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北京中医学院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7800130002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114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1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形成和发展 1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1、形成的时间 1
绪论 1
2、形成的基础 2
3、形成的标志 3
4、基础理论的发展 3
(一)整体观念 4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4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5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6
(二)辨证论治 8
1、辨证论治的概念 8
2、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8
3、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8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0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0
第一章 阴阳五行 1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1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1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12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13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13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4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4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5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5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5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7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1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7
(一)五行的特性 17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18
2.相乘与相侮 19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19
1、相生与相克 19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0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20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21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1
第二章 藏象 23
第一节 五脏 23
一、心 23
(一)心的生理功能 24
1、主血脉 24
2、主神志 24
(二)心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 24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4
二、肺 25
(一)肺的生理功能 25
1、主气、司呼吸 25
2、在窍为舌 25
[附]心包络 25
2、主宣发与肃降 26
3、通调水道 26
(二)肺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关系 27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7
2、在窍为鼻 27
(一)脾的生理功能 28
1、主运化 28
三、脾 28
2、脾气主升 29
3、主统血 29
(二)脾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关系 29
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29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29
四、肝 30
(一)肝的生理功能 30
1、主疏泄 30
(二)肝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关系 31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31
2、主藏血 31
2、在窍为目 32
五、肾 32
(一)肾的生理功能 32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32
2、主水液 33
3、主纳气 34
(二)肾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关系 34
1、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34
2、在窍为耳及二阴 35
〔附〕女子胞 35
第二节 六腑 35
一、胆 35
(二)主通降,以降为和 36
三、小肠 36
二、胃 36
(一)主受纳,腐熟水谷 36
(一)主受盛和化物 37
(二)泌别清浊 37
四、大肠 37
五、膀胱 37
(二)在局部方面 38
3、下焦 38
2、中焦 38
1、上焦 38
2、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38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38
(一)在整体方面 38
六、三焦 38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39
一、脏与脏的关系 39
(一)心与肺 39
(二)心与脾 39
(五)肺与脾 40
(六)肺与肝 40
(三)心与肝 40
(四)心与肾 40
(七)肺与肾 41
(八)肝与脾 41
(九)肝与肾 41
(一)心与小肠 42
(二)肺与大肠 42
(三)脾与胃 42
二、脏与脏的关系 42
(十)脾与肾 42
(四)肝与胆 43
(五)肾与膀胱 43
三、腑与腑的关系 43
〔附〕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44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47
第一节 精 47
第二节 气 47
一、气的生成 47
(四)固摄作用 48
(三)防御作用 48
(一)推动作用 48
二、气的生理功能 48
(二)温煦作用 48
(五)气化作用 49
三、气的运行 49
四、气的分类 49
(一)元气 49
(三)营气 50
(四)卫气 50
(二)宗气 50
第三节 血液 51
一、血液的生成 51
二、血液的功能 51
三、血液的循行 51
第四节 津液 52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52
(一)气能生血 53
二、气与血的关系 53
(二)精与血 53
一、精与气血的关系 53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53
二、津液的功能 53
(一)精与气 53
(二)气能行血 54
(三)气能摄血 54
(四)血为气母 54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54
(一)气能生津 54
(二)气能行(化)津 54
(三)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54
四、血和津液的关系 55
第四章 经络 57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57
一、经络的概念 57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57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及分布规律 58
(一)走向与交接规律 58
第二节 十二经脉 58
(二)分布规律 59
二、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59
(一)表里关系 59
(二)流注次序 59
三、十二经脉循行部位 60
(一)手太阴肺经 60
(三)足阳明胃经 61
(二)手阳明大肠经 61
(四)足太阴脾经 63
(五)手少阴心经 64
(六)手太阳小肠经 65
(七)足太阳膀胱经 65
(八)足少阴肾经 67
(九)手厥阴心包经 68
(十)手少阳三焦经 68
(十一)足少阳胆经 69
(十二)足厥阴肝经 71
一、督脉 72
第三节 奇经八脉 72
二、任脉 73
三、冲脉 74
四、带脉 75
五、阴跷脉、阳跷脉 75
六、阴维脉、阳维脉 77
(三)感应传导作用 78
(二)能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78
(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 78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78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78
(四)调节机能平衡 79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意义 79
(一)说明病理变化 79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79
第五章 发病与病因 81
第一节 发病 81
一、六淫 82
第二节 病因 82
(一)风 83
(二)寒 83
(三)暑 84
(四)湿 84
(五)燥 85
(六)火(热) 85
三、七情内伤 86
(一)七情与内脏气血的相互关系 86
二、疫疠邪气 86
(二)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87
(三)常见的情志病证 87
四、饮食失调 88
(一)饥饱失常 88
(二)饮食不洁 88
(三)饮食偏嗜 88
五、劳逸失度 88
(一)过劳 88
(一)痰饮 89
(二)过逸 89
六、痰饮、瘀血 89
(二)瘀血 90
七、外伤 90
第六章 病机 94
第一节 邪正盛衰 94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94
(一)正胜则邪退 95
(二)邪胜则正衰 95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95
第二节 阴阳失调 96
一、阴阳偏盛 96
(一)阳偏盛 96
(二)阴偏盛 96
二、阴阳偏衰 97
(一)阳偏衰 97
(二)阴偏衰 97
(二)阳盛格阴 98
(一)阴盛格阳 98
五、阴阳亡失 98
(一)阴损及阳 98
四、阴阳格拒 98
(二)阳损及阴 98
三、阴阳互损 98
(一)亡阳 99
(二)亡阴 99
第三节 气血失常 99
一、气的失常 99
(一)气虚 99
(二)气机失调 100
二、血的失常 101
(一)血虚 101
(二)血瘀 101
(三)血热 101
三、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 101
第四节 津液代谢失常 102
(五)气血不荣经脉 102
(二)气不摄血 102
(三)气随血脱 102
(一)气滞血瘀 102
(四)气血两虚 103
一、津液不足 103
二、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103
三、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104
(一)津停气阻 104
(二)气随液脱 104
(三)津亏血燥 104
(四)津亏血瘀 104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 106
第一节 预防 106
一、未病先防 106
(一)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106
第二节 治则 107
(二)防止传变 107
(一)早期诊治 107
(二)防止病邪的侵害 107
二、既病防变 107
一、治病求本 108
(一)正治与反治 108
(二)治标与治本 109
二、扶正与祛邪 110
(一)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关系 110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 110
(二)补其偏衰 111
四、调整脏腑功能 111
三、调整阴阳 111
(一)损其偏盛 111
五、调理气血关系 112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12
(一)因时制宜 112
(二)因地制宜 113
(三)因人制宜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