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医学检验专业技师 医师 系列 资格考试复习指导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鄢盛恺,李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72873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929页
- 文件大小:430MB
- 文件页数:959页
- 主题词:医学检验-医药卫生人员-资格考核-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医学检验专业技师 医师 系列 资格考试复习指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临床检验基础 1
第一章 血液一般检验 1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1
第二节 红细胞检查 6
第三节 白细胞检查 21
第四节 血细胞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31
第五节 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 41
第二章 血型和输血 58
第一节 血型和输血概论 58
第二节 红细胞血型系统 58
第三节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63
第四节 血小板血型学 64
第五节 血清型 64
第六节 输血和成分输血 65
第七节 输血不良反应 69
第八节 输血相关传染病 74
第九节 新生儿溶血病 74
第三章 尿液分析 75
第一节 尿液生成 75
第二节 尿液检验目的 76
第三节 尿理学检验 79
第四节 尿液化学检查 85
第五节 尿液结石检查 98
第六节 尿液有形成分的分析 100
第七节 尿液细胞检查 103
第八节 尿液管型检查 108
第九节 尿液结晶检查 111
第十节 尿液沉渣定量检查 113
第十一节 尿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114
第四章 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检查 123
第一节 简述 123
第二节 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 123
第五章 粪便检验 125
第一节 标本采集和保存 125
第二节 理学检查 125
第三节 化学检查 126
第四节 显微镜检查 128
第六章 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129
第一节 胃液组成成分和作用 130
第二节 适应证和禁忌证 130
第三节 理学检查 130
第四节 化学检查 132
第五节 显微镜检查 133
第六节 临床应用 134
第七章 脑脊液检查 135
第一节 脑脊液的生理功能 135
第二节 一般性状检查 135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36
第四节 化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37
第五节 免疫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38
第六节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检查的特点 139
第八章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和关节腔穿刺液检查 140
第一节 浆膜腔积液产生原因 140
第二节 理学检查 141
第三节 化学检查 143
第四节 显微镜检验 144
第九章 精液检查 148
第一节 标本采集和保存 148
第二节 理学检查 148
第三节 化学检查 149
第四节 显微镜检查 150
第五节 其他检查 151
第十章 前列腺液检查 152
第一节 标本采集和保存 152
第二节 理学检查 152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 152
第十一章 阴道分泌物检查 153
第一节 标本采集 153
第二节 理学检查 153
第三节 清洁度检查 154
第四节 病原学检查 154
第十二章 痰液与支气管灌洗液检验 155
第一节 标本采集和保存 155
第二节 理学检查 155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 157
第四节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的临床应用 157
第十三章 羊水检查 158
第一节 标本采集和保存 158
第二节 理化检查 158
第三节 胎儿成熟度检查 159
第四节 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产前诊断 160
第十四章 脱落细胞学检查 161
第一节 正常脱落细胞形态 161
第二节 脱落细胞学诊断方法与检验原则 169
第三节 脱落细胞学检验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评价 170
第四节 阴道脱落细胞学 171
第五节 肺部脱落细胞学 173
第六节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学 176
第十五章 细针吸取细胞学 177
第一节 淋巴结针吸细胞学 177
第二节 乳腺针吸细胞学 178
第二篇 临床血液学检验 181
第一章 绪论 181
第一节 概念 181
第二节 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181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182
第一节 造血器官及造血微环境 182
第二节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与调控 184
第三节 血细胞的增殖、发育与成熟 185
第四节 细胞凋亡 186
第三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186
第一节 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186
第二节 骨髓细胞形态学 191
第四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196
第一节 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意义 196
第二节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201
第五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 202
第一节 正常血细胞的超微结构 202
第二节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 203
第六章 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 204
第一节 染色体的基本概念 204
第二节 血液病染色体畸变检查的应用 205
第七章 贫血概述 206
第一节 贫血的概念、分类 206
第二节 贫血临床表现 209
第三节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与步骤 209
第八章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211
第一节 溶血性贫血检验的概述 211
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筛查项目与应用 215
第九章 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217
第一节 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217
第二节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及应用 218
第三节 遗传性膜缺陷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220
第四节 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221
第十章 红细胞酶缺陷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222
第一节 红细胞酶代谢与功能 222
第二节 红细胞酶缺陷的检验及其应用 223
第三节 红细胞酶缺陷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224
第十一章 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226
第一节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226
第二节 血红蛋白异常的检验及其应用 226
第三节 血红蛋白病的实验诊断 228
第十二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232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验及其应用 232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233
第十三章 铁代谢障碍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235
第一节 红细胞铁代谢与功能 235
第二节 铁代谢的检验及其应用 236
第三节 缺铁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237
第四节 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239
第十四章 脱氧核苷酸合成障碍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240
第十五章 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241
第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241
第二节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的实验诊断 242
第三节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243
第十六章 白血病概述 243
第一节 白血病特点 243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的分型 244
第三节 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249
第十七章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 250
第十八章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 251
第十九章 慢性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 258
第二十章 特殊类型白血病及其实验诊断 260
第二十一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其实验诊断 263
第二十二章 恶性淋巴瘤及其实验诊断 265
第二十三章 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 266
第二十四章 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 268
第二十五章 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 271
第二十六章 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 272
第二十七章 类脂质沉积病及其实验诊断 275
第二十八章 血栓与止血的基本理论 276
第一节 血管壁止血功能 276
第二节 血小板止血功能 276
第三节 血液凝血机制 277
第四节 抗血液凝固系统 279
第五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280
第六节 血液流变学 282
第七节 血栓形成 283
第二十九章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284
第一节 筛查试验 284
第二节 血管壁检验 286
第三节 血小板检验 287
第四节 凝血因子检验 290
第五节 生理抗凝蛋白检验 291
第六节 病理性抗凝物质检验 293
第七节 纤溶活性检验 294
第八节 血液流变学检验 297
第三十章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299
第一节 出血性疾病的概述 299
第二节 血管壁异常性疾病 300
第三节 血小板异常性疾病 301
第四节 凝血因子异常性疾病 302
第五节 循环抗凝物质增多及相关疾病 303
第六节 原发性纤溶亢进 304
第三十一章 常见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304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04
第二节 血栓前状态 305
第三十二章 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308
第一节 抗凝治疗监测 308
第二节 抗血小板治疗监测 309
第三节 溶栓治疗监测 309
第三十三章 出凝血试验的自动化 309
第三篇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312
第一章 绪论 312
第二章 糖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的检查 313
第一节 糖代谢简述 313
第二节 高血糖症与糖尿病 315
第三节 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内容、方法学评价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319
第四节 低血糖症的分型及诊断 324
第五节 糖代谢先天性异常 325
第三章 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326
第一节 血浆脂蛋白与载脂蛋白 326
第二节 脂蛋白受体及与脂代谢有关的酶类和特殊蛋白质 329
第三节 脂蛋白代谢及其紊乱 330
第四节 脂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 332
第五节 临床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测定 335
第六节 血脂测定的标准化 340
第七节 血脂异常的防治 342
第四章 血浆蛋白质检查 346
第一节 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 346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测定、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347
第三节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349
第五章 诊断酶学 350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350
第二节 血清酶 350
第三节 酶活性浓度的测定技术 352
第四节 工具酶及其应用 355
第五节 酶的免疫化学测定 357
第六节 同工酶测定 357
第七节 临床常用血清酶、同工酶及亚型 357
第六章 体液、酸碱平衡紊乱及其检查 363
第一节 体液中水、电解质分布及平衡 363
第二节 钾钠氯测定及方法学评价 369
第三节 血气及酸碱平衡 370
第四节 血气分析技术 378
第七章 钙、磷、镁代谢及骨代谢 379
第一节 钙和磷的代谢及调节 379
第二节 钙和磷代谢紊乱 380
第三节 镁代谢及其异常 381
第四节 骨代谢异常的临床生物化学 381
第五节 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实验室检查 382
第八章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383
第一节 重要微量元素的代谢、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383
第二节 维生素的代谢、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386
第三节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检测 389
第九章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390
第一节 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 391
第二节 影响血药浓度的主要因素与药物效应 392
第三节 药代动力学基础及有关参数的应用 392
第四节 临床上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和临床指征 393
第五节 TDM标本采集时间与注意事项 394
第六节 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 396
第七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396
第十章 心脏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397
第一节 心脏的解剖生理基础 397
第二节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398
第三节 心脏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发展 398
第四节 反映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399
第五节 反映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B型钠尿肽和氨基端B型钠尿肽原 404
第六节 反映心血管炎症的生物标志物 406
第七节 心脏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检测要求与应用 407
第十一章 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408
第一节 肝胆生化 409
第二节 肝胆疾病的检查 411
第三节 肝细胞损伤时的其他有关检查 417
第十二章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419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419
第二节 肾脏功能的生物化学检测 421
第三节 尿蛋白检查 428
第四节 尿酶检查 430
第五节 常见肾脏疾病的生化代谢变化 431
第十三章 胰腺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433
第一节 胰腺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433
第二节 胃肠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437
第十四章 内分泌疾病的检查 441
第一节 概述 441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检查 442
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物化学 445
第四节 肾上腺功能紊乱的检查 447
第五节 性激素紊乱的检查 451
第六节 激素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453
第十五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 454
第一节 基因工程的常用工具 454
第二节 核酸扩增技术 455
第三节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459
第四节 DNA序列测定 461
第五节 生物芯片技术 464
第十六章 妊娠的临床生物化学 466
第一节 正常妊娠 466
第二节 妊娠的生物化学诊断 469
第三节 妊娠期的母体疾患 470
第四节 妊娠中的胎儿疾患 471
第五节 妊娠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评价 473
第十七章 红细胞代谢紊乱 474
第一节 红细胞结构与功能概述 474
第二节 成熟红细胞的代谢 475
第三节 血红蛋白代谢紊乱 475
第四节 溶血机制 478
第五节 自由基与红细胞老化 479
第六节 红细胞代谢异常的检测 480
第十八章 体液肿瘤标志物 481
第一节 肿瘤的发生与分类 481
第二节 肿瘤标志物及分类 482
第三节 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482
第四节 恶性肿瘤的检测 489
第五节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评估 490
第十九章 血清酶与代谢物检测技术 490
第一节 酶检测技术 490
第二节 酶催化活性的测定方法 493
第三节 代谢物的酶法测定 501
第二十章 临床化学自动分析仪 503
第一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类型 504
第二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评价 508
第三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国内外现状与前景 509
第二十一章 临床化学方法的选择、建立与评价 510
第一节 方法的选择 510
第二节 临床化学方法的建立 511
第三节 临床化学方法的评价 513
第四节 临床化学方法学性能判断 516
第二十二章 生物化学检验标本 518
第二十三章 临床化学常用分析技术 523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 523
第二节 电泳技术 526
第三节 离心技术 529
第四节 层析技术 530
第五节 电化学分析技术 532
第四篇 临床免疫学检验 533
第一章 基本概念 533
第一节 免疫的功能 533
第二节 免疫应答的类型 533
第三节 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 534
第二章 抗原 535
第一节 抗原的性质 535
第二节 抗原的免疫原性 535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 536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537
第五节 免疫佐剂 539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539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540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 540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541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542
第五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 543
第六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 544
第四章 补体系统 545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性质 545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546
第三节 补体激活的调节 546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547
第五章 免疫系统 548
第一节 免疫器官 548
第二节 免疫细胞 549
第六章 细胞因子 553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553
第二节 各种细胞因子的特性 553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555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受体 555
第五节 细胞因子在医学上的意义 555
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556
第一节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结构及其多态性 556
第二节 MHC的抗原结构及分布 557
第三节 MHC的分布与功能 557
第八章 免疫应答 558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558
第二节 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免疫应答 559
第三节 免疫调节 560
第四节 免疫耐受 561
第九章 免疫炎症 562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56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563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563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564
第十章 抗原抗体反应 565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类型 565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566
第十一章 抗血清的制备 566
第一节 免疫原的制备 566
第二节 免疫佐剂 567
第三节 抗血清制备方案 568
第四节 免疫血清的鉴定和保存 568
第五节 免疫血清的纯化 569
第十二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569
第一节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569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 570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技术 571
第十三章 沉淀反应 572
第一节 凝胶沉淀试验 572
第二节 凝胶免疫电泳技术 573
第三节 液相沉淀试验和免疫浊度分析 573
第十四章 凝集反应 575
第一节 直接凝集反应 575
第二节 间接凝集反应 576
第十五章 免疫溶血反应与补体结合试验 577
第一节 免疫溶血反应 577
第二节 补体结合试验 578
第十六章 酶联免疫技术 578
第一节 均相酶免疫测定 579
第二节 异相酶免疫测定 579
第三节 应用亲和素和生物素的ELISA 584
第四节 膜载体的酶免疫测定 584
第十七章 放射免疫技术 585
第一节 放射免疫分析 586
第二节 免疫放射分析 587
第十八章 荧光免疫分析 588
第一节 荧光现象及有关概念 588
第二节 荧光抗体制备 589
第三节 免疫荧光显微技术 589
第四节 其他荧光免疫测定技术 590
第十九章 发光免疫技术 591
第一节 发光现象和相关概念 591
第二节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592
第二十章 金免疫技术 593
第一节 胶体金的主要特性 593
第二节 金标免疫测定 593
第二十一章 免疫细胞分离技术 594
第一节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595
第二节 淋巴细胞亚群的分离 596
第二十二章 淋巴细胞标志和功能的检测 598
第一节 T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 598
第二节 T细胞功能检测 599
第三节 B细胞表面标志物的检测 600
第四节 B细胞功能的检测 601
第五节 自然杀伤细胞(NK)的检测 601
第二十三章 吞噬细胞的检测 602
第一节 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检测 602
第二节 巨噬细胞功能的检测 603
第二十四章 细胞因子的检测 604
第一节 生物学测定方法 604
第二节 免疫测定法 605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测定方法 606
第四节 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应用 607
第二十五章 变态反应病的检测 607
第一节 各型变态反应所致常见疾病和特点 607
第二节 超敏反应的主要免疫学检测 608
第二十六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 609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特征和分类 609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610
第三节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611
第四节 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612
第二十七章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检测 614
第一节 多发性骨髓瘤 615
第二节 巨球蛋白血症 616
第三节 其他免疫增殖病 617
第四节 浆细胞源恶性增生性疾病的诊断 618
第二十八章 免疫缺陷病及其免疫学检验 619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619
第二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 620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的实验诊断 621
第二十九章 感染性疾病及其免疫学检验 622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测 622
第二节 细菌感染性疾病 625
第三节 梅毒感染 626
第四节 ToRCH感染 626
第三十章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627
第一节 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628
第二节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影响因素 631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631
第三十一章 移植免疫的检验 633
第一节 供者与受者的配合选择 634
第二节 排斥反应及监测 634
第三十二章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管理 635
第一节 基本概念 635
第二节 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 636
第五篇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640
第一章 绪论 640
第一节 微生物、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640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641
第三节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在医学中的作用 642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642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642
第二节 细菌的基本结构 643
第三节 细菌的特殊结构 645
第四节 细菌L型 646
第三章 细菌的生理 646
第一节 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646
第二节 细菌营养和生长繁殖 647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649
第四章 细菌的分布 651
第一节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651
第二节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651
第五章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653
第一节 基本概念 653
第二节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653
第三节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654
第四节 影响消毒灭菌的效能因素及监测 656
第五节 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656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657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657
第二节 微生物变异现象 658
第三节 微生物变异的机制 658
第四节 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660
第七章 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 661
第一节 概述 661
第二节 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661
第三节 病原菌的致病性 662
第四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 663
第五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663
第六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666
第七节 感染的临床征象:病症与症状 668
第八节 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668
第八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669
第一节 概述 670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物化学分类中的地位 670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 671
第四节 细菌的分类方法 672
第九章 微生物学检验概述 673
第一节 概述 673
第二节 标本采集与运送 674
第三节 微生物学检查 674
第四节 血清学诊断 675
第五节 免疫检测技术 676
第六节 发光分析技术 676
第七节 鲎试验 676
第八节 分子生物学在病原微生物中的应用 677
第十章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678
第一节 显微镜检查 678
第二节 不染色细菌标本检查法 679
第三节 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 679
第十一章 培养基 680
第一节 培养基的组成成分 680
第二节 培养基的种类 681
第三节 分离培养基的选择 682
第十二章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682
第一节 基本条件 682
第二节 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683
第三节 细菌培养的方法 683
第四节 细菌的生长现象 684
第五节 细菌L型的检验 685
第十三章 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 685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686
第二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 688
第三节 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690
第四节 各种酶类试验 690
第五节 抑菌试验 694
第十四章 血清学试验 695
第一节 血清学鉴定 695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 696
第十五章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 696
第十六章 菌种保存与管理 698
第十七章 细菌检验的自动化、微型化设备 700
第十八章 球菌 701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701
第二节 链球菌属 703
第三节 肠球菌属 708
第四节 奈瑟菌属和布兰汉菌属 710
第十九章 肠杆菌科 712
第一节 概述 712
第二节 埃希菌属 714
第三节 沙门菌属 717
第四节 志贺菌属 721
第五节 变形杆菌属 723
第二十章 弧菌科及检验 725
第一节 霍乱弧菌 725
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 729
第三节 邻单胞菌属 730
第二十一章 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及检验 731
第一节 弯曲菌属 731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 734
第二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及检验 737
第一节 概述 737
第二节 厌氧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738
第三节 厌氧菌的分离与鉴定 739
第二十三章 需氧或兼性厌氧革兰阳性杆菌及检验 742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白喉棒状杆菌) 743
第二节 炭疽芽胞杆菌 744
第三节 蜡样芽胞杆菌 747
第四节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749
第二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及检验 751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751
第二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 755
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 756
第二十五章 非发酵菌及检验 757
第一节 概述 757
第二节 铜绿假单胞菌 758
第三节 不动杆菌属 761
第四节 寡养单胞菌属 762
第五节 军团菌属 763
第二十六章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及检验 766
第二十七章 衣原体及检验 768
第一节 分类、微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 769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 770
第二十八章 立克次体及检验 771
第一节 分类、微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 771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 772
第二十九章 支原体及检验 773
第一节 分类、微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 773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 775
第三十章 病原性放线菌及检验 776
第一节 分类、微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 777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查 778
第三十一章 螺旋体及检验 779
第一节 疏螺旋体属 780
第二节 钩端螺旋体属 781
第三节 密螺旋体属 782
第三十二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784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病毒的增殖 784
第二节 噬菌体 787
第三节 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787
第四节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788
第五节 病毒的实验室诊断 790
第六节 呼吸道病毒 794
第七节 肠道病毒 798
第八节 轮状病毒 800
第九节 黄病毒(乙脑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登革病毒) 801
第十节 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 802
第十一节 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 803
第十二节 肝炎病毒 807
第十三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812
第十四节 狂犬病病毒 814
第十五节 人乳头瘤病毒 815
第三十三章 真菌检验 816
第一节 概述 816
第二节 假丝酵母菌 818
第三节 隐球菌 820
第四节 曲霉菌 821
第五节 其他深部真菌 822
第六节 皮肤真菌 823
第三十四章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824
第一节 血液标本细菌学检验 824
第二节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826
第三节 生殖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829
第四节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831
第五节 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834
第六节 脑脊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838
第七节 脓液、组织标本及穿刺液的细菌学检验 840
第三十五章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 842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与体外药敏试验抗菌药物选择原则 842
第二节 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845
第三节 耐药菌株的监测 851
第三十六章 医院感染 857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857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监测 858
第三十七章 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与实验室安全防护 859
第一节 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859
第二节 安全防护 863
第六篇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 865
第一章 总论 865
第二章 肠道寄生虫 867
第一节 肠道寄生线虫 867
第二节 肠道寄生绦虫和吸虫 872
第三节 肠道寄生原虫 875
第三章 肝胆与组织内寄生虫 878
第一节 华支睾吸虫 878
第二节 细粒棘球绦虫 879
第三节 刚地弓形虫 880
第四章 血液与淋巴系统内寄生虫 881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 881
第二节 疟原虫 883
第三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 885
第四节 丝虫 886
第五章 神经系统寄生虫 887
第一节 广州管圆线虫 887
第二节 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888
第六章 呼吸系统寄生虫 889
第一节 卫氏并殖吸虫 889
第二节 卡氏肺孢子虫 890
第七章 眼部寄生虫 891
第八章 泌尿生殖系统寄生虫 892
第九章 医学节肢动物 893
第一节 皮肤寄生节肢动物 893
第二节 病媒节肢动物:蚊、蝇、蚤、蜚蠊 896
第十章 寄生虫检验技术 897
第一节 病原学检查 897
第二节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900
第七篇 临床实验室管理 901
第一章 绪论 901
第二章 误差 901
第三章 准确度及精密度 902
第四章 有效数字 903
第五章 基本统计学 904
第六章 室内质量控制 906
第七章 室间质量评价 915
第八章 临床检验方法学评价 920
第九章 实验室认可 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