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药学概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药学概论
  • 郭姣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3756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29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药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3

第一节 中医药学发展简史 3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

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6

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7

第二节 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11

一、整体观念 11

二、辨证论治 14

第三节 中医药学的主要内容 15

一、中医学基础 16

二、中药学和方剂学知识 17

三、中医临床知识 17

上篇 中医学基础 19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1

第一节 气一元论 21

一、气的基本概念 21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22

三、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23

第二节 阴阳学说 24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25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9

第三节 五行学说 32

一、五行的概念 33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3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6

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40

第二章 人体的体质、结构与功能 41

第一节 脏腑 41

一、五脏 41

二、六腑 50

三、奇恒之腑 52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53

附:五脏本质的现代研究简介 57

第二节 气血津液 58

一、气 59

二、血 62

三、津液 63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63

第三节 经络 65

一、经络的概念 65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65

三、十二经脉 67

四、奇经八脉 79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80

第四节 体质 81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81

二、体质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82

三、体质的分类 83

四、体质学说的应用 84

第三章 病因病机 87

第一节 病因 87

一、外感病因 87

二、内伤病因 92

三、病理产物 94

第二节 发病原理 95

一、邪正与发病 95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96

第三节 病机 97

一、邪正盛衰 97

二、阴阳失调 99

三、气血失常 103

四、津液代谢失常 106

第四章 诊法 109

第一节 望诊 109

一、望神 109

二、望色 111

三、望形体 112

四、望姿态 113

五、望头面五官 114

六、望舌 115

七、望皮肤 118

八、望排出物 119

第二节 闻诊 120

一、听声音 120

二、嗅气味 122

第三节 问诊 123

一、一般问诊 124

二、问现在症 126

第四节 切诊 133

一、脉诊 134

二、按诊 137

第五章 辨证 138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38

一、表里辨证 138

二、寒热辨证 139

三、虚实辨证 140

四、阴阳辨证 141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142

第二节 脏腑辨证 145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46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47

三、脾与胃病辨证 149

四、肝与胆病辨证 150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52

六、脏腑兼病辨证 154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155

一、气病辨证 155

二、血病辨证 157

三、津液病辨证 158

第四节 其他辨证 159

一、六经辨证 159

二、三焦辨证 160

三、卫气营血辨证 161

第六章 防治原则 162

第一节 预防 162

一、未病先防 162

二、既病防变 163

第二节 治则 164

一、治病求本 164

二、扶正与祛邪 166

三、调整阴阳 167

四、调理气血 168

五、三因制宜 168

中篇 中药学和方剂学知识 171

第七章 中药学基本知识 173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73

一、中药的产地 173

二、中药的采集 173

第二节 中药的炮制 174

一、炮制目的 174

二、炮制方法 175

第三节 中药的性能 176

一、四气 176

二、五味 177

三、归经 177

四、升降浮沉 178

五、中药毒性 178

第四节 中药的应用 179

一、配伍 179

二、用药禁忌 180

三、中药的用量 181

四、中药煎服法 182

第八章 常用中药各论 183

第一节 解表药 183

一、发散风寒药 183

二、发散风热药 188

第二节 清热药 194

一、清热泻火药 194

二、清热燥湿药 198

三、清热解毒药 201

四、清热凉血药 204

五、清虚热药 207

第三节 泻下药 208

一、攻下药 209

二、润下药 211

三、峻下逐水药 211

第四节 祛湿药 212

一、祛风湿药 212

二、芳香化湿药 215

三、利水渗湿药 217

第五节 温里药 222

第六节 理气药 225

第七节 止血药 229

一、凉血止血药 229

二、化瘀止血药 231

三、收敛止血药 232

四、温经止血药 233

第八节 活血化瘀药 234

一、活血止痛药 234

二、活血调经药 237

三、活血疗伤药 240

四、破血消癥药 241

第九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243

一、化痰药 244

二、止咳平喘药 248

第十节 安神药 252

一、重镇安神药 252

二、养心安神药 254

第十一节 平肝熄风药 256

一、平抑肝阳药 256

二、熄风止痉药 259

第十二节 开窍药 263

第十三节 补虚药 266

一、补气药 267

二、补阳药 270

三、补血药 274

四、补阴药 276

第十四节 收涩药 281

一、止汗药 281

二、敛肺涩肠药 282

三、固精缩尿止带药 285

第十五节 消食药 287

第十六节 驱虫药 289

第十七节 外用药 292

第九章 方剂学基本知识 295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295

一、方剂 295

二、治法 295

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96

四、常用治法 296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 297

一、组成原则 297

二、组成变化 298

第三节 方剂的剂型 299

第四节 方剂的用法 302

一、煎法 302

二、服法 303

第十章 常用方剂各论 305

第一节 解表剂 305

一、辛温解表剂 305

二、辛凉解表剂 307

三、扶正解表剂 308

第二节 清热剂 309

一、清气分热剂 310

二、清营血热剂 310

三、清热解毒剂 311

四、清脏腑热剂 312

五、清暑热剂 314

六、清虚热剂 315

第三节 泻下剂 316

一、寒下剂 317

二、温下剂 317

三、润下剂 318

四、攻补兼施剂 319

五、逐水剂 319

第四节 和解剂 320

一、和解少阳剂 320

二、调和肝脾剂 321

三、调和寒热剂 323

四、表里双解剂 323

第五节 祛湿剂 325

一、化湿和胃剂 325

二、清热祛湿剂 326

三、利水渗湿剂 326

四、温化水湿剂 327

五、祛湿化浊剂 328

第六节 治燥剂 329

一、轻宣外燥剂 330

二、滋阴润燥剂 330

第七节 温里剂 332

一、温中祛寒剂 332

二、回阳救逆剂 333

三、温经散寒剂 334

第八节 理气剂 335

一、行气剂 335

二、降气剂 337

第九节 理血剂 338

一、活血祛瘀剂 339

二、止血剂 341

第十节 祛痰剂 342

一、燥湿化痰剂 343

二、清热化痰剂 344

三、润燥化痰剂 344

四、温化寒痰剂 345

五、化痰熄风剂 345

第十一节 安神剂 346

第十二节 治风剂 348

一、疏散外风剂 349

二、平熄内风剂 350

第十三节 开窍剂 352

一、凉开剂 352

二、温开剂 354

第十四节 补虚剂 355

一、补气剂 355

二、补血剂 357

三、气血双补剂 358

四、补阴剂 358

五、补阳剂 360

六、阴阳并补剂 362

第十五节 固涩剂 363

第十六节 消食剂 366

下篇 中医临床知识 369

第十一章 内科常见病证 371

第一节 感冒 371

第二节 咳嗽 372

第三节 哮喘 374

第四节 心悸 375

第五节 胸痹 377

第六节 不寐 378

第七节 胃痛 380

第八节 腹痛 381

第九节 胁痛 383

第十节 泄泻 384

第十一节 便秘 386

第十二节 头痛 387

第十三节 眩晕 389

第十四节 中风 391

第十五节 郁证 393

第十六节 虚劳 394

第十七节 内伤发热 397

第十八节 水肿 399

第十九节 淋证 401

第二十节 汗证 403

第二十一节 消渴 404

第二十二节 腰痛 405

第二十三节 痹证 406

索引Ⅰ:药名索引 408

索引Ⅱ:方剂索引 411

索引Ⅲ:关键名词术语索引(中英对照) 414

参考文献 42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