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文课程的目标 理念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导读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语文课程的目标  理念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导读
  • 杨再隋,刘中林,夏家发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558218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279页
  • 主题词:语文课-课程标准-教学研究-中小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语文课程的目标 理念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导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9

一、语文课程的属性 9

二、语文课程的历史溯源 12

三、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6

四、语文课程的地位 28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31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1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6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0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5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 48

一、思想引导,把握特点 48

二、整体性与阶段性统一 50

三、目标具体,亲和教师 54

四、留有空间,利于创造 56

第四章 语文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分析 57

一、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58

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61

三、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4

四、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尊重多样文化 69

五、情感、信心、习惯、方法 71

六、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78

七、增强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93

第五章 第一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分析 97

一、激发兴趣,打好自主学习的基础 97

二、从“感兴趣”入手,打好自由阅读和自由表达的基础 98

三、培养美感,打好人文素养的基础 99

四、区别识写要求,多认少写,打好识字基础 100

第六章 第二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分析 106

一、抓住听说读写的连接点,促进语文能力协调发展 106

二、落实各自任务,促进语文能力全面提高 110

三、遵循儿童认识事物规律,抓好作文起步 117

第七章 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分析 121

一、继续夯实基础,重视读写速度 121

二、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23

三、倡导个性化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126

四、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29

五、注重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130

第八章 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分析 133

一、拓展阅读范围,增强学生人文底蕴 133

二、强化感受体验,进行探究阅读 138

三、注重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 139

四、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 140

五、坚持个性表达,激发创新精神 141

六、在言语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145

七、在自主的语文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147

第九章 对教学的建议 149

一、提出教学建议的课程背景 149

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53

三、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158

四、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165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68

六、遵循客观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171

七、具体建议 173

第十章 语文课程评价 190

一、语文课程评价概述 190

二、语文课程评价原则 191

三、语文课程评价方法 194

四、语文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 195

五、课程评价的具体建议 199

第十一章 教材编写建议 208

一、编写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 208

二、突出语文学科特点,指明编写方向 211

三、语文教材编写的几个技术问题 214

第十二章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217

一、课程资源的特点 217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223

三、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228

后记 23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