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学 新世纪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诊断学  新世纪第2版
  • 朱文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80156310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2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医诊断学 新世纪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一)诊法 1

(二)诊病 1

(三)辨证 2

(四)病历 2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一)司外揣内 3

(二)见微知著 3

(三)以常衡变 3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4

(一)整体审察 4

(二)诊法合参 4

(三)病证结合 5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5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7

(一)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7

(二)不断进行临床实践 8

(三)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8

上篇 诊法 9

第一章 问诊 9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10

一、问诊的意义 10

二、问诊的方法 10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11

一、一般情况 11

二、主诉 11

三、现病史 12

四、既往史 12

五、个人生活史 13

六、家族史 14

第三节 问现在症 14

一、问寒热 14

二、问汗 17

三、问疼痛 19

四、问头身胸腹 22

五、问耳目 24

六、问睡眠 25

七、问饮食口味 26

八、问二便 28

九、问经带 31

十、问男子 32

第二章 望诊 34

第一节 全身望诊 35

一、望神 35

二、望色 38

三、望形 43

四、望态 45

第二节 局部望诊 46

一、望头面 46

二、望五官 48

三、望躯体 53

四、望四肢 56

五、望二阴 59

六、望皮肤 61

第三节 望排出物 63

一、望痰涕 63

二、望涎唾 64

三、望呕吐物 64

四、望二便 64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65

一、正常小儿指纹 66

二、病理小儿指纹 66

第三章 舌诊 68

第一节 舌诊概说 68

一、舌的形态结构 68

二、舌诊原理 69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0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71

第二节 望舌质 72

一、舌色 73

二、舌形 74

三、舌态 76

四、舌下络脉 77

第三节 望舌苔 78

一、苔质 78

二、苔色 81

第四节 舌象分析与舌诊意义 82

一、舌象分析的要点 82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84

附一 危重舌象的诊法 85

附二 临床常见舌象及主病 86

第四章 闻诊 88

第一节 听声音 88

一、声音 88

二、语言 90

三、呼吸 91

四、咳嗽 92

五、心音 93

六、胃肠异常声音 93

第二节 嗅气味 94

一、病体气味 95

二、病室气味 96

第五章 脉诊 97

第一节 诊脉概述 97

一、脉诊原理 97

二、诊脉部位 99

三、诊脉方法 103

四、脉象要素 106

第二节 正常脉象 106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107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108

第三节 病理脉象 109

一、常见病脉 110

二、脉象鉴别 117

三、相兼脉 120

四、真脏脉 121

五、妇人脉与小儿脉 122

第四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124

一、脉诊的临床运用 124

二、脉诊的意义 125

第六章 按诊 127

第一节 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127

一、按诊的体位 127

二、按诊的手法 128

三、按诊注意事项 130

第二节 按诊的内容 130

一、按胸胁 130

二、按脘腹 132

三、按肌肤 135

四、按手足 137

五、按腧穴 138

中篇 辨证 139

第七章 八纲辨证 139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140

一、表里辨证 140

二、寒热辨证 142

三、虚实辨证 144

四、阴阳辨证 145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46

一、证候相兼 146

二、证候错杂 147

三、证候真假 147

四、证候转化 149

第三节 八纲辨证的意义 151

第八章 病性辨证 153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153

一、风淫证 154

二、寒淫证 154

三、暑淫证 155

四、湿淫证 155

五、燥淫证 156

六、火热证 157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 158

一、阳虚证 158

二、阴虚证 158

三、亡阳证 159

四、亡阴证 159

第三节 辨气血证候 160

一、气虚类证 160

二、血虚类证 162

三、气滞类证 163

四、血瘀证 164

五、血热证 165

六、血寒证 165

七、气血同病证类 165

第四节 辨津液证候 166

一、痰证 166

二、饮证 167

三、水停证 168

四、津液亏虚证 168

第五节 辨情志证候 169

一、喜证 169

二、怒证 170

三、思证 170

四、忧证 170

五、悲证 171

六、恐证 171

七、惊证 171

第九章 脏腑辨证 172

第一节 辨心病证候 173

一、心血虚证 173

二、心阴虚证 173

三、心气虚证 174

四、心阳虚证 174

五、心阳虚脱证 174

六、心火亢盛证 175

七、心脉痹阻证 175

八、痰蒙心神证 176

九、痰火扰神证 176

十、瘀阻脑络证 177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177

一、肺气虚证 177

二、肺阴虚证 178

三、风寒犯肺证 178

四、风热犯肺证 179

五、燥邪犯肺证 179

六、肺热炽盛证 179

七、痰热壅肺证 180

八、寒痰阻肺证 180

九、饮停胸胁证 181

十、风水相搏证 181

第三节 辨脾病证候 181

一、脾气虚证 182

二、脾虚气陷证 182

三、脾阳虚证 182

四、脾不统血证 183

五、寒湿困脾证 183

六、湿热蕴脾证 184

第四节 辨肝病证候 184

一、肝血虚证 185

二、肝阴虚证 185

三、肝郁气滞证 186

四、肝火炽盛证 186

五、肝阳上亢证 186

六、肝风内动证 187

七、寒滞肝脉证 188

第五节 辨肾病证候 189

一、肾阳虚证 189

二、肾虚水泛证 190

三、肾阴虚证 190

四、肾精不足证 190

五、肾气不固证 191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191

一、胃气虚证 192

二、胃阳虚证 192

三、胃阴虚证 193

四、胃热炽盛证 193

五、寒饮停胃证 194

六、寒滞胃肠证 194

七、食滞胃肠证 194

八、胃肠气滞证 195

九、虫积肠道证 195

十、肠热腑实证 196

十一、肠燥津亏证 196

十二、肠道湿热证 196

十三、膀胱湿热证 197

十四、胆郁痰扰证 197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198

一、心肾不交证 198

二、心肾阳虚证 198

三、心肺气虚证 199

四、心脾气血虚证 199

五、心肝血虚证 200

六、脾肺气虚证 200

七、肺肾气虚证 200

八、肺肾阴虚证 201

九、肝火犯肺证 201

十、肝胆湿热证 202

十一、肝胃不和证 202

十二、肝郁脾虚证 202

十三、肝肾阴虚证 203

十四、脾肾阳虚证 203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205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 205

一、辨六经病证 205

(一)太阳病证 205

(二)阳明病证 207

(三)少阳病证 207

(四)太阴病证 208

(五)少阴病证 208

(六)厥阴病证 209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 209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209

一、辨卫气营血证 210

(一)卫分证 210

(二)气分证 210

(三)营分证 210

(四)血分证 211

二、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211

第三节 三焦辨证概要 212

一、辨三焦病证 212

(一)上焦病证 212

(二)中焦病证 212

(三)下焦病证 213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 213

第四节 经络辨证概要 214

一、辨十二经脉病证 214

二、辨奇经八脉病证 214

下篇 诊断综合运用第十一章 诊断思路与方法 217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217

一、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18

二、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18

三、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218

四、病情资料属性的分类 219

第二节 诊断思维的一般方法 221

一、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 221

二、诊断的思维线索 223

第三节 主症诊断思路 225

一、主症的诊断意义 225

二、确定主症的方法 225

三、围绕主症进行询查 226

四、围绕主症进行诊病 227

五、围绕主症进行辨证 227

第四节 证候诊断思路 228

一、辨证诸法的关系与特点 228

二、辨证的统一体系 229

三、证候诊断的要求 231

第五节 疾病诊断思路 232

一、疾病诊断的意义 233

二、疾病诊断的一般途径 234

三、疾病分类的诊断意义 235

四、疾病命名的诊断意义 237

第十二章 病历书写与要求 240

第一节 病的内容和要求 241

一、中医病历书写要求 241

二、中医病历书写的重点内容 246

第二节 中医病历书写格式 248

一、入院记录 248

二、门(急)诊病历示例 250

附篇 原文选录 251

附一 绪论 251

一、诊断的内容与意义 251

二、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51

三、中医诊断的要求 251

附二 问诊 252

一、问诊的意义与内容 252

二、问症辨证 253

附三 望诊 255

一、全身望诊 255

二、局部望诊 256

三、望排出物 257

四、望小儿指纹 257

附四 舌诊 257

一、舌诊概说 257

二、望舌质 258

三、望舌苔 258

附五 闻诊 259

一、听声音 259

二、嗅气味 260

附六 脉诊 260

一、脉诊概说 260

二、脉诀 261

附七 按诊 265

附八 八纲辨证 266

一、八纲证候 266

二、证候真假 269

附九 病性辨证 269

一、病机总要 269

二、辨六淫证候 270

三、辨气血津液阴阳证候 270

四、辨情志证候 271

附十 脏腑辨证 272

附十一 其他辨证方法 273

一、六经辨证 273

二、卫气营血辨证 274

三、三焦辨证 274

四、经络辨证 275

附十二 诊断思路与方法 275

附十三 病历书写与要求 27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