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免疫生物学 中译版 第5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免疫生物学  中译版  第5版
  • (美)詹韦(Janeway,C.)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18030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855页
  • 文件大小:296MB
  • 文件页数:883页
  • 主题词:医药学:免疫学:生物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免疫生物学 中译版 第5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免疫生物学和固有免疫概论 3

第1章 免疫学基本概念 3

免疫系统的组成 4

1-1 免疫系统的白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前体细胞 5

1-2 淋巴细胞在骨髓或胸腺中成熟 9

1-3 外周淋巴器官专门捕获抗原、启动获得性免疫应答并为维持淋巴细胞的再循环提供信号 9

1-4 淋巴细胞循环于血液和淋巴液中 13

小结 14

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原理 15

1-5 大多数感染原通过激活固有免疫而诱导炎症反应 15

1-6 启动获得性免疫必须先活化抗原呈递细胞 16

1-7 抗原激活淋巴细胞产生介导获得性免疫应答的抗原特异性细胞克隆 17

1-8 淋巴细胞的克隆选择是获得性免疫的中心原理 18

1-9 抗体分子的结构解释了获得性免疫中的最大疑问 19

1-10 每个正在发育的淋巴细胞通过受体基因的重排产生一个独特的抗原受体 20

1-11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接受的信号决定其发育和生存 21

1-12 在外周淋巴器官中抗原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产生效应细胞和免疫记忆 22

1-13 淋巴细胞的活化需要与抗原和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 23

小结 27

获得性免疫的识别和效应机制 27

1-14 抗体处理胞外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毒素 28

1-15 T细胞抑制胞内病原体并激活针对大多数抗原的B细胞应答 30

1-16 T细胞特异性识别结合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蛋白上的外源抗原肽 31

1-17 两类T细胞识别两类不同的MHC分子结合的抗原肽 33

1-18 免疫系统缺陷导致机体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35

1-19 理解获得性免疫应答对控制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以及器官移植排斥是很重要的 36

1-20 接种疫苗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 37

小结 38

第1章小结 38

主要参考文献 39

第2章 固有免疫 41

宿主防御的第一道防线 42

2-1 感染原必须突破宿主的天然防御机制才能在体内建立感染中心 42

2-2 机体表皮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44

2-3 吞噬细胞识别、摄取并杀伤侵入组织的多种病原菌 45

2-4 对病原体的识别和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 47

小结 48

补体系统和固有免疫 49

2-5 补体是一个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血浆蛋白系统,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 50

2-6 C1复合物的活化启动经典途径 53

2-7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类似于经典途径 54

2-8 补体活化主要局限于活化的起始表面 56

2-9 C3的水解启动补体活化的替代途径 56

2-10 表面结合的C3转化酶使病原体表面聚集了大量的C3b片段从而产生C5转化酶活性 60

2-11 吞噬细胞通过补体受体介导了对补体标记的病原体的吞噬作用 62

2-12 一些补体蛋白的小片段能够启动局部炎症反应 64

2-13 终末补体蛋白在膜上聚合形成孔道并杀死特定的病原体 64

2-14 补体调控蛋白调节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并保护宿主不受其破坏性效应的影响 67

小结 70

固有免疫系统中的受体 71

2-15 受体特异性识别病原体表面重复结构基序的模式 72

2-16 吞噬细胞受体能够转导病原体存在的信号 73

2-17 TLR-4与CD14的结合介导了巨噬细胞对细菌脂多糖的应答 74

2-18 Toll样受体的活化启动致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及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 75

小结 75

诱导抗感染的固有免疫应答 77

2-19 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具有多种局部和远程的效应 77

2-20 吞噬细胞释放的趋化因子招募细胞迁移至感染部位 79

2-21 在炎症反应中,细胞黏附分子调控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82

2-22 中性粒细胞是第一拨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部位的细胞 84

2-23 肿瘤坏死因子-α是启动局部抑制感染的重要细胞因子,但是如果全身性释放则会引起休克 86

2-24 吞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激活急性期反应 86

2-25 病毒感染诱导产生的干扰素有助于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 90

2-26 干扰素和来源于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激活NK细胞,对特定的胞内感染发挥早期防御功能 91

2-27 NK细胞拥有识别自我分子的受体,从而抑制对未感染宿主细胞的杀伤活性 92

2-28 有些淋巴细胞亚群和固有抗体是固有免疫与获得性免疫之间的桥梁 94

小结 96

第2章小结 96

主要参考文献 97

各节参考文献 97

第二部分 抗原的识别 107

第3章 B细胞和T细胞受体对抗原的识别 107

抗体分子的典型结构 108

3-1 IgG抗体由四条多肽链组成 108

3-2 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都由恒定区和可变区组成 110

3-3 抗体分子很容易被分解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片段 110

3-4 免疫球蛋白是柔性分子,尤其是在铰链区部分 112

3-5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域结构相似 112

小结 114

抗体分子与特异性抗原的相互作用 115

3-6 高变区形成抗原结合位点 116

3-7 抗体通过其CDR区的氨基酸残基与抗原结合,但结合的细节依赖于抗原的大小和形状 117

3-8 抗体是与抗原表面的构象结构发生结合 117

3-9 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涉及的一系列力 118

小结 120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120

3-10 T细胞的抗原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Fab片段非常相似 121

3-11 T细胞受体识别的抗原形式是外源肽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物 123

3-12 具有不同功能的T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表面蛋白CD4和CD8加以区分,并识别结合于不同类型MHC分子上的肽 124

3-13 两类MHC分子在不同细胞上的表达 127

3-14 两类MHC分子具有不同的亚基结构,但三维结构相似 128

3-15 肽与MHC分子稳定结合,同时也稳定了细胞表面的MHC分子 130

3-16 MHCⅠ类分子通过两端结合8~10个氨基酸的短肽 132

3-17 结合MHCⅡ分子的肽长度不受限制 134

3-18 一些MHC:肽:TCR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揭示了在肽:MHC复合物上方的TCR具有相同的取向 135

3-19 携带有γ链和δ链组成受体的另一类型T细胞 138

小结 138

第3章小结 139

主要参考文献 140

各节参考文献 140

第4章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产生 144

免疫球蛋白多样性的产生 145

4-1 抗体产生细胞中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重排 145

4-2 分离的基因片段经体细胞重组后产生编码完整V区的DNA序列 146

4-3 存在多种不同的V区基因片段 147

4-4 V、D和J基因片段的重排是由侧翼DNA序列引导的 149

4-5 重组V、D和J基因片段的反应涉及淋巴细胞特异的和普遍存在的DNA修饰酶 150

4-6 免疫球蛋白谱多样性产生的四个主要过程 153

4-7 不同组合中的多种可遗传基因片段 154

4-8 在基因片段之间的连接处增加和减少的核苷酸数是可变的,有利于第三超变区多样性的产生 154

4-9 通过体细胞高频突变,重排的V基因可以进一步增加其多样性 155

4-10 有些种类的大多数免疫球蛋白基因是在基因重排以后才产生多样性的 157

小结 158

T细胞受体的基因重排 158

4-11 T细胞受体基因座由一系列基因片段组成,并通过与抗体基因座相同的酶发生重排 158

4-12 T细胞受体的多样性集中在第三超变区 160

4-13 γ:δT细胞受体也是由基因重排产生的 163

4-14 体细胞高频突变不产生T细胞受体的多样性 164

小结 164

免疫球蛋白恒定区的结构变化 165

4-15 免疫球蛋白重链同种型是由其恒定区的结构决定的 165

4-16 在免疫应答进程中同样的VH外显子可以结合不同的CH基因 166

4-17 选择性重链转录可以产生跨膜型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170

4-18 抗体的C区赋予抗体特殊的功能 170

4-19 IgM和IgA可以形成多聚体 173

4-20 用抗体可以检测免疫球蛋白之间的多种差别 173

小结 174

第4章小结 175

主要参考文献 176

各节参考文献 177

第5章 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 181

T细胞受体配体的产生 181

5-1 MHC Ⅰ类和Ⅱ类分子将两个不同细胞器中的多肽呈递至细胞表面 182

5-2 与MHC Ⅰ类分子结合的肽从细胞质中被主动运输至内质网 183

5-3 细胞质中产生的肽被运输进入内质网中 184

5-4 新合成的MHCⅠ类分子在结合抗原肽之前一直滞留于内质网中 186

5-5 MHC Ⅱ类分子呈递在酸性内吞小泡中产生的多肽 188

5-6 恒定链引导新合成的MHC Ⅱ类分子进入酸性胞内小泡 189

5-7 一个特殊的MHC Ⅱ类样分子催化MHC Ⅱ类分子与肽的结合 190

5-8 MHC分子与多肽的稳定结合可以使抗原有效地呈递于细胞表面 192

小结 193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功能 193

5-9 许多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了抗原的加工和呈递 194

5-10 多种由MHC基因编码的产物在免疫中具有特殊功能 196

5-11 特殊的MHC Ⅰ类分子可以作为激活和抑制NK细胞的配体 197

5-12 MHC Ⅰ类和MHC Ⅱ类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具有高度多态性 198

5-13 MHC多态性通过影响T细胞与肽的结合以及T细胞受体与MHC分子间的接触而影响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199

5-14 1%~10%的T细胞识别异己MHC分子 202

5-15 许多T细胞对超抗原的应答 204

5-16 MHC多态性扩展了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应答的抗原范围 205

5-17 复杂的遗传进程产生了MHC的多态性 207

5-18 有些在胞吞途径中产生的肽和脂类可以与非MHC基因编码的MHC Ⅰ类样分子结合 209

小结 209

第5章小结 210

主要参考文献 210

各节参考文献 210

第三部分 成熟淋巴细胞受体库的发育 217

第6章 免疫系统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17

跨膜信号转导的基本原理 217

6-1 淋巴细胞与抗原结合可导致其抗原受体聚集 218

6-2 抗原受体聚集引起胞内信号分子的活化 219

6-3 酪氨酸激酶对受体胞质尾部的磷酸化可使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富集于受体周围 220

6-4 活化受体周围招募来的胞内信号转导组分将信号从胞膜传递至胞内并放大信号 222

6-5 小G蛋白激活蛋白激酶级联反应并将信号传递至细胞核 224

小结 225

抗原受体的结构和信号转导通路 225

6-6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可变链与执行受体信号转导功能的恒定辅助链相连 225

6-7 Src家族的蛋白酪氨酸激酶可以磷酸化与B细胞和T细胞受体相连的ITAM 227

6-8 协同受体与同一个抗原的结合增强了抗原受体的信号 229

6-9 充分磷酸化的ITAM与蛋白酪氨酸激酶Syk和ZAP-70结合并使它们活化 231

6-10 与磷酸酪氨酸相连的蛋白质结合并激活其他蛋白质,介导下游事件 232

6-11 抗原的识别通过激活转录因子最终诱导新基因合成 233

6-12 不是T细胞受体的所有配体都产生相似的应答 238

6-13 白细胞上的其他受体也可以利用ITAM传递活化信号 239

6-14 与ITIM相连的受体可以抑制抗原受体的信号转导 240

小结 241

参与淋巴细胞作用的其他信号通路 241

6-15 通过宿主抗感染的一条古老通路,微生物及其产物诱导细胞质的相应位点释放NF-kB 242

6-16 7次跨膜、三聚体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成员可以接受细菌肽、炎症反应介质和趋化因子的信号 243

6-17 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的结合启动Janus激酶磷酸化并激活STAT蛋白,以此将信号转导至淋巴细胞 244

6-18 活化的淋巴细胞主要通过Fas受体启动程序性细胞死亡 246

6-19 Bcl-2蛋白家族成员在促进死亡和抑制死亡间的平衡作用维持了淋巴细胞的存活 247

6-20 淋巴细胞通过其抗原受体不断接受信号,来维持淋巴细胞种群的内稳态 248

小结 250

第6章小结 250

主要参考文献 251

各节参考文献 251

第7章 淋巴细胞的发育与存活 256

骨髓和胸腺中淋巴细胞的产生 258

7-1 淋巴细胞在特定的环境中发育并受到抗原受体基因体细胞重排的调节 259

7-2 骨髓中的B细胞在基质细胞的辅助下发育并在外周淋巴器官达到成熟 260

7-3 B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可以通过表达的免疫球蛋白链和特定的细胞表面蛋白加以鉴别 262

7-4 T细胞也起源于骨髓,但在其发育过程中所有的重要事件都发生于胸腺 264

7-5 正在发育的T细胞大部分在胸腺中死亡 266

7-6 胸腺细胞发育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可以通过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加以识别 268

7-7 不同发育阶段的胸腺细胞分布在胸腺中的不同部位 271

小结 272

抗原受体基因片段的重排控制着淋巴细胞的发育 272

7-8 B细胞在骨髓中要经历严格程序化的一系列基因重排 273

7-9 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片段的成功重排导致前B细胞受体的形成,并阻止VH与DJH的进一步重排,同时诱导细胞分裂 274

7-10 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位点的重排导致B细胞受体在细胞表面表达 276

7-11 表达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的调控蛋白,其功能在发育中逐步完善 279

7-12 胸腺中的T细胞经历一系列与B细胞相似的基因片段重排 281

7-13 携带有α:β或γ:δ受体的T细胞源于一个共同祖先 283

7-14 表达特定γ和δ链V区的T细胞在人生早期有序地出现 285

7-15 β链基因位点的重排以及β链的产生在发育的胸腺细胞中引发的几个事件 285

7-16 T细胞α链基因持续进行重排直至阳性选择或细胞死亡为止 290

小结 291

与自身抗原的相互作用选择一些淋巴细胞存活,但另一些则被清除 292

7-17 与自身抗原结合的未成熟B细胞发生进一步的受体重排或死亡或失活 292

7-18 成熟B细胞也能获得自身耐受 296

7-19 只有那些受体可以与自身MHC:自身肽复合物相互作用的胸腺细胞才能存活并成熟 297

7-20 大多数胸腺细胞表达的受体不能与自身MHC相互作用,于是这些细胞在胸腺中死亡 299

7-21 阳性选择使受体谱经受MHC分子固有的特异性选择 300

7-22 阳性选择使得CD4或CD8的表达与T细胞受体特异性和细胞潜在的效应功能协调 301

7-23 胸腺皮质上皮细胞介导发育胸腺细胞的阳性选择 302

7-24 在胸腺中清除与普遍存在的自身抗原发生强烈反应的T细胞 305

7-25 骨髓来源的抗原呈递细胞可以非常有效地进行阴性选择 306

7-26 内源性超抗原介导了由特殊V3基因片段编码的T细胞受体进行阴性选择 307

7-27 阴性选择和阳性选择的信号特异性和强度必须是不同的 309

7-28 B细胞亚类B-1具有独特的发育历程并表达特殊的受体谱 312

小结 314

淋巴细胞在外周淋巴组织中存活并成熟 314

7-29 新形成的淋巴细胞归巢于外周淋巴组织特定的位置 315

7-30 外周淋巴器官的发育与构成受到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控制 316

7-31 在外周淋巴组织中只有小部分未成熟B细胞可以成熟并存活 319

7-32 初始T细胞在外周的寿命是通过不断接触自身肽:自身MHC复合物决定的,类似于最初的选择机制 321

7-33 B细胞肿瘤常常占据正常B细胞的位置 322

7-34 一系列免疫系统细胞的肿瘤使我们了解了T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325

7-35 恶性淋巴瘤中经常出现染色体易位,免疫球蛋白基因位点与调控细胞生长的基因相连 326

小结 327

第7章小结 328

主要参考文献 331

各节参考文献 331

第四部分 获得性免疫应答 341

第8章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341

致敏效应T细胞的产生 342

8-1 活化的抗原呈递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中启动T细胞应答 343

8-2 初始T细胞流经外周淋巴组织时识别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MHC-肽复合物 345

8-3 淋巴细胞的移行、活化和发挥效应功能依赖于细胞黏附分子介导的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346

8-4 细胞黏附分子介导了T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最初的相互作用 350

8-5 初始T细胞克隆增殖需要抗原呈递细胞提供的特异性配体与协同刺激的双信号 352

8-6 树突细胞擅长于摄取抗原并激活初始T细胞 354

8-7 巨噬细胞是清道夫细胞,在病原体的诱导下将外来抗原呈递给初始T细胞 358

8-8 B细胞能有效地呈递结合于表面膜免疫球蛋白的抗原 359

8-9 活化的T细胞合成T细胞生长因子IL-2及其受体 361

8-10 合成和分泌IL-2必须要有协调刺激信号 363

8-11 缺乏协同刺激信号时识别抗原会导致T细胞耐受 364

8-12 增殖的T细胞分化为致敏效应T细胞时无需协同刺激作用 365

8-13 CD4 T细胞分化为Th1或Th2细胞决定了免疫应答是以体液免疫为主还是以细胞介导的免疫为主 366

8-14 初始CD8 T细胞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活化成为致敏的细胞毒性T细胞 367

小结 369

效应T细胞的一般特性 369

8-15 非抗原特异性细胞与黏附分子的结合启动了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的相互作用 370

8-16 与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合诱导效应分子的释放并积聚在靶细胞上 373

8-17 T细胞产生的效应分子阵列决定T细胞的效应功能 373

8-18 细胞因子能够在局部发挥作用,也能远距离发挥作用 375

8-19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属于结构相关的不同蛋白家族 377

8-20 TNF家族的细胞因子为同源三聚体,常常位于细胞表面 377

小结 379

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380

8-21 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诱导细胞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 380

8-22 启动凋亡的细胞毒性效应蛋白储存于CD8细胞毒性T细胞的颗粒中 381

8-23 活化CD8 T细胞和一些CD4效应T细胞表达能激活凋亡途径的Fas配体 383

8-24 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选择性地连续杀伤携带有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 384

8-25 细胞毒性T细胞也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发挥作用 386

小结 386

致敏CD4 Th1细胞激活巨噬细胞 386

8-26 致敏Th1细胞在巨噬细胞活化中的核心作用 387

8-27 致敏CD4 Th1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膜相关分子时需要合成新的RNA和蛋白质 388

8-28 致敏Th1细胞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其杀菌作用,但必须严格控制以避免组织损失 388

8-29 Th1细胞调节宿主对细胞内病原体的应答 389

小结 391

第8章小结 392

主要参考文献 392

各节参考文献 392

第9章 体液免疫应答 398

致敏的辅助性T细胞活化B细胞 399

9-1 当B细胞结合抗原并收到辅助性T细胞的信号时,就启动体液免疫应答,但某些微生物抗原能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400

9-2 致敏辅助性T细胞激活与其识别相同抗原的B细胞 400

9-3 与自身MHC Ⅱ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能触发致敏的辅助性T细胞产生膜结合型和分泌型分子并能活化B细胞 403

9-4 同种型转换需要辅助性T细胞表达CD40L,并受到细胞因子的诱导 405

9-5 在二级免疫器官的T细胞带中,结合抗原的B细胞被捕获并与致敏辅助性T细胞接触而激活 407

9-6 当活化B细胞迁移至滤泡并增生形成生发中心时,就会出现初次B细胞免疫应答的第二阶段 408

9-7 生发中心B细胞进行V区的体细胞高频突变,并选择与抗原亲和力增加的突变细胞 411

9-8 B细胞受体和CD40与T细胞直接的相互作用是维持生发中心B细胞存活所必需的 413

9-9 存活下来的生发中心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或记忆细胞 415

9-10 有些细菌抗原具有激活B细胞的固有能力,因此B细胞应答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 415

9-11 B细胞对细菌多糖的应答不需要肽特异性T细胞的辅助 416

小结 419

同种型免疫球蛋白的分布和功能 419

9-12 不同的同种型抗体在特定部位具有特定的效应功能 420

9-13 转运蛋白与特殊同种型抗体的Fc区结合而穿越上皮屏障 421

9-14 高亲和力的IgG和IgA抗体能中和细菌毒素 423

9-15 高亲和力的IgG和IgA抗体能够抑制病毒的感染 425

9-16 抗体能够阻止细菌与宿主细胞的黏附 425

9-17 抗体:抗原复合物与Clq结合而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427

9-18 补体受体在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中发挥重要作用 429

小结 430

通过Fc受体而破坏抗体覆盖的病原体 430

9-19 辅助细胞的Fc受体是不同免疫球蛋白同种型特异性的信号受体 431

9-20 结合病原体表面的抗体可以激活吞噬细胞的Fc受体,使吞噬细胞摄取和破坏病原体 432

9-21 Fc受体激活自然杀伤性细胞杀伤抗体包被的靶细胞 434

9-22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通过高亲和力Fce受体与IgE抗体结合 434

9-23 IgE介导的辅助细胞活化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436

小结 437

第9章小结 437

主要参考文献 438

各节参考文献 438

第10章 抗感染的获得性免疫 444

病原体及其致病机制 445

10-1 感染进程可以分为几个不同阶段 445

10-2 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生活和复制能引起传染病 447

小结 450

获得性应答的抗感染过程 451

10-3 固有免疫的非特异性应答是获得性免疫应答启动所必需的 451

10-4 循环T细胞在引流淋巴组织中接触其相应抗原后活化并启动获得性免疫应答 452

10-5 感染早期阶段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影响CD4 T细胞的功能分化 454

10-6 特定T细胞亚类能够调节其他T细胞亚类的生长和效应功能 456

10-7 抗原肽的性质和数量也能影响CD4 T细胞的分化 457

10-8 致敏效应T细胞在趋化因子和新表达的黏附分子诱导下进入感染部位 459

10-9 在致敏辅助性T细胞的指导下,淋巴组织中产生抗体应答 460

10-10 在髓索和骨髓中可以持续产生抗体应答 462

10-11 清除不同病原体感染的效应机制 462

10-12 清除感染伴随着大多数效应细胞的死亡以及记忆细胞的产生 464

小结 465

黏膜免疫系统 465

10-13 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是位于整个消化道中具有明确解剖结构的小组织 466

10-14 黏膜免疫系统包含特定的淋巴细胞谱 467

10-15 分泌型IgA是黏膜免疫系统相关的同种型抗体 469

10-16 大多数呈递给黏膜免疫系统的抗原诱导免疫耐受 470

10-17 黏膜免疫系统能够对肠道的正常菌群发动免疫应答 471

10-18 肠道病原体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并产生保护性免疫 472

10-19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引起胃溃疡、胃癌和罕见的淋巴瘤 473

10-20 缺乏炎症反应的刺激,黏膜免疫系统对外源抗原的正常应答是耐受 473

小结 475

免疫记忆 475

10-21 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免疫记忆是长期存在的 476

10-22 B细胞中涉及免疫记忆的克隆增殖和克隆分化 477

10-23 重复免疫由于体细胞高频突变以及在生发中心抗原的选择导致抗体亲和力的增加 478

10-24 记忆T细胞数量增加,这些细胞需要独特的活化条件和有别于致敏效应T细胞的细胞表面蛋白 479

10-25 在免疫的个体中,再次应答以及以后的应答是由记忆淋巴细胞独立介导的,而非初始淋巴细胞 482

小结 484

第10章小结 484

主要参考文献 486

各节参考文献 486

第五部分 健康与疾病中的免疫系统 495

第11章 宿主防御机制障碍 495

病原体已进化出多种逃避或破坏正常宿主防御的方式 495

11-1 抗原变异使病原体逃脱免疫攻击 495

11-2 某些病毒以停止复制的方式持续存在于体内,等待机体免疫力的下降 499

11-3 某些病原体可以抵御宿主免疫防御的打击,或者按照自己的目的改变免疫防御机制 500

11-4 免疫抑制或不适当的免疫应答会导致疾病持续存在 502

11-5 免疫应答可以直接导致病理作用 504

小结 505

先天性免疫缺陷症 505

11-6 反复感染史提示机体存在免疫缺陷 506

11-7 隐性基因缺陷引起先天性免疫缺陷症 507

11-8 低水平抗体的最大危害是无法清除胞外菌 507

11-9 T细胞缺陷导致抗体水平低下 511

11-10 补体组分的缺陷引起体液免疫功能障碍 512

11-11 吞噬细胞缺陷导致广泛的细菌感染 514

11-12 T细胞功能障碍导致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 515

11-13 T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因子产生或细胞因子活性障碍会引起免疫缺陷症 517

11-14 宿主防御胞内菌的正常途径可以通过IFN-γ和IL-12及其受体的缺陷来加以证明 518

11-15 性联淋巴组织增殖性综合征伴随致命的EB病毒感染和淋巴瘤形成 519

11-16 骨髓移植或基因治疗可以有效地纠正遗传性缺陷 520

小结 52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522

11-17 大多数HIV的感染者将逐渐发生AIDS 522

11-18 HIV是一种感染CD4 T细胞、树突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反转录病毒 525

11-19 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协同受体的遗传性缺陷促使机体抵抗HIV感染 526

11-20 HIV的RNA通过病毒反转录酶转录为DNA并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 527

11-21 HIV前病毒的转录依赖于感染T细胞活化后诱导产生的宿主细胞转录因子 527

11-22 阻止HIV复制的药物可以迅速降低病毒滴度,同时增加CD4 T细胞数目 530

11-23 HIV在个体的感染进程中累积了许多突变体,药物治疗不久就会出现病毒抗药突变体 531

11-24 淋巴样组织是HIV主要的感染聚集地 532

11-25 免疫应答可以控制但不能消除HIV 533

11-26 HIV感染引起CD4 T细胞水平下降,对条件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并最终导致死亡 534

11-27 抗HIV疫苗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535

11-28 预防和教育是控制HIV和AIDS传播的方法 536

小结 536

第11章小结 537

主要参考文献 537

各节参考文献 537

第12章 变态反应与超敏反应 547

IgE的产生 548

12-1 经黏膜传递低剂量变应原常常诱导IgE的产生 549

12-2 酶是变态反应常见的触发剂 549

12-3 特异性信号促进B淋巴细胞产生IgE抗体的类型转换 551

12-4 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具有遗传倾向,但环境因素也很重要 553

小结 554

变态反应的效应机制 554

12-5 肥大细胞IgE是细胞结合型抗体,通过不同于其他同种型抗体的作用途径以增强免疫系统的效应 555

12-6 组织中肥大细胞参与变态反应 556

12-7 正常情况下严格控制嗜酸性粒细胞以防止不适当的毒性反应 557

12-8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在变态反应中引起炎症和组织损伤 559

12-9 变态反应分为速发型反应和迟发型反应两类 560

12-10 肥大细胞活化部位对过敏反应临床表现的影响 561

12-11 吸人性变应原与鼻炎和哮喘的关系 562

12-12 皮肤变态反应的典型表现为荨麻疹或慢性湿疹 564

12-13 食物变应原既可引起胃肠道局部反应,也可引起全身反应 564

12-14 抑制IgE产生或阻断细胞表面IgE交联活化途径可用于变态反应疾病的治疗 565

小结 566

超敏反应性疾病 567

12-15 无毒性抗原通过与循环红细胞表面结合,在过敏体质个体中诱导Ⅱ型超敏反应 567

12-16 大量不易被分解代谢的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可导致全身性疾病 567

12-17 Th1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569

小结 572

第12章小结 573

主要参考文献 573

各节参考文献 573

第13章 自身免疫与器官移植 581

自身免疫直接针对自身抗原 581

13-1 特异性针对自身抗原的获得性免疫应答可以引起自身免疫病 581

13-2 自身免疫病分为器官特异性和系统性两类 583

13-3 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特别是MHC基因影响自身免疫病的易感性 584

13-4 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基因为其病因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588

13-5 抗体和T细胞引起组织损伤导致自身免疫病 589

13-6 抗血细胞的自身抗体促进血细胞的破坏 590

13-7 低于溶血剂量的补体锚定于细胞表面可以在组织中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 591

13-8 针对受体的自身抗体通过刺激或者阻断受体功能而引发疾病 591

13-9 细胞外抗原的自身抗体通过类似于Ⅱ型和Ⅲ型超敏反应的机制导致炎症损伤 593

13-10 环境协同因子影响自身免疫病的表现 595

13-11 自身免疫中的炎症损伤方式可以因为解剖学的限制而得以改善 596

13-12 自身免疫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可通过过继性转移来确定 596

13-13 针对自身抗原的特异性T细胞不仅直接引起组织损伤,而且参与持续的自身抗体应答 598

13-14 自身抗体可用来确定自身免疫进程的靶抗原 598

13-15 由于T细胞配体的特性,很难确定T细胞介导自身免疫应答的靶抗原 601

小结 603

针对同种异型抗原的应答及移植排斥 603

13-16 移植物排斥反应主要是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604

13-17 供者与受者的MHC配型可以改善移植反应 605

13-18 对MHC完全相同的移植物来说,排斥反应是由结合于移植物MHC分子上的其他同种异型抗原肽引发的 605

13-19 有两种途径可以将移植物上的同种异体抗原呈递给受者的T淋巴细胞 608

13-20 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抗体引起超急移植物排斥反应 609

13-21 与移植物排斥反应相反的是移植物抗宿主病 610

13-22 慢性器官排斥反应是由移植物的血管炎性损伤引发的 611

13-23 临床上可以进行多种器官的常规移植 612

13-24 胎儿是一个重复耐受的同种异体移植物 612

小结 614

自身耐受及其缺失 614

13-25 许多自身抗原由于表达量少而不能诱导克隆清除或免疫无能,但却无法避免免疫识别 614

13-26 组织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产生需要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抗原肽以及协同刺激活性 618

13-27 缺乏协同刺激信号时可以诱导免疫耐受 618

13-28 在免疫耐受模型中能够建立显性免疫抑制,并且影响自身免疫病的进程 619

13-29 在免疫豁免部位的抗原不会诱导免疫攻击,但可作为靶抗原 621

13-30 携带有特异性识别外周自身抗原受体的B细胞受到多种机制的限制 623

13-31 感染有时可能引发自身免疫 625

小结 628

第13章小结 628

主要参考文献 628

各节参考文献 629

第14章 免疫应答的调控 638

非正常免疫应答的外在调节 638

14-1 皮质类固醇是改变许多基因转录的强力抗炎药物 639

14-2 细胞毒性药物通过杀死分裂细胞引起免疫抑制,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639

14-3 环孢霉素A、FK506和雷帕霉素干扰T细胞信号转导,是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 641

14-4 免疫抑制剂对于研究淋巴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很有价值 643

14-5 针对细胞表面分子的抗体已经用于清除特殊淋巴细胞亚型或抑制细胞的功能 643

14-6 抗体可以经过改造降低其在人体中的免疫原性 645

14-7 单克隆抗体可被用来抑制移植排斥反应 645

14-8 抗体能减弱和抑制自身免疫病 647

14-9 调节T淋巴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模式可以抑制自身免疫病 647

14-10 控制抗原给予的途径可以调控抗原特异性应答的性质 650

小结 650

用免疫应答抗击肿瘤 651

14-11 通过观察小鼠体内移植肿瘤的发生,发现了小鼠能产生针对肿瘤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651

14-12 T淋巴细胞能识别人肿瘤的特异性抗原 652

14-13 肿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逃避免疫排斥作用 656

14-14 单独的或与毒素偶联的抗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 659

14-15 增强肿瘤的免疫原性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661

小结 663

调控免疫应答使之对抗感染 663

14-16 有效疫苗的一些必要条件 664

14-17 百日咳疫苗接种的历史说明了安全有效疫苗的重要性 666

14-18 对T细胞和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协同作用的认识促进了联合疫苗的开发 667

14-19 添加佐剂是增强疫苗免疫原性的重要方法 667

14-20 活减毒病毒疫苗比灭活疫苗有效,经重组DNA技术改造后更加安全 668

14-21 可通过筛选非致病性或无繁殖能力的细菌来开发活减毒细菌疫苗 669

14-22 减毒微生物可以作为免疫载体预防多种疾病 671

14-23 合成的保护性抗原多肽可以产生保护性免疫 671

14-24 接种途径是影响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 673

14-25 肌注编码微生物抗原和人类细胞因子的DNA可以诱发保护性免疫应答 674

14-26 把疫苗靶向到抗原呈递的部位,可以增强疫苗的有效性 675

14-27 疫苗能否用于治疗已经存在的慢性感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675

14-28 可以通过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来抑制免疫性的病理反应 677

小结 677

第14章小结 677

主要参考文献 678

各节参考文献 678

编后记 免疫系统的进化:过去,现在和未来 687

固有免疫系统的进化 687

固有免疫起源于早期真核生物如阿米巴 687

在生物演化为植物和动物的进程中,宿主的防御机制在基因组中密切相关 688

果蝇表明了宿主非克隆性防御系统的价值 688

在果蝇免疫中发挥作用的许多基因在人类和植物中也发挥作用,而且是宿主防御中的共同成员 689

小结 690

获得性免疫应答的进化 690

获得性免疫突然在软骨鱼中出现 690

基因重排控制基因的表达 691

动物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产生抗原受体的多样性 692

小结 693

免疫记忆对巩固基因组中的获得性免疫起着重要作用 694

免疫记忆是获得性免疫的标志 694

免疫记忆保证生物能生存于充满病原体的世界中 695

对自身蛋白的免疫记忆导致自身免疫病 696

小结 696

免疫生物学未来的研究方向 697

未来的研究将大大拓展我们对于固有免疫的认识 697

未来研究将精确我们对于获得性免疫的认识 698

未来肿瘤免疫的研究将为免疫治疗癌症带来很大的希望 698

未来疫苗的发展将大大提高我们预防传染病的能力 698

未来自身免疫和移植排斥的研究将使我们能够控制针对机体自身或对移植物的免疫应答 699

小结 700

编后记小结 700

附录Ⅰ 免疫工作者手册 701

免疫 701

A-1 半抗原 703

A-2 免疫的途径 704

A-3 抗原剂量的影响 705

A-4 佐剂 705

抗体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技术及其在研究和诊断中的应用 706

A-5 亲和层析 707

A-6 放射免疫技术(R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竞争抑制试验 708

A-7 凝集反应和血型鉴定 710

A-8 沉淀反应 711

A-9 平衡透析法:抗体亲和力和亲合力的测定 712

A-10 抗免疫球蛋白抗体 713

A-11 Coombs试验及其Rh不相容性的检测 715

A-12 单克隆抗体 717

A-13 产生抗体可变区的噬菌体展示库技术 718

A-14 免疫荧光显微技术 719

A-15 免疫电镜技术 721

A-16 免疫组化技术 721

A-17 免疫沉淀和免疫共沉淀技术 722

A-18 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 723

A-19 利用抗体进行基因及其产物的分离和鉴定 724

淋巴细胞的分离 726

A-20 Ficoll-HypaqueTM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 726

A-21 从组织中分离淋巴细胞 726

A-22 流式细胞术和FACS分析 727

A-23 用抗体包被的磁性珠分离淋巴细胞 730

A-24 同质T细胞的分离 730

淋巴细胞特异性、频率和功能的研究 732

A-25 有限稀释培养法 733

A-26 ELISPOT技术 734

A-27 通过细胞因子染色法鉴定功能T细胞的亚类 735

A-28 用MHC-肽的四聚体鉴定T细胞受体的特异性 737

A-29 用带谱分型法评估T细胞库的多样性 738

A-30 生物传感技术用于测量抗原受体与其配体之间的结合率和解离率 739

A-31 用多克隆丝裂原或特异性抗原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 740

A-32 TUNEL方法检测凋亡 741

A-33 细胞毒性T细胞的检测技术 741

A-34 CD4 T细胞的检测技术 743

A-35 DNA芯片 743

体内免疫力的检测 745

A-36 保护性免疫的评估 745

A-37 保护性免疫的转移 745

A-38 结核菌素试验 746

A-39 过敏反应的检测 747

A-40 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活性的检测 747

A-41 Arthus反应(阿瑟斯反应) 748

免疫系统的操作方法 749

A-42 淋巴细胞的过继性转移 749

A-43 造血干细胞的转移 749

A-44 体内T细胞的清除 749

A-45 体内B细胞的清除 750

A-46 转基因小鼠 750

A-47 定向破坏基因的基因敲除技术 752

附录Ⅱ CD抗原 757

附录Ⅲ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782

附录Ⅳ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786

附录Ⅴ 免疫学常数 788

传记 789

词汇表 791

索引 84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