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区中医适宜技术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社区中医适宜技术
  • 陈以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80231527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91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中医治疗法-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区中医适宜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基础知识 3

第一章 经络腧穴理论 3

第一节 经络基本知识 3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3

(一)十二经脉 3

(二)奇经八脉 6

(三)十五络脉 7

(四)十二经别 8

(五)十二经筋 8

(六)十二皮部 9

二、经络的生理作用 9

(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9

(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9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9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0

(一)说明病理变化 10

(二)指导辨证归经 10

(三)指导针灸治疗 10

第二节 腧穴基本知识 11

一、腧穴的分类 11

(一)十四经穴 11

(二)奇穴 11

(三)阿是穴 11

二、腧穴的命名 12

三、腧穴的主治作用 12

(一)近治作用 12

(二)远治作用 12

(三)特殊作用 12

四、腧穴的主治规律 12

(一)分经主治规律 13

(二)分部主治规律 13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14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4

(二)骨度分寸法 15

(三)指寸定位法 18

(四)简便取穴法 18

六、特定穴 19

(一)五输穴 19

(二)原穴 21

(三)络穴 22

(四)背俞穴 23

(五)募穴 24

(六)八脉交会穴 25

(七)八会穴 26

(八)郄穴 26

(九)下合穴 27

(十)交会穴 27

第三节 十四经脉及其常用经穴 28

一、督脉及其常用穴 28

(一)经脉循行 28

(二)经穴主治概要 28

(三)常用经穴 29

1.腰阳关 29

2.命门 29

3.至阳 29

4.大椎 30

5.风府 30

6.百会 31

7.素髎 31

8.水沟 31

二、任脉及其常用穴 31

(一)经脉循行 31

(二)经穴主治概要 32

(三)常用经穴 32

1.中极 32

2.关元 32

3.气海 33

4.神阙 33

5.水分 33

6.下脘 33

7.建里 33

8.中脘 33

9.膻中 34

10.天突 34

11.廉泉 34

12.承浆 34

三、手太阴肺经及其常用穴 34

(一)经脉循行 34

(二)经穴主治概要 34

(三)常用经穴 35

1.尺泽 36

2.孔最 36

3.列缺 36

4.太渊 36

5.鱼际 36

6.少商 37

四、手阳明大肠经及其常用穴 37

(一)经脉循行 37

(二)经穴主治概要 38

(三)常用经穴 38

1.商阳 38

2.三间 38

3.合谷 38

4.阳溪 38

5.偏历 39

6.手三里 39

7.曲池 39

8.臂臑 39

9.肩髃 39

10.迎香 39

五、足阳明胃经及其常用穴 40

(一)经脉循行 40

(二)经穴主治概要 40

(三)常用经穴 41

1.承泣 41

2.四白 42

3.地仓 42

4.颊车 42

5.下关 43

6.头维 43

7.梁门 43

8.天枢 43

9.水道 43

10.归来 43

11.伏兔 43

12.梁丘 44

13.犊鼻 44

14.足三里 44

15.上巨虚 44

16.下巨虚 44

17.丰隆 44

18.解溪 45

19.内庭 45

20.厉兑 45

六、足太阴脾经及其常用穴 46

(一)经脉循行 46

(二)经穴主治概要 46

(三)常用经穴 46

1.隐白 46

2.太白 46

3.公孙 47

4.三阴交 47

5.地机 47

6.阴陵泉 48

7.血海 48

8.大横 48

七、手少阴心经及其常用穴 49

(一)经脉循行 49

(二)经穴主治概要 49

(三)常用经穴 49

1.极泉 50

2.少海 50

3.通里 50

4.阴郄 50

5.神门 50

6.少府 50

7.少冲 51

八、手太阳小肠经及其常用穴 51

(一)经脉循行 51

(二)经穴主治概要 51

(三)常用经穴 51

1.少泽 51

2.后溪 53

3.腕骨 53

4.阳谷 53

5.养老 53

6.支正 53

7.小海 54

8.天宗 54

9.颧髎 54

10.听宫 54

九、足太阳膀胱经及其常用穴 55

(一)经脉循行 55

(二)经穴主治概要 56

(三)常用经穴 56

1.睛明 57

2.攒竹 57

3.天柱 57

4.大杼 57

5.风门 57

6.肺俞 57

7.心俞 57

8.膈俞 58

9.肝俞 58

10.胆俞 58

11.脾俞 58

12.胃俞 58

13.三焦俞 58

14.肾俞 59

15.大肠俞 59

16.小肠俞 59

17.膀胱俞 59

18.次髎 59

19.承扶 59

20.委中 59

21.膏肓 60

22.志室 60

23.秩边 60

24.承山 60

25.昆仑 60

26.申脉 60

27.至阴 60

十、足少阴肾经及其常用穴 61

(一)经脉循行 61

(二)经穴主治概要 61

(三)常用经穴 61

1.涌泉 61

2.然谷 63

3.太溪 63

4.照海 63

5.复溜 63

6.大赫 63

十一、手厥阴心包经及其常用穴 63

(一)经脉循行 63

(二)经穴主治概要 64

(三)常用经穴 64

1.曲泽 64

2.郄门 65

3.间使 65

4.内关 65

5.大陵 66

6.劳宫 66

7.中冲 66

十二、手少阳三焦经及其常用穴 66

(一)经脉循行 66

(二)经穴主治概要 67

(三)常用经穴 67

1.关冲 67

2.中渚 68

3.阳池 68

4.外关 68

5.支沟 68

6.天井 68

7.肩髎 69

8.翳风 69

9.耳门 69

10.丝竹空 69

十三、足少阳胆经及其常用穴 70

(一)经脉循行 70

(二)经穴主治概要 71

(三)常用经穴 71

1.瞳子髎 71

2.率谷 71

3.阳白 72

4.头临泣 72

5.风池 72

6.肩井 72

7.日月 72

8.带脉 72

9.环跳 72

10.风市 73

11.阳陵泉 73

12.光明 73

13.悬钟 73

14.丘墟 73

15.足临泣 73

十四、足厥阴肝经及其常用穴 74

(一)经脉循行 74

(二)经穴主治概要 75

(三)常用经穴 75

1.大敦 75

2.行间 75

3.太冲 76

4.中封 76

5.曲泉 76

6.章门 76

7.期门 76

第四节 常用的经外奇穴 77

一、头颈部穴 77

1.四神聪 77

2.印堂 77

3.太阳 77

4.牵正 77

二、胸腹部穴 78

1.子宫 78

2.三角灸 78

三、背部穴 78

1.定喘 78

2.夹脊 79

3.腰眼 79

四、上肢穴 80

1.腰痛点 80

2.外劳宫 80

3.八邪 80

4.四缝 81

5.十宣 81

五、下肢穴 81

1.膝眼 81

2.胆囊 82

3.阑尾 82

4.八风 82

第五节 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83

一、选穴原则 83

(一)近部选穴 83

(二)远部选穴 83

(三)辨证取穴 83

(四)对症取穴 83

二、配穴方法 83

(一)按经脉配穴法 84

(二)按部位配穴法 84

第二章 基本功训练 85

第一节 毫针刺法的基本功训练 85

一、持针法训练 85

(一)刺手与押手 85

(二)持针姿势 85

1.常规持针法 85

2.二指持针法 85

3.多指持针法 85

二、指力训练 86

三、针法训练 87

(一)进针手法训练 87

(二)行针手法训练 89

四、自身试针 90

第二节 推拿手法的基本功训练 90

一、肌肉力量训练 90

二、肌肉耐久力训练 91

三、身体协调性训练 92

四、推拿手法训练 92

第三章 常用工具知识 95

第一节 针具 95

一、毫针 95

(一)毫针的构造 95

(二)毫针的规格 96

(三)毫针的检查 96

(四)毫针的保养 96

二、三棱针 97

三、皮肤针 97

四、皮内针 98

五、电针仪 99

六、穴位注射针具 99

七、埋线用具 100

第二节 灸材 100

一、艾 100

(一)艾炷 100

(二)艾条 101

二、间接灸材 102

三、温灸器 102

第三节 穴位贴敷常用药物和处方 103

一、常用剂型 103

二、常用药物 105

三、常用处方 105

第四节 推拿介质 106

一、介质的作用 106

二、介质的种类 106

第五节 刮痧工具与介质 108

第六节 罐具 109

一、竹罐 109

二、陶罐 110

三、玻璃罐 110

四、抽气罐 110

五、橡胶罐 111

六、牛角罐 111

七、代用罐 111

第七节 现代穴位理疗工具 112

一、穴位超声治疗仪 112

二、穴位磁疗用具 112

三、穴位低频脉冲电疗机 114

四、红外线治疗仪 114

五、穴位激光治疗仪 115

六、穴位低温治疗机 115

七、药物离子导入仪 116

八、微波穴位治疗仪 116

第八节 药浴器具 117

一、全身浸浴器具 117

二、局部浸浴器具 118

三、熏浴器具 118

四、药浴的辅助用品 118

中篇 基本技能 123

第四章 针灸疗法 123

第一节 毫针刺法 123

一、进针法 123

二、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123

(一)针刺的角度 124

(二)针刺的方向 125

(三)针刺的深度 125

三、行针手法 125

(一)基本手法 125

(二)辅助手法 126

四、得气 128

(一)得气的概念 128

(二)得气的表现 128

(三)得气的临床意义 128

(四)影响得气的因素 129

(五)促使得气的方法 129

五、针刺补泻手法 130

(一)单式补泻手法 130

(二)复式补泻手法 131

(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131

六、留针与出针 132

(一)留针 132

(二)出针 133

七、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133

(一)晕针 133

(二)滞针 134

(三)弯针 134

(四)断针 134

(五)血肿 135

(六)针后异常感 135

(七)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135

(八)刺伤脑脊髓 136

(九)刺伤内脏 136

八、针刺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37

(一)针刺的不良反应 137

(二)针刺的注意事项 137

九、毫针的治疗作用 138

(一)疏通经络 138

(二)调和阴阳 138

(三)扶正祛邪 138

十、毫针的治疗原则 138

(一)补虚与泻实 139

(二)清热温寒 139

(三)标本缓急 139

(四)三因制宜 140

第二节 灸法 140

一、灸法的作用 141

二、灸法的分类 141

三、操作方法 142

(一)艾炷灸 142

(二)艾卷灸 144

(三)温针灸 144

(四)温灸器灸 145

(五)其他灸法 145

四、注意事项 146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146

(二)施灸的补泻方法 146

(三)施灸的禁忌 147

(四)灸后的处理 147

第三节 头针疗法 147

一、理论基础 148

二、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148

1.额中线 148

2.额旁1线 148

3.额旁2线 148

4.额旁3线 148

5.顶中线 149

6.顶颞前斜线 149

7.顶颞后斜线 149

8.顶旁1线 149

9.顶旁2线 149

10.颞前线 150

11.颞后线 150

12.枕上正中线 150

13.枕上旁线 150

14.枕下旁线 150

三、操作方法 150

四、适用范围 151

五、注意事项 151

第四节 耳针疗法 152

一、耳廓的表面解剖 152

(一)耳廓的形态和解剖结构 152

(二)耳廓的组织结构 153

二、耳穴的分布规律 154

三、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156

四、具有调整全身多个系统功能的耳穴 158

五、耳针疗法的应用 159

(一)耳针疗法的适用范围 159

(二)耳针疗法的选穴原则 160

(三)耳针疗法的刺激方法 160

(四)耳针疗法的注意事项 162

第五节 皮肤针疗法 163

一、部位的选择 163

二、操作方法 164

三、适用范围 164

四、注意事项 164

第六节 皮内针疗法 165

一、部位的选择 165

二、操作方法 165

三、适用范围 166

四、注意事项 166

第七节 放血疗法 167

一、部位的选择 167

二、操作方法 167

(一)刺络法 167

(二)划割法 168

三、适用范围 168

四、注意事项 169

第八节 电针疗法 170

一、操作方法 170

二、常用波形及适用范围 171

三、注意事项 172

第五章 推拿疗法 174

第一节 成人推拿基本技能 174

一、成人推拿手法分类 175

(一)根据手法的形态特点分类 175

(二)根据手法的主要作用分类 175

二、成人推拿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175

(一)松解类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175

(二)整复类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 176

三、成人常用推拿手法的操作方法 176

(一)摆动类 177

(二)摩擦类 183

(三)振动类 189

(四)挤压类 193

(五)叩击类 204

(六)运动关节类 207

四、成人推拿操作注意事项 223

(一)体位 223

(二)手法的刺激强度 223

(三)用力原则 223

(四)手法间的衔接 224

(五)推拿的适应证 224

(六)推拿的禁忌证 224

(七)推拿中常见的几种意外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225

第二节 小儿推拿基本技能 228

一、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229

1.天门 230

2.坎宫 231

3.太阳 231

4.山根 232

5.牙关 232

6.耳风门 232

7.囟门 232

8.高骨 233

9.天柱骨 233

10.桥弓 233

11.腹 233

12.脐 234

13.丹田 234

14.肚角 234

15.脊柱 234

16.七节骨 235

17.龟尾 235

18.脾经 235

19.肝经 235

20.心经 236

21.肺经 236

22.肾经 236

23.四横纹 236

24.小横纹 237

25.肾纹 237

26.肾顶 237

27.掌小横纹 237

28.大肠 237

29.小肠 238

30.胃经 238

31.板门 238

32.内劳宫 238

33.内八卦 239

34.小天心 239

35.总筋 239

36.大横纹 239

37.三关 240

38.天河水 240

39.六腑 240

40.老龙 240

41.端正 241

42.二扇门 241

43.上马 241

44.外劳宫 241

45.外八卦 242

46.一窝风 242

47.百虫 242

二、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242

(一)单式手法 242

(二)复式手法 246

第六章 其他疗法 248

第一节 穴位贴敷疗法 248

一、取穴原则 248

二、操作方法 249

三、适用范围 249

四、注意事项 250

第二节 刮痧疗法 251

一、刮痧疗法的作用 251

二、部位选择 252

三、操作方法 253

四、适用范围 256

五、注意事项 256

第三节 拔罐疗法 257

一、拔罐作用 257

二、部位与体位选择 258

三、操作方法 259

四、适用范围 260

五、注意事项 261

第四节 穴位注射疗法 262

一、穴位注射的作用 262

二、操作方法 262

三、适用范围 264

四、注意事项 264

第五节 穴位埋线疗法 265

一、穴位埋线的作用 266

二、操作方法 266

三、适用范围 266

四、注意事项 267

五、术后反应 267

第六节 药浴疗法 268

一、药浴作用 268

二、常用药物 270

三、药浴配方原则 270

四、药浴种类及操作方法 271

五、适用范围 273

六、注意事项 274

下篇 社区应用指导 277

第七章 内科病证 277

第一节 感冒 277

第二节 咳嗽 279

第三节 哮喘 280

第四节 呕吐 282

第五节 腹痛 283

第六节 胃脘痛 284

第七节 泄泻 286

第八节 头痛 287

第九节 面瘫 288

第十节 面痛 290

第十一节 眩晕 291

第十二节 阳痿 292

第十三节 癃闭 293

第十四节 惊悸、怔忡 295

第十五节 失眠 296

第十六节 郁证 298

第十七节 痴呆 299

第十八节 中风 300

第十九节 内脏绞痛 303

一、胆绞痛 303

二、肾绞痛 304

第二十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 305

第二十一节 戒断综合征 306

一、戒烟综合征 306

二、戒毒综合征 306

第二十二节 肥胖 307

第八章 妇科病证 309

第一节 月经不调 309

第二节 闭经 310

第三节 痛经 312

第四节 崩漏 313

第五节 胎位不正 315

第六节 产后腹痛 315

第七节 子宫脱垂 316

第八节 缺乳 317

第九章 儿科病证 319

第一节 小儿疳积 319

第二节 婴幼儿腹泻 320

第三节 小儿遗尿 321

第十章 五官科病证 323

第一节 牙痛 323

第二节 鼻衄 324

第三节 鼻渊 325

第四节 目赤肿痛 326

第五节 青少年近视 327

第六节 麦粒肿 328

第七节 耳鸣、耳聋 329

第十一章 皮、外、骨科病证 331

第一节 蛇丹 331

第二节 风疹 332

第三节 斑秃 333

第四节 痤疮 334

第五节 腰痛 334

第六节 痹证 336

第七节 漏肩风 337

第八节 颈椎病 339

第九节 腱鞘炎 340

第十节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341

第十一节 肘劳 341

第十二节 扭伤 342

第十三节 落枕 343

第十四节 坐骨神经痛 344

附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中医适宜技术展粹 346

第一节 肛门病术后电针白环俞止痛技术 346

第二节 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 348

第三节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349

第四节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 351

第五节 特定针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症技术 353

第六节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355

第七节 提拉旋转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 357

第八节 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 358

第九节 针刺“清喘穴”治疗哮喘技术 360

第十节 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 362

第十一节 神阙穴微波辐射法治疗肾阳虚月经不调技术 364

第十二节 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技术 366

第十三节 眼针治疗技术 368

第十四节 至阳穴埋元利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技术 372

第十五节 拇中指十穴推拿法治疗婴幼儿湿疹技术 374

第十六节 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技术 379

第十七节 电针加手法针刺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技术 381

第十八节 靳三针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技术 383

第十九节 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技术 387

第二十节 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 389

参考书目 39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