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潘懋元主编 著
  • 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53871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39页
  • 文件大小:155MB
  • 文件页数:354页
  • 主题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8

第一节 中世纪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8

一、学科突出应用性 9

二、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现实用性 9

三、毕业生主要从事非学术性、非研究性工作 10

第二节 福建船政学堂应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产生 11

一、办学目标是培养造船与驾驶人才 11

二、分系科、专业培养 13

三、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 13

四、毕业生成为船政事业的骨干 14

第二章 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 16

第一节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起点范畴与特征 16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起点范畴 17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21

第二节 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意义 28

一、应用型本科是对学术性与职业性二元对立状态的终结 29

二、应用型本科是对“重文法、轻理工”高教模式的调整与纠偏 30

三、应用型本科建设是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33

四、建设应用型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现实抉择 34

第三章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概论 38

第一节 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38

一、关于创新 38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应用型大学的职责 39

三、其他类型高校也可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40

四、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定位 41

五、应用型大学所具有的优势 42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43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43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 49

三、应用文科、应用理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55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59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59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63

三、几所案例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68

第四节 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76

一、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看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 76

二、从国家公布的相关数据看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 80

三、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看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 83

四、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看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 90

五、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的思考 94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课程开发 96

第一节 借助政策支持进行应用型本科课程开发 96

一、借助公共政策为产学合作提供社会支持 96

二、借助课程政策引导应用型本科课程开发 101

第二节 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参与应用型本科课程开发 104

一、重构课程理念 104

二、改革课程编制体系 106

三、教材建设遵循“编”、“选”并重原则 108

四、探索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化途径 110

五、增加学习的可选择性和参与性 112

第三节 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 114

一、应用型本科视野中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基本要素 114

二、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习共同体策略 116

第四节 建立应用型本科课程评价制度 118

一、明确应用型本科培养规格 118

二、实施专业认证制度 121

第五节 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 123

一、重构课程理念 125

二、吸纳校外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 126

三、建设知行融合的教材体系 127

四、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 128

五、面向实践能力的学业成就评价 129

第六节 应用型本科精品课程建设 130

一、准确定位课程培养目标是建设精品课程的重要基石 130

二、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是建设精品课程的核心内容 131

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 132

四、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前提条件 133

五、加强精品团队建设是建设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 134

第五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 135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本科教学改革回顾 135

一、改革开放以来本科教学改革发展历程 135

二、本科教学改革政策变迁的特点 141

三、政策制定及其执行中的一些问题 142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 143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原则:实践性 143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145

三、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的探索 146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 149

一、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149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特殊性 150

三、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 153

四、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6

五、国家政策导向及其实施 164

第六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发展 168

第一节 应用型本科教师发展现状 169

一、应用型本科教师发展政策的缺失 169

二、教师来源相对单一 172

三、院校层面支持力度不够 175

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缺失 181

五、教师评价体系导向错位 183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教师发展面临的挑战 187

一、多元的学生群体 188

二、应用型本科与区域社会的相互作用 189

三、知识社会中的大学教学变革 192

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障碍 194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教师发展的求解之道 195

一、应用型本科教师专业素质的理论推导 195

二、应用型本科教师发展的现实审视 197

三、应用型本科教师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

第七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203

第一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外部管理 203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外部治理结构的现状及对其发展的桎梏 204

二、重构合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外部管理结构 207

第二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部管理 210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构成要素 211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建设原则 212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管理的制度化 214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评估 220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整体评估 220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224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工作评估 228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 233

第八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招生与就业 239

第一节 应用型大学专业特长生自主招生 239

一、“专业特长生”自主招生的理论分析 240

二、应用型大学“专业特长生”自主招生的实践 241

三、“专业特长生”自主招生的保障 242

四、“专业特长生”自主招生、自主选拔的录取基础 242

五、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是特长人才培养的关键 243

第二节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看应用型人才培养 244

一、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245

二、改革培养机制,培养应用型研究生 247

三、从专业结构来看,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市场缺口最大 249

四、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有增长 250

第九章 国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252

第一节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 252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芬兰多科技术学院改革 253

二、多科技术学院的应用型办学定位 253

三、芬兰多科技术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 254

四、芬兰多科技术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257

第二节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 259

一、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 259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学位结构 260

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情况 261

四、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67

第十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案例研究 269

第一节 应用理科办学 269

一、发展应用理科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269

二、学科改造和专业应用方向的探索 271

三、应用理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276

四、以科研为先导,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285

五、建设了理论与实践双能的师资队伍 288

第二节 应用文科办学 289

一、应用文科办学定位的确立 289

二、面向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布局与专业方向 291

三、根据就业需要,改革文科专业培养计划 297

四、建设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308

五、开展应用科研,促进专业发展 312

六、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18

七、引进行业专家,传授行业技能 327

八、开发实用教材,实现学科与行业知识技能的有机整合 329

主要参考文献 332

后记 33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