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必读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必读
  • 朱广仁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0821121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714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738页
  • 主题词:中医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必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中医学导论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

上篇 基础医理 3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4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4

一、唯物观 5

二、辩证观 6

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7

一、整体观念 7

二、辨证论治 9

释难解疑 9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10

一、阴阳学说概论 11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1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2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3

一、五行学说概论 13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4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6

释难解疑 18

第一章 藏象 20

第二部分 生理 20

第一节 五脏 21

一、心 21

[附]心包络 22

二、肺 22

三、脾 24

四、肝 25

五、肾 26

[附]命门 27

二、胃 28

一、胆 28

第二节 六腑 28

三、小肠 29

四、大肠 29

五、膀胱 29

六、三焦 30

第三节 奇恒之府 30

一、脑 30

二、女子胞 31

第四节 脏腑间的关系 31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31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33

三、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34

释难解疑 35

第二章 气血津液 37

二、气的生成 38

三、气的生理功能 38

第一节 气 38

一、气的基本概念 38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39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39

第二节 血 40

一、血的基本概念 40

二、血的生成 41

三、血的生理功能 41

四、血的运行 41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42

第三节 津液 42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42

第四节 气血津液间的相互关系 43

一、气与血的关系 43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44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44

释难解疑 44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45

一、经络的概念 45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45

第三章 经络 45

第二节 十二经脉 46

一、名称及其意义 46

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46

三、循行部位 47

第三节 奇经八脉 53

一、督脉 53

二、任脉 54

三、中脉 55

四、带脉 56

五、阴跷脉、阳跷脉 57

六、阴维脉、阳维脉 57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59

一、经别 59

二、别络 61

三、经筋 62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64

四、皮部 64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64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65

释难解疑 65

第三部分 病因病机 67

第一章 病因与发病 67

第一节 病因 67

一、六淫 67

二、疫疬 70

三、七情 70

四、饮食、劳逸 70

五、外伤 71

六、痰饮、瘀血 71

第二节 发病原理 72

一、邪正与发病 72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72

释难解疑 73

第一节 邪正盛衰 75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75

第二章 病机 75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趋向和转归 76

第二节 阴阳失调 76

一、阴阳偏胜 76

二、阴阳偏衰 77

三、阴阳互损 78

一、气的失常 79

二、血的失常 79

四、阴发格拒 79

第三节 气血失常 79

五、阴阳亡失 79

三、气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 80

第四节 津液代谢失常 80

一、津液不足 80

三、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81

二、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81

第五节 内生“五邪” 82

一、风气内动 82

二、寒从中生 82

三、湿浊内生 83

四、津伤化燥 83

五、火热内生 83

第六节 疾病传变 84

一、六经传变 84

二、卫气营血传变 85

三、三焦传变 86

四、脏腑传变 87

第七节 经络病机 88

一、经络气血偏盛、偏衰 88

二、经络气血逆乱 89

三、经络气血运行阻滞 89

四、经络气血衰竭 89

一、五脏的阴阳、气.缸失调 90

第八节 脏腑病机 90

二、六腑病机 99

三、奇恒之腑病机 101

释难解疑 102

第四部分 诊法 105

第一章 望诊 105

第一节 望神 105

一、望神的意义 105

二、得神、失神与假神 105

三、神气不足与神志异常 106

第二节 望面色 106

一、望色要点 107

二、常色与病色 107

第三节 望形态 109

一、望形体 109

二、望姿态 109

一、色泽 110

第四节 望皮肤 110

二、润枯 111

三、肿胀 111

四、痘疮 111

五、斑疹 111

第五节 望排出物 112

一、痰涎涕唾 112

二、呕吐物 112

二、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 113

一、望舌的临床意义 113

第六节 望舌 113

三、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14

四、舌诊的内容 114

释难解疑 119

第二章 闻诊 120

第一节 听声音 120

一、听发声 120

二、听语言 120

五、听呕吐 121

三、听呼吸 121

四、听咳嗽 121

六、听呃逆 122

七、听嗳气 122

八、听太息 122

九、听肠鸣 122

第二节 嗅气味 122

一、嗅病体气味 122

二、嗅病室气味 122

释难解疑 123

二至丸 123

三、问家族和既往病史 124

第二节 问现在症状 124

四、问起病 124

一、问寒热 124

二、问生活习惯 124

一、问一般情况 124

第一节 问常规项目 124

第三章 问诊 124

二、问汗 125

三、问头身 126

四、问胸胁脘腹 127

五、问耳目 128

六、问饮食与口味 128

八、问二便 129

七、问睡眠 129

九、问妇女 131

释难解疑 131

第四章 切诊 132

第一节 脉诊 132

一、脉诊的部位 132

二、脉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33

三、平脉 133

四、常见病脉 133

七、诊妇女脉 137

六、相兼脉与主病 137

五、相似脉的鉴别 137

一、按诊的方法 138

二、按诊的内容 138

第二节 按诊 138

释难解疑 139

第五部分 辨证 141

第一章 八纲辨证 141

第一节 表里 141

一、表证 141

第二节 寒热 142

三、半表半里证 142

四、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142

二、里证 142

一、寒证 143

二、热证 143

三、寒热证的鉴别要点 143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43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145

二、实证 146

第三节 虚实 146

一、虚证 146

三、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147

四、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148

第四节 阴阳 149

一、阴证 149

二、阳证 149

三、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149

释难解疑 150

第二章 气血津液辨证 151

第一节 气病辨证 151

一、气虚证 151

二、气陷证 152

三、气滞证 152

四、气逆证 152

释难解疑 153

一、血虚证 153

二、血瘀证 153

第二节 血的辨证 153

三、血热证 154

四、血寒证 154

第三节 气血同病辨证 154

一、气滞血瘀证 154

二、气虚血瘀证 155

三、气血两虚证 155

四、气不摄血证 155

五、气随血脱证 155

第四节 津液辨证 156

一、津液不足证 156

二、水液停聚证 156

第三章 脏腑辨证 159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159

一、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159

三、心火亢盛 160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 160

四、心脉痹阻 161

五、痰迷心窍 161

六、痰火扰心 162

七、小肠实热 162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163

一、肺气虚 163

二、肺阴虚 163

三、风寒束肺 163

四、寒邪客肺 164

五、痰湿阻肺 164

六、风热犯肺 164

七、热邪壅肺 165

八、燥邪犯肺 165

九、大肠湿热 165

一、脾气虚 166

十、大肠液亏 166

第三节 睥与胃病的辨证 166

十一、肠虚滑泻 166

二、脾阳虚 167

三、中气下陷 167

四、脾不统血 167

五、寒湿困脾 168

六、湿热蕴脾 168

七、胃阴虚 168

九、胃寒 169

八、食滞胃脘 169

十、胃热 170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170

一、肝气郁结 170

二、肝火上炎 170

三、肝血虚 171

四、肝阴虚 171

五、肝阳上亢 171

八、寒滞肝脉 172

七、热极生风 172

六、肝阳化风 172

十、胆郁痰扰 173

九、肝胆湿热 173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174

一、肾阳虚 174

二、肾阴虚 174

三、肾精不足 175

四、肾气不固 175

五、肾不纳气 175

二、心脾两虚 176

六、膀胱湿热 176

一、心肾不交 176

第六节 脏腑兼证 176

三、心肝血虚 177

四、心肾阳虚 177

五、心肺气虚 177

八、肺肾阴虚 178

六、脾肺气虚 178

七、脾肾阳虚 178

十、肝脾不调 179

九、肝肾阴虚 179

十一、肝胃不和 180

十二、肝火犯肺 180

释难解疑 180

第六部分 预防与治疗 184

第一章 预防 184

第一节 未病先防 184

一、养生扶正,提高抗病能力 184

二、避除邪气,防止病邪侵袭 189

第二节 既病防变 191

一、早期就医,早期诊治 192

二、先安未受邪之地 192

三、愈后防复,巩固疗效 193

第二章 治疗 193

第一节 治疗思想 194

一、整体论治与局部施治相结合思想 194

二、辨证治疗与辨病治疗相结合思想 195

三、调平论治思想——以平为期 196

四、因势利导思想—一顺势 196

五、动态论治思想 197

六、多元综合论治思想 197

第二节 治疗原则 198

一、治病求本 198

二、扶正与祛邪 200

三、调整阴阳 201

四、调整脏腑功能 201

五、调理气血关系 201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02

释难解疑 203

一、中药的性能 207

总论 207

第一部分 切用中药 207

中篇 切用中药及精选名方 207

二、中药的应用 209

第一章 解表药 214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214

麻黄 214

各论 214

细辛 215

苍耳子 215

荆芥 216

藁本 216

紫苏 217

生姜 217

防风 218

桂枝 218

羌活 219

白芷 219

辛夷 220

香薷 220

牛蒡子 221

升麻 221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221

柴胡 222

薄荷 222

葛根 223

桑叶 223

淡豆豉 224

蔓荆子 224

菊花 224

蝉蜕 225

第二章 清热药 226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226

莲子心 226

淡竹叶 226

知母 227

石膏 227

天花粉 228

芦根 228

栀子 229

第二节 清热凉血药 229

紫草 229

玄参 230

生地黄 230

犀角 231

赤芍 231

牡丹皮 232

第三节 清虚热药 232

地骨皮 232

银柴胡 233

胡黄连 233

青篙 234

白薇 234

秦皮 234

黄柏 235

黄连 235

黄芩 236

苦参 237

龙胆草 237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238

蒲公英 238

败酱草 239

射干 239

连翘 239

金银花 240

山豆根 241

白头翁 241

鸦胆子 241

马齿苋 242

大青叶 242

马勃 243

紫花地丁 243

蚤休 243

土茯苓 244

鱼腥草 244

穿心莲 244

决明子 245

密蒙花 245

第五节 清热明目药 245

青箱子 246

夏枯草 246

第三章 泻下药 247

第一节 攻下药 247

番泻叶 247

芦荟 247

芒硝 248

大黄 248

火麻仁 249

第二节 润下药 249

郁季仁 250

大戟 250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250

芫花 251

甘遂 251

巴豆 252

牵牛子 252

商陆 252

第四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253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253

白前 253

白附子 254

白芥子 254

旋复花 255

半夏 255

海浮石 256

天南星 256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256

昆布 257

海藻 257

竹茹 257

礞石 258

前胡 258

枇杷叶 259

瓜蒌 259

贝母 259

天竺黄 260

瓦楞子 260

桔梗 261

海蛤壳 261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261

百部 262

紫范 262

苏子 262

马兜铃 263

杏仁 263

葶苈子 264

桑白皮 264

款冬花 265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265

藿香 265

苍术 266

佩兰 266

白豆蔻 266

砂仁 267

草豆蔻 267

草果 268

石菖蒲 268

第六章 消食药 268

神曲 268

麦芽 269

莱菔子 269

谷芽 269

鸡内金 270

山楂 270

第七章 理气药 271

橘皮 271

青皮 272

枳实 272

佛手 273

香橼 273

木香 273

沉香 274

香附 274

乌药 274

川楝子 275

荔枝核 275

薤白 276

檀香 276

大腹皮 276

川芎 277

玫瑰花 277

第八章 活血药 277

乳香 278

没药 278

延胡索 278

郁金 279

姜黄 279

三棱 280

莪术 280

丹参 280

益母草 281

鸡血藤 281

桃仁 281

红花 282

五灵脂 282

?虫 283

穿山甲 283

牛膝 283

虻虫 284

水蛭 284

第九章 驱虫药 285

使君子 285

苦楝皮 285

槟榔 286

南瓜子 286

雷丸 287

鹤虱 287

贯众 287

第十章 开窍药 288

麝香 288

冰片 288

苏合香 289

石菖蒲 289

第十一章 温里药 290

附子 290

肉桂 291

干姜 291

吴茱萸 292

细辛 292

花椒 293

丁香 293

高良姜 293

小茴香 294

第十二章 平肝药 294

羚羊角 294

钩藤 295

天麻 295

代赭石 296

石决明 296

珍珠母 296

刺蒺藜 297

全蝎 297

蜈蚣 298

白僵蚕 298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299

地龙 299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300

茯苓 300

猪苓 301

泽泻 301

薏苡仁 302

冬瓜皮 302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303

车前子 303

滑石 303

木通 304

篇蓄 304

翟麦 305

石韦 305

地肤子 306

冬葵子 306

萆薢 307

海金沙 307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307

茵陈 307

金钱草 308

虎杖 309

第十四章 祛风湿药 309

第一节 祛风湿止痹痛药 310

独活 310

成灵仙 311

松节 311

防己 312

秦艽 312

蚕砂 312

海桐皮 313

第二节 舒筋活络药 314

木瓜 314

伸筋草 315

络石藤 315

海风藤 315

桑枝 316

白花蛇 316

豨莶草 317

梧桐 317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318

虎骨 318

五加皮 318

骨碎补 319

桑寄生 319

第十五章 安神药 320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321

朱砂 321

磁石 321

琥珀 322

龙骨 322

牡蛎 323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324

酸枣仁 324

柏子仁 324

远志 325

合欢 326

夜交藤 326

第十六章 补益药 327

第一节 补气药 328

人参 328

党参 330

黄芪 331

太子参 331

西洋参 331

白术 333

山药 334

扁豆 335

大枣 335

甘草 336

第二节 补阳药 337

鹿茸 338

补骨脂 338

巴戟天 339

淫羊藿 339

仙茅 340

杜仲 340

肉苁蓉 341

锁阳 341

冬虫夏草 342

续断 342

胡芦巴 342

蛤蚧 343

胡桃仁 343

紫河车 344

菟丝子 344

沙苑子 345

阳起石 345

第三节 补血药 345

阿胶 346

当归 346

熟地 347

何首乌 347

白芍 348

龙眼肉 348

第四节 补阴药 349

沙参 349

麦门冬 349

玉竹 350

天门冬 350

百合 350

石斛 351

黄精 351

枸杞子 352

女贞子 352

龟版 353

鳖甲 353

糯稻根须 354

浮小麦 354

麻黄根 354

第十七章 收涩药 354

赤石脂 355

禹余粮 355

肉豆蔻 355

诃子 356

罂粟壳 356

五倍子 357

石榴皮 357

乌梅 357

金樱子 358

桑螵蛸 358

益智仁 359

乌贼骨 359

山茱萸 359

五味子 360

银杏 360

芡实 361

莲子 361

覆盆子 361

第十八章 外用药 362

明矾 362

硫黄 362

轻粉 363

雄黄 363

铅丹 363

砒石 364

炉甘石 364

蛇床子 365

硼砂 365

斑蝥 365

第二部分 精选名方 367

总论 367

一、方剂与治法 367

二、方剂的分类 367

三、方剂的组成 368

四、方剂的剂型 368

各论 369

第一章 解表剂 369

第一节 辛温解表 369

麻黄汤 369

桂枝汤 370

九味羌活汤 371

小青龙汤 371

第二节 辛凉解表 372

桑菊饮 372

银翘散 37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73

柴葛解肌汤 374

第三节 扶正解表 375

败毒散 375

麻黄附子细辛汤 375

加减葳蕤汤 376

葱白七味饮 376

第二章 泻下剂 377

第一节 寒下 377

大承气汤 377

大黄牡丹汤 378

凉膈散 379

第二节 温下 380

大黄附子汤 380

温脾汤 380

济川煎 381

第三节 润下 381

麻子仁丸 381

十枣汤 382

第四节 逐水 382

舟车丸 383

第五节 攻补兼施 383

新加黄龙汤 383

增液承气汤 384

第三章 和解剂 385

第一节 和解少阳 385

小柴胡汤 385

大柴胡汤 386

蒿苓清胆汤 386

四逆散 387

第二节 调和肝脾 387

逍遥散 388

第三节 调和肠胃 389

半夏泻心汤 389

白术芍药散 389

第四章 清热剂 390

第一节 清气分热 390

白虎汤 390

竹叶石膏汤 391

第二节 清营凉血 392

清营汤 392

犀角地黄汤 393

第三节 清热解毒 394

黄连解毒汤 394

五味消毒饮 394

四妙勇安汤 395

普济消毒饮 396

仙方活命饮 396

清瘟败毒饮 397

异赤散 398

第四节 清脏腑热 398

龙胆泻肝汤 399

左金丸 399

泻白散 400

苇茎汤 400

清胃散 401

葛根黄苓黄连汤 402

芍药汤 402

白头翁汤 403

第五节 清热祛暑 403

清络饮 404

新加香薷饮 404

六一散 404

清暑益气汤 405

青篙鳖甲汤 406

秦艽鳖甲散 406

第六节 清虚热 406

当归六黄汤 407

第五章 温里剂 408

第一节 温中祛寒 408

理中丸 408

小建中汤 409

吴茱萸汤 409

第二节 回阳救逆 410

四逆汤 410

参附汤 411

第三节 温经散寒 411

当归四逆汤 411

阳和汤 412

四君子汤 413

第一节 补气 413

第六章 补益剂 413

参苓白术散 414

补中益气汤 414

生脉散 415

人参蛤蚧散 416

第二节 补血 416

四物汤 416

当归补血汤 417

归脾汤 417

第三节 气血双补 418

八珍汤 418

炙甘草汤 419

泰山磐石散 419

第四节 补阴 420

六味地黄丸 420

大补阴丸 421

左归丸 421

一贯煎 422

虎潜丸 422

龟鹿二仙胶 423

石斛夜光丸 424

补肺阿胶汤 424

七宝美髯丹 424

肾气丸 425

第五节 补阳 425

右归丸 426

第七章 安神剂 426

第一节 重镇安神 427

朱砂安神丸 427

真珠丸 427

磁朱丸 428

第二节 磁养安神 428

酸枣仁汤 428

甘麦大枣汤 429

天王补心丹 429

第八章 开窍剂 430

第—节 凉开 430

安宫牛黄丸 430

紫雪丹 431

至宝丹 431

小儿回春丹 432

行军散 432

第二节 温开 433

苏合香丸 433

紫金锭 433

第九章 固涩剂 434

第一节 固表止汗 434

玉屏风散 434

九仙散 435

第二节 敛肺止咳 435

牡蛎散 435

第三节 涩肠固脱 436

真人养脏汤 436

四神丸 437

桃花汤 437

第四节 涩精止遗 438

金锁固精丸 438

桑螵蛸散 438

缩泉丸 439

第五节 固崩止带 439

固冲汤 439

固经丸 440

完带汤 440

第十章 理气剂 441

第一节 行气 441

越鞠丸 441

瓜篓薤白白酒汤 442

半夏厚朴汤 442

金铃子散 443

天台乌药散 444

暖肝煎 444

良附丸 445

厚朴温中汤 445

橘核丸 446

第二节 降气 446

苏子降气汤 446

定喘汤 447

四磨饮 447

旋复代赭汤 448

橘皮竹茹汤 449

丁香柿蒂汤 449

第一节 活血祛瘀 450

桃核承气汤 450

第十一章 理血剂 450

血府逐瘀汤 451

复元活血汤 451

补阳还五汤 452

温经汤 453

失笑散 453

生化汤 454

桂枝茯苓丸 455

丹参饮 455

活络效灵丹 456

大黄尘虫丸 456

七厘散 457

第二节 止血 457

十灰散 457

四生丸 458

咳血方 458

小蓟饮子 459

槐花散 459

胶艾汤 460

黄土汤 460

第二章 治风剂 461

第一节 疏散外风 461

大秦艽汤 461

消风散 462

川芎茶调散 463

牵正散 463

小活络丹 464

玉真散 464

第二节 平息内风 465

羚角钩藤汤 465

镇肝息风汤 466

天麻钩藤饮 466

大定风珠 467

阿胶鸡子黄汤 467

地黄饮子 468

桑杏汤 469

杏苏散 469

第一节 轻宣外燥 469

第十三章 治燥剂 469

清燥救肺汤 470

第二节 滋阴润燥 470

养阴清肺汤 470

百合固金汤 471

麦门冬汤 471

玉液汤 472

增液汤 472

第十四章 祛湿剂 473

第一节 燥湿和胃 473

藿香正气散 473

平胃散 474

第二节 清热法湿 475

菌陈篙汤 475

三仁汤 475

八正散 476

甘露消毒丹 476

二妙散 477

蚕矢汤 477

第二节 利水渗湿 478

五苓散 478

猪苓汤 479

防己黄芪汤 479

第四节 温化水湿 480

苓桂术甘汤 480

五皮散 480

真武汤 481

实脾散 482

萆藓分清饮 482

第五节 祛风胜湿 483

羌活胜湿汤 483

独活寄生汤 483

鸡鸣散 484

二陈汤 485

第十五章 祛痰剂 485

第一节 燥湿比痰 485

温胆汤 486

指迷茯苓丸 486

第二节 清热化痰 487

清气化痰丸 487

小陷胸汤 487

滚痰丸 488

消瘰丸 489

第三节 润燥化痰 489

贝母瓜蒌散 489

第四节 温化寒痰 490

苓甘五味姜辛汤 490

三子养亲汤 490

第五节 治风化痰 491

止嗽散 491

第十六章 消导化积剂 492

半夏白术天麻汤 492

第一节 消食导滞 493

保和丸 493

枳实导滞丸 493

枳术丸 494

健脾丸 494

第二节 消痞化积 495

枳实消痞丸 495

鳖甲煎丸 496

第十七章 驱虫剂 497

乌梅丸 497

肥儿丸 498

布袋丸 498

化虫丸 499

驱绦汤 499

救急稀涎散 500

瓜蒂散 500

第十八章 涌吐剂 500

盐汤探吐方 501

常用药对 501

下篇 临床病治 513

第一部分 内科常见疾病 513

感冒 513

咳嗽 514

喘证 516

痰饮 519

血证 521

心悸 526

失眠 528

厥证 530

郁证 533

癫狂 535

痫证 538

胃痛 539

呕吐 541

泄泻 543

痢疾 545

腹痛 547

便秘 550

黄疸 551

头痛 554

眩晕 557

中风 559

水肿 562

淋证 565

腰痛 567

消渴 569

痹证 571

痿证 573

内伤发热 575

疖 578

第二部分 外科常见疾病 578

颜面疗疮 579

手部疔疮 580

红丝疔 582

痈 582

丹毒 583

有头疽 584

发颐 586

流注 587

附骨疽 588

流痰 590

瘰疬 591

乳痈 593

热疮 595

蛇串疮 595

鹅掌风 596

脚湿气 597

隐疹 598

脓疱疮 598

湿疮 600

牛皮癣 602

药疹 603

疥疮 604

白屹 605

风热疮 607

风瘙痒 607

油风 608

粉刺 609

酒皶鼻 610

内痔 611

外痔 612

臁疮 613

褥疮 614

脱疽 615

月经先期 617

第三部分 妇科常见疾病 617

月经先后无定期 619

月经过多 620

月经过少 622

经期延长 624

痛经 625

经行乳房胀痛 628

经行头痛 630

绝经前后诸证 631

带下病 633

妊娠恶阻 636

妊娠腹痛 638

胎漏、胎动不安 639

滑胎 641

子肿 643

产后腹痛 645

产后恶露不绝 646

产后发热 648

产后身痛 650

产后缺乳 651

不孕症 653

脏躁 655

阴痒 656

经间期出血 657

闭经 659

崩漏 662

咳嗽 666

第四部分 儿科常见疾病 666

肺炎喘嗽 667

哮喘 669

感冒 671

风痧 672

麻疹 673

烂喉痧 675

水痘 676

痄腮 676

顿咳 678

小儿麻痹症 679

胎黄 681

呕吐 682

泄泻 683

厌食 685

积滞 687

疳证 688

蛔虫病 689

鹅口疮 690

附:口疮 691

解颅 691

五迟五软 693

遗尿 694

惊风 695

小儿水肿 698

汗证 699

方剂索引 70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