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放射医学教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放射医学教程
  • 杨占山,涂彧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ISBN:978750224079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放射医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放射医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 1

第一节 辐射的种类 1

一、辐射分类 1

二、电离辐射源 1

第二节 电磁辐射 3

一、电磁波 3

二、电磁辐射的健康危害 4

第三节 原子核基本性质 5

一、原子核组成 5

二、原子核大小 6

三、原子核质量 7

四、原子核结合能 7

第四节 原子核衰变 9

一、α衰变 10

二、β衰变 10

三、γ衰变 11

四、自发裂变 12

五、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13

第五节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14

一、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的慢化 14

二、重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6

三、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16

四、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18

五、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19

六、放射治疗的射线种类 22

参考文献 22

第二章 辐射剂量与单位 23

第一节 量和单位 23

第二节 电离辐射场 25

一、粒子注量、能量注量 25

二、粒子注量率、能量注量率 26

三、谱分布与平均值 26

第三节 电离辐射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过程 27

一、带电粒子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 28

二、X、γ射线的光子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 35

三、中子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 41

第四节 基本的剂量学量 42

一、物质中电离辐射能量的递减过程 42

二、与能量转移关联的剂量学量 43

三、与能量吸收关联的剂量学量 53

第五节 放射防护量 67

一、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有害效应 68

二、器官剂量,DT 70

三、当量剂量,HT 78

四、有效剂量,E 80

五、待积量,HT(τ)和E(τ) 84

六、集体量,ST和SE 85

七、剂量负担,Hc,T和Ec 86

参考文献 88

第三章 放射性核素的放射化学 89

第一节 概述 89

一、基本概念 89

二、放射化学分离中常用的指标 91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的特点与行为 92

一、放射性核素的特点 92

二、放射性核素在不同介质条件下的行为 93

第三节 放射化学分离方法 95

一、共沉淀法(coprecipitation method) 95

二、溶剂萃取法(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 97

三、色谱法(chromatography) 100

第四节 放射性元素化学 104

一、铀化学 104

二、钍化学 106

三、镭化学 107

四、氡化学 108

五、氚化学 109

六、铯化学 110

七、锶化学 110

八、锝化学 111

九、碘化学 112

十、钚化学 113

参考文献 114

第四章 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115

第一节 经膜转运和摄入模式 115

一、生物膜特点和经膜转运方式 115

二、摄入模式 116

第二节 生物动力学模型 118

一、隔室模型的概念 118

二、生物动力学模型 119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的吸收 120

一、呼吸道吸收 120

二、胃肠道吸收 124

三、皮肤和伤口吸收 126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的分布与滞留 127

一、放射性核素在血液内存在的形式 127

二、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类型和规律 127

三、滞留模型 129

第五节 体内放射性核素的排除 130

一、排除途径 130

二、排除速率 131

三、排除规律 132

参考文献 133

第五章 放射生物学效应基础 134

第一节 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 134

一、定义及相关术语 134

二、辐射生物效应分类 134

三、影响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主要因素 135

第二节 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基本原理 137

一、电离辐射的时间进程 137

二、线密度和相对生物效能 138

三、自由基效应 140

四、氧效应与氧增强比 142

第三节 电离辐射对生物大分子效应 143

一、DNA 结构损伤 144

二、DNA 损伤及其对功能的影响 145

三、DNA 辐射损伤修复 146

四、DNA 复制过程及其参与酶和因子 148

第四节 辐射的细胞效应 150

一、哺乳动物细胞辐射敏感性 150

二、细胞的辐射损伤与修复 154

参考文献 156

第六章 电离辐射对染色体的作用 157

第一节 人类染色体 157

一、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157

二、人类中期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 158

三、人类染色体的核型和命名 159

第二节 电离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 161

一、染色体结构畸变 162

二、染色体数量畸变 165

三、染色体畸变形成的分子机理 165

四、染色体畸变的生物学意义 166

第三节 辐射剂量与染色体畸变的量效关系 167

一、急性照射的剂量—效应关系 167

二、局部照射的剂量—效应关系 172

三、延时性照射或分隔照射 172

第四节 用作生物剂量的估算 172

一、生物剂量计 173

二、生物剂量测定 173

三、常见的几种生物剂量测定方法 174

参考文献 178

第七章 外照射确定性效应 179

第一节 急性放射病 179

一、病情分型 179

二、临床表现 179

三、诊断 180

四、救治 181

五、药物预防 182

第二节 放射性皮肤损伤 182

一、急性皮肤损伤 182

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184

参考文献 185

第八章 内照射确定性效应 186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的毒性、作用与损伤特点 186

一、一般概念 186

二、放射性核素的毒性 186

三、放射性核素的作用特点 189

四、内照射损伤的特点 190

第二节 内照射确定性效应 191

一、急性内照射放射病 191

二、主要靶器官损伤 192

三、物质代谢异常 193

四、免疫功能障碍 194

五、致畸效应 194

第三节 内照射放射病的诊断与处理 194

一、人体内污染的判断依据 194

二、内照射放射病的诊断标准 196

三、内照射放射病的医学处理原则 197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医学处理 197

一、内污染处理原则与干预水平 198

二、减少放射性核素的吸收 199

三、加速排除 200

参考文献 205

第九章 辐射随机性效应 206

第一节 辐射致癌效应 206

一、放射性核素诱发癌症的特点 206

二、影响辐射致癌效应的因素 207

第二节 辐射危害的评估 209

一、评估的意义 209

二、评估的指标 209

三、评估的内容 210

第三节 辐射致癌效应的模型 211

一、剂量效应模型 211

二、时间响应模型 212

第四节 辐射致癌的危险系数 214

一、危险系数的估计 214

二、年龄和性别对辐射致癌危险系数的影响 216

三、辐射致癌的病因概率法 217

第五节 人类辐射致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219

一、镭受照人群研究 219

二、原爆幸存者的研究 220

三、头癣放疗引起的危害 221

四、131I诱发的甲状腺癌 223

五、强直性脊椎炎 224

六、氡致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225

七、辐射致癌总结 230

第六节 辐射遗传效应 231

一、基因突变 231

二、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 232

三、辐射遗传危险系数 233

参考文献 235

第十章 电离辐射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236

第一节 放射诊断 236

一、X射线成像 236

二、计算机体层成像(CT) 237

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238

第二节 核医学 239

一、核医学的诊疗原理和特点 239

二、核医学的必备物质条件 239

三、放射性核素显像和非显像检查法 241

四、显像的方式和种类 242

五、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 244

六、非显像检查法 244

第三节 肿瘤放射治疗 245

一、肿瘤放射治疗概述 245

二、肿瘤放射治疗的目的和适应证 245

三、肿瘤放射治疗的基本原则 248

四、提高肿瘤放射敏感性的措施 249

五、临床因素与肿瘤放射敏感性的关系 253

六、临床常用外照射治疗设备 254

七、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和实施 262

八、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63

参考文献 265

第十一章 放射防护 267

第一节 放射防护目的与标准 267

一、放射防护的目的 267

二、放射防护应遵守的三项基本原则 267

三、人工照射类型 268

四、放射防护标准 269

第二节 外照射防护基本措施 273

一、工作场所区域划分 274

二、减少外照射剂量的三项措施 274

第三节 内照射防护基本措施 276

一、操作非密封源的辐射危险 276

二、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的途径 277

三、操作非密封源时的综合防护措施 277

四、开放源操作的个人防护 278

五、对放射性实验室内设备的要求 279

六、非密封源易发事故及防护对策 280

七、去除表面放射性污染物 281

第四节 医用电离辐射防护 286

一、医院的防护职责 286

二、医疗照射的正当性判断 287

三、医疗照射的防护最优化 287

四、医疗照射的指导水平(guidance level for medical exposure)与剂量约束(does constraint) 290

五、事故性医疗照射的预防和调查 296

参考文献 305

第十二章 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 306

第一节 环境辐射监测 306

一、概述 306

二、流出物监测 310

三、环境辐射就地监测技术 313

第二节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318

一、环境影响评价 319

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321

参考文献 324

第十三章 放射性废物及安全管理 325

第一节 放射性废物分类与分级 327

一、放射性气载废物分级 328

二、放射性液体废物分级 329

三、放射性固体废物分级 329

第二节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330

一、放射性废物的特性 330

二、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总体目标 330

三、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 330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预处理和处理 331

一、放射性废物预处理 331

二、放射性废物处理 331

三、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的责任 335

第四节 放射性废物贮存、运输和处置 335

一、放射性废物贮存 336

二、放射性废物运输 336

三、放射性废物处置 337

第五节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 339

一、废物管理一般防护要求 340

二、液体废物的管理 340

三、固体废物的管理 341

四、气载废物的管理 341

五、实验动物尸体的管理 341

六、废物管理制度 341

参考文献 342

第十四章 放射工作安全与管理 343

第一节 放射工作人员的上岗条件及安全管理 343

一、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基本条件 343

二、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要求与管理 343

三、个人剂量监测与管理 348

四、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培训 350

五、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规范 350

六、放射防护技术人员资格要求 351

第二节 放射性工作单位应具备的基本安全条件及管理措施 353

一、放射工作单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353

二、建立放射工作人员剂量档案 354

三、建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355

四、过量照射和放射病的诊断管理 356

第三节 辐射安全与防护法规体系 357

一、我国辐射安全与防护法规的层次 357

二、我国辐射安全与防护法规体系各层次的制定、发布和实施形式 358

三、辐射安全与防护法规的实施与遵守的特性 358

四、辐射安全与防护法规对放射防护管理的意义 359

五、我国辐射安全与防护法规历史 360

六、我国发布的放射防护标准 361

第四节 核与辐射事故及事故应急 363

一、核与辐射事故的类型 363

二、核与辐射事故的基本特点 368

三、辐射事故分级 372

四、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理 372

五、辐射事故报告制度 374

六、辐射事故的预防 375

参考文献 379

第十五章 放射医学研究新进展 380

第一节 人类基因 380

一、基因的化学特性 380

二、基因的生物学特性 381

第二节 基因突变 382

一、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 383

二、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383

三、基因DNA分子损伤的修复 384

第三节 电离辐射诱发的基因突变 385

一、基因组不稳定性 385

二、旁效应 386

第四节 低剂量辐射效应的研究 387

一、低剂量辐射效应研究的背景 387

二、小剂量、低剂量率照射的确定 387

三、低剂量辐射的兴奋效应 388

四、低剂量辐射的适应性反应 389

五、小剂量辐射效应的研究意义 390

第五节 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 391

一、细胞凋亡的特征 391

二、连接DNA损伤与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的信号 392

三、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 392

四、DNA损伤诱导细胞凋亡的敏感性和抗性 396

参考文献 396

索引 398

一、英文索引 398

二、中文索引 40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