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常见病简易针灸疗法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常见病简易针灸疗法
  • 周是坊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2347079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173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19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常见病简易针灸疗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针灸疗法概要 1

第一节 针刺法 1

一、针具的选用 1

1毫针 3

2.三棱针 4

3.皮肤针 4

4.皮内针 5

二、体位的选择 5

1.正坐位 5

2.仰靠坐位 5

3.俯伏坐位 6

4.侧伏坐位 6

5.仰卧位 6

6.侧卧位 7

7.俯卧位 7

三、进针方法 7

1.指切进针法 8

2.挟持进针法 8

3.提捏进针法 8

4.舒张进针法 9

四、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10

1.针刺的方向 10

2.针刺的角度 10

3.针刺的深度 10

五、行针手法 11

1.基本手法 11

2.辅助手法 13

六、针刺补泻法 14

1.单式补泻法 15

2.复式补泻法 15

3.平补平泻法 16

七、针刺配穴处方 17

1.取穴原则 17

2.配穴方法 17

八、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28

1.晕针 28

2.滞针 29

3.弯针 29

4.断针 30

5.血肿 30

九、针刺注意事项 31

第二节 灸法 32

一、灸法的种类和用途 32

1.艾炷灸 33

2.艾条灸 34

3.温针灸 35

4.温灸器灸 37

5.天灸 37

6.灯火灸 38

二、施灸的注意事项 38

1.施灸的补泻方法 38

2.施灸的程序 38

3.施灸的禁忌 38

4.灸后的处理 38

第三节 拔罐法 39

一、罐的选用 39

1.竹罐 40

2.玻璃罐 40

3.抽气罐 40

二、拔罐的方法 40

1.火罐法 40

2.水罐法 41

3.抽气法 41

4.闪罐 41

5.留罐 41

6.走罐 41

7.留针拔罐 42

8.刺血拔罐 42

9.药罐 42

三、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42

四、拔罐的注意事项 42

第二章 常见病针灸治疗 43

一、内科病证 43

1.感冒 43

2.咳嗽 44

3.哮喘 45

4.肺痨(肺结核) 45

5.咯血(支气管扩张) 46

6.肺气肿 46

7.失音 47

8.呃逆 47

9.噎膈 47

10.反胃(胃痉挛) 48

11.胃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 48

12.呕吐 49

13.腹痛 49

(1)肠炎腹痛 49

(2)胆囊炎、胆石症腹痛 50

(3)胆道蛔虫症腹痛 50

(4)胰腺炎腹痛 50

(5)结肠功能紊乱腹痛 51

14.腹泻 51

15.痢疾 52

16.便秘 52

17.脱肛(直肠脱垂) 53

18.胁痛 53

19.黄疸 54

20.鼓胀(单腹胀) 54

21.水肿 55

22.消渴(糖尿病) 55

23.胸痹心痛(冠心病、肺气肿) 56

24.心悸(风心、冠心、肺心) 56

25.失眠 57

26.癫狂(精神分裂症) 58

27.癫痫 58

28.郁证(癔病) 59

29.神经衰弱 60

30.淋证(尿路感染) 60

31.小便不通(尿潴留) 61

32.尿失禁 62

33.遗精 62

34.阳痿 62

35.疝气 63

36.头痛 64

37.三叉神经痛 65

38.眩晕 66

39.高血压 67

40.中风(脑血管意外) 67

41.面瘫(面神经麻痹) 69

42.痹证(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 炎) 70

43.坐骨神经痛 70

44.痿证 71

45.多发性神经炎 71

46.小儿麻痹后遗症 72

47.腰痛 72

二、伤科病证 73

48.闪腰(急性腰扭伤) 73

49.落枕 73

50.漏肩风(肩关节 周围炎) 74

51.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 74

52.颈椎病 75

53.腱鞘囊肿 75

54.小腿抽筋(腓肠肌痉挛) 75

55.膝关节 软组织损伤 76

56.扭伤 76

三、妇科病证 77

57.月经不调 77

58.痛经 78

59.经闭 78

60.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79

6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80

62.带下病 81

63.慢性盆腔炎 82

64.妊娠恶阻(妊娠呕吐) 82

65.妊娠痫证 83

66.胎位不正 83

67.滞产 83

68.胞衣不下(胎盘滞留) 84

69.产后腹痛 84

70.恶露不下 85

71.恶露不绝 85

72.产后血晕(产科休克) 86

73.乳少附:回乳 86

74.乳癖(乳腺增生症) 87

75.阴挺(子宫脱垂) 87

76.阴痒 88

77.不孕 88

四、儿科病证 89

78.顿咳(百日咳) 89

79.小儿腹泻 90

80.疳积 90

81.小儿食积(小儿厌食) 91

82.小儿惊风(惊厥) 91

83.小儿遗尿 92

84.小儿流涎症 92

85.小儿疝气 93

86.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93

五、外科病证 93

87.疔疮 93

88.乳痈(急性乳腺炎) 94

89.痔疮 95

90.瘿气(甲亢、单纯性甲状腺肿) 95

91.湿疹 96

92.皮肤瘙痒症 97

93.神经性皮炎 97

94.蛇丹(带状疱疹) 98

95.丹毒 98

96.扁平疣 99

97.牛皮癣(银屑病) 99

98.痤疮 100

99.斑秃 100

100.风疹(荨麻疹) 101

101.脱骨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01

102.破伤风 102

103.瘰疬(颈淋巴结结核) 103

104.象皮肿(丝虫病) 103

105.冻疮 103

106.鸡眼 104

107.肠痈(阑尾炎) 104

六、五官科病证 104

108.目赤肿痛(结膜炎) 104

109.麦粒肿(睑腺炎) 105

110.眼睑下垂 106

111.迎风流泪 106

112.目翳(角膜炎及角膜溃疡) 107

113.近视 107

114.弱视 107

115.色盲 108

116.斜视 108

117.青盲(视神经萎缩) 108

118.暴盲(视神经炎) 109

119.青光眼 109

120.电光性眼炎 109

121.耳鸣、耳聋 110

122.聋哑 110

123.聤耳(中耳炎) 111

124.鼻渊(鼻炎、鼻窦炎) 111

125.鼻衄(鼻出血) 112

126.牙痛 113

127.咽喉肿痛(咽喉炎、扁桃体炎) 113

128.口疮 114

129.下颌关节 功能紊乱症 115

130.内耳性眩晕症 115

七、中医急证及其他 116

131.高热 116

132.厥证(晕厥) 116

133.痉证(惊厥) 117

134.脱证(休克) 117

135.出血 118

(1)咯血 118

(2)吐血 119

(3)衄血 119

(4)便血 119

(5)尿血 119

136.急痛 120

(1)心绞痛 120

(2)胆剧痛 120

(3)胃剧痛 121

(4)腹剧痛 121

(5)肾绞痛 121

137.中暑 122

138.急性喉炎 122

139.呼吸衰竭 123

140.食物中毒 123

141.溺水 123

142.触电 123

143.青霉素过敏反应 123

144.链霉素中毒反应 124

145.输液反应 124

146.放射反应 124

147.肠原性青紫症 125

14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25

149.减肥 125

150.戒烟 125

151.美容 126

152.保健延年 126

第三章 腧穴简介 127

一、腧穴的定位方法 127

1.骨度分寸法 127

2.指寸法 129

3.解剖标志取穴法 130

二、十四经腧穴分布与主治 130

1.手太阴肺经穴 130

2.手阳明大肠经穴 132

3.足阳明胃经穴 134

4.足太阴脾经穴 137

5.手少阴心经穴 140

6.手太阳小肠经穴 141

7.足太阳膀胱经穴 142

8.足少阴肾经穴 148

9.手厥阴心包经穴 150

10.手少阳三焦经穴 151

11.足少阳胆经穴 153

12.足厥阴肝经穴 157

13.任脉经穴 158

14.督脉经穴 160

三、常用经外奇穴分布与主治 163

1.头颈部 163

2.躯干部 165

3.上肢部 166

4.下肢部 167

四、常用耳穴分布与主治 16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