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学历史自学读本 上 中国历史部分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扈更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4
- 标注页数:338页
- 文件大小:77MB
- 文件页数:3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学历史自学读本 上 中国历史部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史 2
第一编 原始社会 2
一、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 2
二、氏族公社 2
(一)山顶洞人 2
(二)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 3
(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3
三、原始社会的瓦解 4
〔练习〕 4
第二编 奴隶社会 7
一、奴隶社会的产生——夏 7
二、奴隶社会的发展——商 8
(一)商的政治 8
(二)商的经济 8
(三)商的文化 8
(四)商的灭亡 9
三、奴隶社会的繁荣——西周 9
(一)西周的建立和巩固 9
(二)西周的政治——分封制 9
(三)西周的经济——井田制 10
(四)西周的灭亡 11
四、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 12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初税亩” 12
(二)春秋时期的政治——诸候争霸 12
(三)春秋时期奴隶的反抗斗争 13
(四)春秋时期的文化 13
〔练习〕 15
第三编 封建社会 17
第一章 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17
一、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7
(一)战国时期的政治——商鞅变法 17
(二)战国时期的经济 19
(三)战国时期的文化 20
〔练习〕 22
二、秦 25
(一)秦的统一 25
(二)秦始皇确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25
(三)秦的民族关系 27
(四)秦末农民战争 28
(五)楚汉之争 29
〔练习〕 31
三、西汉 33
(一)西汉的经济 33
(二)西汉的政治——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 35
(三)西汉的民族关系 36
(四)西汉末年农民战争 38
〔练习〕 40
四、东汉 42
(一)东汉的政治和经济 42
(二)东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43
(三)黄巾起义 44
〔练习〕 46
五、秦汉文化 47
(一)数学 47
(二)造纸术 47
(三)天文学 48
(四)医学 48
(五)史学 48
(六)哲学 48
〔练习〕 49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氏族大融合 49
一、三国和两晋 49
(一)三国 49
(二)西晋 51
(三)东晋和“五胡十六国” 52
二、南北朝 53
(一)南朝 53
(二)北朝 54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56
(一)数学 56
(二)农学 56
(三)哲学 56
(四)艺术 57
(五)文学 57
〔练习〕 58
第三章 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 60
一、隋 60
(一)隋的统一 60
(二)隋的社会经济政策 61
(三)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61
(四)大运河的开凿 61
(五)隋末农民战争 62
〔练习〕 64
二、唐 67
(一)贞观之治 67
(二)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67
(三)唐的民族关系 68
(四)唐的对外关系 71
(五)唐末农民战争 72
三、隋唐时期的文化 75
(一)建筑学 76
(二)雕版印刷术 76
(三)天文学 76
(四)医学 76
(五)文学 76
(六)艺术 77
〔练习〕 78
第四章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81
一、五代十国 81
(一)五代 81
(二)十国 81
(三)后周的改革 81
二、北宋 81
(一)北宋的建立 81
(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83
(三)北宋的社会经济 84
(四)北宋的民族关系 85
(五)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和政治改革 87
三、南宋 89
(一)南宋的建立 89
(二)南宋的抗金斗争 89
(三)钟相、杨么起义 91
(四)南宋经济的发展 91
(五)南宋的灭亡 92
四、元 92
(一)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92
(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93
(三)元朝的社会经济 95
(四)元末农民战争 96
四、宋元时期的文化 98
(一)三大发明 98
(二)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 99
(三)司马光和他的《资治通鉴》 99
(四)宋朝的文学 99
〔练习〕 100
第五章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106
一、明 106
(一)明朝的经济 106
(二)明朝的政治 108
(三)明朝的民族关系 109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 110
(五)明末农民战争 113
二、清(鸦片战争前) 116
(一)清朝的建立 116
(二)清朝前期的经济 117
(三)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 118
(四)清朝反对侵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斗争 119
(五)清朝前期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122
三、明清文化 124
(一)科学技术——《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125
(二)哲学——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126
(三)文学——明清小说 126
〔练习〕 127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提纲 131
一、社会经济专题 131
(一)农业 131
(二)手工业 131
(三)商业 132
(四)社会经济制度 133
二、社会政治制度专题 133
三、民族关系 134
四、对外关系 135
五、农民战争 136
(一)农民战争 136
(二)其他斗争 136
六、科学文化 137
(一)自然科学 137
(二)社会科学 138
七、政治改革 139
八、历史地图 140
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 141
中国近代史 145
第一编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145
一、鸦片战争 145
(一)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外情况 145
(二)禁烟运动 146
(三)战争的过程 147
(四)鸦片战争中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49
(五)《中英南京条约》 149
(六)《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浦条约》 149
(七)鸦片战争的影响 150
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151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 151
(二)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前期) 151
(三)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第二次鸦片战争 154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 159
(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评介 160
(六)捻军和少数民族的起义 161
〔练习〕 164
第二编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义和团运动 168
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68
(一)洋务运动 168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69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70
二、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170
(一)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的原因 170
(二)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情况 171
(三)中法战争 173
三、甲午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75
(一)甲午中日战争 175
(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78
〔练习〕 181
第三编 戊戍变法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184
一、戊戌变法 184
(一)戊戍变法的背景 184
(二)戊戍变法的准备 185
(三)戊戍变法的过程 186
(四)戊戍变法的失败 187
(五)戊戍变法的评介 187
二、义和团运动 188
(一)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188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89
(三)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89
(四)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191
(五)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191
(六)义和团运动的评介 191
三、《辛丑条约》 192
(一)《辛丑条约》的签订 192
(二)《辛丑条约》的内容 192
(三)《辛丑条约》的影响 193
四、沙俄侵略中国东北和日俄战争 193
(一)沙俄侵略东北 193
(二)日俄战争 193
〔练习〕 195
五、辛亥革命 196
(一)辛亥革命的准备 196
(二)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 200
(三)辛亥革命的前奏——“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 201
(四)中华民国的成立 204
(五)辛亥革命的失败 207
(六)辛亥革命的评介 208
二、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209
(一)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209
(二)反对段祺瑞的斗争 213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216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16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217
第四编 中国近代的文化和科学 218
一、思想和文学 218
(一)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 218
(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和他翻译的《天演论》 218
(三)文学 219
二、科学技术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19
(一)科学技术 219
(二)新文化运动 220
〔练习〕 222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提纲 225
一、外国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 225
(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 225
(二)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25
(三)沙俄对中国的侵略 225
二、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主义统治斗争的过程 225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 226
四、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226
五、中国近代的文化和科学 227
六、有关历史地图 227
中国近代史综合练习 228
中国现代史 231
第一编 中国共产党创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231
一、“五四”爱国运动 231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231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232
(三)“五四”运动的评介 234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34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234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35
(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 236
三、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236
(一)香港海员罢工 237
(二)安源路矿大罢工 237
(三)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238
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39
(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 239
(二)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可能性 239
(三)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40
(四)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成立 241
五、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242
(一)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 242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245
(三)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246
六、北伐战争和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248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48
(二)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 251
七、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 251
(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51
(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53
〔练习〕 254
第二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258
一、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 258
(一)人民军队的创立 258
(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261
(三)土地革命和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263
二、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264
(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264
(二)中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266
(三)东北的抗日武装斗争 267
三、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267
(一)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267
(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70
(三)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 272
〔练习〕 273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74
(一)“一二·九”运动 274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276
(三)西安事变 277
〔练习〕 279
第三编 抗日战争 281
一、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281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81
(二)国民党战场的大溃退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282
(三)中国共产党持久抗战的方针——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284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斗争 285
(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285
(二)国民党的投降、反共活动 286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国民党反共投降的斗争 286
(四)保卫解放区的斗争 290
(五)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 293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296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96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 299
〔练习〕 300
第四编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302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和准备自卫战争的斗争 302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302
(二)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303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始 305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 305
(二)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进攻 306
(三)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309
三、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 312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进攻 312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15
(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壮大 316
(四)三大战役的胜利 317
四、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322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召开 322
(二)全国大陆的基本解放 324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27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327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29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30
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提纲 331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331
(一)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331
(二)党的其他重要会议 331
(三)党内路线斗争 331
二、中国共产党支持或领导的武装斗争 331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331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331
(三)抗日战争时期 331
(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332
三、统一战线 332
四、土地革命路线 332
五、工人运动 333
六、学生运动 333
七、事件、事变、协定 333
八、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 333
九、毛泽东著作 334
十、有关历史地图 334
中国现代史综合练习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