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磁兼容技术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刘培国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6346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20页
- 文件大小:131MB
- 文件页数:330页
- 主题词:电磁兼容性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磁兼容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电磁兼容内涵 1
1.1 电磁兼容基本概念 1
1.1.1 电磁兼容概念 1
1.1.2 电磁兼容三要素 2
1.1.3 电磁兼容技术 6
1.1.4 电磁兼容的作用 9
1.2 电磁兼容标准 10
1.2.1 电磁兼容标准化组织 10
1.2.2 电磁兼容标准制定与内容 13
1.3 相关概念间的关系 14
1.3.1 电磁骚扰与电磁干扰 14
1.3.2 电磁敏感和电磁兼容 14
1.3.3 传导干扰与辐射干扰 14
1.3.4 电子对抗与电磁兼容 15
1.3.5 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 15
1.3.6 电磁频谱管理与电磁兼容 16
第2章 信号完整性分析 17
2.1 信号完整性基础 17
2.1.1 信号的时域波形与频谱 17
2.1.2 基本电路元件的物理基础 20
2.2 传输线理论基础 25
2.2.1 传输线方程 25
2.2.2 传输线工作参数与工作状态 28
2.2.3 传输线上的反射与损耗 29
2.3 传输线间的串扰 32
2.3.1 串扰的来源 32
2.3.2 容性耦合与感性耦合 33
2.3.3 近端串扰与远端串扰 33
2.4 差分传输线 35
2.4.1 差分对与差分信号 35
2.4.2 奇模、偶模与差分阻抗 36
2.4.3 差分传输优势 37
第3章 电路与系统的非线性效应分析 38
3.1 电路与系统的非线性效应分析 38
3.1.1 经典的非线性模型 38
3.1.2 带外非线性模型 41
3.2 非线性敏感度的双频测试方法 43
3.2.1 双频测试的基本原理 43
3.2.2 自动双频测试系统硬件配置 47
3.2.3 双频测试案例 51
第4章 复杂系统电磁兼容仿真预测技术 66
4.1 天线电磁兼容性预测 67
4.1.1 简单预测 67
4.1.2 基于高频近似算法的预测 73
4.1.3 基于全波算法的预测 77
4.2 线缆电磁兼容预测 84
4.2.1 传输线模型 85
4.2.2 线缆间串扰预测方法 89
4.2.3 场线电磁耦合预测方法 96
第5章 电磁兼容现场测量技术 107
5.1 系统级EMC现场测量的难点及关键技术 107
5.1.1 系统级EMC现场测量的难点 107
5.1.2 电磁兼容现场测量关键技术 108
5.2 辐射发射特性测试中的环境干扰抑制技术 109
5.2.1 传统的虚拟暗室技术 109
5.2.2 基于阵列信号处理的环境干扰抑制技术 110
5.3 辐射源现场快速测量技术 133
5.3.1 宽带时域EMI测量技术 133
5.3.2 时频结合快速测量技术及其实现 140
5.4 现场测量与分析系统 147
5.4.1 系统集成设计 147
5.4.2 舰船平台的系统级电磁兼容现场测量 151
5.4.3 综合测试与干扰分析案例 158
第6章 电磁兼容设计技术 165
6.1 电磁兼容工程方法 165
6.2 电路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 175
6.2.1 电路方案设计 176
6.2.2 PCB设计 182
第7章 电磁兼容维护技术 188
7.1 电磁兼容维护内涵 188
7.1.1 电磁兼容维护的含义 188
7.1.2 电磁兼容维护的需求分析 188
7.1.3 电磁兼容预知性维护 190
7.1.4 电磁兼容可靠性 191
7.2 电磁兼容模型综合概述 193
7.3 电磁兼容模型综合算法 196
7.3.1 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与设计 196
7.3.2 神经网络方法研究及预测应用 205
7.3.3 群体智能仿生算法分析 216
7.3.4 模糊数学及电磁兼容性能预测应用 220
7.3.5 预测算法混合设计与分析 229
7.4 电磁兼容维护效果评估 231
第8章 电磁兼容评估技术 235
8.1 发射特性分析评估 235
8.1.1 概述 235
8.1.2 非标分析 236
8.1.3 标准分析 242
8.1.4 发射特性分析评估示例 247
8.2 敏感特性分析评估 248
8.2.1 概述 248
8.2.2 非标分析 249
8.2.3 标准分析 250
8.2.4 敏感特性分析评估示例 251
8.3 综合分析评估 252
8.3.1 耦合途径的确定 252
8.3.2 频点匹配 253
8.3.3 普通分析评估 254
8.3.4 非线性分析评估 256
8.3.5 综合分析评估示例 257
8.4 电磁环境适应性分析评估 259
8.4.1 人员活动区的电磁环境 259
8.4.2 燃油加注区域的电磁环境 260
8.4.3 电引爆设备处的电磁环境 260
8.4.4 关键区域分析评估示例 260
8.5 电磁兼容专家系统 261
8.5.1 专家系统的构造 261
8.5.2 专家系统在电磁兼容分析评估中的应用 263
第9章 电磁防护技术 265
9.1 雷电防护技术 265
9.1.1 雷电危害及常用防护措施 265
9.1.2 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影响 266
9.1.3 典型防雷措施 267
9.2 核辐射防护技术 270
9.2.1 核辐射防护基本措施 270
9.2.2 核辐射源安全防护 271
9.2.3 加速器辐射安全 275
9.2.4 同位素辐照装置安全 276
9.2.5 辐射环境安全 277
9.3 强电磁防护技术 278
9.3.1 强电磁脉冲源及强脉冲作用 278
9.3.2 强电磁脉冲耦合途径 280
9.3.3 强电磁脉冲毁伤效应 281
9.3.4 强电磁防护技术 282
9.4 电磁信息泄漏防护技术 287
9.4.1 电磁泄漏的危害 287
9.4.2 系统电磁泄漏产生机理 288
9.4.3 电磁泄漏防护 289
9.5 生物电磁效应及其防护技术 290
9.5.1 生物电磁效应现象 290
9.5.2 生物电磁效应机理 291
9.5.3 电磁环境卫生标准 293
9.5.4 电磁环境影响防护 295
第10章 电磁兼容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 297
10.1 电磁兼容发展现状 297
10.1.1 仿真预测技术 297
10.1.2 设计与全寿命周期控制技术 299
10.1.3 试验与评估技术 300
10.1.4 电磁防护技术 304
10.1.5 电磁兼容与防护材料 310
10.1.6 电磁生物效应 313
10.1.7 电磁兼容与防护标准 313
10.2 电磁兼容发展趋势 314
参考文献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