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 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  下
  • 许苏民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14441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1325页
  • 文件大小:121MB
  • 文件页数:728页
  • 主题词:比较哲学-研究-中国、西方国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理解、会通与超越——近四百年中国学者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概述 613

一、中学西渐的历史分期 614

(一)从万历到乾隆 614

(二)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619

(三)从“五四”运动到20世纪末 622

二、中国哲人如何论证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 628

(一)中国哲人论证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的三思路 628

(二)对中国哲学“合法性”质疑的回应 633

(三)如何看待中西哲学的普同性与殊异性 640

三、我国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的特点 648

(一)通过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建立起文化自信 648

(二)寻找传统哲学和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接合点 650

(三)通过比较哲学研究而自创新说 653

第一章 明清之际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656

一、西方哲学的东渐 656

(一)关于“哲学”的译名及哲学在西学中的地位 657

(二)西方哲学著作之翻译和撰述 664

(三)西方哲学家及其学说之介绍 673

二、“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徐光启的西学观和变革传统思维方式的尝试 685

(一)“补儒易佛”——论知识与信仰皆有益于身心 686

(二)破“河洛邵蔡”之迷信——传统思维方式之变革与中西哲学知识论范畴的会通 688

(三)“认识你自己”——《灵言蠡勺》之迻译 696

三、“宇宙公理非一身一家之私物”——李之藻的西学观及其对西方哲学著作的迻译 704

(一)“学必知天,乃知造物之妙”——论西方自然科学及其方法论 704

(二)“藉异己之物,以激发本来之真性”——西方哲学著作之迻译与认识论之突破 708

(三)“儒者本天”——论上帝信仰为原始儒学所固有 712

四、“取西来天学与吾儒相辅而行”——杨廷筠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715

(一)“道之大者,古今不能尽”——论为什么要吸取西学来改造儒学 715

(二)论“六经”之“上帝”即基督教之“天主”——对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批评 719

(三)做“人上人”还是做“天上人”——儒学与基督教的人性论和人生哲学之比较 724

(四)“必爱人乃为敬天之真”——论博爱与精神之爱 729

五、“泰西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方以智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733

(一)“以天地信自然之公,以自心信东西之同”——对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新学理的认同 735

(二)“质测即藏通几”——论自然科学与哲学之关系 741

(三)“泰西质测颇精,通几未举”——论基督教经院哲学的局限性 748

六、“平生心得为先儒之所未发者”——黄宗羲与儒耶哲学对话 756

(一)“主宰是气者,即昊天上帝也”——利玛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与黄宗羲的上帝观 758

(二)“盈天地皆心也”——基督教的人性论和灵魂学说对黄宗羲哲学的影向 763

(三)“穷理者必原其始,在物者必有其因”——科学的追求与认识论的突破 769

七、“天地之气衰旺,彼此迭相易”——王夫之与儒耶哲学对话 774

(一)“体用胥有而相胥以实”——西方哲学对王夫之本体论学说的影响 775

(二)“即物以穷理,惟质测为得之”——西方哲学对王夫之认识论学说的影响 781

(三)“我者,德之主”——西方哲学对王夫之伦理思想的影响 788

八、取西来新学理而融会之——西方哲学对戴震思想的影响 796

(一)“类也者,性之大别也”——西方哲学对戴震人性论思想的影响 798

(二)“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西方哲学对戴震认识论思想的影响 801

(三)“惧求理义者以意见当之”——对利玛窦关于“理卑于人”之观点的发挥 806

第二章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809

一、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西学东渐 809

(一)古希腊罗马哲学之介绍 810

(二)英国经验论哲学之介绍 812

(三)法国启蒙哲学之介绍 824

(四)斯宾诺莎学说和德国哲学之介绍 832

二、“其始也由同而异,其终也由异而同”——王韬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842

(一)“必考物以合理,不造理以合物”——关于培根《新工具》的介绍及其他 843

(二)“泰西主道,究亦与中土儒理殊途而同归”——论孔子之道与西方“圣学”之异同 846

三、“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论”——钟天纬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848

(一)“义理之格致”与“物理之格致”——论中西格物致知之学的区别 849

(二)亚里士多德、培根、达尔文、斯宾塞学说之介绍——论西方格致之源流 851

(三)“中西相背而驰之发轫处”——论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差异 855

四、“中学之真之发现与西学之新之输入成正比例”——严复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858

(一)“西国哲学所从事者不出《老子》十二字”——对中国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问题的回答 859

(二)“含蓄连珠,于看议论文字时,几随地可遇”——论中国古代哲人亦工于三段论法,兼论逻辑学不发达之原因 866

(三)“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论西学之命脉及以现代精神融摄中西哲学精华 872

五、“凡天下事必比较然后见其真”——梁启超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879

(一)“以何为体是东西古今学术界久悬未决的问题”——论中西哲学的本体论学说 881

(二)“格致新学何以不兴于中国而兴于欧西”——西方哲学知识论之介绍与中国哲学知识论之发掘 886

(三)三种人生哲学及其道德和政治的归趋——中西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之比较 894

六、太炎先生为什么说康德、黑格尔见识不大?——章太炎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903

(一)“庄生之言胜康德”——对康德哲学本体论的批评 904

(二)“庄生之说远胜黑格尔”——对黑格尔绝对精神论的批评 910

(三)“会通东西学人之所说,华梵圣哲之义谛”——论东西方哲学之会通的人性论基础及其他 919

七、普世哲学定义观照下的中西慧境——王国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926

(一)“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对20世纪初中国哲学合法性争论的回应 926

(二)“东海西海,此心此理”——论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普同性 934

(三)论“学术自觉”——中国哲学如何才能发达? 943

八、“虽有中西之殊,学理固无不同”——谢无量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952

(一)“无不同的所究之理”——以历史的眼光看中西哲学之内涵和形态的演变 954

(二)“所谓‘有由无生’,则有为现象,无为本体”——中西哲学形上学之比较 959

(三)“中庸之道东西哲人并尊之”——中西伦理学之比较 966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上) 973

一、呼唤“中国的新哲学”和会通中西的“世界的哲学”——胡适的《中国哲学史》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973

(一)“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自己的精华联结起来”——从中国哲学中寻找科学和民主生根的合适土壤 974

(二)媲美于希腊哲学的先秦诸子学说——论中西哲学的起源与先秦哲学中的本体论和名学 977

(三)“哲学的发展决定于逻辑方法的发展”——论宋明理学之逻辑方法及理的二重性 982

(四)“清代朴学确有科学的精神”——论17—18世纪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型 985

二、“孔子思想的世界意义”——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时代体认 989

(一)“文化的三路向”——论中国、西方、印度文化的根本精神 990

(二)“三方生活之真解释”——论文化之三路向的哲学内核 996

(三)“人类文化的三步骤”——论孔子思想为未来世界所必需 1002

三、“人类思想上两大潮流之表现”——张君劢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008

(一)“科学与哲学之携手”——论科学与哲学的各自学科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1008

(二)“与其求彼此之殊特,不如求彼此之会通”——中西哲学之异同及其会通 1012

(三)“与其对西方某派左袒右袒,不如以儒学为本位”——儒学复兴与中国现代化 1016

四、“中国哲学比于西人独为知本”——熊十力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019

(一)“即体即用”与“体用分离”——对西方哲学本体论和宇宙论的批评 1019

(二)“默然内证”与“不获见体”——对西方哲学方法论的批评 1026

(三)“保任本心”与“神明外驰”——对西方人生哲学的批评 1032

五、“逻辑分析: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永久性贡献”——冯友兰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037

(一)从“种类的差异”到“哲学不分东西”——论普世化的哲学观 1038

(二)“极高明而道中庸”——论哲学的民族性和中国哲学精神 1044

(三)“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统一”——论未来的世界哲学 1048

六、不仅求理智的了解,而且求情感的满足—金岳霖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052

(一)“中国哲学的史”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论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的中国哲学史书写范式 1053

(二)“道”、Logos与“如如”——中西印哲学最高概念之异同与《论道》的逻辑体系建构 1059

(三)“在理智方面,中国哲学向来是通达的”——论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 1067

七、中国人注重Becoming而西方人注重Being——张东荪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076

(一)张东荪为什么说以往的比较哲学研究“浅薄不堪”?——对以往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审视 1077

(二)本体论、宇宙论与纯粹之本体论——关于中国哲学有无本体论问题的探讨 1085

(三)“中西思想之根本异点”——对中国有无认识论等问题的探讨 1092

第四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下) 1099

一、人性的最高表现与中国哲学的伟大识度——贺麟的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研究 1099

(一)“中国哲学界不是西洋哲学的殖民地”——论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而非西方哲学在中国 1100

(二)“中西哲学史发展的次序并无二致”——中西哲学本体论、时空观、辩证法之比较研究 1106

(三)“以精神或理性为体,以古今中外的文化为用”——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1113

二、维也纳学派批评之回应与诗化中国哲学体系之建立——方东美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119

(一)“中国上古形上学:神话、宗教与诗歌三重奏大合唱”——论原始儒学兼有哲学、宗教和艺术之多重属性 1121

(二)“现代小姐如果说‘不’,她的真意却是‘是’”——“非名言之域何以言说”与中西哲学本体论之比较 1127

(三)“天人合德”与“精神阶梯的逐层攀升”——中西人性论及生命情调之比较 1134

三、“毋以中国哲学为西洋哲学之附庸”——唐君毅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138

(一)“中国哲学问题之特质与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早期著作:《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 1139

(二)中西哲学发展三阶段之比较——中期著作:《人文精神之重建》及其他 1146

(三)“心通九境”的哲学体系之创立——晚年定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1154

四、“不了解心性之学即不了解中国文化”——牟宗三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161

(一)“综合的尽理精神”与“分解的尽理精神”——论中西文化的理性表现 1162

(二)“本体界的存有论”与“现象界的存有论”——中西哲学存有论之比较 1165

(三)“自由无限心之开显”与“两层存有论之证成”——圆善理境下的中西哲学之会通融合 1172

五、“求中国哲学系统最忌以西洋哲学的模式来套”——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176

(一)中西哲学比较的前提——哲学定义、范畴、倾向 1177

(二)中西哲学比较的本质——三大根本问题之异同 1181

(三)中西哲学比较的成果——“综合创新”的新唯物论体系 1187

六、“东海西海,心理攸同”——钱锺书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190

(一)汉语不如德语富于思辨性吗?——对黑格尔臆说的廓清 1191

(二)论“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言、意、象之辨”——论中西哲学共同的思维方式 1198

(三)哲理与诗心,妙悟与神韵——论中西美学的“情景合一”境界及其他 1206

七、侯外庐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1212

(一)“智者气象”与“贤人作风”——古代文明形成的中西殊路对哲学的影响 1213

(二)“中国的奥古斯丁”与“中世纪异端”——中古时期的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之比较 1221

(三)“早期启蒙思想”与“近代文明的难产”——论中西社会走出中世纪的哲学启蒙 1229

结束语 1238

附录一 契真融美见精神——《吹沙二集》读后,关于美与真之关系问题的思考 1240

附录二 让具体的形上学更具体些——读杨国荣君“具体的形上学三书” 1248

参考文献 1253

索引 1270

人名 1270

文献 1287

关键词 1301

鸣谢 132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