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 阳莉,陈晓露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5681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37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360页
  • 主题词:病原微生物-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免疫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医学微生物学 2

第一单元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2

第一节 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 2

一、微生物的概念 2

二、微生物的分类 2

第二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

一、有利方面 3

二、不利方面 4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4

一、医学微生物学 4

二、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4

第二单元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8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8

一、细菌的大小 8

二、细菌的形态 8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0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10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4

第三节 细菌的形态检查法 17

一、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18

二、染色标本检查法 18

第三单元 细菌的生理 21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与生长繁殖 21

一、细菌的理化性状 21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 22

第二节 细菌的代谢产物 24

一、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24

二、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25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26

一、培养基 26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27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28

第四节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28

一、细菌的分类 28

二、细菌的命名 29

第四单元 微生物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31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与正常菌群 31

一、微生物的分布 31

二、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32

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衡 33

第二节 消毒灭菌 34

一、常用术语 34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 34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36

四、消毒灭菌的临床运用 37

第五单元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40

第一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 40

一、细菌染色体 40

二、质粒 40

三、转座因子 41

四、噬菌体 41

第二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42

一、形态结构的变异 42

二、菌落变异 42

三、毒力变异 43

四、耐药性变异 43

第三节 遗传变异的机制 43

一、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 44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44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应用 44

第五节 细菌的耐药性 45

一、细菌耐药机制 45

二、细菌耐药性的现状与防治 46

第六单元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49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因素 49

一、细菌的毒力 49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53

三、细菌的侵入途径 53

第二节 机体的免疫防御 53

一、固有免疫 53

二、适应性免疫 55

三、机体抗菌免疫的特点 56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与类型 56

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56

二、感染的类型 56

第四节 医院内感染 58

一、医院内感染的特点 58

二、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58

三、医院内感染的防治 59

第七单元 球菌 61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61

一、生物学性状 6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3

三、微生物学检查 65

四、防治原则 65

第二节 链球菌属 65

一、链球菌 65

二、肺炎链球菌 69

第三节 奈瑟菌属 70

一、脑膜炎奈瑟菌 70

二、淋病奈瑟菌 71

第八单元 肠杆菌科 74

第一节 概述 74

第二节 常见的肠道杆菌 75

一、埃希菌属 75

二、志贺菌属 77

三、沙门菌属 79

四、其他肠道杆菌 81

第九单元 弧菌属与螺杆菌属 83

第一节 弧菌属 83

一、霍乱弧菌 83

二、副溶血性弧菌 85

第二节 螺杆菌属 85

一、生物学性状 8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86

三、微生物学检查 86

四、防治原则 86

第十单元 厌氧性细菌 88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88

一、破伤风梭菌 88

二、产气荚膜梭菌 90

三、肉毒梭菌 91

四、艰难梭菌 92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92

一、种类与分布 92

二、致病性 93

三、微生物学检查 93

四、防治原则 93

第十一单元 分枝杆菌属 95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95

一、生物学性状 95

二、致病性 96

三、免疫性、超敏反应与结核菌素试验 97

四、微生物学检查 98

五、防治原则 98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98

第十二单元 动物源性细菌 101

第一节 布鲁菌属 101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 102

一、鼠疫耶尔森菌 102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102

第三节 芽胞杆菌属 102

一、炭疽芽胞杆菌 103

二 蜡样芽胞杆菌 103

第十三单元 其他病原菌 105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 105

一、生物学性状 10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0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06

四、防治原则 106

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 106

一、生物学性状 10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0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07

四、防治原则 107

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 107

第四节 嗜肺军团菌 108

第五节 铜绿假单胞菌 108

第十四单元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10

第一节 支原体 110

一、概述 110

二、常见致病性支原体 111

第二节 立克次体 111

一、概述 112

二、常见致病性立克次体 113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3

四、防治原则 113

第三节 衣原体 114

一、概述 114

二、常见致病性衣原体 11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6

四、防治原则 116

第四节 螺旋体 116

一、钩端螺旋体 116

二、梅毒螺旋体 117

第五节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119

一、放线菌属 119

二、诺卡菌属 119

第十五单元 病毒概述 121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122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22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22

三、病毒的增殖 123

四、外界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25

五、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126

六、病毒的分类 126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27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127

二、病毒的致病机制 127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128

四、抗病毒免疫 129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30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30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131

第十六单元 呼吸道病毒 133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133

一、生物学性状 13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5

四、防治原则 135

第二节 麻疹病毒 135

一、生物学性状 13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6

四、防治原则 136

第三节 腮腺炎病毒 136

第四节 冠状病毒 137

第五节 风疹病毒 138

第十七单元 肠道感染病毒 140

第一节 肠道病毒 140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141

二、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 142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143

一、轮状病毒 143

二、杯状病毒与肠道腺病毒 143

第十八单元 肝炎病毒 145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145

一、生物学性状 14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6

四、防治原则 146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147

一、生物学性状 14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0

四、防治原则 151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152

一、生物学性状 15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2

四、防治原则 152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153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153

第十九单元 逆转录病毒 155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55

一、生物学性状 15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8

四、防治原则 158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159

第二十单元 疱疹病毒 160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160

一、生物学性状 16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1

四、防治原则 161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161

一、生物学性状 16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1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62

第三节 EB病毒 162

一、生物学性状 16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2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63

第四节 巨细胞病毒 163

一、生物学性状 16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3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64

第二十一单元 其他病毒与朊粒 165

第一节 虫媒病毒 165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65

二、登革病毒与森林脑炎病毒 166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166

一、汉坦病毒 167

二、其他出血热病毒 167

第三节 狂犬病病毒 167

一、生物学性状 16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9

四、防治原则 169

第四节 人乳头瘤病毒 169

第五节 朊粒 170

第二十二单元 真菌概述 172

第一节 生物学性状 172

一、形态与结构 172

二、培养特性 173

三、抵抗力 173

第二节 致病性与免疫性 174

一、致病性 174

二、免疫性 174

第三节 微生物学检查 174

第四节 防治原则 174

第二十三单元 常见病原性真菌 176

第一节 皮肤癣菌 176

第二节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176

一、着色真菌 176

二、申克孢子丝菌 177

第三节 深部感染真菌 177

一、白假丝酵母菌 177

二、新型隐球菌 178

三、肺孢子菌 178

四、曲霉 178

五、毛霉 178

第二部分 人体寄生虫学 182

第二十四单元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182

第一节 寄生现象与生活史 182

一、寄生现象 182

二、寄生虫的概念及其分类 183

三、宿主的概念及其分类 183

四、寄生虫的生活史与感染阶段 183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184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184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184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185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85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185

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185

四、寄生虫病流行的防治原则 186

第二十五单元 医学蠕虫 188

第一节 线虫 188

一、似蚓蛔线虫 188

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与美洲板口线虫 191

三、蠕形住肠线虫 193

四、毛首鞭形线虫 194

五、丝虫 195

六、旋毛形线虫 198

第二节 吸虫 199

一、华支睾吸虫 199

二、布氏姜片吸虫 201

三、卫氏并殖吸虫 201

四、日本裂体吸虫 204

第三节 绦虫 207

一、链状带绦虫 207

二、肥胖带绦虫 209

三、细粒棘球绦虫 210

第二十六单元 医学原虫 215

第一节 叶足虫 215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215

二、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217

第二节 鞭毛虫 217

一、杜氏利什曼原虫 217

二、阴道毛滴虫 218

三、蓝氏贾地鞭毛虫 220

第三节 孢子虫 221

一、疟原虫 221

二、刚地弓形虫 225

三、隐孢子虫 226

第二十七单元 医学节肢动物 228

第一节 概述 228

一、医学节肢动物的概念与分类 228

二、医学节肢动物的变态与生态 228

三、医学节肢动物的危害 229

四、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原则 229

第二节 昆虫纲 229

一、蚊 230

二、蝇 231

第三节 蛛形纲 231

一、蜱 232

二、螨 232

第三部分 医学免疫学 236

第二十八单元 医学免疫学概述 236

第一节 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236

一、免疫的概念 236

二、免疫的功能 236

第二节 免疫的类型 237

一、固有免疫 237

二、适应性免疫 238

第三节 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 238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238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238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239

第二十九单元 抗原 241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与特性 241

一、抗原的概念 241

二、抗原的特性 241

第二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241

一、抗原因素 241

二、宿主因素 242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243

一、抗原的特异性 243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244

第四节 抗原的类型 244

一、根据抗原的特性分类 244

二、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 245

三、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245

第五节 超抗原与佐剂 247

一、超抗原 247

二、佐剂 247

第三十单元 免疫系统 249

第一节 免疫器官 249

一、中枢免疫器官 249

二、外周免疫器官 250

第二节 免疫细胞 250

一、淋巴细胞 250

二、抗原提呈细胞 254

三、其他免疫细胞 254

第三十一单元 免疫球蛋白 256

第一节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256

一、抗体的概念 256

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256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257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57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结构 258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258

四、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259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259

一、IgV区的功能 259

二、IgC区的功能 259

第四节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261

一、IgG 261

二、IgM 261

三、IgA 262

四、IgD 262

五、IgE 262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 262

一、多克隆抗体 262

二、单克隆抗体 262

三、基因工程抗体 263

第三十二单元 补体系统 264

第一节 概述 264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命名 264

二、补体的理化特性及生成 265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265

一、经典激活途径 265

二、MBL激活途径 266

三、旁路激活途径 266

四、补体激活的共同末路终端 267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 268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268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268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269

一、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269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269

第三十三单元 细胞因子 271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271

一、理化性质及产生特点 271

二、作用方式及特点 272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272

一、白细胞介素 272

二、干扰素 273

三、肿瘤坏死因子 273

四、集落刺激因子 273

五、生长因子 274

六、趋化因子 274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274

一、免疫调节作用 274

二、刺激造血功能 274

三、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 274

四、参与炎症反应 275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医学意义 275

第三十四单元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277

第一节 概述 277

第二节 HLA复合体 277

一、HLA复合体的组成 277

二、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278

第三节 HLA分子 280

一、HLA分子的结构 280

二、HLA分子的分布 280

三、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281

第四节 HLA的医学意义 281

一、HLA与器官移植 281

二、HLA的异常表达与临床疾病 281

三、HLA与疾病的关联 282

四、HLA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282

五、HLA与法医学的关系 282

第三十五单元 免疫应答 284

第一节 概述 284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与类型 284

二、免疫应答的过程 284

三、免疫应答的特点 285

第二节 抗原提呈 286

一、内源性抗原的提呈 286

二、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287

第三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287

一、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与自身活化过程 287

二、T细胞的效应功能 289

第四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290

一、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290

二、TI-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291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292

第五节 免疫耐受 293

一、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 293

二、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294

第六节 免疫调节 294

一、抗原的影响 294

二、分子水平的调节 294

三、细胞水平的调节 295

四、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 296

第三十六单元 超敏反应 298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298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298

二、发生机制 299

三、临床常见疾病 301

四、防治原则 301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302

一、发生机制 302

二、临床常见疾病 303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304

一、发生机制 304

二、临床常见疾病 305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306

一、发生机制 306

二、临床常见疾病 307

第三十七单元 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309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 309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309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310

三、免疫缺陷病的主要临床特征 310

四、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311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311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 311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及常见疾病 311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312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312

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313

第三十八单元 肿瘤免疫 315

第一节 肿瘤抗原 315

一、肿瘤抗原产生的分子机制 315

二、肿瘤抗原的分类和特征 315

第二节 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 316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317

一、肿瘤抗原免疫原性低下 317

二、肿瘤细胞导致的免疫抑制 317

三、肿瘤细胞的“漏逸” 317

四、肿瘤细胞的凋亡抵抗 317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与治疗 317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 317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 318

第三十九单元 移植免疫 320

第一节 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320

一、引起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 320

二、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321

第二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321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321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322

第三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 322

一、供者的选择 322

二、移植物的预处理 323

三、受者的预处理 323

四、免疫抑制疗法 323

五、移植后的免疫监测 323

第四十单元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325

第一节 免疫学防治 325

一、免疫预防 325

二、免疫治疗 327

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 328

一、抗原抗体的检测 328

二、免疫细胞的测定 331

三、免疫学检测的临床应用 332

参考答案 33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