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神经解剖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芮德源,朱雨岚,陈立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1198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827页
- 文件大小:200MB
- 文件页数:845页
- 主题词: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神经解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神经系统的发生概述 1
第一节 神经管的形成和演变 1
一、神经管的形成 1
二、神经管的组织分化 2
三、脑泡的形成和原始分野 3
四、神经系统各部的发生 5
(一)中枢神经系统各部的发生 5
(二)周围神经系统各部的发生 12
(三)内脏神经的发育 14
第二节 神经嵴的形成和演变 14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的主要畸形 15
一、概述 15
(一)常见的致畸因素 16
(二)病理和临床表现 16
二、神经管和神经嵴发育异常导致先天性畸形 21
(一)颅裂畸形 21
(二)脊柱裂和有关畸形 23
三、先天性脑积水 26
四、脑局部缺如 29
五、小型脑与巨型脑 31
六、颅狭窄症 31
(一)尖头畸形 31
(二)扁头畸形 32
(三)舟状头畸形 32
(四)斜头畸形 32
(五)三角头畸形 33
(六)Crouzon狭颅症 33
(七)Apert型颅面狭窄症 33
七、枕骨大孔区的先天畸形 33
(一)颅底压迹 33
(二)扁平颅底 36
(三)寰椎枕化 37
(四)寰枢椎脱位 37
(五)颈椎融合 37
(六)小脑扁桃延髓下疝 37
(七)Dandy-Walker畸形 37
(八)精神发育迟滞 38
(九)脑性瘫痪 38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9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区分 39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41
一、神经元 41
(一)神经元的形态 41
(二)神经元的结构 42
(三)神经元的分类 44
二、突触 45
(一)突触的基本形态结构 45
(二)突触的超微结构 46
三、神经胶质 54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55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61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61
(一)神经纤维 61
(二)神经 64
五、神经末梢 65
(一)感觉神经末梢 65
(二)运动神经末梢 67
六、神经纤维的溃变与再生 70
(一)溃变 70
(二)再生 70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71
一、反射弧 71
(一)反射弧的组成 71
(二)中间神经元的排列方式及其意义 71
(三)反射的种类 72
二、中枢的兴奋和抑制 73
第三章 神经组织的变性、再生和移植 74
第一节 周围神经组织的变性和再生 74
一、周围神经的变性 74
(一)顺行性变性 74
(二)逆行性溃变 76
(三)跨神经元溃变 76
二、周围神经的再生 76
(一)再生的形态变化 76
(二)影响再生的因素 77
第二节 中枢神经的损伤、修复和再生 78
一、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变化 78
(一)中枢神经纤维的顺行性变性 78
(二)中枢神经纤维的逆行性变性 78
(三)跨神经元变性 78
二、中枢神经的可塑性和再生 78
(一)神经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再生的影响 79
(二)神经营养因子与中枢神经再生 79
(三)外周神经移植术能促使中枢神经再生 81
第三节 神经细胞与凋亡 81
一、神经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82
(一)第一阶段 82
(二)第二阶段 82
(三)第三阶段 82
二、细胞凋亡与细胞程序性死亡 83
三、神经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83
(一)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83
(二)诱导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83
四、细胞凋亡与神经系统疾病 84
(一)神经细胞凋亡 84
(二)细胞凋亡与神经疾病 84
(三)治疗价值 85
第四节 神经干细胞 86
一、干细胞与神经干细胞的概念 86
(一)干细胞 86
(二)神经干细胞 87
二、神经干细胞的来源与分布 87
(一)神经干细胞的分布 87
(二)神经干细胞的来源 87
三、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87
(一)自我更新能力 87
(二)多种分化潜能 88
(三)两种分裂方式 88
(四)神经干细胞的标志 88
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影响因素 89
(一)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89
(二)神经干细胞的分化 89
五、神经干细胞的应用研究 90
(一)供移植用神经干细胞的来源 90
(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90
第四章 脊髓、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100
第一节 脊髓的形态、位置和被膜 100
一、脊髓的外形 100
二、脊髓的位置及其与脊柱的关系 100
(一)脊柱的形态 100
(二)脊髓的位置和脊髓节与椎骨的关系 112
三、脊髓的被膜 113
第二节 脊神经 115
一、脊神经根及其病变症状 116
二、脊神经的分支概况 116
(一)脊神经后支 116
(二)脊神经前支 117
三、颈丛及其病变综合征 118
(一)颈丛浅支 118
(二)颈丛深支 119
(三)颈丛交通支 120
四、臂丛及其病变综合征 121
(一)臂丛锁骨上部的分支及其病变综合征 121
(二)臂丛锁骨下部的分支及其病变综合征 122
(三)臂丛的毗邻及其病变综合征 133
五、肋间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137
六、腰丛及其病变综合征 137
(一)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138
(二)生殖股神经 138
(三)股外侧皮神经 139
(四)股神经 139
(五)闭孔神经 139
七、骶丛及其病变综合征 140
(一)骶丛的短分支 140
(二)骶丛的长分支 142
八、脊神经对四肢皮肤和肌肉的分布概况 147
(一)四肢皮肤的神经分布 147
(二)四肢肌的功能、检查法和神经支配 147
(三)四肢主要关节运动的肌肉及其神经支配 174
第三节 内脏神经周围部分 181
一、内脏运动神经 181
(一)交感神经 182
(二)副交感神经 187
(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形态和功能上的比较 188
(四)主要内脏的自主神经支配 188
二、内脏感觉神经 192
三、某些内脏反射及其病变症状 194
(一)立毛反射 194
(二)皮肤血管反射 194
(三)膀胱反射及其异常 194
(四)直肠反射及其异常 198
(五)性反射及其异常 200
第四节 脊髓的内部结构 201
一、脊髓的灰质核团及其病变综合征 201
(一)脊髓前角及其病变综合征 201
(二)脊髓后角及其病变综合征 205
(三)脊髓侧角及其病变综合征 206
二、脊髓的白质传导束及其病变综合征 206
(一)脊髓上行传导束及其病变综合征 207
(二)脊髓下行传导束及其病变综合征 214
(三)脊髓各传导束的相互位置关系和脊髓半离断综合征 218
三、脊髓定位诊断的解剖要点 219
第五节 脊髓节 219
一、脊髓节与皮肤节段性分布的关系 219
二、脊髓节与肌肉节段性分布的关系 219
三、脊髓节与内脏的节段性神经支配关系 222
四、脊髓各节段的病变综合征 228
(一)脊髓上颈段(T1~T4)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 228
(二)脊髓颈膨大(C5~T1)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 228
(三)脊髓胸段(T2~T12)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 230
(四)脊髓腰膨大(L2~S2)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 230
(五)脊髓圆锥(S3~Co)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 230
(六)马尾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 231
第六节 脊髓的反射功能和病理反射 234
一、脊髓的躯体反射 234
(一)节段内反射和节段间反射 235
(二)牵张反射 235
(三)浅反射 237
(四)病理反射 237
(五)联合运动 239
二、脊髓的内脏反射 239
三、脊髓休克期反射变化的原理 240
第七节 脊髓的血管 240
一、脊髓的动脉分布及其闭塞综合征 240
(一)脊髓动脉的髓外分布状况 240
(二)脊髓动脉的髓内分布状况及其闭塞综合征 241
二、脊髓的静脉回流及其临床意义 244
(一)脊髓的静脉 244
(二)脊柱的静脉 244
(三)脊髓和脊柱静脉与其他静脉的交通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245
第五章 脑干和脑神经 247
第一节 脑干的一般形态 247
一、脑干腹侧部的形态 247
二、脑干背侧部的形态 248
第二节 脑干的主要传导束及有关核团 249
一、脑干内的主要感觉传导束 249
(一)薄束核、楔束核和内侧丘系 249
(二)脊髓丘脑束 251
二、脑干内的锥体束 251
(一)皮质脊髓束 252
(二)皮质脑干束 253
三、脑干内的锥体外路传导束 255
(一)皮质脑桥小脑束 255
(二)红核、黑质和有关传导束 255
(三)顶盖和有关传导束 256
(四)橄榄核群和有关传导束 257
第三节 脑神经和脑干的反射功能 257
一、脑神经核的概况 258
二、颅底结构及其与脑神经的关系 258
(一)颅前窝 262
(二)颅中窝 262
(三)颅后窝 262
三、嗅神经和视神经 262
(一)嗅神经 262
(二)视神经 262
四、支配眼肌的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 264
(一)眼肌及其麻痹症状 264
(二)动眼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271
(三)滑车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274
(四)展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275
(五)以动眼、滑车和展神经为主的联合病变综合征 276
(六)动眼、滑车和展神经的核上联系及其病变综合征 278
五、前庭蜗神经 282
(一)前庭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282
(二)蜗神经(听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290
六、三叉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292
(一)三叉神经及其核下性病变综合征 292
(二)三叉神经核群及其核性病变综合征 297
(三)三叉神经的核上联系及其病变症状 298
七、面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299
(一)面神经核群和核性病变综合征 299
(二)面神经的周围部和核下性病变综合征 301
(三)面神经的核上联系和核上性病变综合征 306
八、后四对脑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309
(一)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309
(二)副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316
(三)舌下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 318
(四)后四对脑神经的联合病变综合征 320
九、脑干的反射功能 321
(一)脑干的深反射 321
(二)脑干的浅反射 322
(三)脑干的内脏反射——瞳孔反射 323
第四节 脑干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综合征 324
一、延髓的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综合征 325
(一)平锥体交叉部的延髓内部结构 325
(二)平丘系交叉部的延髓内部结构 326
(三)平橄榄中部的延髓内部结构 327
(四)平延髓最上部的延髓内部结构 328
(五)橄榄前综合征 328
(六)延髓后外侧综合征 329
(七)延髓橄榄体综合征 330
(八)橄榄后综合征 330
二、脑桥的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综合征 332
(一)平展神经核和面神经核的脑桥下部结构 332
(二)平三叉神经根的脑桥上部结构 332
(三)脑桥基底内侧综合征 334
(四)脑桥基底外侧综合征 334
(五)脑桥被盖综合征 334
三、中脑的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综合征 336
(一)平下丘的中脑下部结构 336
(二)平上丘的中脑上部结构 336
(三)动眼神经交叉性锥体束综合征 338
(四)动眼神经交叉性黑质综合征 338
(五)动眼神经交叉性红核综合征 338
(六)四叠体综合征 339
第五节 脑干网状结构 340
一、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 340
二、脑干网状结构的特点 341
(一)解剖学特点 341
(二)生理学特点 342
三、脑干网状结构的分区和主要核团 342
(一)延髓下段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342
(二)延髓上段和脑桥下段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344
(三)脑桥上段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346
(四)中脑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347
(五)脑干网状结构主要核团的分群 348
四、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 348
(一)网状结构与脊髓的纤维联系 348
(二)网状结构与小脑的纤维联系 350
(三)网状结构与间脑的纤维联系 350
(四)网状结构与大脑的纤维联系 350
(五)网状结构与脑干其他结构的纤维联系 350
五、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及其病变症状 351
(一)脑干网状结构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及其病变综合征 351
(二)脑干网状结构对躯体感觉的控制 353
(三)脑干网状结构对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及其病变综合征 353
(四)脑干网状结构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及其病变症状 354
(五)脑干网状结构对内分泌腺活动与生物节律的影响 357
(六)脑干网状结构对睡眠、觉醒、意识状态的影响 358
(七)脑干网状结构与高级神经活动 359
第六章 间脑 360
第一节 丘脑 363
一、丘脑的核团 363
(一)丘脑前核群 364
(二)丘脑内侧核群 365
(三)丘脑外侧核群 367
(四)髓板内核群 369
(五)丘脑后核群 369
二、丘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370
(一)古丘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370
(二)旧丘脑和新丘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370
三、丘脑综合征 372
(一)丘脑病变的症状 373
(二)丘脑病变综合征 373
第二节 丘脑上部 374
一、丘脑髓纹 374
二、缰三角 374
三、缰核 374
四、松果体 375
五、后连合 375
六、连合下器 375
第三节 丘脑底部 377
一、丘脑底核 377
二、未定带 379
三、被盖区或红核前区 380
四、豆核束 380
五、豆核襻 380
六、苍白球下丘脑束 381
七、底丘脑束 381
八、后屈束 381
第四节 丘脑下部 381
一、丘脑下部的外形及概述 381
二、丘脑下部的核团及分区 382
(一)丘脑下部的分区 383
(二)丘脑下部的核团 383
三、丘脑下部的纤维联系 386
(一)传入联系 387
(二)传出联系 389
(三)丘脑下部与垂体的神经内分泌联系 390
四、丘脑下部的功能 393
(一)丘脑下部对内脏神经系统的调节 393
(二)丘脑下部对体温的调节 393
(三)丘脑下部对摄食及代谢的调节 395
(四)丘脑下部对血浆渗透压、血容量及水摄入的调节 395
(五)丘脑下部对睡眠的调节 398
(六)丘脑下部对情绪行为的调节 398
(七)丘脑下部对昼夜节律的调节 398
(八)丘脑下部对光及节律的调节 399
(九)丘脑下部对生殖功能的调节 400
(十)丘脑下部的二态现象与性别及性定向的关系 401
(十一)成体丘脑下部的可塑性 401
五、丘脑下部的功能障碍及有关疾病 401
(一)神经-内分泌型 402
(二)自主-血管型和自主-内脏型 403
(三)体温调节障碍型 403
(四)睡眠-醒觉障碍型 403
(五)假神经衰弱和精神病型 404
(六)下丘脑癫痫(间脑癫痫) 404
(七)神经营养障碍型 404
(八)神经肌肉型 404
六、第三脑室 404
(一)解剖学 404
(二)第三脑室与丘脑下部之间存在密切的结构和功能关系 404
第七章 小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 408
第一节 小脑的解剖生理 408
一、小脑的外形 408
(一)小脑的上面 408
(二)小脑的下面 408
(三)小脑的功能分叶 409
(四)小脑脚 411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412
(一)小脑皮质 412
(二)小脑白质 413
(三)小脑中央核群 414
三、小脑脚 414
(一)小脑下脚 415
(二)小脑中脚 416
(三)小脑上脚 416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 416
(一)古小脑的纤维联系 417
(二)旧小脑的纤维联系 418
(三)新小脑的纤维联系 420
(四)小脑与其他脑组织的联系总结 422
五、小脑的功能 424
(一)小脑的功能定位 424
(二)古(原始)小脑、旧小脑、新小脑的功能 424
第二节 小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426
一、小脑病变的症状及体征 426
(一)共济失调 426
(二)平衡障碍 427
(三)肌张力减低 431
(四)动作性震颤 431
(五)语言障碍 431
(六)眼球震颤 431
(七)低估重量 431
(八)肌阵挛 431
二、小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433
(一)小脑蚓部病变的定位诊断 433
(二)小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 434
(三)小脑脚病变的定位诊断 435
第八章 大脑 437
第一节 大脑半球的外形 437
一、外部形态 437
(一)大脑半球的三个面 437
(二)大脑半球的三个缘 438
(三)大脑半球的四个极 438
(四)大脑半球的六个叶 438
二、主要的沟、裂 438
(一)大脑外侧裂 438
(二)中央沟 439
(三)顶枕裂 439
(四)距状裂 439
(五)扣带沟 439
(六)侧副裂 439
三、各叶的沟、回 440
(一)额叶 440
(二)顶叶 440
(三)枕叶 440
(四)颞叶 441
(五)岛叶 441
(六)边缘叶 441
第二节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442
一、大脑皮质 442
(一)大脑皮质的神经元 443
(二)大脑皮质内的神经纤维 444
(三)大脑皮质的分层 445
(四)大脑皮质神经元间的联系 446
(五)大脑皮质的分类、分区、分型、构筑和功能定位的概念 446
(六)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功能定位 452
二、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 468
(一)基底神经节 468
(二)皮质下神经束 474
第三节 大脑半球病变的临床表现 478
一、额叶病变的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479
(一)额叶背外侧面病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479
(二)额叶底面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 481
(三)额极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 482
二、顶叶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 482
三、颞叶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 484
(一)感觉性失语症 484
(二)听觉障碍 484
(三)命名性(健忘性)失语症 484
(四)嗅觉与味觉障碍 484
(五)记忆障碍 484
(六)音乐功能障碍 485
(七)视野缺损 485
(八)眼球同向运动障碍 485
(九)颞叶癫痫 485
(十)颞叶病变的远隔部位症状 485
四、枕叶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 485
(一)视野缺损 485
(二)视幻觉 487
(三)视觉认识不能症 488
五、岛叶(脑岛)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 488
六、边缘叶(系统)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 488
(一)Korsakoff综合征 488
(二)Klüver-Bucy综合征 489
(三)精神症状或痴呆 489
(四)颞叶癫痫 489
七、基底神经节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 489
八、胼胝体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 489
(一)精神障碍 489
(二)失用症 489
(三)假性延髓麻痹 489
(四)言语与运动性共济失调 490
九、内囊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 490
(一)内囊病变的症状 490
(二)内囊病变的定位 490
十、大脑半球各部位病变的临床表现 490
第九章 嗅脑和边缘系统 493
第一节 嗅脑和边缘叶的外形和结构 494
一、嗅球 494
(一)嗅球内的神经元 494
(二)嗅球的分层 494
二、嗅束、嗅三角和嗅纹 495
三、前穿质 496
四、隔区 496
(一)隔区的位置与核团划分 496
(二)隔区的纤维联系 496
(三)隔区的功能 497
(四)伏隔核 497
五、杏仁复合体 497
(一)杏仁复合体的分群 497
(二)杏仁复合体的纤维联系 498
(三)杏仁复合体的功能 500
(四)杏仁复合体与临床 500
六、梨状叶 502
七、前连合 502
八、基底前脑 502
(一)基底前脑的位置及核群 502
(二)基底前脑的纤维联系 504
(三)基底前脑与临床 504
第二节 嗅觉传导径路和反射径路 505
一、嗅觉传导径路 505
二、嗅觉反射径路 506
(一)缰核-脚间核-被盖背侧核-背侧纵束径路 506
(二)前穿质-隔核-前脑内侧束径路 506
(三)杏仁复合体-隔区、下丘脑-前脑内侧束径路 506
第三节 海马结构 506
一、海马结构的外形 507
(一)胼胝体上回和束状回 507
(二)齿状回 507
(三)海马 507
(四)下托 507
二、海马结构的皮质构造 508
(一)海马皮质的构造 508
(二)齿状回皮质的构造 509
(三)梨状区的皮质构造 509
三、海马结构的纤维联系 509
(一)海马结构与大脑皮质的联系 509
(二)海马结构的皮质下联系 510
(三)海马结构的内部环路 513
四、海马结构的功能 514
第四节 边缘系统 514
一、边缘系统的概念 514
二、边缘系统的形态结构 514
(一)边缘系统的皮质部 515
(二)边缘系统的皮质下部 517
(三)边缘系统各部间的纤维联系 518
三、边缘系统的功能 521
(一)嗅觉 521
(二)自主性功能 522
(三)情绪 522
(四)记忆 523
(五)躯体运动 524
(六)性行为 524
(七)对大脑皮质电活动和一般行为的影响 524
(八)调节睡眠和觉醒周期 524
四、临床意义 524
(一)Korsakoff综合征 524
(二)Klüver-Bucy综合征 524
(三)缺氧性脑病 524
(四)颞叶癫痫 524
(五)药理学应用 525
(六)精神外科学应用 525
第十章 脑和脊髓的主要传导束 526
第一节 感觉传导路 527
一、一般躯体感觉传导路 527
(一)浅部感觉传导路 527
(二)深部感觉传导路 530
(三)压觉传导路 533
(四)实体觉的传导路 533
(五)一般感觉传导路各不同部位损害时的临床表现 533
二、特殊感觉传导路 538
(一)视觉传导路 538
(二)听觉传导路 547
(三)平衡觉传导路 550
三、内脏感觉传导路 560
(一)一般内脏感觉传导路 560
(二)特殊内脏感觉传导路 564
第二节 运动传导路 566
一、躯体运动传导路 566
(一)锥体路 566
(二)锥体外路 573
二、内脏运动传导路 592
(一)一般内脏运动传导路 592
(二)特殊内脏运动传导径路 593
第十一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及脑屏障 594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594
一、脊髓的被膜 594
(一)硬脊膜 594
(二)脊髓蛛网膜 595
(三)软脊膜 595
二、脑被膜 597
(一)硬脑膜 597
(二)脑蛛网膜 607
(三)软脑膜 612
第二节 脑屏障与室周器官 612
一、脑屏障系统 612
(一)脑屏障的概念和分类 612
(二)血脑屏障 613
(三)血-脑脊液屏障 615
(四)脑脊液-脑屏障 616
(五)周围神经的屏障 616
(六)脑屏障的生理学意义和影响脑屏障的某些因素 616
(七)常见疾病的血脑屏障破坏 618
二、室周器官 623
(一)终板血管器 623
(二)穹隆下器 623
(三)正中隆起 624
(四)连合下器 624
(五)松果体隐窝 625
(六)最后区 625
(七)脉络丛 625
(八)室周器官的生理意义 627
第十二章 脑室系统和脑脊液 629
第一节 脑室系统 631
一、各脑室的位置和形态 631
(一)侧脑室 631
(二)第三脑室 634
(三)中脑水管 636
(四)第四脑室 636
(五)中央管 638
(六)脑室造影与颅脑局部定位法 639
二、脑室壁 639
(一)室管膜 640
(二)室管膜下层和间质层 641
(三)脑室壁的功能 641
第二节 脑脊液 642
一、脑脊液的成分 642
二、脑脊液的产生 642
三、脑脊液的检查与症状 647
第十三章 脑和脊髓的血管 653
第一节 概述 653
第二节 颈内动脉系统 657
一、颈内动脉 657
(一)解剖 657
(二)正常颈内动脉造影的解剖分段 663
(三)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664
二、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 666
(一)颈内动脉颈动脉管段的分支 666
(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分支 667
(三)眼动脉 667
(四)后交通动脉 673
(五)脉络膜前动脉 674
(六)大脑前动脉 677
(七)大脑中动脉 688
第三节 椎-基底动脉系统 700
一、椎动脉 701
(一)解剖 701
(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702
二、椎动脉的主要分支 704
(一)脑膜支 704
(二)脊髓后动脉 705
(三)脊髓前动脉 706
(四)小脑后下动脉 709
(五)延髓动脉 717
三、基底动脉 718
(一)解剖 718
(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719
四、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 722
(一)脑桥支 722
(二)内听动脉 725
(三)小脑前下动脉 726
(四)小脑中下动脉 730
(五)小脑上动脉 730
(六)大脑后动脉 734
第四节 脑动脉的侧支循环和脑盗血综合征 745
一、脑动脉的侧支循环 748
(一)脑底动脉环 748
(二)其他脑动脉侧支循环途径 755
二、脑盗血综合征 759
(一)锁骨下型盗血综合征及其解剖学基础 759
(二)颈内-颈内型盗血综合征及其解剖学基础 759
(三)颈内-椎基型或椎基-颈内型盗血综合征及其解剖学基础 760
(四)颈外型盗血综合征及其解剖学基础 760
(五)皮质吻合型盗血综合征及其解剖学基础 760
第五节 脑各部血液供应 761
一、大脑皮质 761
(一)血液供应 761
(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762
二、基底节和内囊 762
(一)血液供应 762
(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763
三、丘脑 764
(一)血液供应 764
(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765
四、丘脑下部的血液供应 766
(一)前群 766
(二)中群 766
(三)后群 766
五、脑干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766
(一)延髓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767
(二)脑桥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770
(三)中脑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771
六、小脑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773
(一)小脑上动脉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774
(二)小脑前下动脉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774
(三)小脑中下动脉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776
(四)小脑后下动脉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776
七、视束、视辐射和视觉皮质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 777
(一)血液供应 777
(二)闭塞综合征 777
第六节 脑静脉系统 778
一、脑的浅静脉 779
(一)大脑的浅静脉 779
(二)脑干和间脑的浅静脉 786
二、脑的深静脉 790
(一)大脑大静脉系 790
(二)基底静脉系 795
三、硬膜窦 796
(一)上矢状窦 797
(二)下矢状窦 799
(三)直窦 799
(四)横窦 799
(五)乙状窦 799
(六)窦汇 800
(七)枕窦 800
(八)海绵窦 800
(九)颅底其他诸窦 803
(十)板障静脉和导静脉 804
附:脑各部血液供应提纲 805
参考文献 807
索引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