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存在与本源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存在与本源
  • 杨克忠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12041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存在主义-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存在与本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从老子的存在论思想说起 1

1.1 老子开创了我国的本体论 1

1.2 若干个词义之辨识 2

1.2.1 关于“存在”的词义辨识 2

1.2.2 “存在”是“是”与“在”的对立统一 3

1.2.3 “存在”“自然”“实存”与“实在” 5

1.2.4 “实体”与“本原”和“本因”与“本源” 6

1.3 “有”与“无”及“虚”与“实”的关系 8

1.3.1 “有”与“无”两个概念之诸说 8

1.3.2 “有”“无”与“体”“用” 9

1.3.3 “有”与“无”的相对存在性 10

1.3.4 “有”与“无”的存在论意义 11

1.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存在论思想 12

1.4.1 “道”和“一” 12

1.4.2 “道生一”析义 13

1.4.3 “二”是“一”的扬弃和“二”的规定性 14

1.4.4 二生三 15

1.4.5 “三”和“万物”的释义 15

1.4.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释义 16

1.4.7 “道”与“一”就是“本因”与“本源” 18

1.5 从李约瑟疑题说到重构存在论 19

1.5.1 李约瑟疑题 19

1.5.2 我国哲学的存在论缺失和传统思维模式之不足 19

1.5.3 提出有关认识观和存在论的两个假说 21

2 超越唯人观的求真 26

2.1 唯人观和非唯人观 26

2.1.1 唯人观及其特征 26

2.1.2 提出非唯人观的理由 28

2.1.3 孔学和老学中的非唯人观 31

2.2 非唯人观的认识发展 31

2.2.1 非唯人观并不否认认识主体是人 31

2.2.2 非唯人观并不是自然主义 33

2.2.3 认识发展的三个层次 33

2.3 经验论、怀疑论和唯理论 34

2.3.1 经验论和实在主义 34

2.3.2 怀疑论和笛卡尔、休谟 35

2.3.3 康德的认识论和存在观 36

2.3.4 辩证法和黑格尔 38

2.3.5 客观辩证法 39

2.4 真和求真 39

2.4.1 真实与虚幻 39

2.4.2 “真”和“真理”及求真的基础 40

2.4.3 “求真”的理论和判据 41

2.5 感知与求真 43

2.5.1 感知心理活动与求真 43

2.5.2 求真必须超越感知 44

2.6 理念与求真 45

2.6.1 基于理念的和基于经验的求真 45

2.6.2 逻辑与求真 46

2.6.3 求真必须超越传统实在论 48

2.7 数学与求真 49

2.7.1 数学对象的存在性 49

2.7.2 数学方法的能与不能 50

2.7.3 对称性及其破缺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 53

2.7.4 虚实对称性的存在论意义 54

3 存在论 58

3.1 存在论的缘起和发展 58

3.1.1 “存在”和存在论概念 58

3.1.2 存在论在中国缘起于老子 59

3.1.3 西方存在论的缘起 59

3.1.4 存在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朴素的非唯人观 60

3.1.5 存在论发展的第二阶段——神学的存在观 61

3.1.6 存在论发展的第三阶段——近代存在哲学 62

3.1.7 存在论发展的第四阶段——现代存在哲学 62

3.2 “存在”问题的探索 64

3.2.1 存在问题的三个迷宫 64

3.2.2 “发生”与“存在” 65

3.2.3 存在观必须突破实在主义和存在主义 67

3.3 存在的范畴和广义的存在 69

3.3.1 存在的分类和范畴 69

3.3.2 形式性的外在规定性和“道”的有无二重性 71

3.3.3 存在与意义和存在性的二重性 71

3.3.4 广义的存在 72

3.4 存在的“纲”“目”和“性” 73

3.4.1 存在的三“纲”概念的提出 73

3.4.2 对三“纲”概念的初步阐述 74

3.4.3 存在的“目”和“性” 75

3.4.4 存在的三纲分解 76

3.4.5 存在者 76

3.5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78

3.5.1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78

3.5.2 亚里士多德忽略了时间 79

3.5.3 关于“目的因”和“目的性” 81

3.5.4 形式因的次级分解:目的因、动力因、形态因 83

4 存在者分析 87

4.1 存在者的表示和性质 87

4.1.1 存在者存在性表示的完备性 87

4.1.2 存在者主谓结构分析及其二重性 88

4.1.3 存在性的转化和三纲对存在者的作用 89

4.1.4 现实的实在者的存在性 90

4.1.5 中性存在者和存在者的相对性与层次性 91

4.1.6 存在性的互补性和辩证性 92

4.2 时间纲的存在者 92

4.2.1 时间的存在性 92

4.2.2 时间的第一种形式:曾在和将在 95

4.2.3 时间的第二种形式:历时性与共时性 96

4.2.4 时间的第三种形式:内时间性和外时间性及时间的性质分析 97

4.2.5 时间的相对独立性和时间性投射及存在性投射 99

4.3 质料纲的存在者 101

4.3.1 实在者与虚在者的存在性 101

4.3.2 实在者和虚在者中的对称性 103

4.3.3 实在者和虚在者的独立性 104

4.3.4 一切现实的存在者都是虚实复合性的 105

4.3.5 虚实对称性和质料性投射 106

4.4 形式纲的存在者 107

4.4.1 在境和不同在境中的显在者 107

4.4.2 潜在者与显在者的关系 108

4.4.3 潜—显转化、潜—显变换和形式投射 110

4.4.4 一切存在者的存在性都是盖然的 111

4.4.5 潜、显、虚、实四种存在性之间的可变性和存在论的承诺 112

4.4.6 形式性、质料性和时间性的相互独立性 113

4.4.7 潜在者与虚在者的关系 114

4.5 形式性分析 116

4.5.1 形式性分析的意义 116

4.5.2 目的性的存在性 117

4.5.3 形态性的存在性 117

4.5.4 动力性的存在性和目的性与动力性对存在者存在性的影响 118

4.6 一些重要的存在者的存在性 119

4.6.1 事物、事件、经历的存在性以及事件与事实、事态的区别 119

4.6.2 物质的存在性 120

4.6.3 空间的存在性 121

4.6.4 运动和能量、质量的存在性 122

4.6.5 功能和结构的存在性 123

4.6.6 意识的存在性和名实之辩 124

4.6.7 量纲的存在性 124

4.7 存在者的多样性、互补性、层次性和在境对存在者的存在性的影响 125

4.7.1 对象存在者存在性的多样性和在境 125

4.7.2 不同存在性的互补性 126

4.7.3 存在性和存在者的层次性 127

4.7.4 在境中存在者的存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128

4.8 本体和本原 129

4.8.1 本体和本原的概念 129

4.8.2 斯宾诺莎的实体观和自因性 130

4.8.3 布鲁诺提出的“本原”二重性观 132

4.8.4 “道”的本体论意蕴 132

4.8.5 本因和本源的概念 133

5 可能世界 141

5.1 可能世界的观念 141

5.1.1 老子的二元世界观 141

5.1.2 柏拉图的二世界和三世界说 141

5.1.3 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理论及其意义 142

5.1.4 怀特海的二世界说 142

5.1.5 普朗克的三世界说 143

5.1.6 波普尔的三世界说及其进一步细分 144

5.1.7 邬焜的四世界说 145

5.1.8 卡斯蒂的三世界说 145

5.1.9 可见、可测、可知的世界和虚拟世界 145

5.2 世界决定于存在者的存在性 147

5.2.1 存在性和存在者的表示 147

5.2.2 由不同的存在者构成不同的世界 147

5.2.3 可能世界的存在来自超越现在、实在和显在的存在性 149

5.2.4 由存在性决定的多种类世界 149

5.3 实存世界和价值世界 150

5.3.1 实存世界和实在者世界 150

5.3.2 物质世界和显在者世界 151

5.3.3 建立在象征意义说上的价值世界 152

5.3.4 潜在价值和潜在的价值世界 153

5.4 非实存世界 153

5.4.1 曾在者世界和将在者世界 153

5.4.2 虚在者世界和虚拟世界 154

5.4.3 潜在者世界和可能世界 155

5.5 多宇宙说 155

5.5.1 世界、在境和宇宙 155

5.5.2 恩格斯的宇宙学原理 156

5.5.3 刘易斯的多宇宙观 156

5.5.4 现代的多宇宙观的三种基本证明 157

5.5.5 “多世界诠释”和无限多宇宙模式 158

5.6 对实存宇宙的自然观及其拓展 158

5.6.1 自然观和它的二次拓展——由宏观拓展出微观和宇观 158

5.6.2 钱学森的渺观、徼观说和冯达甫的“玄之又玄”解 160

5.6.3 徼观和渺观是实存宇宙自然观的第三次扩展 161

5.6.4 透过世界帷幕看宇宙 163

6 实存的存在者之形成:构成、化成和生成 166

6.1 实存的存在者和它之形成问题 166

6.1.1 实存的现实世界和实存存在观 166

6.1.2 实存的存在者的特征和种类 167

6.1.3 实存的存在者的形成问题 167

6.1.4 传统的构成论和对它的超越 168

6.2 结构主义和它的启发意义 170

6.2.1 构成观的扩展 170

6.2.2 结构主义和皮亚杰的构成论观 170

6.2.3 后结构主义给予构成论的启发和广义结构概念 172

6.3 化成性形成的存在者 173

6.3.1 化成性形成的存在者 173

6.3.2 化成与构成两种形成的主要差别 173

6.3.3 构成性形成的存在论缺陷和超越 175

6.3.4 构成者与生成者最基本的差别表现在时间性 176

6.4 生死观与生成论 177

6.4.1 西方的生死观 177

6.4.2 中国古代的生死观 178

6.4.3 西方哲学中的生成观 179

6.4.4 生物体的存在性特征 180

6.5 演化、进化与生命 182

6.5.1 演化与进化 182

6.5.2 有神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争辩和引出的实存问题 182

6.5.3 生命科学的崛起 183

6.5.4 生命体的存在性 184

6.5.5 生物生成过程可能源于一种对称性破缺 185

6.6 衰亡性及它与时间性的关系 187

6.6.1 克尔凯郭尔生死观的有限性观念及其存在论意义 187

6.6.2 海德格尔的“必死性”和“向死的存在”的意义 188

6.6.3 以“衰亡性”取代“必死性”概念 189

6.6.4 衰亡和生成的三纲内在的自因性推动 190

6.7 存在是生成与衰亡的统一 191

6.7.1 生成的一般意义和基本类型 191

6.7.2 生成与衰亡的存在性和并协性 193

6.7.3 自组织性和在生成与衰亡中的作用 194

6.7.4 生成与构成的区别和联系 195

7 关系、中介和语言 199

7.1 关系 199

7.1.1 关系和关系境域 199

7.1.2 关系的性质 200

7.1.3 关系的类别 201

7.1.4 作为哲学基本命题的三个关系 202

7.2 中介和工具 203

7.2.1 中介的性质及其与关系的比较 203

7.2.2 中介的类别和中介世界 205

7.2.3 技术—工具的存在性 206

7.3 符号、数字与语言 208

7.3.1 符号和数字 208

7.3.2 语言的存在性 209

7.3.3 弗雷格对“数”和“思想”的存在性的观点 210

7.3.4 语言与言语 211

7.3.5 语言的中介性 213

7.4 中介的进化、发展和革命 214

7.4.1 中介的进化 214

7.4.2 语言的发展问题 215

7.4.3 中介的抽象化、数字化发展 216

7.4.4 中介革命 218

8 思维 221

8.1 思维活动 221

8.1.1 大脑和心理学概念的初步分析 221

8.1.2 思维的存在性初探及其二重性表述 223

8.1.3 大脑和思维在存在论层面上的特征 224

8.1.4 记忆和本能及意识和遗忘 225

8.1.5 思维活动的整体特征 228

8.1.6 思维空间问题 229

8.2 思维能力 231

8.2.1 思维能力和内显在 231

8.2.2 潜虚抉择的生成和它在思维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232

8.2.3 有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以及集体无意识 235

8.2.4 思维的存在性分析 237

8.3 若干心理活动的存在性分析 237

8.3.1 理性认识及其缺陷的存在论分析 237

8.3.2 非理性认识和思维概念的扩延 238

8.3.3 回忆与沉思 239

8.3.4 学习和实践 240

8.3.5 知识与命题态度 242

8.4 思维的自我超越 243

8.4.1 思维进化的存在性特征 243

8.4.2 想象和自我意识 245

8.4.3 意志、幻想和灵感 246

8.4.4 自我超越意味人的继续进化 248

9 信息和虚拟 252

9.1 信息的性质 252

9.1.1 信息的传统意义 252

9.1.2 唯人观的信息和信息的价值 253

9.1.3 信息的存在和特征 254

9.1.4 信息的存在性 254

9.1.5 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差异和它的拟在性 255

9.1.6 存在者的内在信息性和外在信息传递的存在性特征 256

9.2 “实存”的信息意义 257

9.2.1 “实存”的性质 257

9.2.2 事实现实和虚拟现实 258

9.2.3 信息的形式性 259

9.2.4 数字化发展 260

9.3 虚拟实在和拟在者 261

9.3.1 模拟与虚拟的存在性差别 261

9.3.2 虚拟实在的意义 262

9.3.3 虚拟现实与物质实在的区别 263

9.3.4 虚拟的三个层次和多世界 264

9.3.5 虚拟现实的意义和特征 265

9.3.6 虚拟实在的有效性 266

9.4 虚拟认识和主体性问题 267

9.4.1 虚拟思维、虚拟认知和虚拟抉择 267

9.4.2 虚拟认知的局限与突破 269

9.4.3 虚拟中的存在性变换和拟在者世界 271

9.4.4 拟在世界中自我的存在性问题 272

9.4.5 自我异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和良性自我异化的效果 273

10 因果问题和时间性现象 276

10.1 因果性和因果律问题 276

10.1.1 因果问题和休谟等人的因果观 276

10.1.2 因果的时间性 279

10.1.3 因果性的存在性源于内时间性 279

10.1.4 因果性、因果关系和因果律的存在性和三者的关系 280

10.1.5 “第一因”问题和本原的自因性 282

10.2 观测、概率和或然性 283

10.2.1 观测的可靠性问题 283

10.2.2 观测与三观的关系 284

10.2.3 概率解释的探索 285

10.2.4 或然性的存在论起源 285

10.2.5 概率的意义 287

10.2.6 或然性的存在是因为存在者具有时间性 288

10.3 不可逆性、有序性和自组织性的存在性分析 289

10.3.1 实存世界的基本原理之一——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存在性 289

10.3.2 不可逆性的存在性分析 291

10.3.3 有序性和自组织性的存在性特征 292

10.4 统计关联和量子力学中若干问题的探析 294

10.4.1 相互作用网络和因果网络 294

10.4.2 观测对微观客体的存在性的影响 295

10.4.3 波粒二重性问题和互补原理 296

10.4.4 真空和真空元的存在论解释 297

11 真、善、美的存在论意义 300

11.1 真、善、美的存在性 300

11.1.1 真、善、美是“本因性”的价值判据 300

11.1.2 善的存在性 301

11.1.3 美的存在性 304

11.1.4 真的存在性 307

11.2 真、善、美之间的相关性和独立性 308

11.2.1 真、善、美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308

11.2.2 真、善与美的相关关系 309

11.2.3 真、善、美的独立性及其本因性意义 311

11.3 信仰与哲学 311

11.3.1 信仰和宗教的起源 311

11.3.2 科学信仰和信仰感情 312

11.4 真、善、美的终极探求 313

11.4.1 至真、至善、至美的存在性 313

11.4.2 只有成功的存在论才能使宗教回归哲学 315

12 时间和生成性——传统存在论三大缺失的进一步探索 320

12.1 “有生于无”的意义 320

12.1.1 进一步探索传统存在论三大缺失的必要性 320

12.1.2 《老子》第四十章 的重要性 320

12.1.3 “有生于无”在于“是”向“在”的展开 321

12.1.4 “弱者道之用”的存在论意义 321

12.1.5 “反者道之动”的存在论意义 322

12.2 存在性分析方法 322

12.2.1 存在者的种类和可分析性 322

12.2.2 存在性分析方法 323

12.2.3 存在性投射和正反虚实投射的不对称性 324

12.3 时间起源问题 327

12.3.1 对时空的总体看法 327

12.3.2 时间观问题 328

12.3.3 关于时间起源的若干论说 329

12.3.4 由大爆炸和存在者共同创生的时间起源说 331

12.3.5 普利高津的时间起源的共生模型和徼观中的宇宙 332

12.3.6 怀特海和海德格尔的泛起说 333

12.4 有关宇宙创生的若干问题和ABC共生模型 334

12.4.1 既在的宇宙创生模型中存在的问题 334

12.4.2 场的存在性 336

12.4.3 体现“有生于无”的ABC三纲共生模型 336

13 以基元作为本源性存在者的探索 341

13.1 粒子生成观的思想基础 341

13.1.1 本源的存在性特征和本源性要求 341

13.1.2 对基元的本因性要求是三个本源性要求和价值性指向 342

13.2 基元的性质 342

13.2.1 对象存在者的初步设定和思路 342

13.2.2 基元的“个数”和本源的终极性特征 343

13.2.3 以夸克作为基元的本源性 343

13.2.4 求索中的主要问题 344

13.3 夸克作为生成粒子的基元的假设 345

13.3.1 传统粒子模型的理论缺陷 345

13.3.2 一切存在者都具有内时间性的推测和广义生成的意义 346

13.4 玻尔的能级与跃迁假说 347

13.4.1 将玻尔的电子能级与跃迁原理推广至夸克的设想 347

13.4.2 夸克能级假说的意义 348

13.5 粒子的生成性 349

13.5.1 对质量起源问题的思考 349

13.5.2 夸克生成强子的交并模型 350

14 真空的性质和粒子生成统一描述之可能 353

14.1 宇宙和真空的性质 353

14.1.1 宇宙的存在性与终极性意义 353

14.1.2 宇宙就是夸克世界 353

14.1.3 宇宙中自由夸克的稳定性 354

14.2 真空及其二元性假说 354

14.2.1 真空的存在性和麦克斯威尔的真空概念 354

14.2.2 真空元及其二元性假说 355

14.2.3 宇宙空际中真空的分类 356

14.2.4 绝对真空的存在性 357

14.2.5 真空比的存在论意义 357

14.3 粒子的夸克组合形式 358

14.3.1 强子的夸克组态所遵循的原理 358

14.3.2 由夸克的宇称决定重子的夸克组合 359

14.4 重子和夸克的质量推测 360

14.4.1 对强子的质量形式的推测 360

14.4.2 对强子的能级系数的推测 360

14.4.3 夸克的最可几质量 361

14.4.4 电子质量的导出 362

14.4.5 基础重子的质量方程及其质量谱 362

14.4.6 真空元和交事件假说及对应原理的有效性问题讨论 364

14.5 重子的结构方程及其意义 365

14.5.1 由真空元构成的重子结构方程 365

14.5.2 为什么最轻的轻子和重子——电子和质子是稳定的 365

14.5.3 对“夸克囚禁”问题的进一步说明 366

14.5.4 对波粒二重性问题的解释 367

15 本然常数 370

15.1 本然常数的意义 370

15.1.1 探索自然常数起源的必要性 370

15.1.2 作为基本关系的度只能是常数 370

15.2 无量纲的本然常数 372

15.2.1 两个常用的常数π和e的本源性 372

15.2.2 基础夸克的质量比等于黄金分割率的存在性 373

15.2.3 真空比、精细结构常数和黄金分割率的意义 374

15.2.4 质子、中子、电子相互之间的质量比 375

15.2.5 由“3”的本然性到混沌常数的意义 376

15.3 若干重要的有量纲的本然常数 377

15.3.1 再论电子的存在论意义 377

15.3.2 轻子质量方程的探索和μ/e质量比的导出 378

15.3.3 普朗克常数与光速的并协性意义 379

15.3.4 小结 380

16 宇宙起源的存在性探索 383

16.1 宇宙大爆炸时的夸克世界 383

16.1.1 大爆炸前夕的夸克世界 383

16.1.2 粒子在大爆炸中的生成 383

16.2 ABC共生模型 383

16.2.1 ABC共生和存在者内时间的意义 383

16.2.2 宇宙时间和真空的起源 384

16.3 引力场的本源性质 385

16.3.1 真空对物质世界的影响 385

16.3.2 万有引力与斥力的存在性 386

16.3.3 宇宙平衡条件 386

16.4 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设想 387

16.4.1 光和暗物质、暗能量的存在性 387

16.4.2 对暗物质、暗能量与重子物质的关系的理解 387

16.4.3 对暗物质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388

16.4.4 对暗能量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388

16.5 反宇宙存在的可能性与宇宙起源的设想 389

16.5.1 反宇宙的存在性 389

16.5.2 宇宙物质不对称性、萨哈罗夫条件和宇宙大爆炸起源的设想 390

附录 393

1 有关微观物理观念的摘要 393

2 本书中的物理量符号 401

3 本书涉及的和推算的若干自然常数 401

4 部分外国人名录 40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