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证据法学 第3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证据法学  第3版
  • 樊崇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5143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8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82页
  • 主题词:证据-法学-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证据法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1

一、证据法及其证明规则 2

二、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力 3

三、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 3

四、证据制度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4

五、证据制度和经济制度、诉讼制度的关系 5

六、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的经验及其规律 9

第二节 证据法学的体系 10

一、英美法系国家证据法学体系 10

二、大陆法系国家证据法学体系示例 12

四、本书的编写体系安排 13

三、新中国证据法学体系示例 13

第三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14

一、融合研究的方法 15

二、系统研究的方法 15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 15

四、实证研究的方法 16

五、分析研究的方法 16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18

第一节 神示证据制度 19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 19

二、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19

三、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 20

四、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 22

第二节 法定证据制度 24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的历史条件 24

三、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25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 25

第三节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26

一、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 26

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理论和立法 28

三、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 29

第四节 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30

一、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 30

二、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证据法律制度 33

三、新中国的证据法律制度 34

第三章 证据法与诉讼法 37

第一节 证据法与诉讼法的关系 37

一、证据法与诉讼法的不同之处 37

二、证据法与诉讼法的相同之处 38

第二节 证据法与诉讼结构 39

一、诉讼结构的基本分类 39

二、诉讼结构与证据法 41

第三节 证据法与审判方式改革 46

一、混合式诉讼与证据法 47

二、我国的审判方式改革 49

三、我国当前的证据法 50

第四章 证据法的原理 57

第一节 证据法原理概述 57

一、证据法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57

二、证据法原理的基本体系 58

三、证据法原理的基本内容 59

第二节 诉讼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66

一、诉讼认识的要素 66

二、诉讼认识的内在过程 70

三、诉讼认识的原则和方法 73

四、诉讼认识的结果 75

一、诉讼认识的外在过程 78

第三节 诉讼认识论:程序正义论 78

二、程序正义论 79

第四节 诉讼认识论与证据法 81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程序正义论的关系 82

二、诉讼认识论与证据法 84

第五章 证据规则 86

第一节 证据规则的概念、功能 86

一、证据规则的概念 86

二、证据规则的法律属性 87

三、证据规则的功能 88

第二节 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与完善 90

一、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 90

二、完善证据规则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96

三、完善证据规则的意义 99

一、证据规则的历史发展 100

第三节 外国证据规则简介 100

二、证据规则的种类 102

三、证据规则的主要内容 104

第四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107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 107

二、非法证据的可采性 108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作用 111

第五节 相关证据规则 113

一、相关证据规则的概念 113

二、外国有关相关证据规则的规定 113

三、我国对证据关联性的规定 116

第六节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116

一、传闻证据规则的概念 116

二、排除传闻证据的理由 117

三、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 118

四、传闻证据规则的价值 120

第七节 自白和补强证据规则 122

一、自白和补强证据规则的概念 122

二、关于被告人自白规则 124

三、关于补强证据规则 129

第六章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131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131

一、证据与诉讼证据 131

二、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131

第二节 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 132

一、证据的客观性 132

二、证据的关联性 133

三、证据的合法性 134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 136

一、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 136

二、证据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 138

第七章 证据的种类 140

第一节 物证 140

一、物证的概念 140

二、物证证明力的特点 141

三、物证的意义 141

四、物证的收集及保管 142

五、物证的审查判断 145

第二节 书证 148

一、书证的概念及意义 148

二、书证证明力的特点和分类 150

三、书证的提供、收集与审查判断 152

第三节 证人证言 156

一、证人证言的概念、意义 156

二、证人的条件、权利、义务 157

三、收集证言的基本程序 165

四、证人证言证明力的确定 166

第四节 被害人的陈述 169

一、被害人陈述的概念、意义 169

二、被害人陈述证明力的特点 171

三、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和审查判断 171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176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意义 176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明力的特点 178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和证明力的确定 179

第六节 当事人的陈述 186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意义 186

二、自认 191

四、询问当事人及对当事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196

三、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及其陈述的证明力的特点 196

第七节 鉴定结论 198

一、鉴定结论的概念、意义 198

二、鉴定人的条件、权利和义务 200

三、鉴定结论证明力的特点和审查判断 203

第八节 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 205

一、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概念、意义 205

二、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证明力的特点 207

三、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内容与制作 207

四、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的审查判断 211

第九节 视听资料 212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意义 212

二、视听资料证明力的特点 214

三、视听资料的收集和证明力的确定 215

二、证据分类的意义 218

一、证据分类的概念 218

第一节 证据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218

第八章 证据的分类 218

三、世界各国证据分类简介 219

第二节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220

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概念 220

二、划分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意义 221

三、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 221

第三节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222

一、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概念和区分标准 222

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特点和运用 223

第四节 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 226

一、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概念和区分 226

二、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运用规则 226

第五节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227

一、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 227

二、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证明力的特点 228

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230

第六节 本证和反证 231

一、本证和反证的概念 231

二、区分本证和反证的意义 233

第九章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234

第一节 证据的收集 234

一、收集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234

二、收集证据的范围和渠道 238

三、收集证据的原则和要求 238

四、收集证据的方法 245

第二节 证据的保全 247

一、证据保全的概念、意义 247

二、证据保全的种类 250

三、证据保全的程序和要求 251

一、证明的概念 254

第一节 证明制度概述 254

第十章 证明概述 254

二、人类历史上不同的诉讼证明制度 256

三、证明制度的构成 258

四、证明的种类 259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 260

一、“三大”诉讼证明的共同特征 260

二、“三大”诉讼证明的不同之处 260

第十一章 证明对象 262

第一节 证明对象概述 262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和意义 262

二、证明对象的内容 264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267

一、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267

二、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270

三、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272

第十二章 证明责任 275

第一节 证明责任概述 275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 275

二、证明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77

三、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理论研究 279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承担 281

一、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281

二、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284

三、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296

第十三章 证明标准 304

第一节 证明标准概述 304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和意义 304

二、关于证明标准的理论观点 305

三、外国立法中的证明标准 307

一、我国证明标准的特点 309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309

二、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311

三、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314

四、程序法事实的证明标准 316

第十四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 318

第一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和意义 318

一、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 318

二、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的本质属性 319

三、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的证明标准 321

四、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的收集 324

五、审查判断证据的意义 325

第二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 325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审查判断证据的思想武器和 325

理论前提 325

二、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合法是审查判断证据的核心 327

一、个别审查 331

第三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 331

二、侦查实验 332

三、辨认和对质 332

四、技术鉴定 334

五、综合审查 334

第十五章 推定和司法认知 337

第一节 推定 337

一、推定概述 337

二、法律上的推定 347

三、事实上的推定 353

第二节 司法认知 356

一、司法认知概述 356

二、司法认知的范围 361

三、司法认知的规则 36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