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临床心理治疗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张伯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0430335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26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240页
- 主题词:精神疗法-中医学临床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临床心理治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内经》的心理治疗思想 2
第二节 先秦诸子相关思想 4
第三节 后世发展 5
第一节 现代心理治疗学人性观与心理治疗 12
一、性恶论的精神分析学派人性观 12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以机械唯物论为基础,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 12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是性善论 13
第二节 古代人性观与心理治疗 13
一、先秦诸子的人性观及心理治疗 13
二、《内经》论人 14
三、《内经》人性观 17
第一节 正治、反治与心理治疗 24
一、正治法与心理治疗 25
二、反治法与心理治疗 25
第二节 标本缓急治则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28
一、标本缓急治则 28
二、标本缓急治则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29
第三节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法则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31
一、同病异治与心理治疗 31
二、异病同治与心理治疗 34
第四节 三因制宜法则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37
一、三因制宜法则 37
二、三因制宜法则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38
三、典型案例 38
第一节 “合和”——中医学的健康观 42
一、“合和”的普遍性 42
二、“合和”的健康观 42
三、阴阳、五行与“合和” 43
第二节 中医学的心理“合和”健康观 44
一、心理健康的评判 45
二、中医学的心理合和观 45
第三节 中医学心理健康评价标准 46
一、心理自身的合和 46
二、心理与环境的“合和” 48
三、心身的“合和” 49
第一节 识别心理障碍的意义 52
第二节 辨病、辨证与心理 53
一、辨病与心理 53
二、辨证与心理 54
三、辨“神”与脏腑虚实寒热 57
第三节 心理障碍的诊察 57
一、诊察视角 57
二、诊察方法 58
第四节 临床常见心理问题 61
一、意识障碍 62
二、注意障碍 63
三、感知觉障碍 63
四、思维障碍 64
五、情感障碍 65
六、自知力障碍 66
七、主观痛苦体验 66
八、心理困扰 67
九、挫折与心理冲突 67
十、认知障碍 68
十一、应对与防御机制 70
十二、个性 71
十三、引发事件 72
十四、生活环境与社会支持 73
十五、回避 74
十六、压抑 76
第一节 “诊有大方”的品德修养 80
第二节 “以病为本”的诊疗观念 81
第三节 为患者保密的良好习惯 82
第四节 “观于冥冥”的领悟能力 82
第五节 “行方智圆心小胆大”的人格特征 83
一、行方 84
二、智圆 84
三、心小 84
四、胆大 85
第六节 善于倾听与心态平和 85
第七节 善于处理医患关系 86
第八节 心理医师的同感、共情能力 87
第九节 以引导为主的治疗技巧 89
第十节 心理医师角色的灵活变通 90
第十一节 心理医师的自我意识 91
一、性别的自我意识 92
二、形体表现的自我意识 92
三、社会自我意识 92
四、价值观的自我意识 93
第一节 中医学的正治与反治思想 96
一、正治 96
二、反治 96
三、正治与反治的机制 97
四、正治与反治的兼用 98
第二节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 99
一、常人心理现象的真与假 99
二、患者心理现象的真与假 101
第三节 欲求调整与正治、反治 103
一、真假心理现象与欲求 103
二、欲求的特征 103
三、欲求调整与正治、反治 107
第四节 导欲法 108
一、导欲法适用对象 108
二、实施 109
第五节 从欲法 111
一、从欲法内容 112
二、从欲法适应证 113
三、实施 113
四、注意事项 115
第六节 养欲法 116
一、适用对象 116
二、养欲法的机制 117
三、养欲法的实施 118
第七节 节欲法 121
一、适用对象 121
二、实施 122
第八节 中适法 125
一、适用对象 125
二、来自中医学及儒家思想的启示 126
三、实施 127
四、使用注意 129
第一节 认识活动的传统描述 132
一、“任物——智”的过程 132
二、接知、谟知与神知 134
三、观、明、玄览 135
四、取象比类 136
五、“思”的一般规律 137
第二节 因“思”致病 138
一、病因性认知障碍 138
二、症状性认知障碍 139
三、认知固着 140
四、认知固着的特征 142
五、“思障”的评估 142
第三节 因“思”治病——思胜疗法 144
一、基本原理 144
二、取象比类法 145
三、提问法 147
四、实境验证法 150
五、观念移植法 151
附1.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简称RET) 152
附2.贝克的认知疗法 154
第一节 有导向的宣泄 158
第二节 适用对象 158
一、各类躯体疾病治疗中的心理疏导 158
二、心理疾病的治疗 159
三、个性固执或态度蛮横者的心理疾病或躯体疾病的治疗 159
第三节 治疗过程 159
一、激——激发求治动机 159
二、疏——疏泄郁积 160
三、导——合理开导 161
四、开——有效开通 164
附 询者中心疗法 165
第一节 古代祝由术 168
第二节 古代祝由辨析 170
一、符咒祝由 170
二、病由告知 172
第三节 祝由的现代心理学透视 174
一、祝由与心理暗示 174
二、暗示的分类 175
三、祝由暗示的辅助方法 176
四、祝由暗示中医师的角色 176
五、祝由中的有的放矢 176
六、暗示的副作用 177
七、归因替代 177
第四节 祝由今用 178
一、适应证 178
二、祝由治疗中患者心理状况分析 178
三、祝由治疗过程 180
第一节 情志、情胜与情志阴阳 188
一、情志 188
二、情胜 188
三、情志阴阳 189
第二节 情绪的经意与不经意 189
一、经意情绪 190
二、不经意情绪 190
三、“情绪短路”对不经意情绪的诠释 192
第三节 不经意情绪的影响因素 193
一、外在刺激 193
二、个性类型 194
三、情绪的动力特征 195
四、态度倾向 195
五、生理素质 195
六、疾病状态 196
第四节 情绪的两极性与情志胜负 197
第五节 情胜疗法 198
一、喜胜法 199
二、怒胜法 202
三、悲胜法 205
四、恐胜法 206
附1.“思胜恐”治法 209
附2.两极转化法 209
第一节 理论依据 212
一、情志的心身合一 212
二、其他心理现象的心身合一 213
第二节 合理治疗的选择 214
一、决定治疗者用药取向的因素 214
二、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合理选择 215
第三节针、药的心理效应 216
第四节 心理障碍的辨证论治 217
一、从心辨证论治 218
二、从肝辨证论治 220
三、从脾辨证论治 222
四、从肺辨证论治 223
五、从肾辨证论治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