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费兆馥中医诊断学讲稿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费兆馥中医诊断学讲稿
  • 费兆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1146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00页
  • 文件大小:119MB
  • 文件页数:523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费兆馥中医诊断学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篇 中医诊法学 9

第一章 中医诊法的原理和方法 9

第一节 中医诊法的原理 9

一、中医诊法的原理 9

二、中医诊法的特点 9

第二节 中医诊法学的形成和发展 11

一、中医诊法学的起源 11

二、中医诊法学的形成和发展 11

第三节 诊法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14

一、中医诊法学的主要内容 14

二、中医诊法学的学习要求 14

第二章 望诊 16

第一节 望神 16

一、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16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 17

三、神气盛衰的程度及其临床意义 17

四、望神的方法及注意点 19

第二节 望色 20

一、色诊的原理和意义 20

二、色诊的主要内容 21

三、色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4

第三节 望形态 26

一、望形态的原理和意义 26

二、望身形的内容 27

三、望姿态的内容 29

四、望形态的方法 30

五、形态和体质 31

第四节 望排出物 34

一、望排出物的原理和意义 34

二、望排出物的内容 34

三、望排出物的方法和注意点 36

第五节 望络脉 37

一、望络脉的原理和意义 37

二、望络脉的内容 37

三、望络脉的方法 39

第三章 闻诊 40

第一节 听声音 40

一、声音发生的原理及听声音的意义 40

二、听声音的内容 41

第二节 嗅气味 48

一、病气的产生及意义 48

二、嗅气味的主要内容 49

三、嗅气味的方法及注意点 50

第四章 问诊 51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 51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52

一、全面问诊 52

二、重点问诊 54

三、常规问诊 56

第三节 问主诉症状 56

一、问寒热 57

二、问汗 60

三、问异常感觉 64

四、问饮食 71

五、问睡眠 74

六、问二便 76

第四节 问生育 78

一、问月经 79

二、问带下 80

三、问胎孕 81

四、问产育 82

五、问男子排精和性功能情况 83

第五节 问小儿养育 83

一、问小儿出生及母体孕期情况 83

二、问生长发育情况 84

三、问喂养情况 84

四、问传染病史和预防接种史 85

第五章 切诊 86

第一节 切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86

一、切诊常用手法介绍 86

二、按诊的注意事项 87

第二节 按诊的内容 88

一、肢体按诊 88

二、胸胁按诊 90

三、腹部按诊 90

第六章 舌诊 93

第一节 舌诊的原理 93

一、舌的组织结构 93

二、舌象形成原理 94

第二节 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96

一、望舌的方法 96

二、望舌的注意事项 96

三、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变异 97

第三节 舌诊的主要内容 98

一、望舌体 98

二、望舌苔 105

三、舌觉异常 111

第四节 舌象分析方法 113

一、辨神气、胃气之盛衰 113

二、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 114

三、注意同类舌象的鉴别 115

四、舌象的动态分析 115

五、注意对“舌证不符”的分析 115

第五节 舌诊的临床意义 116

一、判断邪正盛衰 116

二、区别病邪性质 116

三、分辨病位浅深 117

四、判断病势与预后 117

五、观察治疗效果 117

第七章 脉诊 119

第一节 脉象的形成 119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腑 120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120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120

四、经络与脉象的联系 121

五、自然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122

第二节 脉诊的意义 123

一、辨别病情 124

二、阐述病机 125

三、指导治疗 126

四、推断预后 127

第三节 脉诊方法 128

一、诊脉部位 129

二、诊脉方法 135

三、辨脉方法 138

第四节 脉象要素及图述 141

一、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 141

二、脉象图述 142

第五节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148

平脉的特点 148

脉象的生理性变异 149

一、脉位分类 150

二、脉率分类 152

三、脉宽度分类 153

四、脉长度分类 155

五、脉力度分类 155

六、脉流利度分类 156

七、脉管紧张度分类 157

八、脉律均匀度分类 159

第六节 脉象类比、相兼和真脏脉 160

一、相类脉比较 160

二、相兼脉 162

三、真脏脉 163

第七节 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164

一、诊妇人脉 164

二、诊小儿脉 164

附:脉诊研究进展概要 165

第二篇 八纲 170

第一章 八纲的形成 170

第一节 八纲与阴阳 170

第二节 阴阳学说是形成八纲的基础 172

第三节 八纲含义 174

第二章 八纲征象 177

第一节 八纲征象 177

第二节 八纲的相互联系 179

第三章 八纲辨证 181

第一节 阴阳辨证 181

一、阴证和阳证 181

二、阴虚证和阳虚证 182

三、亡阴、亡阳 183

第二节 表里辨证 184

一、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 184

二、表证和里证的比较 188

三、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188

第三节 寒热辨证 189

一、寒证 190

二、热证 190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192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93

第四节 虚实辨证 199

一、虚证 199

二、实证 201

三、虚实错杂 202

四、虚实转化 205

五、虚实真假 205

六、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207

第三篇 辨证 214

第一章 中医辨证的概述 214

第一节 中医辨证的原理和方法 214

一、中医辨证的原理 214

二、症、证、病 215

第二节 中医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 216

第三节 辨证的内容和方法 217

一、辨证的内容 217

二、辨证方法 218

第四节 辨证篇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221

一、辨证篇的内容 221

二、学习方法 222

第二章 病因辨证 223

第一节 外邪致病辨证 223

一、寒邪致病辨证 223

二、热邪致病辨证 224

三、风邪致病辨证 226

四、湿邪致病辨证 228

五、燥邪致病辨证 230

六、暑邪致病辨证 232

七、疫毒致病辨证 232

第二节 内邪致病辨证 233

一、瘀血致病辨证 233

二、痰邪致病辨证 234

三、饮邪致病辨证 237

四、水气致病辨证 238

第三节 七情、饮食、劳伤、外伤致病辨证 240

一、七情致病辨证 240

二、饮食、劳伤致病辨证 241

三、外伤致病辨证 243

第三章 外感病辨证 245

第一节 六经辨证 245

一、太阳病辨证 245

二、阳明病辨证 246

三、少阳病辨证 246

四、太阴病辨证 246

五、少阴病辨证 247

六、厥阴病辨证 247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247

一、卫分证辨证 247

二、气分证辨证 248

三、营分证辨证 248

四、血分证辨证 248

第三节 三焦辨证 249

一、上焦证辨证 249

二、中焦证辨证 249

三、下焦证辨证 249

第四章 气血津液辨证 251

第一节 气病辨证 251

一、气虚类证 251

二、气滞类证 254

第二节 血病辨证 255

一、血虚类证 255

二、血瘀证 257

三、血热证 257

四、血寒证 258

第三节 津液病辨证 259

一、津液不足证 259

二、水液停聚证 260

第四节 气血津液同病辨证 262

一、津血不足证 262

二、气血两虚证 263

三、气阴两虚证 263

四、气不摄血证、气不摄津证 263

五、气虚血瘀证、气虚水聚证 264

六、气滞血瘀证、痰气交阻证 264

七、气随血脱证,气随津脱证 265

第五章 脏腑辨证 266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266

一、心气虚证 267

二、心阳虚证 267

三、心阳暴脱证 268

四、心血虚证 269

五、心阴虚证 269

六、心火亢盛证 270

七、心脉痹阻证 270

八、痰迷心窍证 271

九、痰火扰心证 272

十、脑络瘀阻证 272

十一、水气凌心证 273

十二、小肠实热证 273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274

一、风寒犯肺证 274

二、风热犯肺证 275

三、燥邪犯肺证 275

四、寒邪客肺证 276

五、肺热炽盛证 276

六、痰热壅肺证 277

七、痰湿阻肺证 277

八、肺气虚证 278

九、肺阴虚证 278

十、大肠湿热证 279

十一、肠热腑实证 279

十二、肠燥津亏证 280

十三、大肠虚寒证 280

十四、虫积肠道证 280

第三节 脾胃病辨证 281

一、脾气虚证 282

二、中气下陷证 282

三、脾不统血证 283

四、脾阳虚证 283

五、寒湿困脾证 284

六、湿热蕴脾证 284

七、寒滞胃脘证 285

八、胃火炽盛证 286

九、胃阴虚证 286

十、食滞胃肠证 287

十一、瘀阻胃络证 287

第四节 肝胆病辨证 288

一、肝血虚证 288

二、肝阴虚证 289

三、肝郁气滞证 289

四、肝火上炎证 290

五、肝阳上亢证 290

六、肝风内动证 291

七、肝胆湿热证 293

八、寒滞肝脉证 294

九、胆郁痰扰证 294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295

一、肾气不固证 295

二、肾不纳气证 296

三、肾阳虚证 296

四、肾阴虚证 297

五、肾精不足证 298

六、膀胱湿热证 298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299

一、心肾不交证 299

二、心肾阳虚证 300

三、心肺气虚证 300

四、心脾两虚证 301

五、心肝血虚证 301

六、脾肺气虚证 302

七、肺肾阴虚证 302

八、肝火犯肺证 303

九、肝胃不和证 303

十、肝郁脾虚证 304

十一、肝肾阴虚证 305

十二、脾肾阳虚证 305

第六章 经络辨证 307

第一节 十二经络辨证 307

一、手少阴心经病症 307

二、手太阳小肠经病症 307

三、手太阴肺经病症 307

四、手阳明大肠经病症 307

五、足太阴脾经病症 308

六、足阳明胃经病症 308

七、足厥阴肝经病症 308

八、足少阳胆经病症 308

九、足少阴肾经病症 308

十、足太阳膀胱经病症 308

十一、手少阳三焦经病症 308

十二、手厥阴心包经病症 308

第二节 奇经八脉病症 309

一、冲脉虚衰证 309

二、冲脉气逆证 310

三、任脉不通证 310

四、任脉虚衰证 310

五、邪犯督脉证 311

六、督脉空虚证 312

七、带脉不固证 312

八、跷脉空虚证 313

九、维脉虚衰证 313

十、奇经瘀痹证 314

十一、八脉虚衰证 315

第四篇 分部诊断法 320

第一章 头颅(脑) 320

第一节 头部(脑)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320

一、主持和协调肢体活动 320

二、成育智能 320

三、充养感官 321

四、调节内脏功能 321

第二节 头部病理变化 321

一、头部形态异常 321

二、头部感觉异常 322

三、头部功能异常 324

第三节 头部常见征象归纳表 329

第四节 头(脑)部常见病案举例 330

第五节 文献选读 331

第二章 颜面、五官 333

第一节 颜面 333

一、颜面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333

二、颜面部的病理变化 334

三、颜面部常见征象归纳表 338

四、病案举例 340

五、文献选读 341

第二节 目 341

一、目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341

二、目的病理变化 342

三、目部常见征象归纳表 345

四、病案举例 346

五、文献选读 347

第三节 耳 348

一、耳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349

二、耳的病理变化 349

三、耳部常见征象归纳表 351

四、病案举例 351

五、文献选读 352

第四节 鼻 353

一、鼻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353

二、鼻的病理变化 354

三、鼻部常见征象归纳表 355

四、病案举例 355

五、文献选读 356

第五节 口、唇 357

一、口唇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357

二、口唇的病理变化 357

三、口唇部常见征象归纳表 359

四、病案举例 360

五、文献选读 360

第六节 望齿龈 361

一、齿龈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361

二、齿龈的病理变化 362

三、齿龈部常见征象归纳表 363

四、病案举例 363

五、文献选读 364

第七节 咽喉 364

一、咽喉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364

二、咽喉的病理变化 365

三、咽喉部常见征象归纳表 366

四、病案举例 367

五、文献选读 367

第三章 颈项 369

第一节 颈项部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369

第二节 颈项部病理变化 370

一、颈项部形态异常 370

二、颈项部感觉异常 371

三、颈项部功能异常 372

第三节 颈项部常见征象归纳表 373

第四节 病案举例 374

第五节 文献选读 375

第四章 胸部 377

第一节 胸部主要结构与生理功能 377

第二节 胸部常见病理变化 379

一、形态改变 379

二、感觉异常 380

三、功能异常 383

第三节 胸部常见征象归纳表 386

第四节 病案举例 389

第五节 文献选读 390

第五章 腹部 393

第一节 腹部主要结构与生理功能 393

第二节 腹部的病理变化 395

一、腹部形态异常 395

二、腹部感觉异常 397

三、腹部功能异常 399

第三节 腹部常见征象归纳表 404

第四节 病案举例 407

第五节 文献选读 409

第六章 背部、腰部 412

第一节 背腰部主要结构和功能 412

第二节 背腰部的病理变化 412

一、形态异常 412

二、感觉异常 414

三、背腰部功能异常 416

四、腰背部的检查方法 416

第三节 背腰部常见征象归纳表 417

第四节 病案举例 418

第五节 文献选读 420

第七章 二阴 423

第一节 二阴主要结构和功能 423

一、结构与功能 423

二、二阴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423

第二节 二阴部病理变化 424

一、形态异常 424

二、感觉异常 426

三、功能异常 427

第三节 二阴部常见征象归纳表 430

第四节 病案举例 432

第五节 文献选读 433

第八章 四肢 436

第一节 四肢主要结构与生理功能 436

第二节 四肢的病理变化 437

一、形态异常 437

二、感觉异常 440

三、功能异常 442

四、爪甲色形异常 442

第三节 四肢常见征象归纳表 444

第四节 病案举例 446

第五节 文献选读 449

第九章 皮肤、毛发 451

第一节 皮肤的主要结构和生理功能 451

第二节 皮肤病理变化 452

一、皮肤色泽形态异常 452

二、感觉异常 457

三、功能异常 459

第三节 皮毛常见征象归纳表 461

第四节 病案举例 463

第五节 文献选读 464

第五篇 病案书写和选读 469

第一章 病案书写 469

第一节 病案的沿革 469

第二节 建立病案的意义 470

第二章 中医门诊病案的内容和要求 471

第一节 初诊病案书写要求 471

第二节 复诊病案书写要求 472

第三节 中医内科门诊病案示例 472

第四节 其他各科病案的补充要点 473

一、外科门诊病案补充要点 473

二、中医妇科门诊病案补充要点 474

三、中医儿科门诊病案补充要点 474

四、中医眼科门诊病案补充要点 475

五、骨伤科门诊病案补充要点 475

六、针灸、推拿科门诊病案补充要点 475

第五节 如何写好中医病案 475

一、中医理论水平 476

二、中医临床能力 477

三、现代医学基础 478

四、文字表达能力 480

第三章 病案选读 482

第一节 病案归类 482

一、临证体医案 482

二、笔记体医案 485

第二节 病案学习要点 489

一、学习诊察辨证经验 489

二、体会立法用药精义 491

三、重视医论医嘱 492

四、揆度转方心法 493

五、掌握名言警句 496

跋 49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