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护理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护理学
  • 孙秋华,李建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231290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01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20页
  • 主题词:中医学:护理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护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绪论 1

第一章 中医护理学概述 1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概念 1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

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5

一、整体观念 5

二、恒动观念 5

三、辨证施护 6

四、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6

第四节 中医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的关系 7

第二篇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9

第二章 阴阳五行 9

第一节 阴阳学说 9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9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2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2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14

第三章 藏象 16

第一节 五脏 16

一、心 16

二、肺 18

三、脾 19

四、肝 21

五、肾 22

第二节 六腑 24

一、胆 24

二、胃 24

三、小肠 24

四、大肠 25

五、膀胱 25

六、三焦 25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26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26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28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28

第四章 气、血、津液 29

第一节 气 29

一、气的基本概念 29

二、气的生成 29

三、气的运动和形式 30

四、气的生理功能 31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32

第二节 血 34

一、血的基本概念 34

二、血的生成 34

三、血的功能 35

四、血的运行 35

第三节 津液 36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36

二、津液的代谢 37

三、津液的功能 37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38

一、气与血的关系 38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39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39

第五章 经络 41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41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41

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41

第二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 42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42

二、经络的病理反应 43

第三节 十二经脉 44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44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44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5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45

第六章 病因病机 46

第一节 病因 46

一、外感致病因素 46

二、内伤致病因素 49

三、其他致病因素 51

四、继发病因 51

第二节 病机 52

一、邪正盛衰 52

二、阴阳失调 53

三、气血失常 55

四、津液代谢失常 57

第七章 四诊 58

第一节 望诊 58

一、全身望诊 58

二、局部望诊 60

三、望络脉 60

四、望排出物 61

五、望舌 62

第二节 闻诊 63

一、听声音 63

二、嗅气味 64

第三节 问诊 65

一、问诊的意义 65

二、问诊的方法 65

三、问诊的内容 65

第四节 切诊 68

一、脉诊 68

二、按诊 69

第八章 辨证 70

第一节 八纲辨证 70

一、表里证候的辨证 70

二、寒热证候的辨证 72

三、虚实证候的辨证 73

四、阴阳证候的辨证 75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77

一、气血病辨证 77

二、津液病辨证 81

第三节 脏腑辨证 84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84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88

三、脾与胃病辨证 92

四、肝胆病辨证 97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00

第三篇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103

第九章 预防与保健护理 103

第一节 预防护理 103

一、未病先防 103

二、既病防变 104

第二节 生活起居护理 105

一、起居有常 105

二、劳逸适度 106

三、环境适宜 108

第十章 情志护理 109

第一节 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109

一、情志正常,脏器调和 109

二、情志异常,内伤脏腑 109

第二节 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 110

一、社会因素 111

二、环境因素 111

三、病理因素 111

四、个体因素 111

第三节 情志护理的目的 112

一、预防疾病发生 112

二、促进疾病康复 112

第四节 情志护理的原则 112

一、诚挚体贴,全面照顾 112

二、因人施护,有的放矢 112

三、乐观豁达,怡情养性 113

四、避免刺激,稳定情绪 113

第五节 情志护理的方法 113

一、以情胜情法 113

二、移情解惑法 114

三、暗示法 114

四、顺情从欲法 114

五、情志导引法 114

六、药食法 115

第六节 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115

一、保持心情舒畅 115

二、避免七情过激 115

第十一章 饮食护理 116

第一节 饮食护理的重要性 116

第二节 饮食护理的基本要求 116

一、饮食有节,适时定量 116

二、合理膳食,不可偏嗜 116

三、重视脾胃,注意卫生 117

四、辨证施食,相因相宜 117

第三节 食物的性味和功效 117

一、食物的性味 117

二、食物的功效 118

第四节 饮食宜忌 119

一、疾病饮食宜忌 119

二、服药饮食宜忌 120

第十二章 病情观察 121

第一节 病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121

一、病情观察的目的 121

二、病情观察的要求 122

第二节 病情观察的方法和内容 123

一、病情观察的方法 123

二、病情观察的内容 123

第十三章 病后调护与康复护理 125

第一节 病后调护 125

一、防止因风邪复病 125

二、防止因食复病 126

三、防止因劳复病 126

四、防止因情复病 127

第二节 康复护理 127

一、中医康复护理概述 127

二、康复护理的对象 127

三、中医康复护理的原则 128

四、中医康复护理的辨证施护 129

五、中医康复护理的方法 131

第十四章 中医用药及护理 133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与用法 133

一、中药的性能 133

二、中药的用法 135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与剂型 137

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137

二、方剂的剂型 138

第三节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139

一、汗法及护理 140

二、吐法及护理 140

三、下法及护理 141

四、和法及护理 142

五、温法及护理 142

六、清法及护理 142

七、消法及护理 143

八、补法及护理 143

第四节 常用中药 144

一、解表药 144

二、清热药 145

三、泻下药 147

四、祛风湿药 149

五、芳香化湿药 149

六、利水渗湿药 150

七、温里药 150

八、理气药 151

九、止血药 151

十、活血化瘀药 151

十一、化痰止咳平喘药 152

十二、平肝熄风药 153

十三、补益药 154

第五节 常用方剂 156

一、解表剂 156

二、泻下剂 157

三、和解剂 159

四、清热剂 160

五、温里剂 162

六、补益剂 164

七、理气剂 166

八、理血剂 167

九、治风剂 168

十、治燥剂 169

十一、祛湿剂 170

十二、祛痰剂 171

第六节 给药护理 173

一、中药汤剂煎煮法 173

二、服药方法与护理 175

三、中草药中毒及不良反应的护理 176

第四篇 中医护理基本技能 179

第十五章 腧穴 179

第一节 腧穴总论 179

一、腧穴基本概念 179

二、腧穴的分类 179

三、腧穴的主治作用 180

四、腧穴的定位法 180

第二节 常用腧穴 183

一、十二经脉常用腧穴 183

二、奇经八脉常用腧穴 199

三、经外奇穴 203

第十六章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209

第一节 针刺法 209

一、毫针刺法 209

二、皮肤针法 213

三、皮内针法 214

四、水针法 214

五、耳针法 215

六、三棱针法 219

七、针刺治疗 220

第二节 推拿法 221

一、概述 221

二、推拿疗法在护理中的应用 224

第三节 灸法 225

一、适应范围 225

二、用物准备 225

三、操作方法 226

四、注意事项 226

第四节 拔罐法 226

一、适应范围 227

二、用物准备 227

三、操作方法 227

四、注意事项 227

第五节 刮痧法 227

一、适应范围 228

二、用物准备 228

三、操作方法 228

四、注意事项 228

第六节 热熨法 228

一、适应范围 228

二、用物准备 228

三、操作方法 229

四、注意事项及护理 229

第七节 中药湿敷法 229

一、适应范围 229

二、用物准备 229

三、操作方法 229

四、注意事项及护理 229

第八节 熏洗法 230

一、适应范围 230

二、用物准备 230

三、操作方法 230

四、注意事项 230

第九节 中药保留灌肠 230

一、适应范围 230

二、用物准备 230

三、操作方法 231

四、注意事项及护理 231

第十节 发泡法 231

一、适应范围 231

二、用物准备 231

三、操作方法 231

四、注意事项 232

第十一节 中药离子导入法 232

一、适应范围 232

二、用物准备 232

三、操作方法 232

四、注意事项 233

第十二节 割治法 233

一、适应范围 233

二、用物准备 233

三、操作方法 233

四、注意事项 234

第十三节 截根法 234

一、适应范围 234

二、用物准备 234

三、操作方法 234

四、注意事项 235

第五篇 临床病证辨证施护 237

第十七章 辨证施护概述 237

第一节 辨证施护概念 237

第二节 辨证施护程序 237

一、运用四诊方法收集辨证资料 237

二、运用辨证方法分析判断病情 238

三、运用整体观与辨证观提出护理问题 238

四、根据三因制宜原则与方法制订施护措施 238

五、运用中西医护理理论及时评价记录 238

六、运用中医养生康复知识进行健康教育 239

第三节 辨证施护的原则 239

一、护病求本 239

二、标本缓急 240

三、扶正祛邪 240

四、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 241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41

第十八章 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施护 243

第一节 感冒 243

第二节 咳嗽 246

第三节 哮病 249

第四节 肺胀 251

第五节 心悸 254

第六节 胸痹 256

第七节 眩晕 259

第八节 中风 262

第九节 胃痛 267

第十节 呕吐 271

第十一节 泄泻 274

第十二节 腹痛 277

第十三节 痢疾 279

第十四节 胁痛 282

第十五节 黄疸 284

第十六节 水肿 287

第十七节 郁证 290

第十八节 血证 293

第十九节 消渴 301

第二十节 头痛 303

第二十一节 痹证 306

第二十二节 痿证 308

第二十三节 痉证 311

第二十四节 厥证 313

第十九章 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施护 316

第一节 痈 316

第二节 疖 318

第三节 压疮 320

第四节 乳痈 321

第五节 乳岩 324

第六节 乳癖 326

第七节 湿疮 327

第八节 粉刺 329

第九节 痔疮 330

第十节 肛裂 333

第十一节 肠痈 334

第十二节 皮炎 336

第二十章 儿科常见病证辨证施护 338

第一节 肺炎喘嗽 338

第二节 泄泻 342

第三节 水肿 345

第四节 麻疹 349

第五节 水痘 352

第六节 顿咳 353

第七节 五迟、五软 356

第八节 遗尿 358

第九节 紫癜 360

第十节 夜啼 362

第十一节 新生儿败血症 364

第十二节 胎黄 365

第二十一章 妇科常见病证辨证施护 368

第一节 月经先期、后期、无定期 368

第二节 痛经 372

第三节 崩漏 375

第四节 带下病 378

第五节 妊娠恶阻 380

第六节 胎漏、胎动不安 383

第七节 恶露不绝 385

第八节 产后发热 387

第九节 不孕症 390

第十节 癥瘕 392

附录一 中医常用术语 395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40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