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浙江文献集成 孟宪承集 第2卷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周谷平,赵卫平,盛玲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730807956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39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浙江文献集成 孟宪承集 第2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教育社会学 3
第一讲 导言 3
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职能 3
研究社会现象的学问是社会学 4
教育社会学的产生 5
第二讲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8
一、社会需要之适应 8
学校课程代表社会经验 8
课程要适应社会需要 9
适应需要必根据社会调查 9
乡村学校之注意点 10
第三讲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2
二、社会进步之动力 12
社会有进步吗? 12
社会怎样能进步? 13
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什么? 14
教育的两重使命 15
第四讲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6
三、教育势力之联络 16
社会的分类 16
各种社会均有教育的效力 17
学校是联络各种教育势力之中心 18
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 19
第五讲 教育是社会的过程 21
一、教学 21
学习效能有赖于团体的刺激 21
教授方法趋向于群化的精神 22
第六 讲教育是社会的过程 24
二、训育 24
训育的理想和社会的理想相融合 24
训育应积极的建设的而非消极的限制的 25
训育应间接的而非直接的 25
训育要用学生所能了解的最高方式 26
新中华教育史 30
编辑大意 30
引论 31
一、什么是教育 31
二、教育是怎样起源的 31
三、为什么要研究教育史 32
上编 世界教育史 34
第一章 希腊的教育 34
一、概说 34
二、斯巴达教育 35
三、旧雅典教育 36
四、新雅典教育 36
五、希腊的大学 39
第二章 罗马的教育 41
一、概说 41
二、罗马的学校 42
三、罗马的教育家 43
第三章 中古的教育 44
一、概说 44
二、宗教教育 44
三、经院学派 47
四、中古大学 47
五、武士教育 48
六、市民学校 49
第四章 文艺复兴 50
一、文艺复兴在欧洲文化上的意义 50
二、人文主义的教育家 52
三、人文主义的学校 53
第五章 宗教改革 55
一、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 55
二、宗教改革的教育 55
三、反宗教改革的教育 57
第六章 近世科学的起原 59
一、文艺复兴后科学的兴起 59
二、天文物理和化学 59
三、科学的方法 61
第七章 17世纪的教育 63
一、概说 63
二、惟实主义 63
三、训练主义 65
四、宗教的教育家 66
第八章 平民政治与工业革命 68
一、18世纪欧洲的政治背景 68
二、英国宪政的发展 68
三、美国的建国 69
四、法国的革命 69
五、工业革命 70
第九章 19世纪 71
一、国家主义的勃兴 71
二、平民政治运动的继起 73
三、科学的进步 73
四、工业的发达 74
五、结论 75
第十章 德国的教育 77
一、18世纪普鲁士教育的设施 77
二、耶拿的耻辱和普鲁士的复兴 78
三、德国的学制 79
第十一章 法国的教育 81
一、革命者的理想和拿破仑的法令 81
二、奇淑和佛黎的事业 82
三、法国的学制 83
第十二章 英国的教育 84
一、自由制 84
二、经济学者的教育论 85
三、19世纪初的慈善教育 85
四、1883年后的国会和教育 86
五、英国的学制 87
第十三章 美国的教育 88
一、独立战争后教育的衰萎 88
二、19世纪中的萌动 88
三、教育运动的领袖 90
四、美国的学制 91
第十四章 日本的教育 92
一、维新以前 92
二、明治的初年 93
三、教育令和各级学校令 94
四、教育敕语 95
五、日本的学制 96
第十五章 卢梭与其他自然主义者 97
一、卢梭 97
二、泛爱派的教育者 100
第十六章 裴斯泰洛齐 102
一、传略 102
二、氏的学说 103
三、氏的影响 105
第十七章 海巴脱 107
一、传略 107
二、氏的学说 108
三、氏学说的继承者 110
四、氏的影响 111
第十八章 佛罗培尔 112
一、传略 112
二、氏的学说 113
三、氏的影响 115
第十九章 斯宾塞 116
一、传略 116
二、氏的学说 117
三、氏的影响 120
第二十章 杜威 121
一、传略 121
二、氏的学说 122
三、氏的影响 124
第二十一章 欧战后各国教育的改造 127
一、德国 127
二、法国 129
三、英国 130
四、美国 131
五、日本 132
第二十二章 教育的科学化 134
一、儿童和教育的心理 134
二、智力和学力的测量 135
三、个性鉴别和教育 136
四、个性适应的教学法 137
总结 139
上编参考书目 140
下编 中国教育史 141
第一章 中国教育史鸟瞰 141
第二章 上古的教育 143
一、虞夏商(公历前2255—前1135) 143
二、周(公历前1134—前723) 144
三、春秋战国(公历前722—前247) 146
四、秦(公历前246—前207) 148
五、汉(公历前206—公历219) 149
六、魏晋(公历220—420) 152
第三章 最早的教育学说 155
一、政教的合一 155
二、政教的基础 156
三、教学的方法 156
第四章 周秦诸子 159
一、诸子是谁 159
二、道家 160
三、儒家 161
四、墨家 162
五、法家 163
六、名家 164
七、阴阳家 165
第五章 孔子孟子与荀子 166
一、孔子的生平 166
二、孔子的人生和政治理想 167
三、孔子的教育学说 168
四、孟子 170
五、荀子 172
第六章 墨子 175
一、墨子的生平 175
二、墨子的人生和政治理想 175
三、墨子的思想方法和教育 177
第七章 两汉的教育学说与学风 179
一、董仲舒 179
二、扬雄 180
三、王充 181
四、经师的生活和节操 182
五、太学生的政治运动 184
第八章 中古的教育 187
一、南北朝(公历420—588) 187
二、隋(公历589—617) 188
三、唐(公历618—905) 189
四、宋(公历960—1270) 193
五、元(公历1271—1367) 197
第九章 隋唐的儒家与佛家 199
一、儒家 199
二、佛家 200
第十章 宋的理学诸儒 204
一、周敦颐 204
二、程颢程颐 205
三、张载 207
四、朱熹 208
五、陆九渊 210
第十一章 近世的教育 212
一、明(公历1368—1643) 212
二、清初至咸丰末(公历1644—1861) 215
第十二章 明清的教育学说 218
一、王守仁 218
二、顾炎武 221
三、黄宗羲 222
四、王夫之 223
五、颜元 224
六、戴震 226
第十三章 新教育的演进 228
一、历史的回顾 228
二、新教育运动开始的四十年(公历1862—1901) 229
三、学堂章程颁行后的十年(公历1902—1911) 234
四、民国学校系统公布后的十年(公历1912—1921) 238
五、学校系统改革后的十年(公历1922—1931) 241
六、教育的期望和效果 245
第十四章 教育的平民化与科学化 248
一、义务教育 248
二、补习教育 249
三、乡村教育 250
四、职业教育 251
五、新教学法的试验 252
六、教育之科学的研究 253
下编参考书目 255
本书插图目录 99
一、卢梭像 99
二、裴斯泰洛齐像 103
三、海巴脱像 108
四、佛罗培尔像 113
五、斯宾塞像 117
六、杜威像 122
民众教育 259
第一章 教育与民众 259
一、民众是谁 259
二、民众有没有教育 259
三、教育的民众化 262
四、民众教育的意义与范围 263
第二章 儿童教育 265
一、小学校 265
二、义务教育与童工 266
三、幼稚园婴儿园托儿所 267
第三章 青年教育 269
一、中学校 269
二、补习学校 271
第四章 成人教育 274
一、识字学校 274
二、劳动教育协会 275
三、劳动大学 277
四、丹麦民众高等学校 279
五、苏联成人学校 280
六、塞特耳曼特 281
七、图书馆 283
八、博物馆 284
九、世界成人教育协会 285
第五章 中国民众教育的发展 286
一、民国以前 286
二、民国初期 288
三、国民政府成立以后 291
第六章 民众学校 298
一、组织 298
二、学级编制 299
三、课程 300
四、教材(字汇与课本) 301
五、教学 304
第七章 民众教育馆 306
一、组织 306
二、调查与设计 307
三、实施要点 309
第八章 民众教育实验区 313
一、实验的意义 313
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区 314
三、中华职业教育社徐公桥黄墟乡村改进试验区 317
四、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黄巷北夏实验区 319
五、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邹平试验县区 321
第九章 心理问题 324
一、贫穷与智慧 324
二、年龄与学习 326
三、学习的过程 328
第十章 社会基础 331
一、人生的活动 331
二、教育的目标 333
三、经济的基础 334
后记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