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
  • 丛春雨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780013901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72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2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医经篇 1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卷子磨难之始末 1

正篇 1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展示辨治五脏病证24首经方,在于突出五行格局,经纬五脏用药,别具特色 3

心 4

小泻心汤 6

大泻心汤 7

小补心汤 7

大补心汤 8

心包络 8

大泻心汤 9

小泻心汤 9

小补心汤 10

大补心汤 10

肝 11

小泻肝汤 12

大泻肝汤 12

小补肝汤 13

大补肝汤 13

脾 14

小补脾汤 16

小泻脾汤 16

大泻脾汤 16

大补脾汤 17

肺 18

小泻肺汤 19

大泻肺汤 20

小补肺汤 20

大补肺汤 20

肾 21

小补肾汤 23

大泻肾汤 23

小泻肾汤 23

大补肾汤 24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提出治疗诸病因误治而生变证之五首泻方,在于突出中医药学辨证施治的科学性 25

泻肝汤 26

泻心汤 26

泻脾汤 27

泻肺汤 27

泻肾汤 28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阐述五首救诸劳损病方,并提出“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朴素的养生学观念,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28

调中补心汤 29

养生补肝汤 29

建中补脾汤 30

宁气补肺汤 31

固元补肾汤 31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治疗外感热病独有发挥,继承《汤液经法》之精髓,创制经方12首 33

小阳旦汤 34

大阳旦汤 35

小阴旦汤 35

大阴旦汤 36

小青龙汤 37

小白虎汤 38

大青龙汤 38

大白虎汤 39

小朱鸟汤 40

小玄武汤 41

大玄武汤 42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妙用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充分论证人体局部和整体是辨证统一的,是中医药学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天才创造和杰出贡献 43

点眼以通肝气 43

吹鼻以通肺气 45

着舌以通心气 47

熨耳以通肾气 49

启喉以通肺气 49

诊法篇 52

——敦煌遗书诊法类著作,指示出脉诊的基本要求,重视个体差异,强调脉证合参是临床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 53

——敦煌遗书诊法类著作提出四种脉诊方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内经》、《脉诊》的理论与实践 55

三部九候法 55

寸口诊法 57

弹踝诊法 58

趺阳脉诊法 58

——敦煌遗书诊法类著作论述五脏脉候阴阳相乘的理论,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并揭示了机体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阐释了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的基本观念 59

胃 62

——敦煌遗书诊法类著作有关脉象胃、神、根的论述,是判断疾病邪正盛衰及预后吉凶的依据。病脉有气为顺,预后良好,属顺症;无胃气为逆,预后多不良,属逆症。即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62

神 63

根 63

——敦煌遗书诊法类著作有关论述三关阴阳24气脉,在于突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中心思想 64

——敦煌遗书诊法类著作《玄感脉经》论述了23种病脉及主病,是继《脉经》之后又一个重要脉诊专论,对于发掘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68

一、以脉位浅深变化为主的病脉 69

浮脉类 69

1.浮脉 69

2.芤脉 69

4.革脉 70

3.濡脉 70

5.沉脉 71

沉脉类 71

6.伏脉 72

二、以脉至多少变化为主的病脉 73

数脉类 73

7.动脉 73

8.滑脉 73

迟脉类 74

9.迟脉 74

11.涩脉 75

10.缓脉 75

三、以脉势异常变化为主的病脉 76

12.虚脉 76

13.微脉 76

14.弱脉 77

15.实脉 77

16.紧脉 78

四、以节律不整变化为主的病脉 78

17.细脉 78

19.代脉 79

18.弦脉 79

五、以形态变化为主的病脉 80

20.细脉 80

21.弦脉 80

22.牢脉 81

23.软脉 81

——敦煌遗书诊法类著作《玄感脉经》载六种死脉,这对于预报疾病的危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81

屋漏 81

鱼翔 82

虾游 82

解索 82

弹石 82

雀啄 82

——敦煌遗书诊法类著作,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旨在全面、客观地了解和掌握病情,详细搜集证候资料,从而为准确的辨证施治提供可靠的信息预报及客观依据 83

灸疗篇 85

——敦煌灸疗类遗书《灸法图》、《新集备急灸经》为现存的最古老的灸疗学图谱,裸体图谱中将病证与穴位用线连接起来,可按症取穴,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准确易懂,是研究针刺和灸法的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 85

——从敦煌灸疗类遗书残卷的各段主治文字中可以辨识和归纳出所列疾病及治疗经验 91

手阳明 94

足阳明 94

足太阳 94

手髓孔 94

髓孔 94

——敦煌灸疗类遗书《灸法图》中有关特殊穴位即22个“古经穴”记载,有助于进一步考证经络穴位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为研究发掘唐代或唐以前中医腧穴学提供了新鲜的历史资料 94

颊车髓孔 94

聂俞 95

天门 95

脚五舟 95

横模 95

曲眉 95

板眉 95

屈骨 95

玉茎头 95

玄角 95

鼻柱 95

大小肠俞 95

手十指头 96

足两小指头 96

——敦煌灸疗类遗书《灸法图》中所示距背中线二寸三分取穴法,是迄今古今针灸医籍中绝无仅有的一种“神秘”的取穴方法,为发掘研究人体经络学、腧穴学留下了可供攀登的峰顶 96

天庭 96

肩井肩髃 96

两手小指头 96

——敦煌灸疗类遗书《新集备急灸经》是留给后人研究《人神禁忌》之理论,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料 101

本草篇 105

——在敦煌遗书《本草经集注第一·序录》中创造性的提出了“诸病通用药”的理论,着重阐述了74种内外妇儿各科病证的用药规律和特点,并明细出独具特色的中药药谱 105

内科疾病 107

1.伤寒 107

2.大热 107

3.温疟 107

4.中恶 107

11.溺血 108

15.呕吐 108

14.上气咳嗽 108

13.黄疸 108

12.消渴 108

5.霍乱 108

10.小便利 108

9.小便淋漓 108

8.大便不通 108

7.肠澼下利 108

6.大腹水肿 108

24.鬼疰 109

25.惊邪 109

23.积聚癥瘕 109

22.心烦 109

26.癫痫 109

27.噎 109

16.痰饮 109

20.肠鸣 109

19.心腹冷痛 109

18.腹胀满 109

17.宿食 109

21.心下满急 109

34.寸白 110

39.泄精 110

37.阴颓 110

36.阴痿 110

35.虚劳 110

38.囊湿 110

32.慝 110

31.脱肛 110

30.瘿瘤 110

29.瘀血 110

28.吐唾血 110

33.蛔虫 110

2.金疮 111

7.漆疮 111

6.恶疮 111

5.痈疽 111

4.火灼 111

3.腰折 111

44.解毒 111

1.灭瘢 111

外科疾病 111

43.中蛊 111

42.腰痛 111

41.不得眠 111

40.好眠 111

6.产难 112

8.下乳汁 112

5.堕胎 112

五官科疾病 112

1.喉痹痛 112

2.鲠 112

7.产后病 112

3.无子 112

2.月闭 112

1.妇人崩中 112

妇产科疾病 112

9.痔 112

8.瘘 112

4.安胎 112

10.目肤翳 113

——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传统用药的重要特点,敦煌遗书本草类卷子对药物炮制提出了总的质量要求,这是保持和稳定药物疗效的必要程序,至今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13

2.发秃落 113

1.面皰 113

皮肤科疾病 113

11.声喑哑 113

6.鼻痈 113

9.目热痛 113

8.耳聋 113

7.鼻癔肉 113

5.鼻衄肉 113

4.口疮 113

3.齿痛 113

——敦煌本草类卷子突出《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配伍的理论、原则及其基本内容,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医疗实践 115

甘遂 118

——敦煌遗书本草类卷子内容包括《新修本草》残卷草部下品之上,即自“甘遂”至“白敛”等30味中药 118

葶苈子 119

芫花 120

泽漆 121

大戟 121

荛花 122

旋覆花 122

钩吻 123

黎芦 124

乌喙 125

乌头 125

及己 125

赭魁 125

天雄 126

附子 127

羊踯躅 128

射干 129

鸢尾 130

贯众 130

半夏 131

虎掌 132

由跋根 132

莨菪子 133

恒山 134

蜀漆 134

青葙子 134

牙子 135

白蔹 135

葱实、葱白、葱根、葱汰 136

苦瓜 137

紫苏 138

大蒜 139

水苏 140

蓼 140

苜蓿 141

芥 141

荏子 142

樱桃 142

乌梅 143

梅实 143

葫 144

白梅 144

芸薹 145

芸薹子 145

堇 145

胡麻 146

——敦煌遗书《食疗本草》残卷保留了26种药物、64首药方,大都为五代时期的手抄本,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146

石榴 147

木瓜 148

胡桃 150

榧子 151

大枣 151

芜荑 152

榆荚 153

吴茱萸 153

冬瓜 155

冬瓜皮 156

冬瓜子 156

薄桃 156

甜瓜 157

瓜蒂 158

越瓜 159

胡瓜 159

瓠子 160

莲子 160

燕复子 161

白通草 162

楂子 162

藤梨 163

羊梅 163

覆盆子 164

莲实 165

藕 166

藕蕾 166

藕节 166

莲薏 166

莲蕊须 166

莲花 166

莲房 166

菱实 167

芡实 167

荷叶及蒂 167

菱花 168

水红菱 168

雁来红 168

沙角菱 168

馄饨菱 168

风菱 168

石蜜 168

芋 169

沙糖 169

形象医学篇 171

一、行医施药疗病疾 172

二、出诊患家救病儿 173

三、揩齿刷牙,剃头洗澡,讲究个人卫生 174

四、修改水井,改建厕所,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卫生学 175

五、运动与气功,强身保健,充实和发展了中医运动医学 177

方剂篇 183

一、内科疾病方 183

1.疗风热不调方 183

3.桃柳枝汤 184

2.三黄方 184

4.疗人腹冷痛不止方 185

5.疗人上气咳嗽方 185

6.疗人赤白痢不止方 185

7.三黄丸 186

8.欲变吐方 188

9.橘皮汤 188

10.猪胆汁灌肠通便法 189

11.石龙芮丸 189

12.桃花散方 190

13.疗痰饮内消方 191

14.四时常服方 192

15.治自泄不止方 193

16.令人省睡方 194

17.常服补益方 194

18.秘泄精液方 195

19.备急丸 196

20.理中丸 196

21.乌梅丸 196

23.豉薤饮 197

22.犀角散 197

24.灶下黄土煎 198

25.苦参吐汤方 198

26.柴胡汤 199

27.瓜蒂散 199

28.茵陈汤 200

29.五香方 201

30.茵陈丸 202

31.桑枝煎 202

32.四时服有效神方 202

33.镇心丸 203

34.治阴痿方 204

35.酒服菟丝子汁方 204

36.天麻丸 204

37.槐枝煎汤方 205

38.桃叶煎洗方 205

39.槐根叶煎 205

40.疗头风方 205

41.疗伏连传尸方 206

42.疗痃癖方 207

44.疗五蒸下利方 208

43.蜀漆丸 208

46.羌活补髓方 209

45.骨汁淋方 209

47.柴胡发泄方 210

48.大三五七散 210

49.小三五七散 211

50.治头风方 211

51.治头风汗汤方 211

52.摩膏方 212

53.丹雄鸡汤 212

55.鸡心汤 213

54.茯神汤 213

56.九物牛黄丸方 214

57.香连丸 215

58.疗大便不通方 215

59.厚朴丸 216

60.疗患肺不计新旧方 216

61.疗男子冷积方 217

62.肿毒方 217

63.鸡乌丸 217

65.抵圣散 218

64.疗咳嗽久远未效方 218

67.疗人赤白痢方 219

68.疗心痛方 219

66.疗伤中血不止方 219

69.高良姜三味饮 220

70.内药方 221

71.理中丸 222

72.加减调中理肾汤 223

73.四时常服三等丸方 223

74.黄芪磁石肉苁蓉汤 224

77.大黄朴硝丸 225

75.疗时气天行方 225

76.牛膝酒 225

78.半夏汤 226

79.麻黄汤 226

80.疗脚气冷毒闷方 228

81.独活半夏汤 228

82.犀角旋复汤 229

83.摩膏方 229

85.犀角豉酒方 230

84.脚气冲心闷乱欲死方 230

86.甘草犀角汤 231

87.急捋脚方 231

88.伏龙肝煎 232

89.人参茯苓汤 232

90.疗诸疟验方 233

91.蜀漆丸 233

92.疗一切疟方 234

93.小麝香丸 234

95.四味饮 235

94.疗黄丸 235

96.麻葛麦葱豉汤 236

97.疗上气积年脓血方 237

98.桑根白皮饮 237

99.疗蛊水遍身洪肿方 238

100.疗葶苈六味饮 239

101.葶苈大枣泻肺汤 239

102.葶苈杏仁丸 240

103.疗腹满如石,积年不损方 240

104.疗消渴方 240

107.疗呕秽方 242

106.疗脚忽痹蹷不遂及冷痹方 242

105.疗反胃方 242

107.疗久噎方 243

108.邪气啼泣及歌哭方 243

110.虎眼汤 244

111.下瘀血汤 244

112.温胸中气塞短气方 245

113.补髓身轻,积冷自除日退方 245

114.菊花丸 245

117.茵芋酒 246

116.白术饮子 246

115.桃仁黄芪饮 246

118.治口臭方 247

119.治一切冷方 248

120.治嗽方 248

121.龙脑犀角粉 248

122.杏仁丸 249

123.牵牛葶苈丸 249

124.葶苈杏仁丸 250

125.前胡丸 250

128.疗消渴方 251

126.大调中丸方 251

127.人乳饮 251

129.鸡肠猪肾饮 252

130.牛胆丸 252

131.苦参丸 253

132.疗反胃方 253

133.麻子酒 253

134.羌麻桂心饮 254

137.蔓青根汁涂胸 255

136.治咽喉干、咳嗽、语无声方 255

135.椒桂附子汤 255

138.治一切呕吐方 256

139.紫苏煎 256

140.紫菀汤 257

141.天门冬含化 257

142.治中风失音不遂方 258

143.补诸不足方 258

144.治疗男子阳痿方 259

二、外科疾病方 260

1.疗人风疮方 260

145.疗无子方 260

2.槐子栓 261

3.白芷膏 262

4.犀角膏 262

5.神明白膏 263

6.芮草膏 263

7.乌膏 264

9.蛴螬灰蜜 265

10.疗诸疮膏药方 265

8.井底青泥 265

11.疗脚气方 266

12.疗豌豆疮方 266

13.洗百疮方 266

14.头下生瘰疬方 267

15.治头上疮方 267

16.疗诸漏疮方 268

三、妇科疾病方 269

1.牛黄丸 269

2.簸箕舌灰 270

4.死鼠头烧作灰 271

5.灶心土煎 271

3.治产后腹痛方 271

6.百草花末 272

7.麻子仁含之 273

8.治产后腹中痛方 273

9.治女人腹中子死不出方 274

10.治百病鳖鱼甲汤方 274

11.疗产后痢方 275

12.疗妇人八九年无子方 275

13.疗妇人产衣不出方 276

14.治产妇人中风方 276

15.疗带方 276

16.治妇人乳中热毒肿方 276

17.治女人产后得热疾方 277

18.治产后腹痛方 277

19.妨痛方 277

21.治产后虚弱方 278

20.治产中风流肿浴汤方 278

22.治产后虚弱肠中百病方 279

23.治产后虚羸方 279

24.治产后血闷方 279

25.治人玉门宽方 280

26.治阴冷大方 280

27.治女人交接辄血出方 280

29.治妇人阴宽大方 281

28.三物散 281

30.治乳房方 282

四、儿科疾病方 283

1.黄连散方 283

2.治孩儿冷痢方 284

3.疗孩儿心腹胀满、大小便不通方 284

4.牛黄双丸 285

8.小儿利方 286

7.疗小儿头疮久不效方 286

6.桑白汁涂之 286

5.人参汤 286

五、五官科疾病 287

1.疗人一切鼻血不止方 287

2.疗耳风疼方 287

3.疗眼开不得,有疮方 287

4.疗牙齿痛不可忍方 288

5.牙疼方 288

6.疗失音不语方 288

7.烧鱼灰方 289

8.疔风赤眼方 289

9.疗赤眼方 289

10.疗耳聋方 290

11.疗口疮方 290

12.疗鼻衄方 290

15.耳卒疼痛方 291

14.疗失音不语方 291

13.治人眼赤方 291

16.疗聋方 292

17.牙疼方 292

18.疗鼻塞方 293

19.疗匿齿口臭方 293

20.治眼中诸疾方 294

21.治鼻血不止方 294

22.治眼热赤方 295

23.治眼冷疼痛方 295

24.治眼风赤痒方 295

25.治眼中翳方 295

26.治鼻疳方 295

27.治唇烂方 296

28.治齿痛方 296

31.治耳中血出方 297

32.治耳中脓水出方 297

30.治喉痹方 297

六、美容、美发方 298

34.治喉痹并毒气方 298

1.疗发落方 298

33.治耳鸣方并沸闷方 298

2.羊髓面脂 299

3.面药方 299

4.生发及治头风痒、白屑膏方 300

5.长发生发膏方 300

6.治欲令发长及除头中歹白屑方 301

7.鸡子沐汤方 301

9.服硫黄苏方 302

10.治头屑方 302

8.染发令黑方 302

12.治令女人面白方 303

13.面膏方 303

11.麝香水 303

14.洗面剂 304

15.面散剂 304

16.面膏方 304

17.发落不生方 305

18.玉屑面脂方 305

七、食疗方 305

1.疗人一切百种风病方 305

4.橘皮羊肚羹 306

3.治人心腹胀痛方 306

2.止痢方 306

5.疗久噎方 307

6.治眼热暗方 307

7.羊肉阿魏荜茇饮 307

8.治产后腹痛方 308

9.治上气气断方 308

10.治上气咳嗽方 308

11.肾劳汤 309

12.治产后在褥赤白痢方 309

13.柏子膏 309

16.疗消渴方 310

15.饴酥饮 310

14.松脂丸 310

17.猪肾鸡肠饮 311

18.猬皮绿豆粥 311

19.黄芪羊肉汤 311

八、佛医、道医方 312

1.涌泉方 312

2.五神通妙香丸方 313

3.吃草方 313

4.雄黄丸 314

5.云母散 315

6.车前方 315

7.健行方 315

8.休粮方 316

9.妙香丸子方 316

10.五芝方 316

11.神妙补心丸方 316

13.疗鼻中生疮方 317

14.八公神散 317

12.通声膏方 317

16.不知名方一 318

17.不知名方二 318

15.神仙定年法 318

18.临川何诠二十四处传得方 319

19.又松笋变白方 319

20.韦侍郎变白方 319

九、疗服石方 320

1.大三黄汤方 321

2.小三黄汤方 321

3.三黄五味汤方 321

4.黄芩葱豉汤方 322

5.麻子汤方 322

6.大黄汤方 323

7.升麻汤方 323

8.前胡汤方 324

9.黄芩汤方 325

10.荠苊汤方 325

12.麦门冬汤方 326

13.栀子方 326

11.大麦奴汤方 326

14.葱豉汤方 327

15.疗服石人疮方 327

16.疗服石人寒水石方 328

副篇 329

论敦煌石窟艺术《经变画》中的情志因素与形象医学 329

敦煌中医药学的内涵及其学术价值 337

论敦煌针灸文献的学术价值 342

论古丝绸之路妇女的摄生与保健 347

敦煌遗书中妇产科古医方的学术特点 358

论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灿明珠—敦煌中医药学 362

试述敦煌遗书中“道医”、“佛医”的理论与实践 363

“八法”与敦煌遗书古医方 371

谈敦煌古医籍的学术成就和文献价值 378

敦煌壁画“形象医学”的历史贡献 385

论敦煌遗书古医方外治法的应用 395

29.治咽喉痛方 396

论马王堆简书、敦煌遗书中“房事养生”的历史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402

形象医学在敦煌 424

敦煌中医药学研究异军突起 433

谈谈现代人养生的基本原则 440

走向21世纪的香港中医药 444

中医药学在日本 450

论醋在敦煌遗书、马王堆竹简古医方中的临床应用 454

参考文献 47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