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中医临床手册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辽宁中医学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8102744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1160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1192页
- 主题词:中医学临床(学科: 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中医临床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临床学基础 3
第一章 诊法 3
第一节 望诊 3
一、望神 3
二、望色 4
三、望形体 5
四、望姿态 6
(一)望舌质 7
五、望舌 7
(二)望舌苔 10
第二节 闻诊 12
一、听声音 12
二、嗅气味 14
第三节 问诊 15
一、问寒热 15
二、问汗液 16
三、问头身 18
五、问睡眠 19
四、问胸胁脘腹 19
(一)问耳 20
(二)问目 20
六、问耳目 20
七、问饮食口味 21
(一)问口渴与饮水 21
(二)问纳食 21
八、问二便 22
(一)问大便 22
(三)问口味 22
(二)问小便 24
九、问妇女经、带、胎、产 25
(一)问月经 25
(二)问带下 26
(三)问妊娠 26
(四)问产后 26
第四节 切诊 27
(二)风在肌表 30
(一)风在皮肤 30
(三)风在经络 30
一、风 30
第一节 病因辨证(六淫辨证) 30
第二章 常用辨证方法 30
(四)风在肌肉关节 31
(五)风在筋骨 31
(六)类证鉴别 31
(三)寒伤脾胃 32
(二)寒在肌肉关节 32
(一)寒在肌麦 32
二、寒 32
(四)类证鉴别 33
三、暑 33
(一)伤暑 33
(二)中暑 33
(三)暑湿 34
四、湿 34
(一)湿在气分 34
(二)凉燥 35
(一)温燥 35
(三)类证鉴别 35
五、燥 35
(二)湿在肌肉关节 35
六、火 36
(一)实火 36
(二)虚火 36
(三)类证鉴别 37
第二节 八纲辨证 37
一、表里 37
(一)表证 37
(二)里证 38
(一)寒证 39
二、寒热 39
(三)半表半里证 39
(二)热证 40
三、虚实 41
(一)虚证 41
(二)实证 42
四、阴阳 42
(一)阴证 42
(二)阳证 43
第三节 气血辨证 44
一、气病辨证 44
(一)气虚证 44
(三)气滞证 45
(二)气陷证 45
(四)气逆证 46
二、血病辨证 47
(一)血虚证 47
(二)血淤证 48
(三)血热证 48
(四)血寒证 49
(二)血虚血淤证 50
(一)血滞血淤证 50
三、气血同病辨证 50
(三)气血两虚证 51
(四)气不摄血证 52
(五)气随血脱证 52
第四节 脏腑辨证 53
一、脏病辨证 53
(一)心病辨证 53
(二)肺病辨证 59
(三)脾病辨证 65
(四)肝病辨证 70
(五)肾病辨证 76
二、腑病辨证 80
(一)胆病辨证 80
(二)胃病辨证 81
(三)小肠病辨证 83
(四)大肠病辨证 85
(五)膀胱病辨证 88
(二)心脾两虚证 90
三、脏腑兼病辨证 90
(一)心肺气虚证 90
(三)心肝血虚证 91
(四)心肾阳虚证 92
(五)心肾不交证 92
(六)肺脾气虚证 93
(七)肺肾气虚(肾不纳气)证 93
(八)肺肾阴虚证 94
(九)脾胃湿热证 95
(九)脾胃湿热证 95
(十)脾肾阳虚证 96
(十一)肝火犯肺证 96
(十一)肝火犯肺证 96
(十)脾肾阳虚证 96
(十二)肝脾不调证 97
(十二)肝脾不调证 97
(十三)肝胃不和证 98
(十四)肝肾阴虚证 98
(十四)肝肾阴虚证 98
(十三)肝胃不和证 98
(一)太阳经证辨证 99
一、太阳病辨证 99
第五节 六经辨证 99
第五节 六经辨证 99
一、太阳病辨证 99
(一)太阳经证辨证 99
(二)太阳腑证辨证 103
(二)太阳腑证辨证 103
(三)太阳变证辨证 104
(三)太阳变证辨证 104
(一)热扰胸膈证(栀子豉汤证) 111
二、阳明病辨证 111
(一)热扰胸膈证(梔子豉汤证) 111
二、阳明病辨证 111
(二)阳明经证 112
(二)阳明经证 112
(三)阳明腑证 113
(三)阳明腑证 113
(四)脾约证(麻子仁丸证) 114
(四)脾约证(麻子仁丸证) 114
(五)湿热发黄证 115
(五)湿热发黄证 115
(二)少阳病兼证 116
(一)少阳病主证(小柴胡汤证) 116
三、少阳病辨证 116
三、少阳病辨证 116
(一)少阳病主证(小柴胡汤证) 116
(二)少阳病兼证 116
(三)热入血室证 117
(三)热入血室证 117
(二)太阴兼太阳证(桂枝人参汤证) 118
(一)太阴虚寒证(理中丸证) 118
四、太阴病辨证 118
四、太阴病辨证 118
(一)太阴虚寒证(理中丸证) 118
(二)太阴兼太阳证(桂枝人参汤证) 118
(一)寒化证 119
(三)寒湿发黄证 119
五、少阴病辨证 119
(二)热化证 122
(三)少阴兼太阳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123
六、厥阴病辨证 123
(一)蛔厥证(乌梅丸证) 123
(二)寒格吐利证(干姜黄芩黄连汤证) 123
(三)寒逆干呕头痛证(吴茱萸汤证) 124
(四)血虚寒厥证(当归四逆汤证) 124
(五)厥阴热利证(白头翁汤证) 125
(六)气郁证(四逆散证) 125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126
一、卫分证 126
二、气分证 126
(一)胃热亢盛证 126
(四)热结肠道证 127
(三)热扰胸膈证 127
(二)热邪壅肺证 127
(五)热郁于胆证 128
(六)脾胃湿热证 128
三、营分证 129
四、血分证 129
第七节 三焦辨证 130
一、上焦辨证 130
(一)手太阴肺经证 130
(二)手厥阴心包经证 131
二、中焦辨证 132
(一)足阳明胃经证 132
(二)手阳明大肠经证 132
(三)足太阴脾经证 133
(四)中焦湿热证 133
(三)下焦湿热证 134
(二)足厥阴肝经证 134
三、下焦辨证 134
(一)足少阴肾经证 134
第三章 病历写作 136
第一节 病历编写的基本要求 136
第二节 中医病历书写格式及其内容 137
第三节 体格检查提纲 147
第四章 针灸疗法 152
第一节 经络和腧穴 152
一、腧穴的定位方法 152
(一)骨度分寸法 152
(二)解剖标志法 153
(三)手指同身寸法 153
二、十四经脉常用腧穴 154
(一)手太阴肺经穴 154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 157
(三)足阳明胃经穴 159
(四)足太阴脾经穴 164
(五)手少阴心经穴 167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 168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 171
(八)足少阴肾经穴 177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 179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 180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 183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 186
(十三)任脉经穴 188
(十四)督脉经穴 191
三、常用奇穴 194
(一)头颈部 194
(二)躯干部 195
二、肱骨外科颈骨折 196
(三)四肢部 196
一、针刺法 198
(一)毫针的构造和规格 198
第二节 刺灸法 198
(二)针刺前的准备 199
(三)毫针刺法 200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204
(五)刺伤重要内脏的症状及处理 207
(六)针刺注意事项 209
二、灸法 210
(一)常用灸法 210
(二)灸法注意事项 212
(一)三棱针 213
三、其他针法 213
(二)皮肤针 214
(三)皮内针 215
(四)火针 216
(五)电针 216
(六)耳针 217
(七)头针 220
(三)温灸器 224
四、其他灸法 224
(二)雷火针灸 224
(一)太乙神针 224
(六)天灸 225
(四)灯草灸 225
(五)电灸 225
五、其他治法 226
(一)拔罐法 226
(二)穴位注射 227
(三)埋线 229
(四)针刺麻醉 230
(五)穴位药物电离子透入法 232
(六)烧山火与透天凉的操作及应用 233
第三节 针灸治疗原则 235
一、针灸施治原则 235
(一)着眼于调气 235
(一)取穴原则 236
(二)突出经络辨证 236
(三)正确施用补泻方法 236
二、针灸配穴处方 236
(二)配穴规律 237
下篇常见疾病的治疗 241
第一章 内科疾病 241
第一节 外感疾病 241
一、感冒 241
二、痢疾 246
三、霍乱 251
四、疟疾 254
第二节 肺系疾病 259
一、咳嗽 259
二、喘证 264
三、哮证 268
四、肺痈 274
五、肺痨 277
六、肺瘘 281
第三节 心系疾病 282
一、心悸 282
二、不寐 287
三、癫狂 291
四、痫证 295
五、昏迷 300
第四节 脾胃疾病 306
一、呕吐 306
二、呃逆 311
三、噎膈 315
四、胃脘痛 318
五、腹痛 325
六、泄泻 329
七、便秘 334
第五节 肝胆疾病 337
一、黄疸 337
二、鼓胀 342
三、胁痛 347
四、眩晕 351
五、中风 355
六、痉证 363
第六节 肾系疾病 366
一、淋证 366
二、癃闭 372
三、腰痛 377
四、遗精 380
一、郁证 383
第七节 气血津液疾病 383
二、厥证 387
三、积聚 392
四、淤证 395
五、咳血 401
六、吐血 404
七、衄血 408
八、便血 413
九、尿血 416
十、水肿 419
十一、痰证 423
十二、饮证 427
十三、消渴 431
十四、湿阻 435
十五、汗证 437
十六、虚劳 442
十七、内伤发热 450
第八节 经络肢体疾病 454
一、痹证 454
二、痿证 458
三、头痛 462
四、胸痛 467
一、蛔虫病 470
第九节 虫病 470
二、蛲虫病 471
三、绦虫病 472
四、钩虫病 474
第二章 外科疾病 476
第一节 疮疡 476
一、痈 476
(一)颈痈 476
(二)锁喉痈 478
(三)腋痈 479
(四)脐痈 481
(五)臀痈 483
(六)委中毒 485
(七)胯腹痈 487
(八)子痈 488
(九)囊痈 489
二、有头疽 491
三、陷证 493
(一)颜面部疔疮 496
四、疔疮 496
(二)手足疔疮 498
(三)红丝疔 500
(四)烂疔 501
(五)疫疔 503
五、疔毒走黄 505
六、疖 506
(一)暑疖 506
(二)蝼蛄疖 508
(三)多发性疖病 509
七、发颐 511
八、流注 513
九、瘰疬 515
十、臁疮 518
十一、甲疽 519
第二节 乳房疾病 520
一、乳痈 520
二、乳发 523
三、乳癖 525
四、乳疬 526
五、乳痨 528
六、乳岩 529
第三节 瘿瘤 532
一、气瘿 532
二、肉瘿 534
三、石瘿 535
第四节 皮肤病 537
一、热疮 537
二、缠腰火丹 539
三、黄水疮 541
四、秃疮 542
五、鹅掌风与脚湿气 544
六、圆癣与红癣 546
七、皮肤结核 547
八、银屑病 550
九、玫瑰糠疹 553
十、扁平苔癣 555
十一、红斑狼疮 558
十二、硬皮病 562
十三、皮肌炎 565
十四、接触性皮炎 567
十五、药物性皮炎 568
十六、湿疹 573
十七、火赤疮 577
十八、牛皮癣 579
十九、酒糟鼻 581
二十、白屑风 584
二十一、荨麻疹 586
二十二、皮肤瘙痒症 589
第五节 肛门直肠疾病 591
一、痔疮 591
二、裂口痔(肛裂) 594
三、肛门痈 595
四、肛瘘(瘘痔) 597
五、脱肛(直肠脱垂) 598
六、息肉痔(直肠息肉) 600
七、锁肛痔(直肠癌) 602
第六节 其他疾病 603
一、烧伤 603
二、冻疮 608
三、破伤风 610
四、脱疽 611
五、狂犬病 615
第三章 伤科疾病 617
第一节 骨折 617
一、锁骨骨折 617
三、肱骨干骨折 622
四、肱骨髁上骨折 626
五、肱骨外髁骨折 630
六、肱骨内上髁骨折 632
七、尺骨鹰嘴骨折 634
八、桡骨头骨折 636
九、桡尺骨干双骨折 640
十、桡尺骨干单骨折 642
十一、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643
十二、桡骨下端骨折 646
十三、腕舟骨骨折 648
十四、掌骨骨折 651
十五、指骨骨折 653
十六、股骨颈骨折 655
十七、股骨粗隆间骨折 658
十八、股骨干骨折 660
十九、股骨髁上骨折 663
二十、股骨髁间骨折 665
二十一、髌骨骨折 666
二十二、胫骨髁骨折 668
二十三、胫腓骨干骨折 670
二十四、髁部骨折 673
二十五、距骨骨折 676
二十六、跟骨骨折 678
二十七、跖骨骨折 679
二十八、趾骨骨折 681
二十九、脊柱骨折和脱位 682
三十、骨盆骨折 685
第二节 脱位 691
一、颞颌关节脱位 691
二、肩关节脱位 693
(一)新鲜肩关节脱位 693
(二)陈旧性肩关节脱位 695
(三)习惯性肩关节前脱位 696
三、肘关节脱位 697
(一)肘关节后脱位 697
(二)小儿挠骨头半脱位 699
四、月骨脱位 700
五、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脱位 701
(一)掌指关节脱位 701
(二)指间关节脱位 702
六、髋关节脱位 703
(一)髋关节后脱位 703
(二)髋关节前脱位 705
(三)髋关节中心性脱位 706
七、膝关节脱位 707
一、颈部扭挫伤 708
第三节 软组织损伤 708
二、颈椎综合征 710
三、肩部扭伤 712
四、肩关节周围炎 714
五、肱骨外上髁炎 716
六、下桡尺关节分离 717
七、腕管综合征 718
八、腕三角软骨损伤 719
九、腱鞘囊肿 720
十、桡骨茎突腱鞘炎 721
十一、指间关节扭挫伤 722
十二、屈指肌腱腱鞘炎 723
十三、髋关节扭伤 724
十四、膝关节韧带损伤 725
十五、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726
十六、踝关节扭伤 727
十七、急性腰扭伤 728
十八、臀中肌损伤性腰腿痛 729
十九、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 731
二十、骶髂关节急性扭伤 732
二十一、慢性腰痛 733
二十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734
第四章 妇科疾病 738
第一节 月经病 738
一、月经不调 738
(一)月经先期 738
(二)月经后期 742
(三)月经先后不定期 746
(四)月经过多 748
(五)月经过少 750
二、经行浮肿 753
三、经闭 754
四、痛经 758
五、崩漏 762
六、经断前后诸证 769
七、年老经断复来 771
第二节 带下病 774
第三节 妊娠病 778
一、恶阻 778
二、胞阻 782
三、妊娠腰痛 784
四、胎动不安 785
五、胎漏下血 788
六、滑胎 791
七、子肿 793
八、子痫 795
九、子悬 799
十、子晕 801
十一、子淋 803
十二、转胞 805
一、产后血晕 807
第四节 产后病 807
二、产后痉证 809
三、产后腹痛 811
四、产后小便不通 814
五、产后大便难 816
六、产后发热 817
七、恶露不绝 822
八、产后乳汁不行 824
九、产后身痛 826
一、症瘕 828
第五节 妇科杂病 828
二、阴挺 830
三、脏躁 832
四、阴痒 834
五、不孕 836
第五章 儿科疾病 840
第一节 常见疾病 840
一、咳嗽 840
二、肺炎喘嗽 844
三、哮喘 850
四、鹅口疮 854
五、口疮 856
六、呕吐 859
七、泄泻 863
八、积滞 868
九、疳证 871
十、惊风 874
十一、痫证 880
十二、水肿 882
第二节 时行疾病 888
一、感冒 888
二、麻疹 892
三、风痧 896
四、丹痧 898
五、水痘 901
六、痄腮 903
七、顿咳 907
八、小儿麻痹症 910
九、小儿暑温 915
第三节 小儿杂病 919
一、遗尿 919
二、夜啼 922
三、胎黄 924
第六章眼科疾病 927
第一节 胞睑疾病 927
一、睑弦赤烂 927
二、针眼 928
三、胞生痰核 930
四、上胞下垂 931
五、椒疮 932
第二节 两眦疾病 934
一、流泪症 934
二、眦漏症 935
三、漏睛疮 936
第三节 白睛疾病 937
一、天行赤眼 937
二、暴风客热 939
三、金疳 940
四、白膜侵睛 941
五、胬肉攀睛 942
六、白睛溢血 943
七、火疳 944
一、凝脂翳 946
第四节 黑睛疾病 946
二、聚星障 948
三、花翳白陷 950
四、混睛障 951
五、疳疾上目 952
第五节 瞳神疾病 953
一、瞳神缩小症 953
二、绿风内障 955
三、青风内障 956
四、圆翳内障 957
一、云雾移睛 959
第六节 眼底疾病 959
二、视惑 960
三、高风雀目 961
四、目衄暴盲 963
第七章 耳鼻喉口腔疾病 965
第一节 耳科疾病 965
一、耳眩晕 965
二、耳疖、耳疮 969
三、脓耳 971
四、耳鸣、耳聋 973
第二节 鼻科疾病 977
一、鼻藁 977
二、鼻窒 978
三、鼻鼽 980
第三节 咽喉疾病 980
四、鼻渊 982
一、风热乳蛾 986
二、虚火乳蛾 988
三、风热喉痹 990
四、虚火喉痹 992
五、喉痈 993
六、阴虚喉癣 996
七、急喉哮 997
八、急喉风 999
九、慢喉哮 1001
十、梅核气 1003
十一、骨鲠 1004
第四节 口腔疾病 1005
一、龋齿 1005
二、牙齩痈 1007
三、骨槽风 1008
四、口疳 1009
五、唇风 1011
第八章 各科常用中成药 1013
第一节 内科常用中成药 1013
一、解表 1013
二、泻下 1016
三、清热 1018
四、祛风湿 1024
五、理脾和胃 1028
六、安神 1033
七、开窍 1035
八、化痰止咳 1037
九、补虚 1041
十、强心 1048
十一、保肝 1051
第二节 外科常用中成药 1053
一、解毒消肿 1053
二、抗骨质增生 1054
三、抗肿瘤 1056
四、其他 1057
第三节 伤科常用中成药 1059
一、扭挫伤 1059
二、续筋接骨 1061
第四节 妇科常用中成药 1062
一、调经 1062
二、治带下 1064
三、安胎 1065
四、其他 1065
一、清热镇惊 1066
第五节 儿科常用中成药 1066
二、健脾和胃 1068
三、止咳平喘 1069
第六节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 1070
一、眼科 1070
二、耳鼻喉科 1071
附一方剂索引 1077
附二常用中成药索引 1118
附三古今度量衡对照 1123
附四临床检验正常参考值 1127
附五全身腧穴示意图 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