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名医经方验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名医经方验案
  • 聂惠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0843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96页
  • 文件大小:163MB
  • 文件页数:529页
  • 主题词:医案-汇编-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名医经方验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桂枝汤证类 1

第一节 桂枝汤证 1

一、太阳中风证 2

二、伤风 4

三、外感风寒兼饮冷 5

四、外感风寒兼食积 6

五、太阴中风证 6

六、发热 6

七、阳虚内风头痛 8

八、疟疾 8

九、小儿惊风 9

十、谵语 9

十一、虚劳 10

十二、发黄 11

十三、月经失调 11

十四、脑疽 11

十五、腰痛 12

十六、自汗 12

十七、鼻鼽(过敏性鼻炎) 13

十八、风疹 13

十九、下利 13

二十、失明—桂枝汤救逆案 14

第二节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14

一、伤寒喘急 14

二、外感咳喘(感冒并发肺炎) 14

三、表虚哮喘 15

四、外感诱发素喘(慢性支气管炎) 15

五、风寒喘满(腺病毒肺炎) 16

六、误治喘息—桂枝加杏子汤救逆案 17

第三节 桂枝加葛根汤证 17

一、太阳阳明合病 17

二、太阳阳明并病 17

三、风寒外感 18

四、项背拘急 18

五、口眼斜 19

六、寒湿痹证 19

七、痢疾 20

八、荨麻疹 20

第四节 桂枝加附子汤证 21

一、汗证 21

二、少腹痛 22

三、半身冷酸 23

四、胸痹 23

五、产后恶风 24

六、房后受风 24

七、寒疝 25

八、大汗亡阳—桂枝加附子汤救逆案 25

第五节 桂枝去芍药汤证 25

一、咳嗽 26

二、胸闷 26

三、胸痹 26

第六节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27

一、胸痛 27

二、伤寒阴结—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救逆案 27

第七节 桂枝加桂汤证 28

一、奔豚时作 28

二、奔豚 28

三、频发奔豚 29

四、奔豚兼胃痛 29

五、寒气上冲奔豚 29

第八节 桂枝新加汤证 30

一、产后身痛 30

二、血虚身痛 30

三、正虚邪恋身痛 30

四、误治后身冷痛—桂枝新加汤救逆案 31

第九节 桂枝甘草汤证 31

一、心悸 31

二、心悸失眠3 2

三、心悸痛 32

第十节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32

一、太阳伤寒 32

二、寒热交作 35

三、皮肤痛痒症 35

第十一节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35

一、寒热往来 35

二、阳虚外感 36

三、表郁轻证 36

四、类疟—桂枝二麻黄一汤救逆案 37

第十二节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37

一、类疟 37

二、寒热头痛 37

三、表郁兼里热证 38

第十三节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38

一、头项强痛 38

二、癫痫 39

三、低热 39

四、发热 40

五、偏头痛 40

第十四节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40

一、神志病 40

二、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 41

三、自汗 42

四、心悸 42

第十五节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42

一、神乱 42

二、恐怖症 43

三、惊悸 43

第十六节 桂枝加芍药汤证 43

一、腹痛 44

二、阴亏便秘 44

三、下肢疼痛 44

四、下利 45

五、踝骨外伤 46

第十七节 桂枝加大黄汤证 46

一、腹痛 46

二、太阳阳明合病 48

三、失眠 48

四、久利 48

五、风隐疹(荨麻疹) 48

第十八节 小建中汤证 49

一、腹痛 49

二、虚劳 50

三、咳嗽 51

四、呕逆 52

五、阳虚外感 52

六、劳复 52

七、嘈杂 53

八、下痢 53

九、胸痹、心悸(冠心病、心律失常) 54

十、妇人疾病 54

十一、疮疡不敛 55

十二、眩晕 55

十三、吐血—小建中汤救逆案 55

第十九节 炙甘草汤证 56

一、心动悸 56

二、心悸(心律失常) 58

三、虚劳 59

四、产后夜热有瘕 60

五、妊妇耳聋便难 61

六、怔忡失眠 61

七、视惑(青光眼) 61

八、寒热咳嗽—炙甘草汤救逆案 62

第二十节 桂枝附子汤证 62

一、伤风误治痉厥 62

二、痹证 63

三、寒湿腰痛 63

四、太阳证风湿 63

五、夹阴伤寒 64

六、太少两感 64

七、痿证(腓总神经损伤) 64

第二十一节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 65

寒湿痹痛 65

第二章 麻黄汤证类 66

第一节 麻黄汤证 66

一、伤寒表实 66

二、挟虚伤寒 68

三、伤寒挟湿 70

四、伤寒谵语 71

五、伤寒腑气不通 72

六、肾囊肿大 72

七、伤寒失音(暴暗) 72

八、咳喘 73

九、伤寒血证 74

十、长期低热 75

十一、风隐疹(荨麻疹) 76

十二、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76

十三、浮肿 77

十四、伤寒误治不解—麻黄汤救逆案 77

第二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77

一、喘证 78

二、咳嗽 80

三、肺胀 82

四、失音(暴喑) 82

五、斑疹 83

六、烂喉痧 85

七、暑症 85

八、风水 86

九、夏季痰热肺痹—麻杏甘石汤救逆案 86

第三节 大青龙汤证 87

一、太阳伤寒重证 87

二、伤寒烦躁 89

三、太阳阳明合病 90

四、太少两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90

五、溢饮 91

六、伤寒夹痰 91

七、夏季伤寒 92

八、大青龙汤过服案 92

九、大青龙汤救逆案 93

第四节 小青龙汤证 94

一、表里合邪咳喘 94

二、寒饮内盛咳喘 98

三、痰饮 100

四、哮喘 103

五、肺胀 104

六、咳嗽 104

七、暑湿咳喘 107

八、百日咳 107

九、水气病 108

十、小青龙汤救逆案 109

第五节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113

一、少阴兼表 113

二、太少两感兼下痢 115

三、头痛 115

四、目痛 116

五、喉痛 116

六、腰背脊痛 117

七、寒闭便秘 117

八、嗜睡 118

九、心悸 118

十、失音 119

十一、温病壮热不退—麻黄细辛附子汤救逆案 120

第六节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120

一、太少两感 120

二、寒痰结胸 121

三、水肿 122

四、但欲寐 123

五、少阴寒喘 124

第三章 葛根汤证类 125

第一节 葛根汤证 125

一、伤寒兼经输不利 125

二、刚痉 126

三、痛痹 127

四、太阳阳明合病 128

五、伤寒误治—葛根汤救逆案 129

第二节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130

一、下利 130

二、麻疹 132

三、温病 133

四、口舌生疮 134

五、喘证 134

第三节 葛根加半夏汤证 135

一、太阳阳明合病 135

二、外感风寒挟食 136

三、胃脘疼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136

第四章 柴胡汤证类 137

第一节 小柴胡汤证 137

一、少阳证 138

二、少阳兼证 141

三、疟疾 143

四、胸胁满痛 144

五、头痛 145

六、发热 146

七、热入血室 148

八、阳强证 151

九、阴囊肿痛 151

十、遗精 151

十一、发斑 151

十二、吐血 152

十三、阳微结证 152

十四、腹痛 153

十五、表郁眩晕 153

十六、表郁便秘 154

十七、耳聋气塞 154

十八、小儿热惊风 155

十九、惊恐 155

二十、不孕 156

二十一、水肿 156

二十二、闭经 156

二十三、悬饮(胸腔积液) 157

二十四、肺痨(肺结核) 157

二十五、噤口痢(细菌性痢疾) 158

二十六、小柴胡汤救逆案 158

第二节 大柴胡汤证 159

一、少阳阳明合病 159

二、阳明经腑同病 160

三、热结阳明证 161

四、咽痛失音 161

五、厥逆(阳盛格阴) 162

六、胁痛 162

七、胃脘痛(胃溃疡) 163

八、腹痛 163

九、疟疾 164

十、发热 165

十一、便秘(郁秘) 165

十二、眩晕(高血压病) 166

十三、热淋(急性肾孟肾炎) 166

十四、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 167

十五、大柴胡汤救逆案 167

第三节 柴胡桂枝汤证 169

一、太阳少阳合病 169

二、发热 171

三、三阳合病 172

四、胃痛挟感 172

五、口眼歪斜(周围性面瘫) 172

六、太少合病误治—柴胡桂枝汤救逆案 173

第四节 柴胡加芒硝汤证 173

一、热入血室 173

二、潮热腹实 174

第五节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174

一、少阳郁结 174

二、口吃 175

三、外感如疟 175

四、乳癖(乳核) 175

五、疟疾 176

六、面部红斑 177

七、高热 177

八、胁痛(慢性肝炎) 177

九、产后眩惊—柴胡桂枝干姜汤救逆案 178

第六节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178

一、少阳兼烦惊 179

二、癫狂 180

三、夜啼 181

四、不寐 181

五、癫痫 182

六、烦惊恐惧 183

七、耳源性眩晕 183

八、夜寐呓语 184

九、脏躁 184

十、郁证(抑郁症) 184

十一、小儿躁动(小儿舞蹈症) 185

第七节 四逆散证 185

一、伤寒热厥 185

二、腹痛 187

三、热病夹惊 189

四、关格厥逆 189

五、夹食伤寒 190

六、阳郁肢冷 191

七、紫癜 191

八、精神抑郁(抑郁症) 191

九、心悸(心律失常) 192

十、梦遗误治—四逆散加当归救逆案 192

第五章 桅子汤证类 193

第一节 桅子豉汤证 193

一、热扰胸膈 193

二、干霍乱 194

三、失眠 195

四、夜啼 195

第二节 桅子甘草豉汤、桅子生姜豉汤证 196

一、湿温 196

二、产后血晕 196

三、哽噎 197

四、懊侬恼欲呕 197

五、烦悸欲呕 197

第三节 桅子厚朴汤证 198

一、黄疸 198

二、心烦懊侬(神经官能症) 198

三、热郁胸膈 198

第四节 桅子干姜汤证 199

一、胃痛 199

二、胸腹痞胀 199

三、胃痛便溏 199

第五节 桅子柏皮汤证 200

一、湿热发黄 200

二、黄疸欲呕(梗阻性黄疸、胆囊炎) 201

三、痢疾 201

第六节 枳实桅子豉汤证 201

一、食复便闭 202

二、差后发热 202

第六章 白虎汤证类 203

第一节 白虎汤证 203

一、阳明热证 203

二、热厥 204

三、暑温神昏 205

四、冰伏暑热 205

五、暑疟 206

六、温病发疹 206

七、郁热脑痛 206

八、燥痉 207

九、阳明热实夹痰 208

十、两目肿痛 208

十一、瘄疹 209

十二、阳明经热证(妊娠壮热) 209

十三、眩晕(高血压) 209

十四、面黑如墨—白虎汤误治案 210

十五、白虎汤救逆案 210

第二节 白虎加人参汤证 211

一、阳明热证 212

二、中暑 213

三、暑厥 213

四、温病 214

五、谵语遗尿 215

六、伤寒发呃 216

七、霍乱 216

八、吐血 217

九、消渴 217

十、白虎加人参汤救逆案 218

第三节 竹叶石膏汤证 219

一、呕吐 219

二、发热 220

三、泄泻 222

四、疟疾 222

五、热病夹食 223

六、咽阻(咽炎) 223

七、口腔溃疡 223

八、滞颐(郁热流涎) 224

九、眼睑红肿 224

第七章 承气汤证类 225

第一节 大承气汤证 225

一、伤寒阳明腑实 226

二、春温热结胃肠 228

三、温疫腑实 229

四、热厥 229

五、太阴病转阳 230

六、燥热伤阴 230

七、腑实发狂 231

八、痢疾 231

九、热实腹痛 231

十、阳明证鼓胀 232

十一、呃逆 233

十二、气逆痰喘 233

十三、咳嗽 233

十四、腑实危急证 234

十五、惊惧吞金 234

十六、阳明痉证 235

十七、热利 235

十八、关格(肠梗阻) 235

十九、过服承气致死案 236

二十、狐惑—大承气汤救逆案 236

第二节 小承气汤证 237

一、阳明腑实 237

二、热结旁流 238

三、绞肠疹 239

四、腹痛 239

五、妊娠腹痛昏厥 240

六、痢疾 240

七、头晕 240

八、老年便秘 241

九、腹胀 241

十、痿废—小承气汤救逆案 242

第三节 调胃承气汤证 243

一、阳明燥热结实 243

二、热厥 244

三、燥痉 244

四、疫病后燥粪 245

五、大便燥结 245

六、厥气上冲 246

七、齿痛、齿摇、牙床作痒 246

八、咽喉肿痛 247

九、久利(慢性痢疾) 247

十、慢性阑尾炎(肠痈) 247

十一、误温致阳明腑实—调胃承气汤救逆案 247

第四节 桃核承气汤证 248

一、腰痛 248

二、上焦蓄血 249

三、下焦蓄血 250

四、狂 251

五、阳明蓄血 253

六、闭经 253

七、经凝作痢 254

八、肠痈 255

九、牙痛 256

十、坠马腹痛 256

十一、头痛 257

十二、胎衣不下(胎盘残留) 257

十三、桃核承气汤救逆案 257

第五节 抵当汤证 260

一、发狂 260

二、蓄血 261

三、紫癜 262

四、瘀血目障(中心性视网膜炎) 262

五、干血劳—抵当汤救逆案 263

第六节 抵当丸证 263

一、蓄血发狂 263

二、跌扑瘀血胀痛 264

三、闭经 264

四、伤寒误下蓄血—抵当丸救逆案 265

第七节 麻子仁丸证 265

一、脾约证 265

二、便秘 266

三、腹痛便秘 266

第八节 蜜煎和猪胆汁外导证 267

一、蜜煎导案 267

二、猪胆汁导案 269

第八章 陷胸汤证类 271

第一节 大陷胸汤证 271

一、膈有湿痰 271

二、胸膈痰热 272

三、伏暑挟饮 272

四、大结胸证(急性腹膜炎) 274

五、胎动不安 274

六、支饮(胸腔积水) 274

七、外感后结胸证 275

八、温病重证(脑膜炎) 275

九、发狂—大陷胸汤救逆案 275

第二节 大陷胸丸证 276

伏饮踞于胸膈 277

第三节 小陷胸汤证 277

一、小结胸证 277

二、胸痹 278

三、伤寒发黄 279

四、发热 279

五、胃脘痛 280

六、妊娠恶阻 281

七、咳嗽、气喘 281

八、厥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281

九、疟病—小陷胸汤救逆案 281

第四节 三物白散证 282

一、胸痹 282

二、喉痹 283

三、喉痹(急喉风) 283

四、中食、中痰 284

五、寒实结胸 284

六、寒痰食结 284

七、哑惊—三物白散救逆案 285

第五节 十枣汤证 285

一、悬饮 285

二、悬饮兼溢饮 287

三、支饮 287

四、酒客病 287

五、水臌 288

六、痎疟 288

七、水饮停聚(渗出性胸膜炎) 289

八、腹水兼水肿 289

九、水臌重证—十枣汤救逆案 289

第九章 五苓散证类 291

第一节 五苓散证 291

一、蓄水证 291

二、水逆证 292

三、蓄水似疝证 292

四、霍乱 293

五、泄泻 294

六、疝气 295

七、癃闭 296

八、水肿 297

九、上热下寒证 297

十、厥证 298

十一、晕厥 298

十二、黄疸 299

十三、眩晕 299

十四、交肠 299

十五、尿崩症 299

十六、失音 300

十七、尿频(神经性尿频) 300

十八、遗尿 300

十九、汗出 301

二十、热淋(前列腺癌术后) 301

二十一、误用五苓散证 302

二十二、误下癃闭—五苓散救逆案 302

第二节 猪苓汤证 302

一、热淋 302

二、血淋 303

三、水肿 303

四、虚热癃闭 304

五、膀胱蓄热 304

六、伤暑 304

七、心悸水肿(结核性心包积液) 305

八、泄泻 305

第三节 文蛤散证 306

水肿 306

第十章 苓桂术甘汤证类 308

第一节 苓桂术甘汤证 308

一、痰饮 308

二、哮喘 310

三、久疟 310

四、水饮 311

五、阳虚劳倦 312

六、虚痞 312

七、咳嗽(慢性气管炎) 312

八、眩晕(耳源性眩晕) 312

九、胃脘痛(慢性胃炎) 313

十、呕吐(幽门狭窄) 313

十一、便秘 313

十二、奔豚气(慢性胃炎) 314

十三、饮盛假热—苓桂术甘汤救逆案 314

第二节 苓桂枣甘汤证 314

一、奔豚致厥 314

二、水饮致厥 315

三、水邪积聚 315

四、奔豚气 316

五、欲作奔豚证 316

六、癔病抽搐 316

第三节 茯苓甘草汤证 317

一、心悸眩晕 317

二、痫证 317

三、心下悸 317

第十一章 泻心汤证类 318

第一节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318

一、热痞证 318

二、鼻衄 319

三、吐血 319

四、狂证 320

五、脱发 320

六、瘀血贯睛(外伤性前房积血) 320

七、咳血不止—大黄黄连泻心汤救逆案 321

第二节 附子泻心汤证 321

一、上热下寒痞 321

二、呕吐 322

三、吐血 323

四、误治坏证—附子泻心汤救逆案 323

第三节 半夏泻心汤证 323

一、寒热错杂痞证 324

二、胃痛 326

三、呃逆(慢性胃炎) 327

四、呕吐涎沫 327

五、反胃 328

六、吐泻 328

七、咳嗽 329

八、失眠 330

九、半夏泻心汤救逆案 330

第四节 生姜泻心汤证 331

一、痞证 331

二、呕吐 333

三、腹泻 333

四、妊娠恶阻 334

五、生姜泻心汤救逆案 334

第五节 甘草泻心汤方证 336

一、痞证 336

二、口腔溃疡 337

三、腹泻 337

四、便秘 337

五、舌体皲裂 338

六、狐惑病 338

七、误治太阴证—甘草泻心汤救逆案 339

第六节 旋覆代赭汤证 339

一、噫气、呃逆 339

二、反胃 341

三、呕吐 342

四、噎膈 343

五、吐血 344

六、眩晕(梅尼埃病) 344

七、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 345

第七节 黄连汤证 345

一、腹痛呕吐 345

二、胃脘痛呕吐 347

三、呕吐 348

四、胸胁胀痛 349

五、下利 349

六、关格误治—黄连汤救逆案 350

第八节 黄芩汤及黄芩加半夏汤证 350

一、痢疾 351

二、腹泻 352

三、呕利 352

第九节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353

一、呕吐 353

二、吐血 354

三、寒格吐逆—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救逆案 354

第十节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355

一、汗后腹胀 355

二、泻后腹胀 355

三、脾虚气滞腹胀 356

四、心腹肿痛 356

五、汗后腹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救逆案 357

第十二章 四逆汤证类 358

第一节 四逆汤证 358

一、阴盛阳亡 358

二、少阴伤寒 359

三、少阴下利(幼儿腹泻) 359

四、胁痛(慢性肝炎) 359

五、寒厥 360

六、阴缩 361

七、小产血崩 361

八、狂证—四逆汤救逆案 361

第二节 四逆加人参汤证 362

一、真寒假热 362

二、暑伤元阳 362

三、夹阴伤寒 363

四、嗜睡(但欲寐) 364

五、项疽 364

六、胸痹 365

七、泄泻重证 365

八、慢惊风 365

九、吐血危证—四逆加人参汤救逆案 366

第三节 白通汤证 366

一、少阴下利 366

二、阴盛阳越 367

三、妊娠厥逆 368

四、头痛 368

五、亡阳胸满—白通汤救逆案 368

第四节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369

一、暑月中寒 369

二、虚寒下利 370

三、水逆 370

第五节 通脉四逆汤证 371

一、少阴下利 371

二、阴盛格阳 371

三、阴寒白喉 373

四、咽痛暗哑 373

五、通脉四逆汤救逆案 374

第六节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375

一、霍乱转筋 375

二、戴阳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救逆案 376

第七节 干姜附子汤证 376

一、强汗出血 377

二、寒盛格阳证 377

三、发斑谵语 377

第八节 茯苓四逆汤证 378

一、阳虚大汗 378

二、崩漏亡阳 378

三、中寒停饮 378

四、水肿(风心病心衰) 378

五、真阳欲脱—茯苓四逆汤救逆案 379

第十三章 理中汤证类 380

第一节 理中汤证 380

一、腹痛 380

二、霍乱 382

三、反胃 383

四、呕吐 383

五、下利 385

六、痢疾 386

七、便秘 386

八、便血 387

九、吐血 387

十、咳血 388

十一、烦躁 388

十二、阴狂 389

十三、昏聩肢冷 390

十四、咳嗽 390

十五、口舌生疮 390

十六、舌缩不伸 391

十七、口渴 391

十八、喉痹身肿 391

十九、不寐 391

二十、脏躁 392

二十一、痘疹 392

二十二、慢惊风 393

二十三、疟疾吐蛔 393

二十四、痞满 394

二十五、消渴 394

二十六、呕吐不止—理中汤救逆案 395

第二节 甘草干姜汤证 395

一、呕痢 395

二、遗尿 396

三、胃寒呕逆 396

四、泄泻 396

五、淋证 397

六、鼻衄 397

第三节 桂枝人参汤证 398

一、虚寒痢 398

二、协热利 398

三、腹泻 399

第十四章 附子汤证类 400

第一节 附子汤证 400

一、挟虚伤寒 400

二、腹胀 401

三、亡阳 401

四、产后阳虚 402

五、痹证 402

六、眩晕(高血压) 403

七、遗尿 404

八、目盲—附子汤救逆案 404

第二节 真武汤证 405

一、阳虚水泛 405

二、寒厥 408

三、亡阳诸证 408

四、阴盛格阳 409

五、阴盛戴阳 409

六、汗证 410

七、过汗诸证 411

八、水肿 413

九、寒疝 413

十、咳逆喘呕 414

十一、水气上冲 415

十二、痰饮 416

十三、太少两感 417

十四、失眠 418

十五、耳疾 419

十六、临风流泪 419

十七、眩晕 420

十八、诸般下利 421

十九、小便不举(阳痿) 422

二十、胁痛腹膨 423

二十一、阴黄 423

二十二、震颤(神经官能症) 424

二十三、真武汤救逆案 424

第三节 甘草附子汤证 427

一、风寒痛痹 427

二、痹证 427

第四节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429

一、汗多欲亡阳 429

二、寒痹(风湿性关节炎) 429

第十五章 其他方证类 431

第一节 芍药甘草汤证 431

一、脚挛痛 431

二、脉痿 432

三、足跟痛 432

四、转筋(鼠蹊脓肿) 432

五、下肢疼痛 432

第二节 茵陈蒿汤证 433

一、黄疸 433

二、酒疸 434

三、谷疸 435

四、痤疮 436

第三节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436

一、黄疸 436

二、湿疹 437

三、风疹(荨麻疹) 438

四、伤寒误补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救逆案 439

第四节 麻黄升麻汤证 439

一、下利 439

二、痧疹(猩红热) 441

第五节 瓜蒂散证 441

一、黄疸 442

二、痰饮 442

三、齁喘 443

四、噎膈 443

五、痞满 444

六、癫狂 444

七、目瞏 444

八、猝中 445

九、中暍 446

十、胃痛兼乳下硬块 446

十一、精神错乱—瓜蒂散救逆案 446

第六节 吴茱萸汤证 447

一、呕吐 447

二、头痛 449

三、咽痛 449

四、厥证 450

五、反胃 451

六、胸膈痛 451

七、腹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452

八、虚火上泛头痛—吴茱萸汤救逆案 452

第七节 黄连阿胶汤证 453

一、头痛 454

二、失眠 454

三、少阴伤寒 455

四、少阴热化证 455

五、遗精 456

六、胎漏(妊娠下血) 456

七、下肢厥冷 457

第八节 桃花汤证 457

一、真寒下利 458

二、下利脓血 458

三、下痢无度 458

四、休息痢(结肠溃疡) 459

五、虚寒下利(溃疡性结肠炎) 459

六、少阴下利(肠伤寒) 460

七、自利泻血—桃花汤救逆案 460

第九节 半夏散及汤证 461

一、呕咳咽痛 461

二、音哑 461

第十节 甘草汤及桔梗汤证 461

一、猝中药毒 462

二、虚劳咳嗽 462

三、咽部不适(慢性咽炎) 462

第十一节 苦酒汤证 463

暴暗(声带水肿) 463

第十二节 猪肤汤证 463

一、咽痛 463

二、瘁瘖 464

三、喉痹 464

第十三节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465

滑胎 465

第十四节 乌梅丸证 465

一、呕吐 466

二、蛔厥 468

三、下利 469

四、厥阴少阳同病 470

五、冬温流入厥 470

六、久疟 470

七、蛊胀(单腹胀) 471

八、眩晕 471

九、厥阴胃痛 472

十、乌梅丸救逆案 472

第十五节 白头翁汤证 475

一、热痢下重 475

二、腹痛下利 475

三、赤痢 476

四、阴虚痢 476

五、产后痢 476

六、妊娠痢疾 477

七、白头翁救逆案 477

第十六节 牡蛎泽泻散证 479

一、下腹肿 479

二、水肿 479

第十七节 当归四逆汤及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480

一、虚人外感 480

二、产后诸病 480

三、病后色复 481

四、腹痛 482

五、眩晕 483

六、痛痹 484

七、肢厥(神经炎) 484

八、冻伤 484

九、厥阴腰痛 485

十、疝病 485

十一、横痃(梅毒) 486

十二、噤口痢 486

十三、闭经 487

十四、缩睾证 487

十五、妇人缩阴 488

十六、产后呕吐—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救逆案 488

第十八节 烧裈散证 488

一、阴易 489

二、阳易 489

三、夏月阳易 489

四、阳易类证 490

五、房劳复 490

主要参考书目 491

方剂索引 49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