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医讲义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道医讲义
  • 祝守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80174714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道教-中医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道医讲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 道医概论 1

第一章 道医的定义 1

第一节 道医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1

一、道医学研究之缘起 1

二、道医学的专题研究与纵深发展 2

(一)道教与道教医学的比较研究 2

(二)“道医”一词的出现 2

(三)《道教医学》开道医学研究之先河 2

(四)关于道教医学的研究 3

第二节 道医的定义 4

一、“道医学”定义的提出 4

二、与“道医”相关的定义 4

(一)“终极者”的概念 4

(二)“迷信”的概念 4

(三)“神治”的概念 4

三、“道”的回归 4

(一)孙思邈说“大医” 4

(二)鲁迅:从立志救治肉体的疾病到专以改变人们的精神为使命 5

(三)孙中山: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6

第二章 道医学的基本特色 8

第一节 道医学的基本特点 8

一、形神兼治 8

(一)道医的“神”指大宇宙的“神” 8

(二)中医的“神”指“情志” 9

(三)从道医的“啬”到中医的“中” 10

二、传流不离道 11

(一)医道 11

(二)医德 12

(三)医术 12

(四)医理 12

(五)医智 12

(六)医思 12

(七)医学 13

(八)医技 13

三、医政相通 13

四、道的善变性、万变性 14

五、道医具备多种综合技能 14

(一)意之体 15

(二)意之象 16

(三)意之用 17

第二节 道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19

一、道医学以“损”为尚,其他学科以“益”为尚 19

二、道医学以“德”为尚,其他学科以“得”为尚 19

三、道医学以“玄”为尚,其他学科以“实”为尚 20

四、道医学以“信”为尚,其他学科以“疑”为尚 22

第三章 道医学的基本原理 24

第一节 道医学的“大道”思想 24

一、大宇宙的“道”是中国人的终极关怀 24

二、老子“小国寡民”是道家理想中的宗教国度 25

三、人之初,性本朴 25

第二节 道医学的“大医”思想 26

一、伟大的“巫” 26

二、“母性文化”是道医的文化自觉 27

三、“父权文化”是母性文化的一种完善 28

四、庄子学派:母恋的感伤 29

第四章 道医学的历史地位与未来发展 31

第一节 道医学的历史地位 31

一、历史地位:曾经的辉煌 31

(一)巫是人文的开端 31

(二)官医的出现 32

(三)宫观道医的出现 32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道医代表人物——孙思邈 33

(五)宋代的道医代表人物——儿科鼻祖钱乙 33

(六)金元时期道医代表人物——刘完素 34

(七)明清时期道医代表人物——李时珍、傅山、徐大椿 34

二、现实地位:脱颖而出 35

三、未来地位:返璞归真 36

(一)重视传统语言文字学习是道医复兴的基本前提 36

(二)加强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是道医复兴的思想保证 37

(三)坚持传统学习培养模式是道医复兴的有效举措 37

第二节 道医学的未来发展 38

一、回归宫观传统是复兴道医的有效方法 38

(一)宫观特殊条件 38

(二)特殊地理环境 39

(三)特殊文化涉猎 39

(四)医界学者介入 39

二、道医体制建设是道医发展的捷径 40

(一)教材编撰 40

(二)人才培养 40

(三)机构建设 41

第五章 道医学的学术原则与方法 42

第一节 道医学的学术原则 42

一、明确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是道医学研究的前提 42

二、明确“上士”资格是跻身道医事业的文化自觉 43

三、明确“治未病”是道医学的基本智慧 43

四、明确“尚中致和”是道医学的基本理念 44

第二节 道医学的学术方法 44

一、明确“见素抱朴”、“大医精诚”是领悟道医学真谛的唯一路向 44

二、明确“上医医国”和“上药三品”是道医学的理论导向 45

三、明确“知者不博”是道医学术研究的学术基础 45

四、“为道日损”的同时“为学日益” 46

(一)《老子》的“道”“学”观 46

(二)葛洪的“道”“学”观 49

第二部 道医的神学思想与神治体系第一章 先民的神学思想 50

第一节 混沌 50

第二节 巫 51

一、巫 51

二、巫医 52

第二章 老子《道德经》的神学思想 53

第一节 关于老子 53

第二节 关于《道德经》 54

一、“修道养德”的人生观 54

二、“味无味”的辨证观 54

三、“以静制动”的养生观 55

四、“还本归原”的包容观 55

五、“见素抱朴”的自然观 56

六、“利万物而不争”的宗教观 56

七、“民不畏威”的民生观 57

八、“小国寡民”的领地观 57

第三节 《道德经》的“大道”思想 58

一、不可说的“道” 58

二、以道为尊,以智为害 58

三、养生之道首在养神 59

四、神为形本 59

五、无为才能有为 60

六、静能统躁 60

七、上医与下医 61

第四节 《道德经》的“大医”思想 61

一、精气之说 61

二、经络之说 61

三、养生方法 62

(一)守督观窍法 62

(二)守腹法 62

(三)守中法 62

四、大道教育出天才 63

五、首创“知病无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64

六、身为道体 64

七、神在体外 65

八、“善”的医疗观 65

(一)治神是治形之本 65

(二)“善”是人体最佳的医疗方法 66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道德经》思想 67

第一节 关于《黄帝内经》 67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道” 67

一、“道”是生命的本质 67

二、“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68

三、对“气”的认知和继承 70

四、“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71

五、“因时之序”的道医养生观 71

六、形神合一 73

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德” 74

一、智者察同 74

二、抱一守中 74

三、以和为贵 75

四、以人为本 76

五、大医精诚 77

第四章 神治体系的基本内容 78

第一节 当代对“神治”的认识 78

一、国际“心理健康”定义 78

二、国内“心理健康”定义 79

第二节 道医对“神治”的认识 79

一、道医对人体“精”的认识 79

二、道医对人体“气”的认识 80

三、道医对人体“神”的认识 81

四、道医对人体“魂”和“魄”的认识 82

五、道医“灵”、“便”、“验”的神治技术 84

第三节 道医神治体系的基本内容 84

一、道医完整体系的基本内容 84

(一)经方系统 85

(二)术数系统 85

(三)实证系统 85

(四)道德系统 85

二、道医神治体系的基本内容 85

(一)无为之治 85

(二)身国同构 86

(三)符箓方术 87

(四)饮食疗法 87

(五)房室养生 88

(六)内外丹修炼 89

第五章 神治体系的发展 90

第一节 《老子想尔注》的“道神”说 90

第二节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 91

第三节 《玉皇心印妙经》的“上药三品”说 94

第六章 神治体系在当代的价值 95

第一节 人类正遭遇“抑郁” 95

一、抑郁症的基本特征 95

二、抑郁症的病因根源 96

三、抑郁症的社会背景 96

四、根治抑郁症是道医神圣的使命 97

第二节 抑郁的时代迫切需要道医 98

一、西方科学研究抑郁症的成绩与无奈 98

二、吉林省紫云抑郁症康复研究所对抑郁症的超前探索 99

第三部 道医产生的历史条件 101

第一章 动物本能时代 101

第一节 人类蒙昧阶段 101

第二节 人类愚昧阶段 102

第三节 人类经验阶段 103

一、求安的经验 104

二、求食的经验 104

三、求欢的经验 105

(一)房室养生的经验 105

(二)房室优生的经验 106

第二章 羲黄时代 107

第一节 伏羲 107

一、人文始祖 108

二、东方帝君 109

三、医易之宗 109

第二节 黄帝 111

一、军事方面 112

二、政治方面 113

三、经济方面 113

四、文化方面 113

五、宗教方面 114

第三节 羲黄文化 116

第三章 方士医学 118

第一节 方士 118

第二节 方士医学 119

第四章 《道德经》指导道医的形成 122

第一节 道用于医 122

第二节 近代医、道的分离 124

第五章 《道德经》指导道医的发展 126

第一节 道医的易道渊源 126

一、简易之易:道法自然 126

二、不易之易:身国同治 126

三、变易之易:乐天知命 127

第二节 道医的法道渊源 128

一、尊道养德 128

二、清静无为 128

三、守一处柔 129

四、居下不争 129

第四部 道医代表人物 131

第一章 扁鹊 131

第一节 扁鹊的道医成就 131

一、高超的望诊和切诊技术 131

二、高尚的医德 132

三、十分重视预防医学 132

四、无私传授医术 133

五、全科能手 133

第二节 扁鹊学派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 133

一、扁鹊学派的基本特点 134

(一)扁鹊学派的源头之一是禁咒 134

(二)本草源头是“五苦六辛” 134

(三)决死生 135

二、扁鹊学派的影响 135

第二章 华佗 136

第一节 华佗的生平 136

第二节 华佗的道医特色与成就 137

一、大医医相 137

二、大隐隐于市 137

三、情志疗法 138

四、灵、便、验的民间医术 138

五、决死生 138

六、养生大师 139

七、外科鼻祖 139

八、全科能手 140

第三节 华佗与方士医学 140

第三章 董奉 143

第一节 董奉生平 143

第二节 董奉的道医成就 144

一、以道化民 144

二、精通天文地理 144

三、怪病怪治 144

四、观血知病 144

第四章 葛洪 146

第一节 葛洪的生平 146

第二节 葛洪的道医成就 148

一、急症克星 148

二、特效药的开拓者 149

三、“上药”之王 150

四、道医理论体系的奠基者 151

第五章 陶弘景 153

第一节 陶弘景的生平 153

第二节 陶弘景的道医成就 153

一、山中宰相 153

二、道医养生集大成者 154

(一)提出“养生即是修道”的道医养生理论 154

(二)强调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预防养生思想 155

(三)食养文化先驱 155

(四)“养生以不伤为本” 155

(五)“道者,气也” 156

三、房中大师 157

(一)意动神劳损寿 157

(二)放纵无度不寿 157

(三)用意俗猥不寿 157

(四)违犯禁忌不寿 158

四、外丹大师 158

五、药学大成 159

第六章 孙思邈 160

第一节 孙思邈生平 160

第二节 孙思邈的道医成就 160

一、亲自采药试药,终成“药王” 160

二、人命至重,大医精诚 161

三、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162

(一)心神 162

(二)啬神 163

四、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 164

第五部 道医基本流派 166

第一章 黄老学派 166

第一节 黄老之道的治世理想 167

一、“上医医国”的大医胸怀 167

二、挥不去的传统回归 168

三、黄老之道如何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中实现文化现代化 170

第二节 黄老之道的民俗特征 171

一、情志超脱出的安全感 171

二、大自然赋予的依赖感 174

三、自我调剂的幽默感 177

第三节 医经派 178

一、中医在汉代与道医正式脱轨 178

二、自成体系,标本辨证 180

三、中医进入现代以后,受到西方医学的强烈冲击 181

第二章 庄子学派 182

第一节 庄子学派的基本特点与影响 182

一、庄子学派的基本特点 182

(一)独立性 182

(二)理想性 183

(三)乐观性 184

二、庄子学派的影响 184

第二节 庄子的神学思想与神治体系 185

一、庄子的神学思想 186

(一)“道”是宇宙的本体 186

(二)神为宇宙之本 187

(三)气为宇宙之体 187

(四)宇宙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之中 187

(五)阴阳之中相互转化 187

(六)天人合一 188

二、庄子的神治体系 188

(一)庄子的大医医世观 188

(二)庄子的小医医人观 189

第三节 阮籍的道缘与养神疗法 194

一、阮籍的道缘 195

二、阮籍的养神疗法 196

第四节 陶渊明的道缘与养神疗法 197

一、陶渊明的道缘 198

二、陶渊明的养神疗法 199

第五节 李白的道缘与养神疗法 201

一、李白的道缘 201

二、李白的养神疗法 202

第六节 苏轼的道缘与养神疗法 205

一、苏轼的道缘 205

二、苏轼的养神疗法 206

第七节 辛弃疾的道缘与养神疗法 207

一、辛弃疾的道缘 207

二、辛弃疾的养神疗法 209

第八节 陆游的道缘与养气疗法 210

一、陆游的道缘 210

二、陆游的养气疗法 212

第九节 曹雪芹的神学思想与神治体系 213

一、曹雪芹的神学思想 214

二、曹雪芹的救世主张 218

第三章 符箓方术派 225

第一节 符箓方术派的基本概念 225

一、阴阳 225

二、九宫 225

三、五行相生 225

四、五行相克 225

五、五行制化 226

六、符箓方术 226

第二节 符箓方术诸家精华 227

一、太平道 227

二、正一道 227

三、八字命学 232

四、相学 233

五、玄空风水学 236

六、六爻预测学 239

七、民间医术 241

第三节 符箓方术的科学意义 242

一、心理暗示 242

二、意念诊疗 243

三、潜能抗体 243

第四章 服食派 245

第一节 服食派源流 245

第二节 服食派奇方珍宝 246

一、奇方类 246

二、药物类 247

三、食物类 247

第三节 服食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248

一、葛洪 248

二、陶弘景 248

三、孙思邈 249

四、李时珍 250

第五章 房中派 252

第一节 房中派基本概念 252

第二节 房中诸家精华 255

一、《素女方》和《玉房秘诀》 255

二、葛洪 256

三、陶弘景 256

四、孙思邈 257

第六章 丹鼎派 258

第一节 丹鼎派基本概念 258

一、外丹基本概念 258

二、内丹基本概念 259

第二节 丹鼎诸家精华 261

一、钟吕派 262

二、南派 262

三、北派 263

四、东派 263

五、西派 264

六、中派 265

七、三丰派 265

八、伍柳派 266

九、千峰派 266

十、女丹派 267

第三节 丹鼎派代表人物 268

一、魏伯阳 268

二、葛洪 269

三、陶弘景 270

四、孙思邈 270

(一)内丹 271

(二)服气采气 272

(三)炼制外丹 273

五、张伯端 273

(一)《悟真篇》的基本内容 274

(二)张伯端对丹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75

(三)张伯端在内丹修炼方面的实践 276

第四节 丹鼎的修证 279

第五节 丹鼎与科学 281

参考文献 28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