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中国哲学史 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冯达文,郭齐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4363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1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编中国哲学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3
第三编 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 3
绪论 3
一、社会历史概况 3
二、儒、佛、道三教的并存与相互吸取 5
三、时代思潮与“造道”风尚 9
四、宋元明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与学术路径 10
第一章 道学初创 15
第一节 北宋三先生 15
第二节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易通》 17
一、“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 17
二、以“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 20
第三节 邵雍的先天“象数”学 22
一、先天象数学的心学特征 22
二、“合一衍万”的宇宙推衍程序 24
三、“元会运世”的宇宙终始之数 25
四、“皇帝王霸”的社会历史观 27
第四节 王安石的变法哲学 28
一、气为道本的宇宙生成论 29
二、“新故相除”的自然、历史发展观 30
第五节 沈括的科学观 32
第二章 张载的本体论与境界论 37
第一节 对佛道的批判 38
一、批评佛道的本体观 38
二、批评佛道的生死观 40
第二节 “太虚即气”与“天道神化” 41
一、“虚空即气”与“一物两体” 41
二、“天”“道”与“神”“化” 44
第三节 “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 46
一、“内外之合”与“大其心” 46
二、道德体验的“诚明所知” 47
第四节 “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 48
第三章 程颢、程颐的“义理之学” 51
第一节 “惟理为实”的本体论 52
一、“理”与“天理” 52
二、“理”与“阴阳”、“动静” 53
第二节 识仁定性的诚敬工夫论 55
一、修养工夫论的根据 55
二、修养工夫论的方法 56
第三节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与修养论 57
一、命、理、性、心的同一 57
二、知行互动、格物穷理与操持涵养 58
第四节 “与物同体”的理想论 60
一、“以义安命”与“乐天知命” 60
二、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61
第五节 两宋之际的理学传绪 62
第四章 朱熹的理学 65
一、“无极而太极” 66
第一节 理气论 66
二、“理”与“气”不离不杂 67
三、“理”“气”先后的问题 69
四、“理一分殊”与“生生之理” 71
第二节 心性论 73
一、朱子论“性”:继善成性、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74
二、朱子论“心”:心与理一、心主性情 77
第三节 居敬穷理论 79
一、居敬立己 80
二、格物穷理 81
第四节 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 82
第五章 陆九渊的心学 85
第一节 “心即理”的宇宙观 86
一、理与心的涵义 86
二、心与理的关系 87
第二节 “发明本心”的修养论 88
一、发明本心 89
二、存养本心 90
三、自作主宰 91
第三节 “切己自反”的致知论 92
一、切己自反,直指本心 92
二、优游读书,精熟为贵 93
第四节 吕祖谦与鹅湖之会 94
一、思想特色 95
二、鹅湖之会 96
第五节 朱陆之争 98
一、争论的问题 98
二、争论的实质及其意义 99
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 101
第一节 陈亮的事功思想及其与朱熹的学派论争 103
一、事功与“道”、“德”、“理” 103
二、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105
三、关于“天理”与“人欲” 107
第二节 叶适的功利之学 109
一、在事功中建构皇极与“弓矢从的” 109
二、正义谋利,明道计功 111
第七章 陈献章、湛若水的心学思想 114
第一节 元代的朱陆之学 114
一、儒学初传 114
二、定朱学于一尊 115
三、朱陆合流 116
第二节 陈献章的自得之学 118
一、成学经历 118
二、以自然为宗 120
三、归于自得 121
第三节 湛若水与“心体物而不遗” 122
一、心体物而不遗 123
二、随处体认天理 124
三、湛若水心学的特殊走向 125
第八章 王守仁的心学体系 128
第一节 “心即理”说 129
一、“心即理”的提出 129
二、“心即理”的论证 130
第二节 “知行合一”说 132
一、“知行合一”提出的角度 132
二、“知行合一”的层次 134
三、“知行合一”说的意义 136
第三节 良知与“致良知” 137
一、良知的含义 137
二、良知与“致良知” 138
第四节 本体、功夫与境界 139
一、本体 140
二、功夫 141
三、境界 142
第五节 王守仁心学的历史地位与双重影响 143
第九章 罗钦顺、王廷相的气学 145
第一节 气本论的复兴 146
第二节 罗钦顺的“理气一物”说 148
一、“理只是气之理” 149
二、理一而分殊 150
第三节 王廷相的元气实体说 151
一、气是实体 151
二、理载于气 153
第四节 气本论对程朱理学的继承、批评及其意义 155
一、明代气学的特殊指向 156
二、气本论与程朱理学 157
第十章 刘宗周对宋明理学的继承与总结 160
第一节 意、念之辨 161
一、“意”为心之本 161
二、化念归思 163
第二节 慎独与诚意 164
一、以“独”为本体,以“慎独”为工夫 165
二、“诚意”新说 166
第三节 对心学、气学、理学的整合及其对黄宗羲的影响 168
第四编 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 175
绪论 175
一、市民阶层的崛起与泰州学派 175
二、心学的平民化与世俗化——王艮、罗汝芳 177
三、理欲之防的松动 179
四、李贽的“童心说”与异端思想 182
五、晚明的世俗之风与东林党的议政活动 185
六、明清启蒙思潮的特点 187
第一章 黄宗羲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 192
第一节 批判专制政治的社会史观 193
一、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 193
二、对未来社会的设计 195
第二节 “盈天地皆心”与“盈天地间皆气” 197
二、盈天地间皆气 198
一、“盈天地皆心” 198
三、工夫所至,即其本体 199
第三节 “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 200
一、尊重史实,勾勒特征 201
二、推崇创新,辨析源流 202
第四节 浙东学派的哲学思考 204
一、“史学所以经世” 204
二、“六经皆史” 205
第二章 方以智的科学哲学思想 207
第一节 “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 208
一、“质测即藏通几”,“通几护质测之穷” 209
二、质测通几不可偏废 210
第二节 “气——火”统一的一元世界观 212
一、一切物皆气所为 212
二、物物之生机皆火 213
第三节 矛盾说与认识辩证法 214
一、“相反相因”的发展观 215
二、“心物交格”的认识论 217
第三章 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219
第一节 “太虚一实”、“理依于气”的宇宙观 220
一、对“气”范畴的新规定 220
二、“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 222
三、“天下惟器”,“尽器则道在其中” 223
第二节 “天地之化日新”的变化发展观 224
一、“动静皆动”、“天地之化日新” 224
二、“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的矛盾观 226
三、“奉常以处变”、“变不失其常”的常变观 227
第三节 “日生日成”的人性论 228
第四节 能必副所、行可兼知的认识论 229
一、能必副所 229
二、以心循理 230
三、知行相资以为用 232
四、“善动化物”、“以人造天”的新天人观 233
第五节 “理势合一”、“即民见天”的社会史观 234
一、“今胜于古”的进化史观 234
二、“理势合一”与“即民见天” 235
三、“天理寓于人欲”的理欲关系说 236
第六节 王夫之哲学的历史地位 237
第四章 颜元、李塨与实学学派 240
第一节 颜元对理学的批判 240
第二节 “格物”新解与重“习行”的认识论 242
第三节 实学的经世指向 244
第四节 李塨与考据学的兴起 245
第五章 戴震的哲学倾向 248
第一节 “气化即道”的宇宙观 249
第二节 “察分理”与“去蔽”的知性精神 251
第三节 “血气心知”与新理欲观 253
第五编 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哲学发展绪论 259
一、近代中国哲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259
二、近代中国哲学的特点与阶段 260
第一章 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变革思潮 264
第一节 龚自珍、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 265
一、龚自珍的“改革”主张与“心力”论 265
二、魏源的“变古”思想与知行观 268
第二节 洪秀全、洪仁玕的农民变革思想 270
一、洪秀全的农民变革思想 271
二、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273
第三节 王韬、郑观应的改良主义思想 274
一、王韬的“变古以通今”思想 275
二、郑观应与《盛世危言》 276
第二章 戊戌维新运动中的哲学启蒙 279
第一节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280
一、具有近代特点的“元气”说 281
二、强调“全变”的进化论 282
三、“三世进化”的历史观 284
第二节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 286
一、“以太”即“仁”的自然观 287
二、“冲决网罗”的历史观 288
第三节 严复的哲学思想 291
一、“质力相推”的科学自然观 292
二、“心体为白甘”的经验认识论 294
三、“物竞天择”的历史进化论 296
第三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哲学思想 300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的社会思潮 300
一、革命与保皇之争 300
二、邹容与陈天华 301
第二节 章太炎的哲学思想 303
一、早期的自然观和认识论 304
二、从科学进化论到俱分进化论 308
三、后期“自贵其心”的无神论新宗教 310
第三节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312
一、宇宙演化论 314
二、“知难行易”说 316
三、民生史观 319
四、孙中山哲学的历史影响 322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与中西古今哲学的融会 324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中的哲学论争 324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324
二、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 326
三、梁漱溟的生命哲学 330
四、“科学与玄学论战” 334
第二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337
一、科学与哲学的划界 338
二、“体用不二”与“翕辟成变” 339
第三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343
一、“真际”与“实际” 343
二、“新理学”的基本结构 345
三、人生境界论 349
一、“元学的态度”与“知识论的态度” 352
第四节 金岳霖的“道论” 352
二、“道是式—能” 354
三、“无极而太极是为道” 358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361
第一节 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大钊 362
一、从民彝史观到唯物史观 363
二、对唯物史观的传播与阐发 366
三、“个性解放”与“大同团结” 369
第二节 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370
一、《现代社会学》对唯物史观的阐释 372
二、《社会学大纲》对唯物辩证法的阐释 374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 381
一、毛泽东哲学形成的条件 382
二、从本体论到“实践论” 385
三、辩证思维与中国智慧 389
编者后记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