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黄海波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9000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13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229页
- 主题词:传统文化-关系-中医学-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文化”界说 1
二、“中医”界说 2
三、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 4
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与中医学关系的意义 5
第一章 传统易学与中医 7
第一节 易学内容 7
一、《周易》的构成 7
二、“周易”的含义 9
三、《周易》的性质 11
四、《周易》的哲学意义 12
第二节 医易同源 13
一、医易的始祖与成书 13
二、医易同源的实践活动 14
三、医易同源的哲学思想基础 14
四、医易妙用 15
第三节 易道与中医阴阳学说 16
一、易以道阴阳 16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原理 1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18
四、阴阳学说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19
第四节 象思维与传统医学 21
一、整体性思维 22
二、功能性思维 23
三、形象性思维 24
四、变易性思维 25
第五节 《周易》三才观与中医天人相应观 27
一、《周易》三才论 27
二、人与自然界 28
三、人与社会 29
四、人身小宇宙 29
第六节 易道与中医组方用药 30
一、三才封髓丹 30
二、交泰丸 30
三、清震汤 31
第二章 道家思想与中医 32
第一节 道家宇宙观与中医整体观 32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 32
二、阴阳之道与道统万物 34
三、气之聚散与中医 34
四、道家和谐观与中医调养观 35
第二节 道家思想与中医身心观 36
一、道家哲学境界与中医形神观 36
二、道家知慧境界与中医清心养神观 37
三、道家宽让境界与中医顺应观 39
四、道家社会理想与中医和谐观 40
五、道家心灵净化与中医养生观 43
第三节 中医术语命名与道家道教思想 44
一、命名源于归真返朴思想 45
二、命名体现道家养生学说 45
三、命名反映宗教思想 45
四、化裁典故传说 46
五、借用相关词语 46
第三章 元气论与中医 48
第一节 中国古代元气论 48
一、太初与气 48
二、“道生一”与“阴阳之气” 49
三、“精气”说的产生与发展 50
四、“元气”说的产生与发展 50
第二节 元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52
一、元气学说与万物生成 52
二、元气学说与天人相应 54
三、元气学说与人体生理功能 56
四、元气与病因、病机学说 57
五、元气与诊治 59
六、元气与药理 59
第三节 “气”的功用与性能 60
一、万物生化,悉由合散 60
二、出入升降,无器不有 61
三、气生万物,皆摄五行阴阳 62
第四节 徐大椿的元气论 63
一、对元气学说及寿命的阐释 63
二、对元气盛衰与疾病关系的阐述 64
三、关于元气的护养 64
第五节 元气学说与中医命门学说 65
一、命门含义与元精所藏 65
二、命门诸说与整体论 66
三、《轩岐救正论》命门与元气说 67
第四章 儒家文化与中医 69
第一节 中庸之道与中医学体系 69
一、中庸之道 69
二、中庸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0
第二节 笃谨孝道与传统老年医学 72
一、儒家孝文化 72
二、儒家孝文化与传统老年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73
三、儒学孝文化对传统老年医学影响的特点 74
四、传统敬老思想与性命双修 74
第三节 施行仁术与传统医学伦理 75
一、儒家“仁”的核心内容 75
二、“仁”德治病的指导思想与宗旨 76
三、济世“仁术”的实践 77
第四节 音乐教化与中医 78
一、传统音乐教化 78
二、传统音乐与中医学 80
第五节 “太极图说”与“命门学说” 81
一、太极图说 81
二、命门学说讨论 82
三、命门学说讨论的意义 84
第六节 “气化理论”和运气学说 84
一、中医气化论与张载的“气化理论” 84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与原因 87
三、中医运气学研究的兴起与因素 87
四、受理学学风影响的医学学派 88
第五章 佛教与中医 90
第一节 佛教世界观与中医认识论 90
一、佛教四大与中医五行 91
二、缘起法与天人相应观在思维方式上的相似性 92
第二节 大慈大悲与救死扶伤 93
一、中医古籍命名与佛教慈悲思想 93
二、佛教人生观与中医道德观 93
三、中医古籍对佛教医学内容的吸收 94
第三节 佛教三学与中医养生学 95
一、佛教“三学”与中医养生观 95
二、四谛、五蕴与十二因缘 96
三、三学与中医养阴学 97
四、清心静性与静以养生 98
第四节 佛教素食制度与中医饮食观 99
一、倡导素食制度 99
二、素食心理因素 100
三、素食生理因素 100
四、素食与中医养生 102
第五节 密宗与中医学 104
一、密宗的名称与内涵 104
二、密宗的修法 105
三、密宗与中医学 108
第六章 语言阐释与中医 110
第一节 中医人体部位名称的文化模式 110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渗透 110
二、“师法自然”的思维模式 112
三、援物比类的模拟方式 113
四、向善趋美的美学观 115
第二节 中医名词术语文化解析——五脏 116
一、藏象的原理及其涵义 116
二、五脏的命名与功用、内涵 117
三、五脏与五行 120
四、五脏命名研究的意义 120
第三节 中医名词术语命名音义与中医原理 121
一、中医名词术语的音义原理 121
二、一字多音现象的音义关系 121
三、历史上的语音演变情况 122
四、从俗从众的语音演变趋势 123
第四节 中医名词术语字形字义与医学涵义 124
一、“荣”与“营” 124
二、中医名词术语名义考 127
第五节 中医书名名义考 128
一、《黄帝内经》书名含义 128
二、《素问》书名含义诸说 130
三、《灵枢》等的书名含义 131
第七章 古典文学与中医 133
第一节 古代语言文学与中医的交融 133
一、语言功底与医道 133
二、文体知识与医籍 135
三、医文兼通与义理互融 136
第二节 诗词与中医药 137
一、药名诗 137
二、药名词 140
三、医药诗歌的作用 141
第三节 散文、小说、戏剧与中医药 143
一、散文与中医药 143
二、小说与中医药 144
三、戏曲与中医药 146
第四节 民间文学与中医药 147
一、药名隐语 147
二、药名民歌 148
三、药名典故 149
四、药名对联 149
五、药名谜语 151
六、药名书信 151
第五节 文学修养与疗养作用 152
一、诗贵传神与中医养神 152
二、净化心灵与静心养气 154
三、文学的趣味性、欣赏性及其特殊功能 154
第八章 性命情性与中医 157
第一节 性命情性与中医情志论 157
一、传统性命学说与中医性命观 157
二、中医情志论与传统道德修养观 159
第二节 性命情性与中医病因病机学说 161
一、中医情志病因病机学说 161
二、情志与疾病 162
第三节 情志调理与中医心理疗法 166
一、早期心理疗法与中医情志相胜理论 166
二、情志相胜疗法 167
三、暗示疗法 169
第四节 性情修养与中医养生保健 171
一、正确的人生观 171
二、移情易性 171
三、节制与疏导情志 173
第九章 饮食文化与中医 175
第一节 食药同源 175
一、食药同源与发展 175
二、古籍中关于饮食文化与药物的记载 177
第二节 饮食文化与《黄帝内经》 178
一、主副食合理搭配的膳食结构 178
二、顺天合宜有节的饮食心态 179
三、综合制宜的饮食方式 180
第三节 食疗发展与食疗原则 181
一、传统食疗的发展 181
二、饮食性味 184
三、谨和五味 186
四、历代医著中所倡导的食疗原则 187
第十章 气功与中医 190
第一节 早期气功修炼与健身 190
一、早期气功修炼神话传说 190
二、气功导引与疾病治疗的探索与运用 190
三、气功起源及其发展 192
第二节 气功发展与传统哲学 193
一、气功理论基础 193
二、气功理论渊源 196
三、气功医疗实践 198
第三节 气功的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 200
一、气功的文化内涵 200
二、气功的定义 202
第四节 气功与中医理论 203
一、气功的理论基础 203
二、医学气功的特点 205
三、医学气功中特异现象的理据 206
四、气功三调原理 207
五、健身气功的效应 210
后叙 211
主要参考文献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