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简明中国宗教史读本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简明中国宗教史读本
  • 牟钟鉴,张践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6722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603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622页
  • 主题词:宗教史-中国-通俗读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简明中国宗教史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宗教 1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自然崇拜 3

一 宗教观念的发生和自然崇拜的形成 3

二 天象山川动植物崇拜 5

三 农业祭祀 7

四 自然崇拜与原始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9

第三节 鬼神崇拜 11

一 灵魂与鬼魂观念 11

二 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及其社会意义 12

三 父系氏族社会的葬俗及其社会意义 15

四 葬俗与原始文明 17

第四节 图腾崇拜 18

一 图腾崇拜是典型的氏族宗教 18

二 考古学中的图腾资料 19

三 文献学中的图腾资料 20

四 民俗学中的图腾资料 21

五 图腾崇拜的社会文化意义 22

六 图腾崇拜与龙凤文化 23

第五节 祖先崇拜 26

一 生殖崇拜与祖先观念的产生 26

二 女始祖崇拜与感生传说 28

三 男始祖崇拜与英雄神话 29

四 祖先崇拜与传统伦理 31

第六节 原始祭祀、巫术、占卜 33

一 祭坛、祭器 33

二 巫术 34

三 占卜 35

第七节 中国原始宗教的历史特点 36

第二章 夏、商、周宗法宗教的高度发展及其转化 38

第一节 夏、商、周宗教综述 38

第二节 古代宗教的形成时期——夏、商 40

一 传说中的夏代宗教生活 40

二 商人的“上帝”及其“帝廷” 41

三 古代宗教与宗法血缘制度 43

四 职业巫师及其社会作用 45

第三节 古代宗教的鼎盛时期——西周 47

一 商、周之际的社会变革和宗教变革 47

二 “以德配天”的宗教伦理化 50

三 周代祭祀制度及其社会作用 52

四 周代政教合一的“明堂”制度 56

第四节 古代宗教动摇与转化时期——春秋战国 59

一 “礼崩乐坏”——宗教大厦的崩颓 59

二 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宗教观 61

三 墨子“明鬼”、“兼爱”的宗教观 64

四 道家“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的宗教观 66

五 法家的宗教观 67

六 战国时期的“五帝”崇拜和神仙方术之学 69

第三章 秦汉宗法宗教的法典化与佛教、道教的初兴 72

第一节 概述 72

第二节 秦王朝的宗教信仰 73

一 秦的宗教祭祀 73

二 秦朝的官方宗教信仰 74

三 秦始皇的方仙崇拜 75

第三节 汉代的国家宗教 76

一 五帝和太一神崇拜 76

二 国家宗教典制的修建与《三礼》中的宗教理论 77

三 阴阳灾异说与谶纬的流行 80

四 《白虎通》与宗法性宗教的法典化 84

第四节 道教的孕育与产生 85

一 道教的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 85

二 《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 87

三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 90

第五节 佛教的传入与初兴 94

一 佛教的始传与流行 94

二 佛经的传译 95

三 《理惑论》与三教争论的肇始 98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勃兴发展的宗教 101

第一节 概述 101

第二节 国家宗法宗教的整顿 103

一 宗法宗教的神鬼系统 103

二 宗庙祭祀系统 105

三 宗法宗教的政治文化功能 107

第三节 道教的成熟与定型 108

一 道教主要流派的演变及道书大量涌现 108

二 《黄庭经》的道教内养理论 112

三 葛洪《抱朴子》中的长生修炼论 115

四 寇谦之对北魏天师道的清整 117

五 陆修静对南天师道的整顿 119

六 陶弘景集南北朝道教之大成 121

第四节 佛教的迅速传播和发展 123

一 佛教迅速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 123

二 道安与早期般若学上的“六家七宗” 125

三 鸠摩罗什和僧肇的大乘空宗思想 129

四 慧远的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说 132

五 道生的涅槃佛性说 134

六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137

第五节 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 141

一 三教的状况与相互关系 141

二 儒、释、道三教几次大的理论冲突 142

三 三教冲突的政治表现——限佛、灭佛与兴佛 146

四 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148

第五章 隋唐时期发达的多元宗教 152

第一节 概述 152

第二节 三教并奖政策与三教并习风气 153

一 三教并奖政策的确立 153

二 三教之间的斗争 155

三 三教融合与三教兼修 157

第三节 宗法性国家宗教祭礼的整饬 159

一 宗教祭礼的规范化 159

二 祭天仪制的讨论与修订 161

三 祭祖仪制的讨论与修订 163

四 其他宗教祭祀仪制的讨论与修订 165

五 国家宗教与唐代文化 167

第四节 佛教的繁荣与衰落 168

一 君主的狂热崇佛与会昌灭佛 168

二 佛教经籍的翻译与撰述 172

三 隋代盛行的天台宗、三论宗和三阶教 175

四 玄奘西行与唯识宗 181

五 注重理论思辨的华严宗 185

六 中国化的佛教流派——禅宗 188

七 律宗、净土宗和密宗 193

八 唐蕃和婚与藏传佛教前弘期 199

九 佛教与隋唐文明 201

第五节 道教的隆盛 205

一 皇室崇道情况 205

二 道教清修无为理论的发展 208

三 外丹道的兴盛、危机与钟吕内丹道的兴起 211

四 道教与隋唐文化 214

第六节 西来新宗教的流行 216

一 景教的流行 216

二 伊斯兰教的初传 218

三 祆教的流传 220

四 摩尼教的流传 221

五 西来宗教的流传与唐代文化 223

第六章 辽、宋、金、西夏时期的宗教 225

第一节 概述 225

第二节 辽代的原始信仰及佛教的盛行 227

一 民族传统信仰及其汉化倾向 227

二 佛教的流行及其特点 229

三 辽地佛教与社会文化 233

第三节 宋朝诸教的融合与发展 235

一 国家宗教祀典的修订 235

二 佛教的禅教并重与佛儒合流 241

三 道教的兴旺 261

四 摩尼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与祆教的状况 270

第四节 西夏王朝以佛教为主的宗教信仰 275

一 原始巫术与神灵崇拜 275

二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278

三 西夏文大藏经的产生与历史地位 284

第五节 金朝宗教的兴盛 285

一 女真宗教旧俗和国家宗教礼制的建立 286

二 佛教的继续流行 289

三 河北新道教的出现和发展 293

四 西藏佛教的再弘传及宗派的形成 304

第七章 元代繁荣发展的宗教 312

第一节 概述 312

第二节 官方宗教礼仪的建设与特点 313

第三节 国家帝师制度与汉地佛教 316

一 蒙古贵族的崇佛政策 316

二 佛教的发展及其管理制度 317

三 独特的帝师制度 320

四 汉地佛教继续发展 322

五 佛教与元代文明 325

第四节 云南上座部佛教 326

一 上座部佛教的传入 327

二 理论与经典 328

三 教派、僧阶与寺院制度 329

四 上座部佛教与傣族社会文化 332

第五节 全真道的繁荣与江南道教的流行 334

一 丘处机与全真道的兴衰 334

二 江南正一道 339

三 江南净明道 341

第六节 也里可温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振兴 344

一 也里可温教——基督教的第二次传入 344

二 伊斯兰教的盛行 346

三 犹太教士的增加 350

第七节 白莲教的崛起与元末社会变革 350

第八章 明代多元融合与民间化过程中的宗教 353

第一节 宗法宗教祀典的后期发展与完备 353

一 郊祀 355

二 社稷、日月、先农、先蚕和高禖 356

三 神祇坛和天上之神与地上之神 357

四 历代帝王、圣贤、功臣之祀 358

五 宗庙 359

六 丧礼与丧服之制 360

第二节 三教融合中的佛教 360

一 宗教政策及管理制度 361

二 宗喀巴的宗教改革 363

三 禅宗两大派系及其代表人物 366

四 其他诸宗 372

五 明末佛教四大家 374

第三节 道教的世俗化与符箓派的荣盛 379

一 王室与道教 379

二 两大教派及其思想 382

三 《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 386

第四节 基督教的再次传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388

一 传教士想方设法进入中国 388

二 天主教的儒学化 390

三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冲突 392

四 明末传教事业的再度兴盛 393

第五节 伊斯兰教的新发展和儒化倾向 395

一 明王朝与伊斯兰教 395

二 经堂教育的兴起 398

三 汉文译著的出现 399

第六节 民间宗教的活跃与发展 401

一 民间宗教的兴旺与白莲教的演变 401

二 罗教及其衍支东西大乘教与老官斋教 403

三 黄天教和弘阳教 406

四 三一教及其特点 409

五 明代民间宗教的共性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411

第九章 清前期的国家宗教政策与诸教的分化发展 414

第一节 国家宗教祭祀与民间祖先崇拜 414

一 清代《礼典》的修订与规格 414

二 尊孔与祭孔 416

三 满族宗教旧俗的保存和演化 417

第二节 佛教的发展与转衰 419

一 诸帝的崇佛活动及管理制度 419

二 禅宗的派系及流衍 422

三 其他各宗 424

四 藏传佛教的发展及清廷的管理政策 426

第三节 道教的延续与道教文化的扩散 430

一 正一道的衰落 430

二 全真道的中兴 431

三 《道藏辑要》和新道书 434

第四节 民间宗教在镇压中继续勃兴 435

一 民间宗教发展概况与清廷的禁灭政策 435

二 八卦教(含清水教、天理教)的兴衰 437

三 其他教派的活动 442

四 民间宗教的社会文化意义 447

第五节 伊斯兰教的演进与磨难 447

一 清廷对伊斯兰教的政策 448

二 伊斯兰教中国教派和门宦的形成 450

三 伊斯兰教汉文译著的活跃 454

四 伊斯兰教与回民起义 457

第六节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碰撞及清廷的禁教 459

一 清初基督教的顺利传播 459

二 教会内部的礼仪之争与康熙政策的转变 462

三 雍、乾、嘉三朝的禁教与教案 464

四 东正教及基督教新教的传入 466

第十章 清后期的宗教 470

第一节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晚景 471

一 国家宗教祀典的若干变动 471

二 祭孔的升格和孔府的祭事 472

三 民间祭天祭祖及其他宗教风俗 473

四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终结与流延 476

第二节 佛教僧团的衰落与佛学研究的勃兴 477

一 清代后期佛教发展大势 477

二 佛教宗派的苟延 479

三 居士成为佛学的主流 483

四 世俗学者的佛学研究 485

第三节 道教的衰微与延续 489

一 道光以后正一道天师状况 489

二 晚清之全真道 490

三 道教文化继续向社会扩散 494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厄运和搏进 497

一 穆斯林起义与清廷的高压政策 498

二 伊斯兰教教派和门宦的流变 500

三 伊斯兰经学与汉文译著的成就 501

第五节 近代社会矛盾旋涡中的基督教 504

一 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的作用 504

二 基督教各派在华传布 505

三 基督教与太平天国 507

四 风起云涌的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 509

五 教会对西方文化的传播 512

第六节 民间宗教与秘密会社 513

一 八卦教的后期演变及其与农民运动的关系 513

二 天地会、哥老会与太平军、辛亥革命 514

三 义和团运动与民间宗教信仰 516

四 真空教、斋教、一贯道 518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的宗教 521

第一节 概述 521

第二节 佛教的“复兴”与改良运动 522

一 开始向现代宗教形态过渡的佛教 522

二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兴起 525

三 佛教大师的活动与思想 527

四 著名学者卓有成效的佛学研究 532

五 藏传佛教在诸多矛盾中艰难发展 535

第三节 道教的衰微与复苏 537

一 政治时运影响道教命运 537

二 道教学者重建道教理论的努力 538

三 近代教外道教学术研究的兴起 541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新气象 543

一 进入转折和动荡时期的中国穆斯林 543

二 穆斯林宗教社会团体的产生与发展 544

三 伊斯兰学术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545

四 著名中国穆斯林学者的活动和贡献 547

五 新疆的伊斯兰教及杨增新的宗教政策 550

第五节 民间宗教信仰概貌 554

一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余波与散化 554

二 民间秘密宗教的流衍与公开化 556

第六节 基督教加速发展及其社会作用 560

一 基督教顺利发展的内外条件 560

二 基督教各派的流布 562

三 基督教与民国政治 567

四 基督教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及其贡献 571

第十二章 中国宗教史的简要回顾 574

第一节 中国宗教史的发展阶段 574

一 原始时期 574

二 三代时期 574

三 秦汉时期 575

四 魏晋至宋元时期 575

五 明清时期 576

六 民国时期 577

第二节 中国宗教的历史特点 577

一 原生型宗教的连续存在和发展 577

二 皇权始终支配教权 578

三 多样性和包容性 579

四 人文化和世俗化 581

五 三重结构的衔接与脱节 582

六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明显差异 584

第三节 中国宗教的历史作用 585

一 宗教与中国政治 585

二 宗教与中国经济 589

三 宗教与中国哲学 590

四 宗教与中国道德 593

五 宗教与中国文学艺术 596

六 宗教与中国科学技术 598

七 宗教与中国民俗 600

八 宗教与内外文化交流 60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