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 上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  上
  • 许苏民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14441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12页
  • 文件大小:116MB
  • 文件页数:636页
  • 主题词:比较哲学-研究-中国、西方国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大西洋的潮汐被中国的月亮牵引着”——近四百年西方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之概述 1

一、中学西渐的历史分期、特点及其规律性的考察 1

(一)中学西渐的历史分期 2

(二)西方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的特点 8

(三)几点带有规律性的启迪 13

二、西方哲人如何论证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 18

(一)从特定的哲学观出发所作的论证 19

(二)从中西思想和学派的相似性所作的论证 23

(三)中国哲学内在精神的探究 28

三、西方学者如何回应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质疑 35

(一)关于is、essence及其他 35

(二)雷蒙·道森的启迪和回应 39

(三)弗朗索瓦·于连的“歪打正着” 44

第一章 16—18世纪20年代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51

一、“发现的时代”——16—17世纪的西欧文化背景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51

(一)“人的重新发现”与“世界的重新发现”——西欧中世纪传统观念的危机 51

(二)“对中国人来说追求善和热爱哲学是一致的”——16—17世纪的中国哲学西渐 53

(三)关于“中国礼仪之争”及其他——17世纪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中心环节与争论的主要问题 58

二、在中国发现理性之光——利玛窦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63

(一)“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论中西哲学形上学之异同 65

(二)“人所异于禽兽者非几希”——论中西哲学人性论之异同 71

(三)“儒教的箴言完全符合良心的光明与基督教的真理”——论儒教与基督教的异同 76

(四)“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但能在哲学上超过西方”——论利玛窦中国哲学观的内在矛盾 79

三、一篇比较哲学研究的奇文——龙华民《灵魂道体说》的中西哲学观 81

(一)“二者皆能实体乎物”——论“灵魂说”与“道体说”同具哲学形上学的四大特征 82

(二)“神明之体,造先之先”与“有体无为,造先莫先”——论“灵魂”与“道体”的确切含义 84

(三)“与物同之道体”和“与物异之灵魂”——论“灵魂说”与“道体说”的五大区别 87

四、寻找中国智慧的光亮——笛卡尔、培尔、维科与中国哲学 92

(一)来自中国的“自然之光”——笛卡尔与中国哲学 93

(二)在中国发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真理”——比埃尔·培尔的中国哲学观 96

(三)中国和雅典:“竟用同样的诗性方式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维科论中国哲学家的“诗性人物性格” 104

五、孔子:是中国的苏格拉底,还是塞涅卡?——拉莫特·勒瓦耶、费内隆、李明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07

(一)“孔子——中国的苏格拉底”——拉莫特·勒瓦耶在1642年提出的著名命题 107

(二)“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对话”——费内隆论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思想分歧 114

(三)“孔子:中国的塞涅卡”——李明(勒孔德)的中西哲学观 120

六、“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马勒伯朗士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28

(一)完美的精神实体与不完美的人间秩序——论基督教的“上帝”与宋儒之“天理”的根本差异 130

(二)人能不能认识永恒的绝对真理?——论基督教哲学与宋明理学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131

(三)独立自由之“神”与依附必然之“理”——基督教哲学与宋明理学在自由与必然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132

(四)程朱理学与基督教哲学微妙差异之辨析——论马勒伯朗士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局限性 134

七、“西方女神的美”与“中国人民的善”——莱布尼茨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37

(一)“两只眼”与“一只眼”之辨——《中国近事》序言中的中西哲学观 137

(二)“中国哲学比希腊哲学更接近基督教神学”——《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解析 144

(三)单子论、先定和谐说、二元算术及其他——中国哲学对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 152

八、“悟出中国人处世治国的隐深莫测的哲学基础”——沃尔夫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58

(一)“哲学的真正基础在人的自然性的力量之中”——论哲学评判的标准与中国哲学的基础 159

(二)“中国人的哲学基础同我个人的哲学基础完全一致”——中国的“实践哲学”与沃尔夫的伦理学 166

(三)“应该像中国人那样通过研究哲学来解决新问题”——儒家的国家观与沃尔夫的“开明专制”理论 169

九、“我们的缪斯是学堂,他们的是生活”——门肯与1727年拉丁文本《中国哲学史》 173

(一)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哲人的智慧——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目的 174

(二)“为了在心中浇灌甜美的德行和伦理”——论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177

(三)漫游于中国哲学和历史文典的世界——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与哲学史料 183

第二章 18世纪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89

一、情妇政治·中国趣味·启蒙运动——18世纪法国文化背景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89

(一)从“洛可可风格”到“启蒙运动”——法国上流社会和民间的中国文化热 189

(二)“中国哲学同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同样完美”——18世纪的中国哲学西渐 191

(三)“孔子:培育和守护18世纪启蒙运动的圣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中心环节与争论的主要问题 194

二、中国哲学自然神论之普世性的发现——伏尔泰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201

(一)“人类理性所能形成的最圣洁的看法”——中国“哲学家的自然宗教”与各民族自然宗教之比较 203

(二)回应“中国礼仪之争”对儒学的责难——对中国哲学基本观念的诠释及其为儒学所作的辩护 209

(三)孔子:中国的爱比克泰德——论孔子学说与爱比克泰德学说一样纯粹和合乎人情 214

(四)理性与启示,圣人与先知——中国哲学的“自然宗教”与基督教的比较 220

三、从儒家政治哲学中发现“共和政体因素”——孟德斯鸠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225

(一)“古代哲学不是别的,就是治国的学问”——论儒学与斯多葛学派的相通之处 226

(二)“中国统治者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获得成功”——论儒家礼教为中国“民族的一般精神” 229

(三)“经典给专横权力划定范围”——论儒家“伟大的天才”智慧 234

(四)“基督教不可能与儒家礼教相配合”——论儒家礼教与基督教的根本差异 238

四、“一部《论语》胜过于希腊七圣之语”——魁奈的中国哲学文化观 242

(一)“指导中国人生活的理性之光”——论中国哲学的“完美的自然法观念” 244

(二)“美好生活的艺术也就是良好统治的艺术”——论中国古代经典、学者的宗教与哲学 249

(三)“一个按照自然法建立起来的国家”——对孟德斯鸠中国观的批评 253

五、“他们有两只眼,我们只有一只眼”——狄德罗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256

(一)伏羲:“中国的赫尔墨斯或俄尔甫斯”——论中国哲学的起源、《易经》和莱布尼茨的发现 258

(二)孔子:是中国的苏格拉底,还是阿拉克萨哥拉——孔子和先秦儒家哲学与古希腊罗马哲学的比较 262

(三)挑战西方学者思维能力的宋明理学——论中国的“中世纪哲学” 266

(四)“善意与道德的科学居一切科学的第一位”——东西方精神之比较及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精辟概括 269

六、“谛听自己良知声音的真正哲学”——中国哲学对卢梭思想的微妙影响 273

(一)良知与理性孰先? 275

——“真正的哲学只消返求诸己” 275

(二)自然与文明孰优?——文明否定论的中国哲学渊源 278

(三)“努斯”与“逻各斯”孰高?——自然神论、公共意志论与中国哲学 282

第三章 19世纪德国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287

一、在浪漫主义和哲学精神风行的国土上——19世纪德国的文化背景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287

(一)“在思想中、哲学中经历自己的未来历史”——“狂飙突进”运动与德国古典哲学 287

(二)通过英国和法国学者的译介来了解中国——19世纪的中国哲学西渐 292

(三)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中心环节与争论的主要问题 297

二、揭开19世纪德国比较哲学研究的序幕——康德、赫尔德、谢林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探索 301

(一)“住在哥尼斯堡的中国人”——康德关于孔子和老子哲学的论述 302

(二)“专制帝国中产生不出第二个孔子”——赫尔德论儒家传统的保守性 307

(三)反对“主观臆想”,斥责“平庸浅薄”——谢林对康德的中国哲学观的批评及其他 315

三、中国哲学:形式上的抽象普遍观念——黑格尔的中国哲学观 324

(一)“精神的太阳最初从中国升起”——论衡量一个民族有没有哲学的唯一标准 326

(二)“西塞罗的《政治义务论》比孔子所有的书更好”——论东方哲学的特性、孔子哲学与伦理政治 331

(三)“中国人尚且不知道造成哲学兴趣的要点”——论《易经》哲学和道家哲学 336

(四)“比较方法只能作为真正的概念式的知识的预备工作”——关于中国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影响 341

四、“东方的同一性”与“西方的差异和对立”——费尔巴哈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344

(一)“谢林对东方的向往与黑格尔对东方的贬抑”——论东西哲学的根本差异 345

(二)“灵魂之适合于中国人心愿的存在”——论中国人祖先崇拜的世俗基础 347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乎人情的利己主义——论孔子的道德箴言与西方道德伦理的一致 349

(四)西方与东方,城市与乡村——论东方思维方式与东方社会 352

五、“东西方宗教以何种方式相关于经济理性主义”——韦伯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354

(一)“儒教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宗教”——论儒教的特征及其与西方宗教和哲学的区别 356

(二)“以冥想为前提的理性的清心寡欲”——论道家与道教的思想特征 361

(三)“经济理性主义”与经济行为的“传统主义”的区别——新教伦理与儒教伦理之比较 366

第四章 20世纪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一) 374

一、向着更高的精神境界寻觅——20世纪的西方文化背景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374

(一)斯宾格勒预言引发的震撼——两次世界大战与西欧观念的危机 374

(二)“重新面向涌现神灵的阳光之处”——20世纪的中国哲学西渐 376

(三)德国哲学的反思与中国哲学之探寻——20世纪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中心环节与争论的主要问题 379

二、中西民族精神的原型及其演变——斯宾格勒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385

(一)“历史领域中的哥白尼发现”——关于哲学是否具有普世性及其可理解性问题 386

(二)从中国经典中发现“远超过孔子所能理解的更为深奥的东西”——论儒教窒息了中华先民的英雄气质和贵族精神 389

(三)中国哲学的“巴洛克时代”或“启蒙时代”——管子和孔子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 394

(四)中国哲学的“凯撒主义”和“混溶宗教”时代——从战国到秦汉时期的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 397

(五)中国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论中国哲学注重实践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399

三、“官能的力量与理智的能力互补”——罗曼·罗兰的“泛人文主义”与东西文化融合论 402

(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哲学对于罗曼·罗兰早期思想的影响 403

(二)“倾听东方哲人的声音”——罗曼·罗兰向着东方文化的自觉认同 407

(三)“把分散在全人类性灵中的宝藏融合为一个雄健的人格”——旨在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泛人文主义” 410

四、“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罗素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414

(一)“道家自由的哲学使中国成为一个非常可爱的国家”——从老庄哲学传统看中西文化差异 415

(二)“一个生命力如此强大的体系一定不乏长处”——从孔子哲学传统看中西文化差异 420

(三)“和气”:“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论中西哲学文化交流的前景 426

五、“东西方文化应当调和”——杜威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430

(一)西方政治哲学是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吗?——对一个常见的错误说法的廓清 431

(二)“实行道德之方法不同而原理相通”——中西伦理思想之比较 435

(三)“取东西洋文明兼而有之”——中西人生观的互相补充和调节 441

六、“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智慧必须融合”——穆尔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445

(一)“从各种思想体系的矛盾关系中找到东方思想的特征”——论比较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446

(二)“探讨生活的正确道路是东方哲学的基本问题”——论中西哲学对“实践”的不同理解 451

(三)关于所谓“东方崇尚精神,西方崇尚物质”——论东西方哲学中的精神性问题 456

(四)关于东方的整体主义与西方的个人主义——论个人在东西方哲学中的地位 459

第五章 20世纪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二) 464

一、“徜徉在中国的精神世界中”——雅斯贝尔斯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464

(一)哲学家的出现与人类精神基础之奠定——论“轴心时代”人类终极关怀的觉醒 465

(二)“思想范式的创造者”与“原创性形而上学家”——论孔子和老子的哲学与西方哲学之异同 472

(三)“从欧洲哲学的晚霞走向世界哲学的曙光”——西方哲学之反思与中国哲学的精神家园意义 481

二、“东方直觉哲学与西方科学哲学可以互补”——诺斯罗普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489

(一)直觉概念与假设概念——论“比较哲学上的专门名词”与中西哲学差异 491

(二)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孰优?——论中国哲学具有纠正德国哲学之失误的价值和意义 498

(三)“未来的世界哲学”——论东西方哲学的融合,兼论“亲亲互隐”之争 505

三、“儒家的困境与现代新生”——狄百瑞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511

(一)“君子在发挥先知作用时所遇到的困难”——先秦儒学与犹太-基督教传统之比较 512

(二)“对人之相互依赖与社会感情的更加深刻的觉悟”——儒学与西方现代自由传统的比较与对话 516

(三)“中国思想史上最富有创造力和鼓舞人心的时期”——论明清之际儒学之近代转型 521

四、中国智慧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寻觅人类精神出路的汤因比 527

(一)与古希腊模式并行的中国模式——文明史的西方模式与中国模式之比较 528

(二)追求和谐:人类心灵的共同特征——在东西方哲学中寻找人类心灵的普同性 531

(三)中国经验与世界的政治统一和情感统一——儒家、道家、墨家和佛家智慧的现代价值 534

五、“中国为什么未能产生近代科学技术?”——李约瑟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538

(一)“中国科学史上的最大悲剧”——中国道家、墨家和名家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 539

(二)“儒家对于科学的贡献几乎全是消极的”——儒家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 546

(三)中国本土的自然主义者的三大基本理论——论中国古代的科学哲学与中西共有的类比思维 553

(四)“人类将如何来对付科学与技术的潘多拉盒子?”——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 559

六、论中国哲人的“智慧格言”与“实用理性”——葛瑞汉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561

(一)“中国人的问题总是‘道在何方?——论中国人的实用理性与全部哲学的中心问题 563

(二)“普遍秩序(universal order)的正义”——论中国哲学各派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与西方哲学的区别 570

(三)“逻辑的命运”——论中西哲学史的又一重大区别 575

七、“中国哲学的独创性及其固有的价值”——谢和耐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580

(一)“中国哲学中一些突出的倾向和传统”——中西变化观、矛盾观、时空观之比较 582

(二)中国主流哲学传统的偏离与回归——论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反理学思潮 590

(三)“是”与中国哲学的逻辑——“谢和耐问题”之回应 596

廓清日本学者关于纳粹思潮乃儒教影响所致的谬说 605

代结束语 60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