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解难 温病分册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学解难  温病分册
  • 天津中医学院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14212·158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152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1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解难 温病分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名词与概念 1

什么是温病学,其研究对象与任务是什么 1

何谓温病,如何理解“热象”与“化燥伤阴” 1

温病的特点有哪些,为什么说其临床表现有特殊性 2

温病包括哪些疾病,它们是怎样命名与分类的 3

温病与伤寒初起在因证脉治方面有何不同 3

温病与伤寒有哪些相同点 4

怎样认识热病的分类方法 4

什么是温疫,它与一般温病的关系怎样 5

何谓暑燥疫,怎样治疗 6

何谓湿热疫,怎样治疗 7

温病病因学说有什么实际意义 7

何谓风热病邪,其致病特点有哪些 8

什么是暑热病邪,它有哪些致病特点 8

何谓湿热病邪,其致病特点是什么 9

怎样认识燥热病邪及其致病特点 10

如何理解燥邪的属性 10

温病发病因素中的正邪关系是什么 11

伏气学说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其邪伏部位有哪几种观点,怎样认识 12

何谓新感与伏邪温病,怎样辨别 12

辩证 14

为什么说“卫气营血”与“三焦”的病理机制是温病学说的理论基础 14

卫气管血辩证的内容是什么 14

“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在卫证治的内容是什么 15

邪在气分包括哪些证型,其证治内容各是什么 16

营分证与血分证有什么不同 17

三焦辩证的内容是什么 18

三焦辩证有何临床意义 19

怎样理解三焦辩证中的证候传变规律 20

“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的区别是什么,它们之间如何联系 21

试述卫生气营血、三焦、六经辩证的学术关系 22

怎样看待热病三种辩证纲领的统一 23

诊法 24

温病常用诊法包括哪些内容 24

辨舌在温病诊断上有何意义 26

白苔的种类有哪些,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26

“白腐苔”与“白霉苔”的形态和主病有何不同 27

黄苔的种类有哪些,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28

灰苔干燥与粘腻之辨对温病诊断有何意义 28

阴明腑实与水竭液涸的黑苔怎样辨别 29

为什么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 29

黑苔的种类有哪些,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29

绛舌的种类有哪些,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30

紫舌有热毒极甚、肝肾阴竭、瘀血、阴寒等不同,临床怎样认别 31

舌光红柔嫩与光绛如镜有何诊断意义,它们应怎样治疗 31

斑疹的形态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32

如何辩认斑疹之顺逆 32

怎样认识“斑宜清化,勿宜提透”之说 33

如何理解“疹宜透发,勿宜补气”之语 34

保谓白?,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4

如何辨认白?之顺逆,怎样治疗 34

浮、沉、缓、数四种脉象在温病诊断上有何意义 35

发热有哪几种类型,其病理要点是什么,怎样按卫气营血辨证划分 36

温病口渴辩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37

“邪热入营”口渴的特点是什么,怎样认识 37

温病如何辨汗 38

何谓战汗,应怎样护理及判断预后 38

神志异常的病理与辩证要点是什么 39

如何辨别温病战汗肤冷与脱证肤冷 39

什么是痉厥,怎样辨别其虚实 40

热深厥深的概念是什么,它与寒厥证怎样鉴别 41

治法 42

温病的治疗法则主要有哪些,并指出其代表方剂 42

如何运用微辛温解表法治疗温病 44

温病使用解表法应注意什么 44

轻清宣气与辛寒清气法有何异同 45

何谓清气法,运用时应掌握哪些要点 45

怎样区别运用清泄少阳与分消走泄法 46

和解少阳与清泄少阳法在概念上有何不同 47

温病使用和解法与伤寒使用和解法有何不同 47

祛温法的概念是什么,怎样运用 48

宣表化湿与宣气化湿法有何不同 49

苦温燥温与燥湿泄热法应如何区别运用 49

温病通下法的概念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50

怎样认识“温病下不厌早” 51

什么是凉血法,临床运用时应注意什么 52

使用清营法的注意点有哪些 52

试述开窍法的作用及运用要点 53

使用息风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53

滋阴法在温病治疗上有何意义,使用时要注意哪些原则 54

怎样使用固脱法治疗温病 55

温病的兼挟证有哪些,怎样概括其证治内容 56

“固脱”与“回阳”的概念是什么,怎样区别运用 56

风温 57

何谓风温,什么是“肺卫见证” 57

银翘散与桑菊饮在临证时应怎样区别运用 58

风温初起以咳嗽为主症时,怎样治疗 59

“热郁胸膈证”与“热灼胸膈证”在病理与证治方面如何鉴别 59

热在胸膈证有“无形邪热”与“痰热内阴”之分,临床怎样辨别 60

“邪热壅肺证”与“痰热阻肺证”在病理与证治方面如何鉴别 61

如何区分“无形热盛证”与“有形热结证” 62

风温痰热内阻包括哪些证型,其病理与辩证要点是什么 63

肠热下利与热结旁流的概念有何不同 63

风温为什么外发红疹,怎样治疗“肺热发诊” 64

如何认识风温余邪未净证治 64

春温 65

何谓春温,如何理解“里热见证” 65

春温初起怎样使用黄芩汤 66

怎样识别春温营分证之浅深,临证又如何化裁清营汤 66

“阴虚火炽”与“阴虚阳亢”的病理应如何理解,它们又怎样区别 67

怎样分析“热与血结”病理,它与伤寒“太阳蓄血证”有何区别 68

“邪留阴分”的证治内容是什么 69

“邪热入营”与“热陷心包”在概念上应怎样区别 69

风温与春温的病理传变有何不同 70

什么是“热烁真阴”,怎样治疗 71

保谓瘛疭,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71

春温腑实三方之功效与区别是什么 72

温病急救药“三宝”药物组成与功效有何异同,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72

春温后期治方有哪些,怎样比较 73

加减复脉汤有哪些组方变化,其功效是什么 74

暑温的病理要点有哪些 75

暑温 75

何谓暑温,如何理解“阳明胃热证” 75

暑温本病包括哪些证型,其治法与代表方剂是什么 76

怎样辨治暑热耗伤津气证 77

白虎加人参汤与王氏清暑益气汤的主治功能有何异同 77

“暑入心营”之证治内容是什么,与“中暑”怎样鉴别 78

怎样辨治“暑热动风证”与“暑入心营证” 79

怎样认识春温“阴虚火炽证”与暑温“暑伤心肾证”之异同 80

暑温有哪些兼证,怎样概括其证治内容 80

暑温弥漫三焦的证治内容是什么 81

怎样认识暑月寒证的辩证与治疗 82

试述“冒暑”、“暑秽”的概念,临床表现与病理要点是什么 82

怎样理解“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不必用下”的含义 83

湿温 84

何谓湿温,如何认识“脾湿不化证” 84

湿温的病理转归有哪些要点 84

湿温有哪六个特点 85

湿温的治疗原则主要有哪些 86

湿温包括哪些证型,其治法及代表方剂是什么 86

湿温初起有哪些禁忌,为什么 87

湿热证是否就是湿温病,为什么 89

怎样认识“身热不扬”热型 90

怎样比较分析湿温“邪遏卫气”之治疗方剂 90

何谓募原,怎样理解“邪伏募原” 91

湿温神昏证有哪几种证型,如何辩证论治 92

雷氏芳香化浊法与白虎加苍术汤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哪些区别 92

怎样区别“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与“热陷心包”之证治 94

怎样认识“湿浊上蒙,泌别失职”的证治内容 94

湿温后期证型有哪些,怎样论治 95

湿温后期大便下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辨治 96

何谓“湿胜阳微” 96

湿温挟滞的成因有哪些,怎样治疗 97

湿温挟滞运用下法之辩证要点有哪些 97

五加减正气散怎样区分与运用 98

湿热证与湿热证怎样辩证论治 99

伏暑 100

何谓伏暑,怎样理解“暑湿内蕴”证 100

伏暑是怎样发生的 101

暑温与伏暑发病为什么不同 101

伏暑包括哪些证型,其治则及代表方剂是什么 102

伏暑初起的病候特点是什么 103

从外感热病学角度,怎样区分小柴胡汤证与蒿芩清胆汤证的病理与证候 103

导赤清心汤证与犀地清络饮证在病理与证治方面有何不同 104

伏暑“邪结肠腑”证、风温“有形热结”证、春温“热与血结”证怎样进行鉴别 105

伏暑初起与春温初起之证治有何异同 106

如何理解吴鞠通“按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的提法 107

秋燥 107

何谓秋燥,如何认识“津气干燥”证 107

简述秋燥病理及其证候类型与治疗 108

怎样辨治温燥与凉燥 109

怎样分析“燥干清窍”证治 109

“肺燥肠热”与“肺燥肠闭”在病理、证候与治法上,有何区别 110

秋燥与风温初起证治有何异同 110

试述秋燥与伏暑初起证治之区别 111

在《温病学》范围内,怎样使用沙参麦门冬汤 112

如何认识“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的提法 112

“下利”见于温病证型者有几种情况,如何辩证论治 113

“温热在肠”的证治内容有哪些 114

温病“温热在肺”的证治内容有哪些 115

温毒 116

何谓温毒,它与一般温病有概念上有何不同 116

什么是大头瘟,其病理概要及证候特点是什么 117

大头瘟与烂喉痧在证候类型及传变趋势方面有哪些不同 118

什么是“烂喉痧”,它包括哪些证型,怎样治疗 118

怎样认识“烂喉?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 119

如何归纳喉痧的治疗原则 119

何谓“?痧”,它与斑疹之形态有何不同 120

试述余氏清心凉膈散与凉膈散在温病治疗中的意义 120

如何分析普济消毒饮与清瘟败毒饮治温之功效 121

怎样掌握温毒的外治法 122

文献知识 123

什么是“逆传心包”,产生逆传的原因有哪些 123

怎样认识《外感温热篇》中“外热一陷,里络就闭”的涵义 123

试就《外感温热篇》内容,比较湿温与伤寒的传变特点有何不同 124

试析“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的涵义 125

怎样理解“在卫汗之可也”的意义 126

“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疗意义是什么 126

如何认识“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治疗涵义 127

“到气才可清气”的具体涵义是什么 127

怎样认识“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观点 128

温病过程中是否一见出血症状,便可认为是血分证 129

温病救阴、通阳的目的是什么 130

伤寒与湿温“里结”均采用下法,其运用有何不同 131

保谓脾瘅 132

举例说明《外感温热篇》之辨舌意义 132

怎样认识“发泄司令,里真自虚”的涵义 133

“阴湿”与“阳湿”的概念是什么,其病理、主证、治疗上有何异同 134

结合《湿热病篇》第九条,怎样分析湿温余邪未净证治 135

怎样认识湿热动风证,如何治疗 136

“湿滞阳明”为何“宜用辛开”之法,怎样理解 136

使用白虎汤有哪些禁忌 137

什么是温病“阴虚扰动冲脉证”,怎样治疗 138

温病下后,脉静热退,十数日不大便是否可用下法,为什么 139

为什么说“阴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复” 139

温病燥热证为什么不可纯用苦寒 140

下焦温病的治疗原则与禁忌是什么 140

治疗温病“痞证”之苦泄与开泄法的选用标准什么 141

怎样结合文献分析斑诊,?痧之治疗禁忌 142

什么是“内闭外脱”,怎样治疗 143

疫证呕利与伤寒“少阳而呕”、“太阴自利”的区别是什么 144

附方 14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