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解剖生理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解剖生理学
  • 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解剖生理学》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K14111·78
  • 出版时间:1979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2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解剖生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 1

二、学习解剖生理学的方法 1

三、人体的器官和系统 2

四、解剖学姿势及常用方位术语 3

五、机体和环境 3

第二章 细胞和基本组织 7

第一节 细胞和细胞间质 7

一、细胞 7

二、细胞的增殖 10

三、细胞间质 11

第二节 基本组织 11

一、上皮组织 12

二、结缔组织 15

三、肌肉组织 17

四、神经组织 17

第三章 运动系统 20

第一节 骨和骨连结 20

概述 20

(一)骨的形态和分类 20

(二)骨的基本结构 20

(三)骨的理化特性 22

(四)骨连结 23

一、躯干骨及其连结 23

(一)脊柱 23

(二)胸骨、肋及其连结 24

二、颅骨及其连结 24

(一)颅骨 24

(二)颅骨的连结 26

三、四肢骨及其连结 26

(一)上肢骨及其连结 26

(二)下肢骨及其连结 28

第二节 肌肉 29

概述 29

一、肌肉的形态和附属结构 30

(一)骨骼肌的形态 30

(二)肌肉的附属结构 30

二、头颅肌 30

(一)头面部肌 30

(二)颈肌 30

三、躯干肌 31

(一)背肌 31

(二)胸肌 31

(三)膈 31

(四)腹肌 32

四、四肢肌 32

(一)上肢肌 32

(二)下肢肌 32

第四章 血液 34

概述 34

一、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 34

二、血液的机能 35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35

一、血液的组成 35

二、血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 35

(一)血液的化学成分 35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35

第二节 血细胞 38

一、红细胞 38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机能 38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8

二、白细胞 40

(一)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机能 40

(二)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1

三、血小板 41

(一)血小板的形态结构与正常值 41

(二)血小板的机能 42

(三)血小板的生成与破坏 42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43

一、血液凝固 43

(一)血液凝固的概念、意义 43

(二)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43

(三)人体的抗凝血机构 44

(四)影响血凝的因素 44

二、纤维蛋白溶解 44

第四节 血量、血型和输血 45

一、血量 45

二、血型 46

(一)ABO血型分类和划分依据 46

(二)血型鉴定 46

(三)血型和输血 46

第五章 循环系统 49

概述 49

第一节 心脏 50

一、心脏的形态和结构 50

(一)心脏的位置和外形 50

(二)心脏的结构 52

(三)心脏的血管、神经 53

(四)心包 54

二、心脏的机能 54

(一)心肌特性 54

(二)心动周期及其变化 56

(三)心输出量 60

第二节 血管 61

一、血管的结构 61

(一)动脉 61

(二)静脉 61

(三)毛细血管 61

二、血管的分布 62

(一)肺循环的血管 62

(二)体循环的血管 62

三、血管机能 67

(一)动脉血压和脉搏 68

(二)静脉压和静脉血流 70

(三)毛细血管压和微循环 70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72

一、神经调节 72

(一)心血管的调节中枢和神经支配 72

(二)心血管活动的主要反射 73

二、体液性调节 75

(一)局部舒血管物质 75

(二)全身性缩血管物质 75

第四节 淋巴系统 76

一、淋巴器官 76

(一)淋巴结 76

(二)脾脏 78

(三)胸腺 79

(四)腭扁桃体 79

二、淋巴管的淋巴循环途径 79

(一)淋巴管 79

(二)淋巴循环途径 80

三、组织液、淋巴液的生成 80

〔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81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组成 82

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 82

第六章 呼吸系统 83

第一节 呼吸器的形态和结构 84

一、呼吸道 84

(一)鼻 85

(二)咽 85

(三)喉 86

(四)气管、支气管 88

二、肺 89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89

(二)肺的结构 89

三、胸膜与纵隔 91

(一)胸膜 91

(二)纵隔 92

第二节 呼吸生理 92

一、肺的通气 92

(一)呼吸运动 93

(二)胸内压及其生理意义 93

(三)肺的通气机能 94

二、气体的交换与运输 96

(一)气体的交换 96

(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97

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98

(一)神经调节 99

(二)血液中O2、CO2与H+浓度对呼吸的影响 100

第七章 消化系统 102

概述 102

第一节 消化管 104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104

(一)粘膜 104

(二)粘膜下层 104

(三)肌层 104

(四)外膜 105

二、口腔 105

(一)舌 105

(二)牙 106

(三)唾液腺 107

三、咽(见呼吸系统) 107

四、食管 107

五、胃 108

(一)胃的分部与位置 108

(二)胃的结构特点 108

六、小肠 109

(一)小肠的位置和形态 109

(二)小肠的结构特点 110

七、大肠 110

(一)盲肠与阑尾 110

(二)结肠 110

(三)直肠和肛门 111

第二节 消化腺 112

一、肝脏 112

(一)肝的位置和形态 112

(二)肝的结构 112

二、胆囊与输胆管道 115

(一)胆囊 115

(二)输胆管道 115

三、胰 116

(一)位置和形态 116

(二)胰的结构 116

第三节 腹膜 116

一、腹膜的形成物 116

(一)韧带 116

(二)网膜 116

(三)系膜 116

(四)陷凹 116

二、腹膜的主要机能 117

(一)固定脏器的作用 117

(二)吸收液体的作用 117

(三)防御作用 117

(四)修复作用 117

(五)刺激反应 117

第四节 消化和吸收 117

一、消化过程 117

(一)口腔内的消化 117

(二)吞咽和食管蠕动 119

(三)胃内的消化 119

(四)小肠内消化 121

二、吸收过程 123

(一)吸收部位 123

(二)吸收机理 124

(三)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 124

三、大肠及排便反射 124

(一)大肠的机能 124

(二)排便反射 125

四、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125

(一)植物性神经作用 125

(二)胃肠道激素 125

第八章 新陈代谢 127

(一)摄食、消化和吸收 127

(一)中间代谢 127

(三)排泄 127

第一节 物质代谢 128

一、糖代谢 128

(一)血糖 128

(二)糖分解代谢的基本规律 129

二、脂类代谢 131

(一)血脂 131

(二)脂肪的氧化分解 132

(三)胆固醇代谢 133

(四)磷酯代谢 134

三、蛋白质代谢 134

(一)氮平衡和必需氨基酸 134

(二)血液氨基酸的动态平衡 135

(三)氨基酸分解的一般途径 135

(四)机体重要的蛋白质--核蛋白代谢 138

〔附〕 蛋白质、脂肪和糖代谢的关系 142

(一)糖、脂肪和蛋白质间代谢的联系 142

(二)糖、脂肪和蛋白质间的相互转化 143

(三)糖、脂肪和蛋白质间代谢的制约 143

四、水和无机盐代谢 143

(一)水的代谢 144

(二)无机盐代谢 145

第二节 能量代谢和体温 147

一、能量代谢 147

(一)能量的来源、转化和利用 147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48

(三)正常人体能量代谢率 148

(四)基础代谢 149

二、体温 149

(一)人体的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异 149

(二)机体热的产生和放散 149

(三)体温调节 150

第三节 肝脏功能 151

一、肝脏在代谢中所起的作用 152

(一)糖代谢 152

(二)脂类代谢 152

(三)蛋白质代谢 152

(四)维生素和激素代谢 153

二、肝脏的解毒功能 153

三、肝脏的排泄功能 153

第九章 泌尿系统 156

概述 156

第一节 泌尿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157

一、肾 157

(一)肾的位置、形态 157

(二)肾的内部结构 159

(三)肾血液循环特点 161

二、输尿管 161

三、膀胱 161

四、尿道 162

第二节 泌尿系统机能 162

一、尿的生成 162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162

(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排泄作用 164

二、尿的贮存和排放 168

三、尿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 168

(一)尿量 168

(二)尿的化学成分 168

(三)尿的理化特性 168

四、泌尿对机体的意义 169

(一)排泄代谢产物 169

(二)维持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的相对恒定 169

(三)参与机体酸硷平衡的调节 169

〔附〕 酸硷平衡 172

一、体内酸和硷的来源 172

二、体内酸硷平衡的调节 172

(一)血液的缓冲作用 172

(二)肺呼出CO2的作用 172

(三)肾的排酸保硷作用 173

三、酸硷平衡紊乱 173

第十章 生殖系统 175

第一节 男性生殖 175

一、男性的主性器官--睾丸 175

(一)睾丸的位置和形态 175

(二)睾丸的机能 176

二、附性器官及其机能 176

(一)输精管道 176

(二)附属腺体 177

第二节 女性生殖 178

一、女性的主性器官--卵巢 178

(一)卵巢的形态、位置和结构 178

(二)卵巢机能 179

(三)卵巢活动的调节 180

二、附性器官 181

(一)输卵管 181

(二)子宫 181

(三)阴道 181

(四)女阴 181

〔附〕乳房 182

三、月经周期 183

(一)增殖期 184

(二)分泌期 184

(三)月经期 184

第十一章 内分泌 185

概述 185

一、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86

(一)激素作用的性质 186

(二)激素作用的部位 186

(三)激素间的互相作用 186

(四)激素作用的时间和灭活 186

二、激素作用的机理 186

(一)含氮激素的作用机理 186

(二)类固醇激素作用的机理 187

第一节 甲状腺 188

一、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188

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与运转 189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贮存 189

(二)甲状腺激素分泌与转送 189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189

(一)促进代谢作用 189

(二)促进生长发育 190

(三)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90

四、甲状腺活动的调节 190

第二节 甲状旁腺与甲状腺“C”细胞 191

一、甲状旁腺的位置和形态 191

二、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 191

三、甲状腺“C”细胞与降钙素的作用机理 192

四、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分泌的调节 192

第三节 肾上腺 192

一、肾上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192

(一)肾上腺的位置和形态 192

(二)肾上腺的结构 192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192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192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194

三、肾上腺髓质激素 195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 195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195

第四节 胰岛 195

一、胰岛的形态和结构 195

二、胰岛素 196

(一)胰岛素的结构 196

(二)胰岛素的作用 196

(三)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196

三、胰高血糖素 196

(一)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196

(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 197

第五节 垂体 197

一、垂体的形态、位置和结构 197

(一)前叶的结构 197

(二)后叶的结构 198

(三)垂体的血液供应 198

二、垂体前叶激素 198

(一)垂体前叶激素的生理作用 198

(二)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的调节 199

三、垂体后叶激素 199

(一)垂体后叶激素的生理作用 199

(二)垂体后叶激素分泌的调节 200

小结 200

一、体液成分变动对内分泌腺的调节作用 200

二、神经系统对内分泌腺的调节作用 200

三、内分泌腺相互间的关系 200

〔附〕前列腺素 201

(一)前列腺素的生成部位 201

(二)前列腺素的生理作用 202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 203

概述 203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区分 203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203

(二)神经系统的区分 203

二、神经系统常用的术语 204

(一)灰质 204

(二)白质 204

(三)神经核与神经节 205

(四)纤维束和神经 205

第一节 神经元的机能和反射中枢 205

一、神经纤维的传导机能 205

(一)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性 205

(二)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206

二、神经元间的联系 206

(一)突触和突触传递 206

(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209

三、反射中枢的生理 210

(一)反射中枢的特征 210

(二)反射活动的协调 212

四、反馈 212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213

一、脊髓 213

(一)脊髓的位置、形态和内部结构 213

(二)脊髓的机能 215

二、脑干 216

(一)脑干的外形 216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217

(三)脑干的机能 218

三、小脑 220

(一)小脑的位置和形态 220

(二)小脑的机能 220

四、间脑 221

(一)丘脑部 221

(二)丘脑下部 222

五、大脑 222

(一)大脑半球的形态结构 222

(二)大脑机能 225

第三节 脑和脊髓的传导径路 230

一、感觉传导径路 230

(一)浅感觉的传导径路 230

(二)深感觉与精细触觉的传导径路 232

二、运动传导径路 232

(一)锥体系 232

(二)锥体外系 233

第四节 脑脊髓被膜、脑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235

一、脑、脊髓被膜 235

(一)硬膜 235

(二)蛛网膜 236

(三)软膜 236

二、脑血管和血--脑屏障 236

(一)脑动脉 236

(二)脑静脉 237

(三)血--脑屏障 237

三、脑脊液循环 237

(一)脑脊液的功用 237

(二)脑脊液循环 237

第五节 周围神经 238

一、脑神经 239

二、脊神经 240

(一)颈丛 241

(二)臂丛 241

(三)胸神经的前支 242

(四)腰丛 242

(五)骶丛 242

第六节 植物性神经 244

一、植物性神经的结构及其分布 244

(一)植物性神经的特征 244

(二)交感神经 244

(三)副交感神经 245

二、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 247

三、植物神经的化学传递 247

(一)体内传出神经的分类 248

(二)受体及其分类 248

(三)递质的失活 249

第十三章 感觉器 251

第一节 视觉器-眼 251

一、眼球的结构 251

(一)眼球壁 252

(二)眼球内容物 253

二、眼的附属结构及其机能 253

(一)眼睑 254

(二)结膜 254

(三)泪器 254

(四)眼外肌 254

三、眼的机能 255

(一)眼球的折光系统机能 255

(二)视网膜感光系统机能 256

第二节 位听器--耳 258

一、耳的结构 258

(一)外耳 259

(二)中耳 260

(三)内耳 261

二、耳的机能 263

(一)听觉机能 263

(二)位觉机能 263

第三节 皮肤 264

一、皮肤的结构 264

(一)表皮 264

(二)真皮 264

二、皮肤的附属结构 265

(一)毛发 265

(二)皮脂腺 265

(三)汗腺 265

(四)脂(趾)甲 265

三、皮肤的机能 265

(一)保护作用 265

(二)感觉机能 266

(三)排泄机能 266

(四)吸收作用 266

解剖生理学实实验 26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