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针灸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梁繁荣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238471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47页
- 主题词:针灸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针灸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1
(一)针灸的起源 1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
(三)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3
二、针灸学术的对外传播 4
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5
上篇 经络腧穴 9
第一章 经络总论 9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9
一、针灸等刺激的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 9
二、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 10
三、气功的“行气”与经络的发现 10
四、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10
五、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10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11
一、十二经脉 11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11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11
(三)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12
(四)十二经脉循行与交接规律 12
(五)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12
(六)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13
二、奇经八脉 13
(一)奇经八脉的命名与分布概况 13
(二)奇经八脉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14
三、十五络脉 14
(一)十五络脉的分布概况 15
(二)十五络脉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15
四、十二经别 15
(一)十二经别的分布概况 15
(二)十二经别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16
五、十二经筋 16
(一)十二经筋的分布概况 16
(二)十二经筋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16
六、十二皮部 16
(一)十二皮部的分布概况 17
(二)十二皮部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17
第三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和气街、四海 17
一、标本 17
二、根结 18
三、气街 18
四、四海 18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9
一、经络的作用 19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19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19
(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 19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20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20
(一)诊断方面 20
(二)治疗方面 21
第二章 腧穴总论 22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22
一、腧穴的分类 22
(一)经穴 23
(二)奇穴 23
(三)阿是穴 23
二、腧穴的命名 23
(一)天象地理类 24
(二)人事物象类 24
(三)形态功能类 24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24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24
(一)近治作用 24
(二)远治作用 24
(三)特殊作用 25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25
(一)分经主治规律 25
(二)分部主治规律 26
第三节 特定穴 30
一、五输穴 30
二、原穴、络穴 31
三、背俞穴、募穴 31
四、八会穴 31
五、郄穴 31
六、下合穴 31
七、八脉交会穴 31
八、交会穴 32
第四节 腧穴定位法 32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32
(一)固定标志 32
(二)活动标志 32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32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33
(一)中指同身寸 33
(二)拇指同身寸 34
(三)横指同身寸 34
四、简便取穴法 34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35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及其腧穴 35
一、手太阴经络 35
(一)经脉循行 35
(二)主要病候 36
(三)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36
(四)主治概要 36
二、手太阴腧穴 36
(一)常用腧穴 36
中府 36
尺泽 37
孔最 37
列缺 37
太渊 38
鱼际 38
少商 39
(二)腧穴表解 39
第二节 手阳明经络及其腧穴 40
一、手阳明经络 40
(一)经脉循行 40
(二)主要病候 40
(三)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41
(四)主治概要 41
二、手阳明腧穴 41
(一)常用腧穴 41
商阳 41
三间 41
合谷 41
阳溪 41
偏历 42
手三里 42
曲池 42
臂臑 43
肩髃 43
扶突 43
迎香 44
(二)腧穴表解 44
第三节 足阳明经络及其腧穴 46
一、足阳明经络 46
(一)经脉循行 46
(二)主要病候 46
(三)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46
(四)主治概要 47
二、足阳明腧穴 47
(一)常用腧穴 47
承泣 47
四白 47
地仓 47
颊车 47
下关 48
头维 48
梁门 48
天枢 48
归来 49
伏兔 49
梁丘 49
足三里 49
上巨虚 50
下巨虚 50
丰隆 50
解溪 50
内庭 50
厉兑 51
(二)腧穴表解 51
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及其腧穴 54
一、足太阴经络 54
(一)经脉循行 54
(二)主要病候 54
(三)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54
(四)主治概要 54
二、足太阴腧穴 54
(一)常用腧穴 54
隐白 54
太白 55
公孙 55
三阴交 55
地机 55
阴陵泉 56
血海 56
大横 56
大包 57
(二)腧穴表解 57
第五节 手少阴经络及其腧穴 58
一、手少阴经络 58
(一)经脉循行 58
(二)主要病候 59
(三)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59
(四)主治概要 59
二、手少阴腧穴 59
(一)常用腧穴 59
极泉 59
少海 60
通里 60
阴郄 60
神门 60
少冲 61
(二)腧穴表解 61
第六节 手太阳经络及其腧穴 62
一、手太阳经络 62
(一)经脉循行 62
(二)主要病候 62
(三)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62
(四)主治概要 63
二、手太阳腧穴 63
(一)常用腧穴 63
少泽 63
后溪 63
腕骨 64
支正 64
天宗 64
颧髎 65
听宫 65
(二)腧穴表解 65
第七节 足太阳经络及其腧穴 67
一、足太阳经络 67
(一)经脉循行 67
(二)主要病候 67
(三)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67
(四)主治概要 67
二、足太阳腧穴 68
(一)常用腧穴 68
睛明 68
攒竹 68
天柱 68
风门 68
肺俞 69
心俞 69
膈俞 69
肝俞 69
胆俞 70
脾俞 70
胃俞 70
肾俞 70
大肠俞 70
膀胱俞 71
次髎 71
委阳 71
委中 71
膏肓 71
志室 72
秩边 72
承山 72
飞扬 72
昆仑 72
申脉 73
束骨 73
至阴 73
(二)腧穴表解 73
第八节 足少阴经络及其腧穴 78
一、足少阴经络 78
(一)经脉循行 78
(二)主要病候 78
(三)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78
(四)主治概要 78
二、足少阴腧穴 79
(一)常用腧穴 79
涌泉 79
然谷 79
太溪 79
大钟 80
照海 80
复溜 80
俞府 81
(二)腧穴表解 81
第九节 手厥阴经络及其腧穴 83
一、手厥阴经络 83
(一)经脉循行 83
(二)主要病候 84
(三)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84
(四)主治概要 84
二、手厥阴腧穴 84
(一)常用腧穴 84
天池 84
曲泽 84
间使 85
内关 85
大陵 85
劳宫 85
中冲 86
(二)腧穴表解 86
第十节 手少阳经络及其腧穴 87
一、手少阳经络 87
(一)经脉循行 87
(二)主要病候 87
(三)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87
(四)主治概要 88
二、手少阳腧穴 88
(一)常用腧穴 88
关冲 88
中渚 88
阳池 88
外关 88
支沟 89
肩髎 89
翳风 89
耳门 90
丝竹空 90
(二)腧穴表解 90
第十一节 足少阳经络及其腧穴 92
一、足少阳经络 92
(一)经脉循行 92
(二)主要病候 92
(三)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93
(四)主治概要 93
二、足少阳腧穴 93
(一)常用腧穴 93
瞳子髎 93
听会 93
阳白 93
头临泣 93
风池 94
肩井 94
日月 94
带脉 95
环跳 95
风市 95
阳陵泉 95
光明 96
悬钟 96
丘墟 96
足临泣 97
足窍阴 97
(二)腧穴表解 97
第十二节 足厥阴经络及其腧穴 100
一、足厥阴经络 100
(一)经脉循行 100
(二)主要病候 100
(三)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100
(四)主治概要 100
二、足厥阴腧穴 101
(一)常用腧穴 101
大敦 101
行间 101
太冲 101
曲泉 101
章门 102
期门 102
(二)腧穴表解 102
第十三节 奇经八脉及其腧穴 104
一、督脉及其腧穴 104
(一)循行路线 104
(二)主要病候 104
(三)主治概要 104
(四)常用腧穴 105
长强 105
腰阳关 105
命门 105
至阳 106
大椎 106
哑门 106
风府 106
百会 107
上星 107
素髎 107
水沟 107
(二)腧穴表解 107
二、任脉及其腧穴 110
(一)循行路线 110
(二)主要病候 110
(三)主治概要 110
(四)常用腧穴 110
中极 110
关元 111
气海 111
神阙 111
下脘 111
中脘 111
膻中 112
天突 112
廉泉 112
承浆 112
(二)腧穴表解 113
三、冲脉 114
(一)循行路线 114
(二)主要病候 115
(三)交会腧穴 115
四、带脉 115
(一)循行路线 115
(二)主要病候 115
(三)交会腧穴 115
五、阳蹻脉 115
(一)循行路线 115
(二)主要病候 116
(三)交会腧穴 116
六、阴蹻脉 116
(一)循行路线 116
(二)主要病候 116
(三)交会腧穴 116
七、阳维脉 117
(一)循行路线 117
(二)主要病候 117
(三)交会腧穴 117
八、阴维脉 117
(一)循行路线 117
(二)主要病候 118
(三)交会腧穴 118
第十四节 常用奇穴 118
(一)基本奇穴 118
四神聪 118
印堂 118
太阳 118
球后 119
金津、玉液 119
牵正 119
翳明 119
提托 119
子宫 120
三角灸 120
定喘 120
夹脊 120
腰眼 120
肩前 121
臂中 121
腰痛点 121
外劳官 121
八邪 122
四缝 122
十宣 122
鹤顶 122
百虫窝 123
膝眼 123
胆囊 123
阑尾 123
八风 124
(二)常用奇穴表解 124
中篇 刺灸法 129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129
第一节 刺灸的起源与发展 129
一、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129
二、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130
第二节 刺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130
一、刺法的量学要素 130
(一)刺激的强度 131
(二)刺激的时间 131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131
第三节 刺灸法的宜忌 132
一、施术部位的宜忌 132
二、患者体质的宜忌 132
三、病情性质的宜忌 132
四、刺灸时间的宜忌 133
五、特殊情况的宜忌 133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134
第一节 毫针法 134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 134
(一)毫针的构造 134
(二)毫针的规格 134
(三)毫针的检查 135
二、针刺法的练习 135
(一)指力练习 135
(二)手法练习 135
(三)实体练习 135
三、针刺前的准备 136
(一)针具选择 136
(二)体位选择 136
(三)消毒 137
四、进针法 137
(一)单手进针法 138
(二)双手进针法 138
(三)针管进针法 139
五、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139
(一)针刺的方向 139
(二)针刺的角度 140
(三)针刺的深度 140
六、行针与得气 140
(一)基本手法 140
(二)辅助手法 141
(三)得气 143
七、针刺补泻 143
(一)单式补泻手法 143
(二)复式补泻手法 144
(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144
八、留针与出针 145
(一)留针法 145
(二)出针法 145
九、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145
(一)晕针 145
(二)滞针 146
(三)弯针 146
(四)断针 146
(五)血肿 147
(六)气胸 147
(七)刺伤内脏 147
(八)刺伤脑或脊髓 148
十、针刺注意事项 148
第二节 灸法 148
一、灸法的材料 149
(一)艾 149
(二)其他灸材 149
二、灸法的作用 149
(一)防病保健 149
(二)温经散寒 149
(三)扶阳固脱 149
(四)消瘀散结 150
(五)引热外行 150
三、灸法的种类及其运用 150
(一)艾炷灸 150
(二)艾条灸 152
(三)温针灸 153
(四)温灸器灸 153
(五)其他灸法 154
四、灸感及灸法补泻 155
(一)灸感 155
(二)灸法补泻 155
五、施灸的注意事项 155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155
(二)施灸的禁忌 155
(三)灸后的处理 156
第三节 拔罐法 156
一、罐的种类 156
(一)玻璃罐 156
(二)竹罐 156
(三)陶罐 157
(四)抽气罐 157
二、吸罐的方法 157
(一)火罐法 157
(二)水罐法 158
(三)抽气法 158
三、拔罐法的应用 158
(一)留罐法 158
(二)闪罐法 158
(三)推罐法 158
(四)刺血(刺络)拔罐法 159
(五)留针拔罐法 159
(六)药罐法 159
四、起罐法 159
五、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159
(一)拔罐的作用 159
(二)拔罐的适应范围 160
六、注意事项 160
第四节 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 160
一、三棱针法 160
(一)操作方法 160
(二)适应范围 162
(三)注意事项 162
二、皮肤针法 162
(一)操作方法 162
(二)适应范围 163
(三)注意事项 163
三、皮内针法 163
(一)操作方法 164
(二)适应范围 164
(三)注意事项 164
[附]小针刀法 164
(一)操作方法 165
(二)适应范围 166
(三)注意事项 166
第五节 电针法 166
(一)操作方法 166
(二)电针刺激参数的作用 167
(三)适应范围 167
(四)注意事项 168
第六节 穴位注射法、穴位埋线法 168
一、穴位注射法 168
(一)操作方法 168
(二)常用药物 169
(三)适应范围 169
(四)注意事项 169
二、穴位埋线法 169
(一)操作方法 170
(二)适应范围 171
(三)注意事项 171
第七节 头针 172
一、标准头针线的定位和主治 172
(一)额区 172
(二)顶区 173
(三)颞区(包括顶颞区) 173
(四)枕区 174
二、适应范围 174
三、操作方法 174
(一)穴位选择 174
(二)进针方法 174
(三)针刺手法 175
(四)起针 175
(五)疗程 175
四、注意事项 175
第八节 耳针 176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176
二、耳郭表面解剖 176
三、耳穴的分布特点 177
四、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177
(一)耳轮穴位 179
(二)耳舟穴位 179
(三)对耳轮穴位 179
(四)三角窝穴位 180
(五)耳屏穴位 180
(六)对耳屏穴位 181
(七)耳甲穴位 181
(八)耳垂穴位 182
(九)耳背穴位 183
(十)耳根穴位 183
五、临床应用 183
(一)适应范围 183
(二)选穴原则 184
(三)耳穴探查方法 184
(四)耳穴的刺激方法 184
(五)注意事项 185
下篇 针灸治疗 189
第六章 针灸治疗总论 189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189
一、疏通经络 189
二、调和阴阳 190
三、扶正祛邪 190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190
一、补虚泻实 190
二、清热温寒 191
三、治病求本 191
四、三因制宜 192
第三节 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193
一、辨证与辨经结合 193
二、辨证与辨病结合 193
三、调神与调气并重 194
第四节 针灸配穴处方 194
一、腧穴的选择 194
(一)选穴原则 195
(二)配穴方法 195
二、刺灸方法的选择 196
[附]针灸临床处方的常用符号 196
第五节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197
一、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 197
二、原穴、络穴的内容和应用 198
三、背俞穴、募穴的内容和应用 199
四、八脉交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200
[附]八脉交会八穴歌 200
五、八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200
六、郄穴的内容和应用 200
七、下合穴的内容和应用 201
八、交会穴的内容和应用 201
第七章 针灸治疗各论 204
第一节 内科病证 204
中风 204
[附]假性延髓麻痹 206
眩晕 207
[附]高血压病 208
头痛 209
[附]偏头痛 211
面瘫 212
面痛 213
感冒 214
咳嗽 215
哮喘 216
心悸 218
不寐 219
胸痹 220
郁证 221
癫狂 222
痴呆 223
痫病 224
震颤麻痹 226
消渴 227
胁痛 228
胃痛 229
腹痛 230
呕吐 231
泄泻 232
便秘 233
癃闭 234
[附1]慢性前列腺炎 235
[附2]前列腺肥大 236
阳痿 238
[附]性功能障碍 238
第二节 妇儿科病证 240
月经不调 240
痛经 241
经闭 243
崩漏 244
带下病 246
不孕 247
胎位不正 248
滞产 249
乳少 250
遗尿 251
小儿惊风 252
小儿食积 253
[附]疳积 254
小儿脑性瘫痪 254
小儿多动症 255
第三节 皮外科病证 256
风疹 256
疔疮 257
痄腮 258
乳痈 259
乳癖 260
肠痈 261
痔疮 262
扭伤 263
肘劳 264
肩痹 265
颈痹 266
[附]落枕 267
腰痛 267
[附1]腰椎间盘突出症 268
[附2]坐骨神经痛 269
痹证 269
痿证 270
[附1]小儿麻痹后遗症 272
[附2]重症肌无力 272
[附3]脊髓空洞症 273
腱鞘囊肿 274
丹毒 274
蛇丹 275
扁平疣 276
神经性皮炎 277
痤疮 278
斑秃 279
第四节 五官科病证 280
目赤肿痛 280
麦粒肿 281
近视 282
[附]视神经萎缩 282
耳鸣、耳聋 283
牙痛 284
鼻渊 285
咽喉肿痛 285
口疮 286
第五节 急症 287
晕厥 287
虚脱 288
高热 289
抽搐 289
内脏绞痛 290
(一)心绞痛 290
(二)胆绞痛 291
(三)肾绞痛 291
第六节 其他 292
慢性疲劳综合征 292
戒断综合征 293
(一)戒烟综合征 293
(二)戒毒综合征 293
肥胖症 294
衰老 294
术后切口疼痛 295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295
放疗、化疗反应 296
附篇 299
参考资料 299
第一节 针灸现代研究概况 299
一、针灸文献研究 299
(一)人体经脉漆雕的发现 299
(二)古典文献研究 299
(三)现代文献研究 299
二、针灸临床研究 300
(一)针灸临床适应证范围 300
(二)针灸临床穴位主治、配伍研究 300
(三)针灸临床疾病研究 300
三、针灸开发研究 301
四、针灸标准化研究 301
五、针灸实验研究 301
(一)实验研究的重心和成果 301
(二)研究技术的发展与更新 302
第二节 古代人体部位释义 302
第三节 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 307
一、纳支法 307
(一)纳支法应用基础 307
(二)纳支法应用方法 307
二、纳干法 308
(一)纳干法应用基础 308
(二)纳干法应用方法 308
三、灵龟八法 310
(一)灵龟八法应用基础 310
(二)灵龟八法应用方法 311
四、飞腾八法 311
(一)飞腾八法应用基础 311
(二)飞腾八法应用方法 311
第四节 针灸歌诀选 311
一、四总穴歌 311
二、十五络脉歌 312
三、井荥输(原)经合歌 312
四、十二背俞穴歌 312
五、郄穴歌 312
六、十四经穴歌 312
七、百症赋 314
八、徐凤《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315
第五节 针灸临床病历书写格式 316
一、门诊病历书写格式 316
二、住院病历书写格式 316