漏 68

(五)成语的辨析方法 68

1.理解语素含义,忌望文生义 68

2.从出处探究其含义和使用对象 68

3.区分语法功能 68

4.掌握感情色彩 68

5.分辨表意的轻重程度 69

二、释词方法 69

1.义界 69

2.拆合 69

3.互训 69

4.描绘 69

5.引例 69

6.探源 69

7.反释 70

用好修辞 71

一、修辞使用常规 71

1.比喻重点贴切 71

2.比拟符合事物特征 72

3.借代 73

4.夸张抓住夸张本质 73

5.排比三一致 74

6.对偶力求工整 74

7.反复突出关键词 74

8.对比(对照)须多对应点 74

9.衬托(映衬)分明宾主 75

10.双关要有背景 75

11.反语前先要有正语 75

二、综合使用修辞 75

1.套用 75

2.连用 75

3.兼用 76

写好句子 77

一、一般要求 77

(一)准确 77

1.符合词义 77

2.符合词性 77

3.感情一致 77

4.符合语体 77

(二)简明 78

1.要求 78

2.不简明举例 78

(三)连贯 78

1.符合事理顺序 78

2.保持话题一致 79

3.有过渡、衔接、照应 79

4.语境和谐 81

5.音节和谐 82

(四)得体 82

1.适用表达对象 82

2.符合语体要求 82

3.符合特定场合 83

4.符合目的 83

二、造句类型 83

(一)选择和变换句式 83

1.根据语意强调的需要选择 84

2.根据符合事理的需要选择 84

3.为保持语气一致选择 85

4.陈述句与疑问句的变换 85

5.祈使句与疑问句的变换 85

6.陈述句与感叹句的变换 86

7.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86

8.主动句、被动句及“把”字句的变换 86

9.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 88

10.整句与散句的变换 88

11.长句与短句的变换 89

12.单句与复句的变换 90

(二)句子仿写 90

1.仿写原则 90

2.仿写填空 90

3.仿写续接 91

4.命题式仿写 91

5.改换说法仿写 91

(三)扩展语句 92

1.扩展语句的特征 92

2.增加修辞或限定成分扩展 92

3.运用想像、联想扩展 92

4.阐释扩展 93

5.补充续写扩展 93

(四)压缩语段 94

1.明确要求 94

2.划出要点 94

3.确定句子主干 94

4.把要点合理排列成连带成分 94

5.规范语言 94

三、修改病句 95

(一)修改原则 95

(二)检查语病的方法 95

1.凭语感经验 95

2.紧缩法 95

3.仿句类比法 95

(三)病句类型 95

1.用词不当 95

2.搭配不当 96

3.成分残缺与赘余 97

4.结构混乱 98

5.语序不当 99

6.表意不明 100

7.特殊句式错误 102

8.复句关系不当 105

9.不合事理 106

10.数量表达不当 106

附录 108

一、语音 108

(一)容易读错的字音辑录 108

(二)常用多音字的辨读辑录 111

1.注意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 111

2.注意字音和字义的联系 111

3.试卷上常考多音字汇集 111

(三)成语中容易读错的字音辑录 118

(四)专用姓、名中易读错的字音辑录 119

1.容易读错的姓氏 119

2.容易读错的人名或称呼 119

3.容易读错的行政区、地名及其他 119

(五)《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新变字音辑录 119

1.统读 119

2.特殊词语中字的读音 120

二、字形 120

(一)容易写错的字辑录 120

1.音(同)近形似字 120

2.音(同)近形异字 122

3.音异形似字 123

(二)常见别字辑录 125

1.二、三字词语 125

2.四字词语 127

(三)易混字的辨析 130

三、词语 142

(一)易混实词辨析 142

(二)易混虚词辨析 174

(三)易混成语辨析 183

(四)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195

(五)标点符号的位置图示 197

(六)常用敬辞 199

(七)常用谦辞 200

文学、文化常识和名篇名句 202

作家作品 202

一、作家简介 202

(一)中国古代作家 202

1.先秦 202

2.汉 203

3.三国 203

4.晋 204

5.南北朝 204

6.隋、唐、五代 204

7.宋 206

8.元 208

9.明 209

10.清、近代 210

(二)中国现代、当代作家 212

(三)欧美作家 219

1.古希腊时期 219

2.英国 219

3.爱尔兰 220

4.法国 220

5.俄国 221

6.前苏联 221

7.德国 222

8.美国 222

9.意大利 222

10.西班牙 223

11.奥地利 223

12.丹麦 223

13.挪威 223

14.波兰 223

15.匈牙利 223

16.捷克斯洛伐克 223

17.智利 223

(四)亚非作家 223

二、名作举要 224

(一)中国古代文学名著 224

1.散文类 224

2.史书类 225

3.诗歌类 226

4.小说类 227

5.戏剧类 230

6.文论类 232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 233

(三)外国文学名著 236

1.亚非各国 236

2.古希腊、古罗马 237

3.英国 238

4.法国 244

5.德国 250

6.俄苏 252

7.西欧其余各国 259

8.美国 261

三、作家作品并称 263

(一)作家并称 263

(二)作品并称 266

四、文学流派、社团、思潮 268

(一)文学流派 268

1.先秦 268

2.唐代 269

3.宋代 269

4.明代 270

5.清代 271

6.现当代 272

7.国外 273

(二)文学社团 275

(三)文学思潮 277

文学体裁 282

一、散文 282

(一)中国古代散文 282

1.古代散文的概念 282

2.古代散文发展阶段 282

(二)中国现代散文 282

1.散文的概念 282

2.散文的特点 282

3.现代散文的种类 283

二、小说 283

(一)小说的概念 283

(二)古代小说源流 283

(三)现代小说分类 284

1.按篇幅分类 284

2.按内容分类 284

3.按表现形式分类 285

三、戏剧 286

(一)戏剧的概念 286

(二)中国古代戏剧 286

(三)现代戏剧的分类 287

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类 287

2.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类 288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类 289

4.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类 289

四、诗歌 289

(一)诗歌的概念 289

(二)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概况 289

(三)诗歌的分类 290

1.诗歌分类简表 290

2.诗歌分类详解 291

(四)诗歌的有关知识 294

1.韵脚 294

2.押韵 295

3.古诗的节奏 295

4.韵律 295

5.诗·词·曲 295

6.新诗·旧体诗 295

7.信天游 295

8.古体诗·近体诗 295

9.律诗·绝句(截句) 295

10.歌·行·引 296

11.乐府·新乐府 296

12.标题·词牌 296

13.豪放派·婉约派 296

14.散曲 296

15.宫调·曲牌 296

16.对联 297

17.民歌·文人创作的诗歌 297

18.小令·中调·长调 297

五、古代其他文学体裁 297

1.赋 297

2.骈文 297

3.辩 297

4.原 297

5.论 297

6.说 298

7.奏议 298

8.序跋 298

9.赠序 298

10.铭 298

11.祭文 298

12.笔记 298

13.寓言 298

14.传奇 298

15.传说 298

16.八股文 299

17.杂记 299

18.游记 299

19.童话 299

20.民间故事 299

六、史书体例 299

1.编年体 299

2.国别体 300

3.纪传体 300

4.纪事本末体 300

5.通史 300

6.断代史 300

古代文化常识 301

一、姓名与称谓 301

(一)称呼姓名 301

(二)敬称、谦称与贱称 301

1.敬称 301

2.谦称 302

3.贱称 302

(三)称字、称号、斋名、官名、爵名及其他称谓 302

1.称字 302

2.称号 302

3.称斋号 302

4.称官名 302

5.称爵名 302

6.其他称谓 302

(四)年号、改元、尊号、徽号、庙号、谥号 303

1.年号 303

2.改元 303

3.尊号、徽号 303

4.庙号 303

5.谥号 304

(五)年龄称谓 304

1.襁褓 304

2.孩提 304

3.龆龀 304

4.总角 304

5.垂髫 304

6.豆蔻年华 304

7.及笄之年 304

8.冠、加冠 305

9.而立之年 305

10.不惑之年 305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305

12.花甲、平头甲子 305

13.耆 305

14.古稀 305

15.耋 305

16.耄 305

17.期颐 305

(六)文集命名 305

二、科举与官职 306

(一)科举 306

1.汉代的征辟和荐举制 306

2.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306

3.明清科举制 306

(二)官职 307

1.中央官职 307

2.地方官职 307

3.官职升降变动名称 308

三、地理常识 308

(一)地区名 308

1.山东 308

2.关中 308

3.江东 308

4.江表 308

5.江南 308

6.河东 308

7.河北、河南 308

8.关内、关外 308

9.中原 308

10.塞上、塞外 308

11.百越、百粤 308

12.八荒 309

13.宇内、四海 309

14.六合 309

15.中国 309

(二)行政区名 309

1.九州 309

2.八州 309

3.郡 309

4.国 309

5.道 309

6.路 309

7.省 309

8.府 309

9.军 309

10.县 309

11.三都 309

12.两都 309

13.三辅 309

14.畿 310

(三)山川关隘 310

1.著名山川关隘 310

2.古称和别称 310

3.方位名称 311

四、礼俗与宗法 311

(一)宗法关系 311

(二)礼俗 313

1.祭祀吉礼 313

2.冠婚嘉礼 313

3.交往宾礼 314

4.丧葬凶礼 315

5.对平民百姓的几种称谓 316

(三)尊卑 317

1.室内座位尊卑 317

2.车座的尊卑 317

3.官位的尊卑 317

4.居位的尊卑 317

(四)忌讳 317

1.古人讳言大、小便 317

2.古人讳言“死” 317

3.古人讳言“钱”字 317

(五)避讳 317

1.国讳 317

2.家讳 317

3.避讳的方法 317

五、服饰或器物 318

(一)服饰 318

1.头衣 318

2.体衣 318

3.胫衣、足衣及其他 318

(二)器物 319

1.食器 319

2.酒器 319

3.其他什物 319

六、历法和刑法 320

(一)历法 320

1.纪年法 320

2.纪月法 320

3.纪日法 321

4.纪时法 321

5.其他表示时间的词 321

6.传统节日 322

(二)刑法 322

1.刑罚 322

2.死刑 323

七、古代音乐 323

1.五音、六律 323

2.八音 324

3.雅乐 324

4.俗乐 324

5.经首 324

6.六幺 324

7.霓裳 324

8.桑林 324

9.无射 324

10.阳春白雪 324

11.下里巴人 324

12.乐师 324

八、交通工具 324

1.车 324

2.辇 324

3.舆 324

4.轩 324

5.乘 324

6.驷 324

7.舟 324

九、古籍注释体例 324

1.传 324

2.注 325

3.笺 325

4.疏、正义 325

5.诠 325

6.训诂 325

名句名篇 326

一、课本中的名句名篇 326

(一)初中课本古诗文名句 326

(二)高中课本古诗文名句 328

二、常见的名句名篇 331

(一)先秦名句 331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 333

(三)唐、五代 335

(四)宋、辽、金 341

(五)元、明、清 345

(六)现代 349

附录 352

(一)课本中名胜对联辑录 352

(二)课本中名人对联辑录 353

(三)中国文学名著之最辑录 355

(四)《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356

(五)《考试说明》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 356

阅读鉴赏评价知识 358

阅读常识 358

一、理解词语 358

(一)理解的内容 358

1.区别多义词的义项 358

2.找出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359

3.读出词语的语境义 360

4.明确代词及临时具有指代作用词的含义 363

5.分析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66

6.解析作者蕴涵在词语上的特殊感情 366

(二)释词的方法 368

1.从表达主旨的角度释词 368

2.借助语境推断 368

3.从修辞作用的角度理解 369

4.借用其他释词技巧 369

二、理解重要句子 370

(一)重要句子的类型 370

1.内容上的中心句 370

2.结构上的领句、结句 371

3.结构上的过渡句 372

(二)理解的难点 373

1.临时意义 373

2.言外之意 374

(三)理解的方法 374

1.句不离篇 374

2.联系写作背景 375

3.联系作者的感情主调 375

4.联系结构上的作用 375

5.从相邻句段找对应句 376

6.解释修饰语、限定语 377

三、提取信息 378

(一)信息 378

1.概念 378

2.分类 379

(二)筛选信息 379

1.概念 379

2.步骤 379

(三)整合信息 380

1.概念 380

2.方法 381

四、分析结构 381

(一)结构内容 381

1.段落 381

2.层次 381

3.过渡 381

4.照应 382

5.文眼 382

6.思路 382

7.线索 383

(二)结构形式 383

1.总分结构 383

2.分总结构 385

3.总分总结构 386

4.横式结构 388

5.纵式结构 389

6.面点式结构 391

7.时空顺序式结构 392

8.倒叙式结构 394

(三)分析方法 394

1.找过渡语句 394

2.找表时空顺序词 397

3.分析句间关系 398

4.分析段落间关系 399

五、归纳要点 400

(一)要点范围 400

1.段意 400

2.共同特征 400

3.主要事件 401

(二)归纳方法 401

1.找领起句 401

2.找结语句 402

3.去并求同 403

4.比较主次 404

六、概括中心思想 405

(一)内涵 405

1.概括……………………………40? 405

2.文章中心 407

3.中心思想 407

4.主旨 408

(二)概括方法 408

1.阐发中心句 408

2.阐发警策句 408

3.合并关键句 409

4.提炼事件的原因 409

5.挖掘形象的象征义 409

七、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10

(一)作者的创作倾向 410

(二)分析方法 410

1.综合文中的议论 410

2.分析文中的直接抒情 411

3.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411

4.寻找作者选材的角度 411

5.参考作者一贯的创作倾向 412

八、阅读方法 412

(一)阅读内容 412

1.序言(提要,简介) 412

2.背景 412

3.注释 413

4.整体阅读 413

(二)阅读方式 416

1.精读 416

2.泛读(略读、浏览、速读) 416

3.跳读 417

4.点评助读 417

鉴赏常识 418

一、文学鉴赏 418

(一)鉴赏的内涵 418

1.注重语感 418

2.展开想像 418

3.深入体验 418

4.力求领悟 418

(二)鉴赏范围 419

1.选材技巧 419

2.意境主题 419

3.艺术形象 419

4.构思技巧 419

5.表达技巧 419

6.语言风格 419

7.语言效果 420

二、鉴赏知识 420

(一)选材技巧 420

1.典型 420

2.精当 420

3.点面结合 420

4.剪裁 421

(二)意境主题 421

1.深远 421

2.针砭现实 421

3.言近旨远 421

4.富于哲理 422

5.袤阔 422

6.雄浑 422

(三)艺术形象 422

1.鲜明 422

2.典型意义 422

3.塑造 423

4.逼真 423

5.个性化 423

(四)构思技巧 424

1.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424

2.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424

3.渲染烘托 424

4.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425

5.曲折有致 425

6.线索分明(明线、暗线、伏笔) 425

7.过渡自然 426

8.照应(首尾照应、前后呼应) 427

9.卒章明志,画龙点睛 428

10.新颖别致 428

11.想像奇特 428

12.联想丰富 429

13.铺垫,层层铺垫 429

14.开端,发展合理 429

15.高潮,高潮迭起 430

16.结局,出人意料 430

17.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430

18.结构缜密 430

(五)表现手法 431

1.对比手法 431

2.衬托手法 432

3.抑扬手法 433

4.比兴手法 433

5.白描手法 434

6.虚实结合 434

7.象征手法 434

8.借物喻人 435

9.托物言志 435

10.夸张手法 436

11.以小见大 436

12.用典 436

(六)表达方式 437

1.叙述 437

2.顺叙 438

3.倒叙 438

4.插叙 439

5.人称 439

6.描写 440

7.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440

8.议论 443

9.叙议结合 443

10.抒情(直接抒情) 444

11.借景抒情 444

12.寓情于景 444

13.托物抒情 444

14.情景交融 444

15.点睛之笔 445

(七)语言风格 445

1.藻(绚)丽 445

2.典雅 446

3.平实 446

4.明快 447

5.简洁 447

6.含蓄 448

7.细腻(繁丰) 448

8.豪放 449

9.婉约 449

10.幽默 449

11.辛辣 450

12.犀利 450

(八)语言效果 451

1.明确 451

2.优美 451

3.生动 452

4.形象 453

5.鲜明 453

6.准确 454

7.朴素 454

8.精炼 454

9.个性化 454

10.诗的语言 455

11.形象凝练、韵律和谐、节奏鲜明、音节响亮 455

12.恰当 455

13.有文采 455

14.通俗 456

15.警醒 456

评价常识 457

一、评价标准 457

(一)评价 457

(二)标准 457

二、评价内容 457

(一)作品的思想内容 457

1.主旨 457

2.格调 457

3.教育意义 458

4.艺术风格 458

5.艺术价值 458

6.素材的真实性 458

(二)作者的观点态度 459

1.观点的进步性 459

2.观点的局限性 459

3.感情倾向 459

4.人格力量 459

三、评价方法 459

(一)结合创作经历 459

(二)结合创作背景 460

(三)多角度比较 460

古代诗文阅读 462

鉴赏古典诗歌 462

一、古典诗歌(词、曲)的基本特征 462

(一)意境 462

1.意境 462

2.诗题提示意境 462

3.深邃的意境 462

4.含蓄的感情 463

5.丰富的意象 463

6.注释暗示意境 464

(二)语言 464

1.“一字师” 464

2.跳跃性 465

3.鲜明的节奏 465

4.和谐的韵律 466

二、鉴赏所必需的材料积累 466

(一)熟悉各流派的代表诗(词)人 466

1.了解经历 466

2.了解思想倾向 466

3.熟悉艺术风格 467

4.了解相关背景 467

(二)熟悉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与原形意象 468

1.月亮 468

2.杨柳 468

3.菊花 468

4.梅花 468

5.松树 468

6.莲 468

7.梧桐 469

8.咏絮 469

9.巴歌 469

10.白衣苍狗 469

11.吴钩 469

12.莼羹鲈脍 469

13.双鲤 469

14.杜鹃鸟 469

15.寒蝉 469

16.鸿雁 470

17.哀鸿 470

18.红豆 470

19.庄周梦蝶 470

20.采薇 470

21.碧血 470

22.折桂 471

23.怀橘 471

24.击楫 471

25.昆山玉 471

26.柳营 471

27.南冠 471

28.白云 471

29.捣衣石 471

30.竹 472

31.水仙 472

32.冰雪 472

33.草木 472

34.龟 472

35.桃花 472

(三)古代诗歌的感情类型 472

1.民生感叹 472

2.生活哲理 472

3.人生感悟 472

4.感时伤乱 472

5.离愁别绪 472

6.思乡怀远 472

7.悲秋叹老 472

8.秋思春怨 472

9.羁旅愁思 472

10.隐逸情怀 472

11.自然风物 472

12.边塞征战 473

13.田园情趣 473

14.怀古咏史 473

15.爱国情怀 473

(四)古诗中的赋、比、兴 473

1.赋 473

2.比 473

3.兴 474

三、欣赏的角度与方法 475

(一)意象 475

1.通过分析词语的表现力概括意象特征 475

2.通过分析意象间的关系概括意象共性 475

(二)意境 475

1.通过意象特征分析表层意境 476

2.联系创作背景分析深层意境 476

3.联系词语色彩分析作者感情 477

4.联系作者经历挖掘创作意图 477

(三)技巧 478

1.创造形象的技巧 478

2.词语(炼字)在表达意境中的作用 478

3.词语在诗中的结构作用 478

4.作品构思的技巧 479

5.语言在音韵、节奏使用上的技巧 479

(四)作品意义 479

1.诗人感情的健康程度 479

2.作品产生的影响(艺术的和思想的) 480

文言文阅读 481

一、通假字 481

(一)音同或音近字代替本字 481

(二)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481

(三)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482

(四)改换同声旁字的义符(形旁)来替代 482

(五)通假字的使用应注意 482

1.依音求源 482

2.借形求义 482

3.不能互通 482

4.重视积累 482

二、文言词的异读 482

(一)通假异读 482

(二)破音异读 482

(三)古音异读 483

三、文言词语 483

(一)多义实词 483

1.实词多义的形成(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483

2.实词多义的推断 484

(二)实词活用 486

1.名词用作动词 486

2.名词作状语 487

3.名词的使动用法 487

4.名词的意动用法 487

5.动词用作名词 487

6.动词的使动用法 487

7.动词的为动用法 488

8.形容词用作名词 488

9.形容词用作动词 488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88

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88

12.数词的活用 488

(三)偏义复词 488

(四)古今词义 489

1.词义扩大 490

2.词义缩小 490

3.词义转移 490

4.感情色彩变化 491

5.名称的改变 492

(五)文言虚词 492

1.代词 492

2.副词 494

3.介词 498

4.连词 499

5.助词 500

6.兼词 501

7.叹词 501

四、文言句式 501

(一)常式句 501

1.判断句 501

2.被动句 502

3.省略句 502

(二)变式句 503

1.主谓倒装 503

2.宾语前置 503

3.定语后置 503

4.状语后置 503

(三)常见固定搭配式 503

1.有以 503

2.无以,无从 503

3.有所 503

4.无所 504

5.所以 504

6.何所 504

7.一何 504

8.奈何,奈……何 504

9.如何,如……何 504

10.若何,若……何 504

11.然则 504

12.无乃……乎(欤) 504

13.得无……乎,得无……耶 504

14.不亦……乎 505

15.何……之 505

16.何……为,何……焉为 505

17.何以……为,奚……为 505

18.庸……乎,其……乎 505

19.孰与,与……孰 505

20.与其……孰若 505

21.独……邪 505

22.岂……哉 505

23.……之谓也;其……之谓也;……之谓乎;之谓 505

五、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 506

(一)标点 506

1.依据陈述主语的变化断句 506

2.参考发语词时间副词断句 506

3.参考句末语气词断句 507

4.依据句间关系标点 507

5.依据句意标点 507

(二)文言文翻译 507

1.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508

2.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08

3.翻译的基本方法:留、换、补、删、调、扩 508

4.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509

附录 512

一、常见异读文言词语辑录 512

二、常见文言文通假字辑录 514

三、常用多义实词辑录 517

四、古今词义辑录 534

五、常用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表 537

六、文言句子中的表数 544

(一)基数 544

(二)序数 544

(三)分数 545

(四)约数 545

(五)虚数 545

(六)倍数 546

七、文言文中常见表官职任、免、调、升、降的词辑录 546

现代文阅读 547

阅读科技文 547

一、识别文章类别 547

二、明确说明对象 547

(一)事物 548

(二)自然现象 548

(三)科技成果 548

1.新发现 548

2.新方法 548

3.新发明 548

(四)事理 548

1.科学原理 548

2.文学原理 548

3.人生哲理 549

4.社会现象 549

三、概括特征 549

(一)利用总领句 549

(二)利用结语句 549

(三)寻求分领句的共性 549

四、研究语言中的修饰词与限定词 550

(一)修饰词——提示特点 550

1.形容词 550

2.比喻词 550

(二)限定词——语言准确 551

1.程度副词 551

2.范围副词 551

3.时间副词 551

4.频率副词 551

5.然否副词 551

阅读文学作品 552

一、捕捉形象的特征 552

(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552

1.情节分析法 552

2.细节显示法 552

3.摘取信息法 554

(二)景物的特点 554

1.分析所写之景 554

2.找作者自己的概括、评价、赞叹语 555

3.分析所产生的联想与想像 555

(三)事情的来龙去脉 556

1.事情的结果 556

2.事情发生的原因 556

3.人在事件中的作用 557

(四)事物的特征 558

1.外在特征的描写 558

2.本质特征的描写 559

3.与一类人的相似点 559

4.事物的作用 560

二、分析作品创造形象的作用 560

(一)写人 560

1.揭示社会的本质 560

2.表达作者对一类人的主观情感 561

(二)写景 561

1.寄寓生活哲理 561

2.抒发作者的情感 562

(三)记事 562

1.提供生活借鉴 562

2.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563

(四)写物 563

1.抒写人生感悟 563

2.表达对人的特殊感情 563

三、欣赏创造形象的艺术手法 564

(一)运用巧妙构思展示形象的特点 564

(二)运用修辞手法突出形象的特点 564

(三)发挥联想强化形象的特点 565

四、欣赏表达主旨的艺术匠心 566

(一)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566

(二)逐层展现写作意图 566

(三)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 567

1.用准确而鲜明的语言点明主旨 567

2.用隽永、含蓄的语言升华主题 568

写作 570

写作常识 570

一、记叙文 570

(一)选材 571

1.选材 571

2.选择能表现特征的材料 571

3.选择有代表意义的材料 571

4.从不同的角度选材 572

5.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 572

(二)立意 572

1.立意 572

2.分析各材料的意义 573

3.挑选各材料的共同点立意 575

4.挑选脱离常俗的立意 575

5.选择自己最有话说的立意 576

(三)剪裁 576

1.剪裁 576

2.舍弃与立意无关的材料部分 577

3.放大能强化立意的材料部分 577

(四)确定线索 578

1.人物线索 579

2.时间线索 579

3.空间线索 580

4.物品线索 580

5.感情线索 580

(五)安排布局 580

1.布局 580

2.布局的原则 580

3.倒叙设置悬念 581

4.利用矛盾制造波澜 581

5.依主次安排详略 582

6.确立点明主旨的方式 582

二、散文 583

(一)发人之未发 585

1.由物及人写哲理 585

2.由物及人抒发感情 585

3.思考合理、深刻 585

(二)选好借助的意象 586

1.意象的特点要鲜明 586

2.意象的时空要广阔 587

(三)确定散文线索与文眼 587

1.抓住激动人心的人、事、景、物来确定 588

2.抓住情理中心来确定 588

3.抓住时空顺序来确定 589

(四)层次安排 589

1.依时空顺序安排 589

2.依意象特征安排 590

3.依揭示哲理的层面顺序安排 590

4.依感情变化的顺序安排 591

(五)充分运用联想 591

1.接近联想 592

2.相似联想 592

3.对比联想 592

4.类比联想 592

5.因果联想 592

6.发散联想 593

7.推展联想 593

(六)组织整散结合的语言 593

(七)运用修辞精练主旨句 594

1.比喻 594

2.借代 594

3.夸张 594

4.整句 594

5.引用 594

(八)散文常见构思模式 594

1.观景式 595

2.状物特写式 596

3.物事抒情式 597

4.象征寓意式 597

5.情缘式 600

三、议论文 601

(一)三要素 602

1.论点 602

2.论据 602

3.论证 602

(二)常见的论证方法 602

1.例证法 602

2.引证法 602

3.因果分析法 602

4.对比法 603

5.类比法 603

6.反证法 603

7.喻证法 604

8.引申法 604

9.归纳法 605

10.演绎法 605

(三)常见的结构 605

1.基本结构式(引论、本论、结论) 605

2.并列式 606

3.递进式 606

4.对照式 606

5.总分式 606

(四)常用的开头方式 607

1.开宗明义 607

2.逆向入题 607

3.引用入题 608

4.提出问题 608

5.说明情况 608

6.树立靶子 609

(五)写好本论 609

1.从新的角度提出分论点 609

2.用让转形式翻出新意 610

3.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 611

4.常见论据翻新 612

5.作充分的分析 614

6.用配套关联词勾连过渡 615

7.适当使用整句增强论证力量 615

8.运用反问增强气势 617

(六)常用结尾方式 617

1.总结照应式 618

2.比较式 618

3.希望激励式 619

4.名言深化式 619

5.反问强调式 619

四、说明文 620

(一)说明文的类型 620

1.事物类 620

2.程序类 620

3.事理类 620

4.科技类 621

5.文艺性类 621

6.科普性类 621

(二)说明的方法 621

1.下定义 621

2.作诠释 622

3.分类别 622

4.举例子 622

5.打比方 622

6.作比较 622

7.列数字 622

8.画图表 623

9.引用 623

(三)说明文的顺序 623

1.空间顺序 623

2.时间顺序 623

3.逻辑顺序 623

(四)说明文的语言 623

1.准确 623

2.简洁 624

3.通俗 624

4.生动 624

五、应用文常识 624

(一)书信 624

1.一般书信 624

2.感谢信 625

3.表扬信 625

4.贺信 625

(二)书类 626

1.申请书 626

2.保证书 626

3.倡议书 626

4.协议书 626

5.说明文 627

6.挑战书 627

7.应战书 628

(三)广告类 628

1.广告 628

2.公告 628

3.通知 629

4.启事 629

5.通报 629

6.简报 630

7.声明 630

(四)文稿类 631

1.电报稿 631

2.演讲稿 631

3.新闻稿 633

4.调查报告 634

5.请示 634

6.计划 634

(五)其他 635

1.摘要 635

2.摘录 636

3.日记 636

4.读书笔记 636

作文命题类型与写作 637

一、命题作文 637

(一)命题的特点 637

1.命题作文 637

2.命题的方式 638

3.常见的命题类型 638

(二)审题的方法 638

1.分析法 639

2.类比法 639

3.演绎法 639

4.标志法 639

(三)审题的内容 640

1.题意 640

2.体裁 640

3.范围 641

二、供材料作文 641

(一)材料的类型 642

1.性质相同 642

2.性质相异 642

3.文字式 642

4.图表式 642

5.文图并用式 642

6.限制式 643

7.开放式 643

8.半开放式 643

9.意图显性式 643

10.意图隐性式 643

(二)审读材料与要求 643

1.读出材料中的因果联系 644

2.按果求因确定立意 644

3.根据命题要求使用材料 645

(三)拟题要求 645

1.题目切合材料主要的意义点 645

2.记叙文题目贵在含蓄别致 646

3.议论文题目要揭示论点 646

4.说明文题目要标示对象特征 646

5.标题要醒目、简练、贴切 646

三、条件作文 646

(一)缩写 646

(二)扩写 647

1.记叙性材料的扩写 647

2.议论性材料的扩写 647

3.说明性材料的扩写 647

(三)改写 648

1.改写的形式 648

2.改写的方法 648

(四)仿写 648

(五)续写 650

四、话题作文 652

(一)话题的组成 652

1.材料 652

2.提示语 652

3.话题 652

4.要求 653

(二)作文的开放性 653

1.内容开放 653

2.文体开放 654

3.表达方式开放 654

4.评分标准运用灵活 654

(三)话题类型 654

1.观点型话题 654

2.关系型话题 655

3.范围型话题 655

4.对比型话题 656

(四)话题作文写作的条件 656

1.关注社会热点 656

2.深入思考人生 657

3.注重个人修养 657

4.掌握“化大为小”的技巧 657

优秀作文的判断标准 659

一、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659

二、基础等级 659

(一)符合题意 659

1.理解话题含义 660

2.把握写作范围 660

3.辨明概念关系 660

4.谨防话题转移 661

5.表达有意凸现题意 661

(二)符合文体要求 661

(三)感情真挚 661

(四)思想健康 662

(五)内容充实 662

(六)中心明确 663

(七)语言通顺 663

(八)结构完整 663

(九)书写规范 663

(十)标点正确 664

三、发展等级 664

(一)深刻 664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664

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664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664

(二)丰富 664

1.材料丰富 665

2.形象丰满 665

3.意境深远 665

(三)有文采 665

1.语言生动 665

2.句式灵活 666

3.善于运用修辞 666

4.文句有意蕴 666

(四)有创新 666

1.见解新颖 666

2.材料新鲜 667

3.构思新巧 667

4.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 668

5.有个性特征 668

附录 669

经典话题作文思路提示 66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