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环境卫生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现代环境卫生学
  • 陈学敏,杨克政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9898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378页
  • 文件大小:422MB
  • 文件页数:1412页
  • 主题词:环境卫生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现代环境卫生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5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15

一、环境的概念 15

二、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 17

三、生态环境 19

四、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22

第二节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24

一、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24

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25

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6

四、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29

第三节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30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30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34

三、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36

四、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38

第四节 自然环境与健康 41

一、自然环境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41

二、自然环境化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46

三、自然环境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48

第五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 52

一、环境污染与公害事件 52

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54

第二章 当代全球环境问题 59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 59

一、全球温暖化 59

二、臭氧层破坏 64

三、厄尔尼诺 67

第二节 酸雨 70

一、酸雨形成机制 70

二、酸雨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71

三、酸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72

第三节 荒漠化 75

一、荒漠化的形成和演变 75

二、荒漠化对环境、社会的影响 76

三、沙尘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7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减少 77

一、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77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环境、人类社会的影响 78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估、预测 78

第三章 环境毒理学 80

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在机体内的处置 81

一、环境毒物的穿膜转运 82

二、环境毒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84

三、环境毒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化 91

第二节 环境化学物的毒效应及影响因素 101

一、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 101

二、环境化学物毒作用机制 106

三、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117

第三节 环境化学物的毒性评定方法 121

一、急性毒性试验 125

二、蓄积性和耐受性试验 129

三、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130

四、毒性替代试验 135

第四节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 137

一、环境化学物的毒理学评价 137

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40

三、在人群健康影响研究中的应用 141

四、在制订环境卫生基准和多介质环境目标值中的应用 143

五、在阐明环境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中的应用 145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的遗传毒性、致癌性和发育毒性 149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的遗传毒性 149

一、遗传毒性及其类型 150

二、遗传毒性的形成机制 153

三、遗传毒性的检测方法 159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致癌性 165

一、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 166

二、化学致癌的机制 167

三、化学致癌性的检测方法 172

四、化学致癌物的确定和评价 174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发育毒性 174

一、发育毒性及其特征 175

二、发育毒性形成机制 177

三、发育毒性的检测方法 181

第五章 环境流行病学 188

第一节 环境流行病学概论 188

一、基本概念 188

二、历史沿革 189

三、优势与局限 190

四、机遇和挑战 191

五、环境基因组学与环境流行病学 193

第二节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96

一、横断面研究 196

二、生态学研究 198

三、病例对照研究 200

四、队列研究 204

五、panel study(定组研究) 207

第三节 暴露资料的采集(环境暴露评价) 211

一、环境暴露的概念 211

二、暴露评价的基本要素 212

三、暴露的测量 214

第四节 健康结局资料的收集 220

一、健康效应终点的选择 220

二、暴露-反应关系 221

三、高危险人群 222

第五节 数据统计分析 222

一、时间序列分析 222

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227

第六章 环境基因组学与环境表观基因组学 234

第一节 环境基因组学和毒理基因组学 235

一、环境基因组学与环境基因组计划 235

二、毒理基因组学及其应用 237

第二节 环境表观基因组学 241

一、表观遗传学调控涉及的机制 242

二、环境化学物的表观遗传学效应 246

三、环境相关疾病的易感性表观遗传靶标 249

四、环境因素的表观遗传跨代传递效应 252

五、表观遗传调控与环境和生活方式疾病 253

六、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作为环境化学物的毒性标志 255

第七章 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258

第一节 DNA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制作技术 258

一、DNA芯片的基本原理和芯片类型 258

二、DNA芯片样品预处理、探针杂交、检测和数据处理 260

三、功能分类基因芯片 261

第二节 microRNA芯片、蛋白芯片和转录因子芯片 262

一、microRNA芯片 262

二、蛋白芯片 265

三、转录因子芯片 267

第三节 生物芯片的应用及样本制备 268

一、样品的采集、保存和运输 268

二、生物芯片的应用 269

第八章 城乡规划卫生 273

第一节 概述 273

一、人居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 273

二、城市扩张与人类健康 274

三、城乡规划卫生 275

第二节 城市规划卫生 276

一、生态城市与健康城市 276

二、城市规划卫生的原则和要求 278

三、城市功能分区 281

四、城市人口规模和居住区规划卫生 283

五、城市绿化 285

六、城市环境噪声 287

七、城市交通和废物处理 289

八、城市公共安全 290

第三节 新农村规划卫生 292

一、农村人居环境特征 292

二、农村社区规划的原则和要求 293

三、村庄规划卫生 294

第九章 环境卫生标准 297

第一节 概述 297

一、标准和标准化 297

二、环境卫生标准 299

三、基准与标准 301

第二节 卫生标准体系 302

一、概念 302

二、卫生标准体系 302

三、环境卫生标准体系 304

第三节 制定环境卫生标准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305

一、制定依据 305

二、制定原则 306

三、制定方法 307

四、工业企业大气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制定方法 312

第四节 致癌物质卫生标准 313

第五节 卫生标准的实施 315

一、实施标准的重要意义 315

二、环境卫生标准的实施 316

第六节 环境保护标准 317

一、环境保护标准的含义 317

二、环境保护标准的种类 318

三、环境卫生标准与环境质量标准的关系 320

第十章 环境影响评价 321

第一节 概述 321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 321

二、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 322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 323

第二节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323

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特点 323

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程序和方法 324

三、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325

第三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325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则 325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方法 326

三、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326

第四节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327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327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和分类管理 328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 329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329

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330

第五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330

一、大气环境现状调查 330

二、烟尘在大气中的扩散 331

三、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及卫生防护距离 337

第六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338

一、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 338

二、扩散、稀释作用及允许负荷量的计算 339

三、河流的生物自净模型 340

第七节 环境影响医学评价 343

一、环境影响医学评价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343

二、环境影响医学评价内容和程序 343

三、环境影响医学评价指标和方法 345

四、环境对健康影响的预测 347

第十一章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 348

第一节 概述 348

第二节 危害评价 350

一、基本概念 350

二、危害评价所依据的资料 350

第三节 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354

一、非致癌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354

二、致癌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355

三、低剂量外推的数理模型 357

第四节 暴露评价 359

第五节 危险度特征分析 360

一、对前三阶段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60

二、危险度分析 361

三、评定结果的书面总结 362

第六节 环境健康危险度交流和管理 362

一、环境健康危险度交流 362

二、环境健康危险度管理 363

第七节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新课题 364

一、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中如何考虑低剂量暴露的生物效应 364

二、基线剂量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365

三、儿童的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 366

四、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影响 367

第十二章 环境卫生法律制度 369

第一节 概述 369

第二节 环境卫生立法 370

一、环境卫生立法原则 370

二、卫生、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宗旨及基本原则 371

三、环境卫生立法体制、技术与立法程序 371

第三节 环境卫生行政执法 372

一、行政执法与环境卫生行政执法 372

二、环境卫生行政许可 372

三、环境卫生监督检查 372

四、环境卫生监督执法应注意的问题 373

五、环境卫生法律责任 374

六、环境卫生行政执法建档 375

第四节 生活饮用水法律制度 376

一、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法律制度 376

二、我国港澳台地区与国外饮用水法律制度 377

三、生活饮用水与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卫生监督监测 378

第五节 公共场所卫生法制 383

一、我国现行的公共场所卫生法律制度 383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384

三、国外公共场所法律法规 385

四、条例的修订与公共场所禁烟立法 385

五、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 386

第六节 空气卫生法制 387

一、我国现行的空气卫生法律制度 387

二、国外空气法律制度 388

三、空气卫生监督监测 388

第七节 化妆品卫生法制 389

一、我国现行的化妆品卫生法律制度 389

二、国外化妆品法律法规 389

三、化妆品卫生监督监测 390

第八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390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 390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 391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391

第九节 与环境卫生有关的国际法 392

一、国际环境法 392

二、其他国际法中有关环境与健康的法律制度 394

第十节 与环境卫生有关的司法制度 395

一、环境卫生行政复议与诉讼 395

二、典型案例评析 396

第十三章 突发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处理 398

第一节 概述 398

一、突发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特点及危害性 398

二、突发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判定及分级 399

第二节 突发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 400

一、监测 400

二、预警 401

三、报告 402

第三节 突发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 404

一、组织体系及管理 404

二、应急响应原则 405

三、应急响应的工作内容 406

四、应急响应前的准备工作 406

五、各部门职责 407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响应 409

七、应急响应终止 411

八、应急设备与物资供应 411

第四节 流行病学调查 414

一、流行病学调查 414

二、环境污染物现场处理 415

三、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查 416

四、个人防护 416

第五节 善后处理 418

一、后期评估 418

二、奖励 418

三、责任 418

四、抚恤和补助 418

五、征用物资、劳务的补偿 418

第六节 预防 419

第七节 案例分析 419

一、重庆开县的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12.23”井喷特大事故案 419

二、开县矿井再次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案 420

第十四章 大气污染与健康 425

第一节 概述 425

一、大气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 425

二、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428

三、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30

第二节 呼吸道对大气污染物的防御作用 433

一、非特异性防御作用 433

二、特异性防御作用 434

第三节 大气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34

一、颗粒物的来源、种类 434

二、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36

三、防制措施 438

第四节 大气气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39

一、二氧化硫 439

二、氮氧化物 440

三、多环芳烃 441

四、一氧化碳 441

第五节 机动车尾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42

一、机动车尾气的产生与组成 443

二、光化学烟雾 443

三、铅 445

四、防治措施 446

第六节 大气污染的卫生防护 446

一、大气卫生防护的规划和技术措施 447

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447

三、大气卫生监督 450

第十五章 大气污染健康影响研究方法 453

第一节 概述 453

第二节 大气污染的调查和监测 454

一、大气污染监测目的 454

二、大气污染监测 454

三、大气污染物成分的分析 460

四、大气污染生物监测 465

五、个体接触量监测 467

第三节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方法 467

一、概述 467

二、大气污染物的呼吸毒理学研究方法 468

三、大气污染物毒作用体外试验研究 474

四、大气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476

第十六章 住宅、办公场所及公共场所与健康 484

第一节 住宅的卫生学意义和要求 484

一、住宅的卫生学意义 484

二、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 485

三、住宅卫生研究的主要任务 486

第二节 住宅设计的卫生要求 487

一、住宅的平面配置 487

二、住宅的卫生规模 488

三、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 490

第三节 住宅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卫生学要求 491

一、小气候 491

二、室内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 492

三、小气候的综合评价 497

四、住宅小气候的卫生要求 502

第四节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污染控制对策 502

一、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503

二、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503

三、室内空气清洁度的卫生措施 504

四、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对策 505

第五节 住宅卫生防护措施和监督 507

一、住宅卫生防护措施 507

二、住宅的卫生监督和管理 508

第六节 办公场所卫生 509

一、办公场所的概念、分类和卫生要求 509

二、办公场所的卫生学特点 510

三、办公场所污染物的分类和危害 511

四、办公场所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疾病 512

五、办公场所的卫生管理与卫生监督 513

第七节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 514

一、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调查的目的 515

二、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515

第八节 公共场所卫生 520

一、公共场所的概念和分类 520

二、公共场所对健康的影响及卫生要求 521

三、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与监督 525

第十七章 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 529

第一节 室内空气质量的特征和卫生学意义 529

第二节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及特点 530

一、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530

二、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特点 532

第三节 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和性状 532

一、化学污染物 532

二、放射性污染物 537

三、生物性污染物 538

四、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及其要求 541

第四节 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与人体健康 543

一、常见化学性污染物的健康危害 543

二、常见放射性污染物的健康危害 547

三、常见生物性污染物的健康危害 548

第五节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549

一、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基本概念 549

二、制定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原则 549

三、制定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方法 549

四、我国室内空气卫生标准 550

第十八章 吸烟对环境污染及健康危害 553

第一节 烟草的种类与特征 553

一、烟草和烟制品分类 553

二、烟叶制品种类与特征 553

第二节 烟气的形成与化学组成 554

一、主流烟气、侧流烟气和环境烟草烟气 554

二、烟气的理化特征 554

三、烟气的化学成分与毒性 555

四、烟气中主要的致癌物质 558

第三节 吸烟的流行情况 560

一、人类吸烟的历史 560

二、全球吸烟行为流行概况 561

三、中国吸烟状况 562

第四节 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565

一、烟草消耗及其付出的代价 565

二、吸烟与恶性肿瘤 565

三、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 568

四、吸烟与其他疾病 570

五、吸烟与健康研究方法概要 572

第五节 吸烟对环境的污染及被动吸烟 573

一、吸烟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573

二、被动吸烟及其健康危害 574

第六节 烟草控制策略与措施 575

一、国际烟草控制状况 575

二、我国烟草控制状况 579

三、预防吸烟和戒烟 580

第十九章 家用化学品与健康 583

第一节 概述 583

一、家用化学品概况 583

二、家用化学品分类 584

三、家用化学品的成分与功能 585

第二节 家用化学品与环境 589

一、家用化学品与室内环境 589

二、家用化学品与外环境 591

第三节 家用化学品对健康的影响 592

一、化妆品对健康的影响 594

二、洗涤剂对健康的影响 599

三、黏合剂对健康的影响 602

四、涂料对健康的影响 603

五、家用卫生杀虫剂对健康的影响 603

六、其他家用化学品对健康的影响 605

第四节 家用化学品的卫生监督与管理 605

一、化妆品的卫生法规与管理 605

二、洗涤剂的法规与管理 607

三、涂料的相关法规与管理 608

四、其他家用化学品的法规与管理 609

五、关于家用化学品的安全性评价 611

第二十章 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 613

第一节 燃料和油烟所致室内空气污染的研究方法 613

一、燃煤污染的国内外现状 613

二、不同燃料燃烧污染物的释放 614

三、烹调油烟的成分及其分析方法 615

四、煤烟和烹调油烟健康影响研究方法 615

第二节 室内装饰和装修污染的研究方法 620

一、木质人造板、家具和涂料的监测和评价方法 620

二、室内装修所致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研究方法概述 621

三、小型环境测试舱的结构和应用 622

四、控制暴露人体实验 627

第三节 室内放射性污染的研究方法 631

一、室内放射性污染的国内外现状 631

二、室内放射性污染的来源与水平 632

三、室内辐射的控制限值 633

四、室内放射性污染的监测方法 634

五、室内放射性污染的评价方法 638

第二十一章 水体污染与健康 643

第一节 概述 643

一、水的生理学意义 643

二、全球水资源概况 644

三、中国水资源形势 645

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647

第二节 水体污染的来源 649

一、工业废水 649

二、生活污水 650

三、农业污水 651

四、医院污水 651

五、其他污水 652

六、我国水体污染的基本情况 652

第三节 水体污染物及其危害 656

一、物理性污染物 656

二、化学性污染物 660

三、生物性污染物 664

第四节 水体卫生防护 668

一、水体卫生的相关法规 668

二、水体卫生的相关标准 670

三、污水处理的相关技术 673

四、水体污染的调查和监测 679

五、水体污染的管理 682

第二十二章 水利工程中的环境卫生问题及其对策 685

第一节 概述 685

一、我国水利开发现状及前景 685

二、环境影响医学评价工作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 688

第二节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影响 688

一、水利工程对江河生态环境的影响 688

二、水利工程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690

第三节 水利工程环境医学评价方法 692

一、目的和意义 692

二、评价内容、范围和原则 693

三、现状调查方法 693

四、医学评价指标 695

五、环境影响医学预测 695

六、对策措施 696

第四节 水利工程施工区卫生规划及保障 697

一、坝区工程特点 697

二、施工区健康危害因子及环境医学规划 698

三、施工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 699

第五节 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区的卫生规划 700

一、移民健康与合理安置的重要性 701

二、移民安置区环境医学背景调查 701

三、移民安置区卫生规划原则 702

第六节 水库库底卫生清理 703

一、淹没区卫生清理的意义 703

二、库底卫生调查及清理对象与方法 703

第二十三章 饮用水卫生 706

第一节 饮用水与健康 706

一、饮用水的定义和分类 706

二、饮用水的卫生学意义 708

第二节 饮用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08

一、饮用水污染及其来源 709

二、饮水生物性污染与介水传染病 713

三、饮水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15

四、放射性物质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719

第三节 供水卫生 719

一、城镇供水 720

二、农村供水 742

三、新型饮水 745

四、应急供水 749

第四节 饮用水及涉水产品的卫生监督与管理 755

一、与饮用水有关的卫生标准 755

二、饮用水和涉水产品的卫生监督与管理 758

第二十四章 水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方法 761

第一节 概述 761

第二节 水环境样品采集和前处理 762

一、水样采集方法 762

二、水样的保存和前处理 764

第三节 水污染的遗传毒理学研究方法 767

一、常用的水污染遗传毒理学研究方法 767

二、研究方案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773

三、遗传毒性试验结果的评价 775

四、水污染遗传毒理学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775

第四节 水污染的水生生物监测方法 777

一、水污染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简介 777

二、水污染生态毒性测试方法 778

三、水生态毒性测试的国内外进展 781

第五节 水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 782

一、环境暴露测量 782

二、人群污染物负荷测量 783

三、人群健康效应测量 784

第二十五章 土壤污染与健康 785

第一节 土壤环境特征 785

一、土壤的组成 785

二、土壤的物理学特征 786

三、土壤的化学特征 788

四、土壤的生物学特征 790

第二节 土壤的污染、自净及污染物的转归 791

一、土壤的污染 791

二、土壤污染发生的基本过程 794

第三节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799

一、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799

二、农药污染的危害 801

三、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803

第四节 土壤卫生防护 803

一、土壤质量标准和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803

二、土壤卫生防护措施 806

三、污染土壤的修复 810

第二十六章 土壤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方法 812

第一节 土壤污染样品采集和制备 812

一、采样点布置 812

二、样品采集和处理 813

第二节 土壤污染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814

一、概述 814

二、生态毒理学研究原理 815

三、高等植物毒性试验与特殊毒性试验法 818

四、敏感动物指示法 821

五、敏感微生物指示法 823

六、生物标志法 825

七、其他研究方法 826

第三节 土壤污染的健康危险评估与管理 828

一、健康危害判定 828

二、剂量-健康危害分析 828

三、暴露评估 830

四、健康危险表征 831

五、健康危险管理 832

第四节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健康危险与管理 833

一、危险评估基本框架 833

二、生态健康危险评估 833

三、人体健康危险评估 834

第五节 有机污染物的健康危险评估和管理 835

一、危险评估基本框架 835

二、生态健康危险评估 836

三、人体健康危险评价 838

第二十七章 微量元素与健康 843

第一节 概述 843

一、微量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843

二、微量元素对生命的重要性 845

三、微量元素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848

第二节 微量元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852

一、微量元素在空气中的分布 852

二、微量元素在水中的分布 852

三、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分布 854

四、微量元素在动植物中的分布 855

第三节 微量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857

一、微量元素间的促进作用 858

二、微量元素间的拮抗作用 859

第四节 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862

一、微量元素的动力学 862

二、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867

第五节 微量元素与健康 870

一、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 870

二、微量元素异常所致特异性疾病 873

三、微量元素与癌症 874

第二十八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876

第一节 二?英 877

一、二?英的结构、分类及其理化特征 877

二、二?英污染来源和环境分布 878

三、二?英体内代谢和蓄积 880

四、毒性和健康效应 881

五、二?英类化学物质的毒性机理 887

六、防治策略 890

第二节 多氯联苯 891

一、理化性质 891

二、污染来源和环境分布 892

三、体内代谢和蓄积 899

四、毒性和健康效应 903

五、防制原则 911

第三节 多溴联苯醚 912

一、理化性质 912

二、污染来源和环境分布 914

三、体内代谢和蓄积 920

四、毒性和健康效应 923

五、防制原则 926

第二十九章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健康 928

第一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概述 928

一、概述 928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问题的提出与由来 930

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方向 931

第二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 931

一、环境雌激素类干扰物 932

二、环境雄激素类干扰物 933

三、环境甲状腺类干扰物 933

四、其他 933

第三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机制 934

一、环境雌激素的作用机制 934

二、环境抗雄激素的作用机制 936

三、环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机制 938

第四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胚胎和胎儿的影响 938

一、孕体发育的几个阶段 939

二、孕期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吸收和分布 940

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胚胎着床期的影响 941

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胚胎发育期的影响 942

五、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干扰胚胎发育过程中多种基因的表达 942

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胎儿出生早期的影响 943

第五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影响 944

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944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 946

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948

第六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野生动物种群的影响 949

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949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野生动物种群的影响 950

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野生动物种群影响的特点 952

第七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甄别方法介绍 953

一、美国与欧盟采用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甄别方法与评价体系介绍 953

二、目前已发展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甄别方法的缺陷 955

三、EPA关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甄别方法体系的发展战略 955

第八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群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展望 955

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956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958

第三十章 农药污染的危害 961

第一节 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与污染 961

一、农药的性质与残留 962

二、土壤中农药的来源与污染 962

三、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与污染 963

四、大气中农药的来源与污染 964

五、人体内农药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965

第二节 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归宿 966

一、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 966

二、农药在环境中的水化学降解 970

三、农药在环境中的光化学降解 971

四、农药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 973

第三节 环境农药污染与健康 978

一、急性中毒 978

二、农药确实的长期临床效应 978

三、农药可能的长期临床效应 979

四、大气环境农药污染与健康 980

五、水环境农药污染与健康 985

六、土壤环境农药污染与健康 987

第三十一章 重要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 991

第一节 二?英 991

一、样品采集和处理 991

二、监测方法 993

第二节 多环芳烃化合物 996

一、概述 996

二、样品采集和处理 999

三、监测方法 1001

第三节 邻苯二甲酸酯与烷基酚 1003

一、概述 1003

二、样品采集与处理 1004

三、监测方法 1006

第四节 多氯联苯 1008

一、概述 1008

二、样品采集与处理 1010

三、监测方法 1011

第五节 农药 1012

一、有机氯农药 1012

二、有机磷农药 1016

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1021

第六节 室内空气重要污染物 1024

一、甲醛 1024

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1026

三、苯、甲苯、二甲苯 1030

第七节 氯化消毒副产物 1032

一、概述 1032

二、样品采集与处理 1033

三、监测方法 1034

第三十二章 金属污染的危害 1037

第一节 概述 1037

第二节 镉污染与健康 1037

一、镉的理化性状 1037

二、镉污染来源和环境分布 1038

三、镉的体内代谢 1039

四、镉的生物学效应 1041

五、镉的毒性和健康效应 1047

六、镉污染防治原则 1050

第三节 铬污染与健康 1051

一、铬的理化性状 1051

二、铬污染来源和环境分布 1051

三、铬的体内代谢 1053

四、铬的健康效应 1054

五、铬污染防制原则 1055

第四节 铝污染与健康 1056

一、铝的理化性状 1056

二、铝在环境中的分布 1056

三、铝在人体内的代谢和蓄积 1058

四、铝的毒性和健康效应 1060

五、铝污染防治原则 1063

第五节 铊污染与健康 1064

一、铊的理化性状 1064

二、铊在环境中的分布 1064

三、铊在人体内的代谢和蓄积 1065

四、铊的毒性和健康效应 1067

五、铊污染防治原则 1069

第六节 镍污染与健康 1070

一、镍的理化性状 1070

二、镍在环境中的分布 1070

三、镍在人体内的代谢和蓄积 1071

四、镍的毒性和健康效应 1072

五、镍污染防治原则 1079

第三十三章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污染与健康 1081

第一节 电离辐射污染与健康 1081

一、放射性物质的物理特性 1081

二、环境电离辐射的来源 1082

三、放射性污染对机体的生物学效应 1083

四、放射性污染的卫生标准 1086

五、放射性污染的防护 1088

第二节 非电离辐射污染与健康 1089

一、电磁辐射 1089

二、红外线 1095

三、可见光 1098

四、紫外线 1100

五、激光 1106

第三十四章 声污染与健康 1110

第一节 环境噪声 1110

一、噪声的定义和分类 1110

二、噪声对机体的影响 1111

三、噪声评价与噪声标准 1114

四、噪声预防与控制原则 1118

第二节 环境次声 1121

一、次声的来源 1121

二、次声的生物效应 1122

三、次声的测量与评价 1123

四、次声的防护措施 1124

第三节 环境超声 1125

一、概念 1125

二、超声的生物学作用 1125

三、超声的卫生防护 1129

第三十五章 极端环境因素与健康 1130

第一节 炎热环境 1130

一、炎热气候的特点 1130

二、热环境对机体的影响 1130

三、热适应与热习服 1132

四、中暑及其预防 1133

第二节 寒冷环境 1135

一、寒冷气候特点 1135

二、寒冷环境对机体的影响 1135

三、冻伤及其防治 1140

第三节 高原环境 1142

一、高原环境特点 1142

二、高原低氧对机体的影响 1144

三、高原病的分型与救治原则 1149

四、高原病的预防措施 1151

第四节 沙漠戈壁环境 1153

一、沙漠戈壁地域气候特点 1153

二、沙漠戈壁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1153

三、沙漠戈壁生存 1155

第三十六章 环境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1158

第一节 概述 1158

一、空气生物性污染与危害 1158

二、水生物性污染与危害 1159

三、土壤生物性污染与危害 1160

第二节 病毒污染与所致疾病 1161

一、人禽流行性感冒 1161

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1163

三、轮状病毒与所致疾病 1166

四、肝炎病毒与肝炎 1168

第三节 细菌污染与所致疾病 1171

一、军团菌与军团菌病 1171

二、沙门菌与沙门菌病 1174

三、致病性大肠杆菌与所致疾病 1175

四、志贺菌与志贺菌病 1177

五、小肠结肠耶尔森菌与所致疾病 1178

第四节 真菌及其毒素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1179

一、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 1179

二、真菌毒素概述 1180

三、真菌毒素污染的危害 1183

第五节 藻类及其毒素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1184

一、藻类和水体富营养化 1184

二、藻类和藻毒素污染的危害 1184

三、藻类和藻毒素污染的预防与控制 1186

第六节 寄生虫污染与所致疾病 1187

一、贾第鞭毛虫与贾第鞭毛虫病 1187

二、隐孢子虫与隐孢子虫病 1189

第七节 医院环境的生物污染与危害 1191

一、医院内感染概述 1191

二、医院内感染与微生物污染 1192

三、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193

第八节 微生物学实验室环境的生物污染与危害 1194

一、实验室环境生物污染的特征 1194

二、实验室环境生物污染的危害 1195

三、实验室环境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 1196

第三十七章 环境与肿瘤 1203

第一节 环境化学因素与肿瘤 1203

一、多环芳烃 1203

二、二?英 1209

三、重金属类 1213

四、石棉 1220

第二节 环境物理因素与肿瘤 1223

一、紫外线 1223

二、电离辐射 1224

第三节 环境生物因素与肿瘤 1225

一、病毒 1225

二、寄生虫和细菌 1229

第三十八章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1234

第一节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 1234

一、碘缺乏病 1234

二、碘过多病 1246

第二节 地方性氟中毒 1249

一、氟的理化特性、环境氟水平和氟的毒性 1249

二、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 1252

三、地方性氟中毒临床表现与诊断 1254

四、氟中毒作用机制研究 1260

五、氟卫生标准与地方性氟中毒防治 1264

六、氟的有益作用 1266

七、环境氟砷及氟与其他微量元素联合作用 1268

第三节 地方性砷中毒 1270

一、概述 1270

二、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特征 1271

三、地方性砷中毒发病机制 1274

四、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诊断 1275

五、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治 1278

第四节 大骨节病 1279

一、概述 1279

二、病因研究 1280

三、流行病学 1281

四、病理改变 1283

五、临床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1285

六、大骨节病防治 1289

第五节 地方性硒中毒和硒缺乏 1290

一、硒的基本特征及对健康的影响 1291

二、地方性硒中毒 1294

三、硒缺乏及相关疾病 1296

第三十九章 环境与呼吸系统疾病 1299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 129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299

二、临床表现 1304

三、流行病学 1306

四、防制原则 1307

第二节 变应性鼻炎 130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308

二、临床表现 1309

三、流行病学 1310

四、防制原则 1310

第三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31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311

二、临床表现 1314

三、流行病学 1314

四、防制原则 1315

第四节 肺癌 1315

一、病因 1316

二、临床表现 1319

三、流行病学 1320

四、防制原则 1321

第五节 急性呼吸道感染 1322

一、病因 1322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1323

三、流行病学 1323

四、防制原则 1323

第六节 军团菌肺炎 132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324

二、临床表现 1325

三、流行病学 1325

四、防制原则 1326

第四十章 环境与神经系统疾病 1327

第一节 铅中毒 132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328

二、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调查研究结果的因素 1330

三、临床表现 1332

四、防治对策 1332

第二节 水俣病(甲基汞中毒) 1333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333

二、流行病学概况 1334

三、临床表现 1335

四、防治对策 1336

第三节 阿尔茨海默病 133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337

二、流行病学特征 1340

三、临床表现 1340

四、防治对策 1341

第四节 帕金森病 134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342

二、流行病学特征 1344

三、临床表现 1344

四、防治对策 1345

附录一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347

附录二 环境卫生标准目录 1354

索引 135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