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研究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研究
  • 向芬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1731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56页
  • 文件大小:110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中国国民党-新闻事业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二章 军政时期国民党的新闻传播制度 7

第一节 舆论环境及国民党的新闻活动 7

一 维新运动时期国民党的“设报馆”宣言 7

二 辛亥革命前后居于舆论主流的革命派报刊 9

三 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党的理论刊物 13

四 大革命时期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16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及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18

一 国民党初创时期宣传工作的逐步布局 18

二 国民党南京临时政府新闻传播制度的雏形 20

三 袁世凯政府的新闻管制对民国自由体制的破坏 22

四 北洋军阀政府从再倡自由到新闻统制 25

第三节 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变迁分析 27

一 宪政主义思想对新闻传播制度变迁的推动与影响 27

二 自由主义新闻观的萌芽与夭折 31

第四节 对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的评价 36

一 从国民党政党组织形态观照新闻传播体制 36

二 孙中山的自由观和党报思想 39

三 国民党舆论宣传方法和取得的效果 46

第三章 训政时期国民党的新闻传播制度(上篇) 51

第一节 舆论环境及新闻事业发展 52

2 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研究 52

一 国民党“黄金十年”党营新闻网的形成 52

二 战时新闻宣传与统制 61

三 战后新闻版图的重整与丧失 67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及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74

一 法规的制定 74

二 新闻管理策略 84

第三节 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变迁分析 96

一 因应国内局势变化而改变的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 96

二 新闻传播制度变迁中集权独裁与民主自由的共处 98

三 宪政运动与新闻传播制度变迁路径 103

第四节 对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的评价 106

一 党治下的新闻传播制度 106

二 人治下的新闻传播制度 112

三 法治虚位的新闻传播制度 118

第四章 训政时期国民党的新闻传播制度(下篇) 123

第一节 舆论环境及新闻事业发展 124

一 国民党迁台后蒋介石统治期的新闻事业 124

二 蒋经国时代的新闻事业 129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及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132

一 报禁制度 132

二 法律法规 134

三 新闻传播主管单位 137

四 新闻管制 142

五 新闻工作会谈 145

第三节 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变迁分析 147

一 国民党政权不断寻求“政权合法性”对新闻传播制度的影响 147

二 务实主义的意识形态对新闻传播制度的影响 150

三 与台湾政治转型联动的新闻传播制度 153

第四节 对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的评价 160

一 威权一党制下的新闻传播制度 160

二 政治强人领导下的新闻传播制度 166

第五章 宪政时期国民党的新闻传播制度 172

第一节 舆论环境及新闻事业发展 173

一 李登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173

二 2000年后台湾的新闻传播事业 181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及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186

一 有代表性的法规政策 186

二 主管单位的变更 189

第三节 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变迁分析 193

一 宪政语境下新闻传播制度的变迁 194

二 言论自由的制度空间 199

三 执政党与在野党的政治角力 203

第四节 对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的评价 206

一 政党政治下的新闻传播制度 206

二 认可市场机制的新闻传播制度 212

三 对理想新闻传播制度的探索与追求 215

第六章 结语 220

附录 224

参考文献 232

后记 25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