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病理学 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病理学  第2版
  • 吴伟康,赵卫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9088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90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病理学-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病理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7

第一节 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7

一、肥大和增生 7

二、萎缩 8

三、化生 9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9

一、原因及发生机制 9

二、类型和形态学变化 10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16

一、再生 16

二、纤维性修复 18

三、创伤愈合 20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4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24

一、充血 24

二、淤血 25

第二节 出血 27

一、类型 27

二、病理变化 27

三、后果 28

第三节 血栓形成 28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28

二、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29

三、血栓的结局 31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31

第四节 栓塞 31

一、栓子运行途径 32

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32

第五节 梗死 34

一、梗死的原因和形成条件 35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变 35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37

第三章 炎症 38

第一节 炎症概述 38

一、炎症的概念 38

二、炎症的原因 38

第二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38

一、变质 39

二、渗出 39

三、增生 46

第三节 炎症的类型 46

一、变质性炎症 46

二、渗出性炎 46

三、增生性炎症 49

第四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50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 50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50

第五节 炎症的临床分型与结局 51

一、炎症的临床分型 51

二、炎症的结局 52

第四章 肿瘤 54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54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学特征 55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结构 55

二、肿瘤的异型性 56

第三节 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58

一、肿瘤的生长 58

二、肿瘤的扩散 60

三、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62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63

一、局部影响 63

二、全身性影响 63

第五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63

第六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64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 64

二、肿瘤的分类 65

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 66

一、上皮组织肿瘤 66

二、间叶组织肿瘤 70

三、淋巴组织肿瘤 73

四、其他肿瘤 75

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76

一、肿瘤的病因 76

二、肿瘤的发生机制 78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81

第一节 风湿病 8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81

二、基本病变 82

三、各器官的病变 82

第二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84

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84

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85

第三节 心瓣膜病 86

一、二尖瓣狭窄 86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87

三、主动脉瓣狭窄 87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87

第四节 动脉粥样硬化 8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88

二、病理变化 90

第五节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92

一、心绞痛 92

二、心肌梗死 93

三、心肌硬化 94

四、冠状动脉性猝死 94

第六节 高血压 9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95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96

第七节 心肌病 98

一、扩张性心肌病 98

二、肥厚性心肌病 99

三、限制性心肌病 99

第八节 心肌炎 99

一、病毒性心肌炎 100

二、细菌性心肌炎 100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101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01

一、慢性支气管炎 101

二、肺气肿 102

三、支气管扩张症 104

第二节 肺炎 105

一、细菌性肺炎 105

二、病毒性肺炎 108

三、支原体性肺炎 110

第三节 肺硅沉着症 110

第四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2

第五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112

一、鼻咽癌 112

二、肺癌 113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117

第一节 胃炎 117

一、急性胃炎 117

二、慢性胃炎 117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119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121

一、病因和传染途径 121

二、基本病理变化 121

三、临床病理类型 123

第四节 肝硬化 126

一、门脉性肝硬化 126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 129

第五节 肠道炎症 129

一、Crohn病 129

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130

第六节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130

一、食管癌 130

二、胃癌 132

三、大肠癌 134

四、原发性肝癌 135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138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13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39

二、临床表现 140

三、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140

第二节 肾盂肾炎 145

第三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148

一、肾细胞癌 148

二、肾母细胞瘤 149

三、膀胱癌 149

第九章 生殖系统疾病 151

第一节 子宫疾病 151

一、慢性子宫颈炎 151

二、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与原位癌 152

三、子宫颈癌 152

四、子宫内膜增殖症 154

五、子宫肿瘤 154

第二节 滋养层细胞肿瘤 155

一、葡萄胎 155

二、侵袭性葡萄胎 156

三、绒毛膜癌 156

第三节 卵巢常见肿瘤 157

一、浆液性肿瘤 157

二、黏液性肿瘤 158

第四节 乳腺疾病 159

一、乳腺增生症 159

二、乳腺肿瘤 160

第五节 前列腺疾病 162

一、前列腺增生症 162

二、前列腺癌 162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164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 164

一、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164

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165

三、甲状腺炎 166

四、甲状腺肿瘤 166

第二节 糖尿病 168

第十一章 传染病 171

第一节 结核病 171

一、肺结核病 173

二、肺外器官结核病 177

第二节 伤寒 179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181

第四节 流行性出血热 182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84

第六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185

第七节 血吸虫病 186

第十二章 性传播性疾病 190

第一节 淋病 190

第二节 尖锐湿疣 191

第三节 梅毒 192

第四节 艾滋病 194

第十三章 疾病概论 196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196

一、健康的概念 196

二、疾病的概念 196

三、其他几个相关概念 197

第二节 病因学 197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197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198

第三节 发病学 199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99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200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200

第十四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203

第一节 正常水和电解质代谢 203

一、内环境稳定的概念 203

二、正常水、钠代谢和功能 204

三、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205

四、电解质的主要生理功能 206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206

一、脱水 206

二、水中毒 208

三、其他类型的水钠代谢紊乱 209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209

一、钾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209

二、钾代谢障碍 211

第十五章 酸碱平衡紊乱 218

第一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机制 218

一、酸碱的概念 218

二、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 219

三、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219

第二节 反映体内酸碱平衡变化的指标及其含义 221

一、血液pH值 221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222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222

四、缓冲碱(BB) 222

五、碱剩余和碱缺失 222

六、阴离子间隙 223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223

一、代谢性酸中毒 223

二、呼吸性酸中毒 225

三、代谢性碱中毒 226

四、呼吸性碱中毒 228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229

一、血pH值相互加强的酸碱一致型 230

二、血pH值相互抵消的酸碱混合型 230

第五节 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30

一、根据pH值,估计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 231

二、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估计酸碱紊乱的类型 231

三、根据代偿调节规律,判断为单纯性或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232

四、根据AG值,判断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232

第十六章 水肿 235

第一节 概述 235

第二节 水肿的原因和分类 235

一、水肿的原因 235

二、水肿的分类 235

第三节 水肿的发病机制 236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液增多 236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钠水潴留 237

第四节 常见的水肿类型与特点 240

一、心性水肿 240

二、肾性水肿 240

三、肝性水肿 241

四、肺水肿 241

五、脑水肿 242

第五节 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242

一、水肿的临床表现 242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243

第十七章 发热 245

第一节 概述 245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 246

一、感染性发热 246

二、非感染性发热 246

第三节 发热的发病机制 247

一、发热激活物 247

二、内生致热原 248

第四节 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发热的代谢特点 251

一、发热程度 251

二、发热过程 251

第五节 热限 252

第六节 发热机体功能与代谢变化 252

一、功能改变 253

二、物质代谢变化 253

第七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和处理原则 254

一、生物学意义 254

二、处理原则 254

第十八章 缺氧 257

第一节 概述 257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258

一、低张性缺氧 258

二、血液性缺氧 259

三、循环性缺氧 260

四、组织性缺氧 260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261

一、代偿性反应及其发生机制 261

二、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障碍 264

第四节 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265

第五节 氧疗与氧中毒 266

一、氧疗 266

二、氧中毒 266

第十九章 应激 268

第一节 概述 268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过程 269

一、警觉期 269

二、抵抗期 269

三、衰竭期 269

第三节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269

一、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变化 269

二、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271

三、其他激素 271

第四节 应激性损伤 272

一、应激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 272

二、应激对免疫系统的抑制 274

三、应激对消化道的损害 274

四、应激引起的其他功能障碍 275

第五节 应激的生物学意义 276

一、物质分解,提供能量 276

二、器官功能的适应性调整 276

三、保护性物质大量产生 276

第六节 应激性损伤的防治原则 277

一、消除应激原 277

二、积极治疗应激性损伤 277

三、增强体质抵抗恶性应激 278

第二十章 细胞凋亡与疾病 279

第一节 概述 279

第二节 细胞凋亡过程与调控 280

一、细胞凋亡的大致过程 280

二、凋亡时细胞的生化改变 281

三、细胞凋亡的调控 281

第三节 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283

一、氧化损伤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83

二、钙稳态失衡(calcium dyshomeostasis) 284

三、线粒体损伤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84

第四节 细胞凋亡与疾病 284

一、细胞凋亡不足 284

二、细胞凋亡过度 285

三、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 285

第五节 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286

一、合理利用凋亡相关因素 286

二、干预凋亡信号转导 286

三、调节凋亡相关基因 286

四、控制凋亡相关的酶学机制 287

五、防止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 287

第二十一章 休克 288

第一节 概述 288

一、对休克认识的历史 288

二、休克的概念 288

第二节 病因与分类 289

一、休克的病因 289

二、休克的分类 289

第三节 微循环的组成和生理特点 290

第四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 290

一、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 290

二、休克的分期与微循环变化 291

三、休克发生的机制 295

第五节 休克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296

一、休克时细胞的代谢障碍 296

二、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 297

第六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 298

一、感染性休克 298

二、失血性休克 299

三、过敏性休克 299

四、心源性休克 299

第七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299

一、病因学防治 300

二、发病学防治 300

第二十二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02

第一节 概述 302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302

一、人体的凝血和纤溶过程 302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原因 303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 304

第三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和发展的因素 305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经过和主要表现的发生机制 307

一、临床发展过程 307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308

第五节 常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诊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310

第六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311

第二十三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313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 313

一、原因 313

二、条件 313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314

一、自由基的作用 314

二、钙超载 316

三、白细胞的作用 317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318

一、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318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319

三、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320

第四节 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320

一、减轻缺血性损伤,控制再灌注条件 320

二、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 321

三、清除自由基 321

四、减轻钙超载 321

五、其他 321

第二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 323

第一节 概述 323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诱因与分类 323

一、基本病因 324

二、诱因 324

三、分类 325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326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机制 326

二、心肌收缩性减弱 327

三、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329

四、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330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330

一、心脏代偿反应 330

二、心外代偿反应 331

第五节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332

一、肺循环充血 332

二、体循环淤血 333

三、心排出量不足 333

第六节 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34

一、防治基本病因,消除诱因 334

二、改善心脏舒缩功能 335

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335

四、控制水肿 335

第二十五章 呼吸衰竭 336

第一节 概述 336

一、呼吸衰竭的概念与分类 336

二、肺的呼吸功能与非呼吸功能 337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39

一、肺泡通气不足 339

二、弥散障碍 341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值失调 341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 344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344

二、呼吸系统变化 344

三、循环系统变化 345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345

五、肾功能变化 346

六、血液变化 346

七、胃肠道变化 346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346

一、防治原发病 346

二、去除诱因 347

三、改善通气 347

四、纠正缺氧 347

五、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347

第二十六章 肝性脑病 349

第一节 概述 349

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病因及分类 349

一、肝性脑病的病因 349

二、分类 350

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350

一、氨中毒学说 350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353

三、氨基酸代谢失衡学说 354

四、其他学说 356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诱因 356

第五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357

第二十七章 肾功能不全 359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359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359

二、肾小管功能障碍 360

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 360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 361

一、急性肾衰竭的原因与分类 361

二、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362

三、急性肾衰竭时的功能代谢变化 363

第三节 慢性肾衰竭 365

一、慢性肾衰竭的病因 365

二、慢性肾衰竭的发展过程 365

三、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366

四、慢性肾衰竭引起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366

第四节 尿毒症 369

一、尿毒症毒素 369

二、尿毒症引起的功能代谢变化 369

附录一 人体正常器官的重量及大小 371

附录二 尸体剖检 374

附录三 临床病理讨论会基本知识 380

参考文献 385

中文索引 38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